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屋祭祖 </p><p class="ql-block"> 老屋,是家的记忆,是亲情的依恋,是血脉之根所在。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儿时居住的屋子,而是祖居地迁徙之地,我们都称之为老屋。在儿时,我们都要步行几十里的路程,还要越府河乘船过渡,回老屋周家台子去给长辈们拜年祝福。虽然老屋的路途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很乐意去走一走、看一看。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血脉亲情是多么的温馨和厚重,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丝线,把我们紧紧地缠绕、融合在一起,跟随一生铭记于心。 </p><p class="ql-block"> “万物之生也本于天,人之生也本于祖。” </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九年春,接到大哥打来的电话,说是老屋清明要搞祭祖活动,问我能否去参加。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要去参加。为此,勾起了对老屋的依稀记忆。 </p><p class="ql-block"> 刚到十八岁时,当兵入伍,在部队干了几年。后来,复员退伍在外参加工作并安家。虽然,有时候匆匆忙忙地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看,对于家里和湾里的事情了解得也很少,有些人见面以后要是不提起已经都不认识了。 </p><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过,大约在民国十六年即一九二七年 ,我们家是爹爹(祖父)和婆婆(祖母)带着三个弟弟从卧龙潭到塘口讨生活,耕种地主的荒湖田。没过多久,兄弟四人一担箩筐挑着所有的家当,以及老三爹(曾祖父胞弟)、我大伯和父亲搬迁到幺屋台,在王姓大户人家做佃户和在湖里以打鱼为业。初来乍到,在幺屋台,爹爹(祖父)兄弟四人在台子边垒起土坯墙,搭起茅草屋,用棍棒支起简易的床铺,供一家八口人生活居住,简陋的屋子家徒四壁,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也很温馨。 </p><p class="ql-block"> 说到幺屋台,过去是为防湖水患,因此,在地势相对较高的湖汊之地再填土垒起一座高台,然后在台子上面建造房屋。幺屋台之地,原是由一王姓人家在此开垦湖田,逐渐发展富裕,成为财主。之后在此垒台,建造一座西朝东、有南北两个大厢房,中间有一个大的天井,也叫王家大屋。因是高台上只有一栋大屋,之后人们便习惯称为幺屋台,因此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秉承家训,祖辈们心地善良,正直而又坚韧。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的双手,以乐观的态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简朴艰辛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爹爹(祖父)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安葬于卧龙潭祖坟。在此之后,婆婆(祖母)主内当家操持着整个大家庭,三爹(三祖父)主外负责农活和讨业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二年,因添人进口,人口众多,兄弟们才分家,各立门户,生活也逐渐好起来。 </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三爹(三祖父)说,那时候,三九天在湖汊里下网挖撩(一种捕鱼工具)打鱼,手与撩柄都冻在一起,手指甲都冻掉了。 </p><p class="ql-block"> 打鱼用的撩是一种与“丰”字形似的铁器,安上扁平的杉木柄。扁平形状的木柄是为了减少在水中划动时的阻力。用撩作业打鱼时,两人分别在小渔船的船头船尾左右边相对而坐,配合默契地在水中前后划动,挖到鱼时迅速将撩划起把鱼抖到船仓里。 </p><p class="ql-block"> 从祖父辈的兄弟四人来到幺屋台,到我辈三代已有堂兄弟十九人。在此居住的近百年间,开枝散叶,已有六代百余人,真可谓是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 </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祖辈们饱经人世间的风雨坎坷,岁月沧桑。现在身为人父,再忆往过去,才知道这种在窘境中的生活,对最底层的农耕人来说是多么的不易。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隐隐约约地听父亲讲过,我们家,真正的老家是在周巷。也听父亲说过,我们家是郝庙鲍皖的,后来又迁到了卧龙潭。具体的来龙去脉 ,是怎么迁徙的,是什么原因迁徙的?我不得而知。在我的印象中,周巷就是我们的老屋。至于郝庙、鲍皖在什么地方,我也没过多地去问,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因在外工作,参加这样的祭祖盛典还是第一次。在家里把事情安顿好后,带着小儿子和侄儿驱车三百多公里,如期回到家里。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开车,大哥、二哥乘坐我开的车,其他兄弟们分别乘坐租来的面包车前往老屋参加祭祖活动。