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去美丽的博才洋湖学校,听了一天的竞赛课,收获颇多,想用美篇记录下来方便自己时时翻阅。</h1> <h1><b>一、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b></h1><h1><b> </b> 今天所有的参赛老师都使用了希沃白板来授课,授课中插入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基本操作都已经不在话下,视频展台的使用更是不用说。</h1><div> 在第一节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有一个老师能做出左边普通的纸带(静止画面),右边莫比乌斯带的视频(动态),对比一目了然,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制作莫比乌斯带的“技巧”,这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b>(没学会这项技术,有知道的老师可以给我留言)</b></div><div> 学科工具的使用能让课堂动起来,第二节课《圆的认识》,毛老师使用了学科工具(感觉像几何画板)让零散的点连成线,动态形成了圆,给孩子直观的理解圆的半径都一样且有无数条。第四节课《会变的平行四边形》中,也是利用了学科工具让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而且不再受动画效果的影响,不会随时刷新从来。我今天对两个工具是颇有兴趣,好不容易找到了第二个老师,才知道这些学科工具就有一部分藏在了希沃白板5里面。</div><div> “教-学-评”平板教学。前不久就听到了一节关于“教-学-评”一体的化学融合信息技术的讲座,我做了不少笔记,也觉得这个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思考为什么他就能想得这么全面(毕竟人家参考了那么多文献,有26多人的团队支持)。今天有两堂课使用了平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节课仅使用了两次平板,且是选择题,教师对学生推送的答案早已在预料之中,能给教师提供多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一节课,教师从学生推送的结果做了学生内心的分析,并推进了后面的教学。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服务,而不是停留在使用了这项技术。<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 <h1><b>二、 数学的核心素养</b></h1><h1> 今天,我以一个看客坐在下面听老师们讲课,所有的数学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具备临危不乱的气质,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也让我好生佩服。我坐在那里静静的听,脑子一直在想,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处理教材的方法的,他们在课堂中想表达什么?有没有表达出来?</h1><div> 这一段只能在自己的听课本上自由表达了。</div> <h1> 数学课首先得有点数学味,不是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的简单闭环。教师的信息技术是为了服务于数学教学,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出内在的变化规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