温温的暖 凉凉的悲

24班

<p class="ql-block"> ——《边城》读书交流心得</p> <p class="ql-block">  思考:《边城》的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喜欢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  《边城》那浓郁的湘西风情,诗化的朦胧意境,令我不由自主憧憬有着渡船和白塔的小城山水,醉心于那一幅幅风俗长画。边城的美,美得那么脱俗,每个人物闪烁着人性的率真、勤劳和虔诚,这么一群美好、善良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在表面上宁静、纯真与祥和的世外桃源里,却弥漫着无奈、忧伤和惆怅的情绪。《边城》里那温温的暖,我却读出了凉凉的悲。</p> 留白之美 <p class="ql-block">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带着无比的伤感、无奈与期待,不停的反问“就这样结束了吗”,如此平淡、美好、伤感让我久久不能从中走出来。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能实现。这样的结尾,我,不喜欢!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描绘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如果故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我欣慰的扣上书,淡淡的笑着。但文中的结尾,美好中带着伤感,悲剧中隐藏着希望,没有团圆欢喜,也没有生死永隔,而是从过程到结局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是没着落,是两茫茫,更加引人深思,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不尽圆满,世界皆有遗憾。“不完美”的结尾却也恰恰是小说的智慧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种“不确定的智慧”,也许,这就是小说的永恒真谛。</p> 难遂所愿 <p class="ql-block">  理解是两条相望的地平线,一条地平线从作品的世界向外开放,另一条地平线由读者的理解视野向作品的世界延伸过去。</p><p class="ql-block"> 那么傩送会回来吗?我相信他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他的根,他热爱这片土地,这里有生他养他的亲人和山水,他的离开只是暂时的逃避。因为傩送哥哥的死,是一个他和他家人心中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傩送的心中缠着一个关于哥哥死去的结。他要和自己和解,因为他是个善良重情的人,他无法面对与他有着手足情深却在意外中死去的哥哥,也无法面对内心深爱的翠翠,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他无法面对所发生的一切。时间是消释悲喜的良药。伴随着时光的流走,傩送会回到家乡,但她不会去找翠翠。重情重义的他,心里埋着哥哥死亡深深的悲。他对翠翠曾经的真,也会因这深深的悲而挂上重重的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所有遇见,都是躲不掉的宿命;所有转身,都有忘不了的离情。生活的经验,是在吃过的苦中慢慢摸索来的;生活的智慧,也是从对痛苦的承受过程中,慢慢领悟到的。凡所经历,皆为必然。</p> 向善向美 <p class="ql-block">  《边城》中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湘西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上,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极力突显原始古朴的风情美,人情美,人性美,让人在享受真善美的同时,还能汲取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正能量。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根铸魂,向善向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我们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跟学生一起“求真、向善、崇美”,在朝夕相处中面对细枝末节,在知行合一中成就生命拔节,在潜移默化中轻轻摇动一棵棵树,推动一朵朵云,塑造一个个灵魂。</p> <p class="ql-block">  在悠长而又多彩的岁月里,希望翠翠等到日思夜想的傩送;在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子里,希望每一位追梦人都能夙愿成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