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倍”精彩——芦溪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周星星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更好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9月29日下午,芦溪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在芦溪镇第三中心学校开展《倍的认识》专题教学研讨活动。萍乡市教研室教研员王美德、芦溪县教研室教研员谭桂玲莅临指导,芦溪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芦溪镇第三中心学校全体数学老师参加此次活动。</p> 共研教学 成长最美 <p class="ql-block">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课堂展示环节,工作室成员周雪芳老师以芦溪城市IP“喜滋滋、美滋滋”为主线创设情境贯穿课堂,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丰富感性认识,形象直观地建立&nbsp;“倍”的概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和感受“倍”的本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变一变、填一填、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p> 专家引领 把握方向 <p class="ql-block">  王美德老师结合课例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从以退为进、转化迁移及学生认知起点、教材前后脉络联系等进行了专业点评指导,他结合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双减”政策下的教学五个方面提出了本节课教学的改进之处,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使全体老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谭桂玲老师肯定了本次课例的教学研讨价值,她指出,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借助直观图形初步感知“倍”;要重视课堂生成,通过表征描述关系,构建“倍”的概念;要从标准结构走向变式结构,从直观走向抽象,建立“倍”的模型。同时提出要把生成当成资源,抓住数学本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使问题迎刃而解。</p> 亦师亦友 共同提升 <p class="ql-block">  集中交流中,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对周老师优质高效的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在课堂的开放性、情境创设的精准性以及突破难点的策略上给出了建议,老师们紧扣新课标,紧密对标,准确把握,灵活对接,对课的点评专业、细致,展现教研的扎实。</p> <p class="ql-block">  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的艺术,教研磨课正是这种艺术过程的反复锤炼。通过本次专题教研,提升了老师们解读教材、把握目标的能力,加深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精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共研共进,力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奋进新的课堂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

教学

课堂

素养

芦溪县

数学

学生

老师

工作室

教研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