我们一行沿着347国道行至到沦河转入107国道。车行驶到市区时,我问大哥该怎么走,他说沿107国道过铁路桥,再往东北方向到新铺附近就快到了。我说,老屋不是在周巷吗?他说,周巷是始迁祖福三公从麻城迁此的祖居地,这次不是总祠的祭祖活动,而是我们郝庙支系周鲍家湾的祭祖活动。他在车里滔滔不绝地说着,从我祖福三公(一世祖)到现在的整个迁徙过程说得清楚明白。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然来,周家大塆不是周巷的那个,而是郝庙的周家大塆,是六世祖德华公的迁居地,鲍皖是十世祖翼环公的迁居地,而十一世祖吉甫公(翼环公次子)迁往卧龙潭居住。一个在心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这次的祭祖活动一下子就搞清楚明白了。 </p><p class="ql-block"> 到了新铺,车在十字路口左拐进入新罗路,再往前到刘家堰后进入到周鲍家湾。车刚到湾头就听到锣鼓声音,并有人前来迎接招呼。大家下车与前来迎接的宗亲们打招呼,相互问好。这时又来了个扛着摄像机的摄影师将镜头对着我们一行人忙个不停地拍摄。 </p><p class="ql-block"> 在负责接待的宗亲引导下将车停放在湾西头的空地上,也是作为临时停车用场。车停放之后,回头走到村子中间,迎面只见一个混砼结构,上面盖着琉璃瓦的牌楼,好不气派。牌楼下面挂着两个大红灯笼,朝外正中间上方镶嵌着“国昌民乐”四个红色宋体大字,两边悬挂着不锈钢质地的挂牌,上写着:“承贤策享太平盛世,逢鸿运创福地胜境。”红色宋体字的对联一副。再往里,回头仰望,牌楼中间同样是镶嵌着“胜境杰隽”四个红色大字,左右立柱上同样也挂着“谱系 族门八方志士,祖荫故里万代子嗣”一副对联。其对联的用字讲究,寓意深刻 ,彰显我周氏文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 进入湾里,一栋栋各式风格的别墅映入眼帘,显露出富足景象。房屋及道两旁彩旗招展,装点着节日的氛围。牌楼下,宗亲族人们的迎宾锣鼓正酣畅淋漓敲打出内心的喜悦。 </p><p class="ql-block"> 在湾里活动广场,请来的一条龙流动餐饮服务队伍,搭起两栋可容纳二十余桌的简易帐篷,支起锅灶,大厨师傅以及帮厨们正有序地忙碌着。经过烹、炒、煨、蒸鱼肉山珍的香气扑面而来。 </p><p class="ql-block"> 来到活动现场,组委会工作人员对来参加祭祖活动宗亲进行逐一登记, 讲解活动的有关事项,发放“春季祭祖活动宗亲证”。之后是自由活动,宗亲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畅叙 血脉情怀。有的宗亲还串串门,拉拉家常,攀谈亲情友爱,嗨咵神侃天南地北奇闻异事,很是惬意。 </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几个戴红色袖章负责接待的宗亲招呼大家到“宴会大厅”入席就餐。大家围桌而坐,开始享受美味佳肴,相互敬酒、互致问候。席间,组委会华山、德保、享保、德桥等宗亲一行到每个桌子敬酒,说着一些关切的话语,同时表示,这次活动因参加的人员多,准备不充分,招待不周等一些客气的话。大家欢声笑语,酒助人性,整个氛围可想而知是何等的热闹和亲切。 </p><p class="ql-block"> 晚宴过后,夜幕降临。组委会还安排了演出活动,除表演团体的节目外,几个有代表性的宗亲分别在台上进行了互动,发表内心的感慨,同时对组委会为这次活动的付出表达感谢之意。 </p><p class="ql-block"> 四月一日,宗亲们迎着早晨的朝阳,鼓乐鞭炮齐鸣,几十上百辆小轿车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周鲍家湾出发,游行至郝庙周家大湾祖坟,祭拜六世宗祖。宗亲们在组委会的带领下,上高香,焚烧祭品,分别围跪在宗祖坟墓前祭拜祈祷。 </p><p class="ql-block"> 拜祭完毕后,宗亲车队从另一条道路返回周鲍家湾。进入湾口时,鼓乐队、腰鼓队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甚是壮观。 </p><p class="ql-block"> 周鲍家湾广场前,来自十五个不同地方的宗亲,在引导牌子下面分别列队集合。十几个宗亲 高高举起印有龙形图案的三角彩旗,开道前行,鼓乐、腰鼓队和宗亲们紧随其后,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由湾子东头到西头游行前往祭祀现场。 </p><p class="ql-block"> 十世祖墓在湾前西南方。祖墓的正前方,搭建起一座冲气式大型红色拱门,也有称之为“龙门”,中间写着“爱莲堂”三个黄色黑体大字,拱门两旁分别写着:“周氏祭祖代代传承,树高千 丈叶落归根。”在祖墓的西边,是一辆由货车改装的专用活动舞台,停放在此作为祭祀台。祭祀台上拉起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周氏祭祖”四个大字。台下的空地上,几百宗亲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活动场地周围插满彩旗,还有上面印有“爱莲堂”中间印有一个大大“周”字的各色旗帜。 </p><p class="ql-block">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彩旗飘扬。随着仪式的进行,烟花炮竹噼里啪啦咚咚声,伴随着鼓乐声响彻 天空,其场面隆重而又壮观。 </p><p class="ql-block"> 主祭享保宗亲宣布祭祖仪式开始,上供品、敬香,宗亲族长代表在十世墓前行长跪叩首大礼。郝庙支系宗亲理事会长炳刚宗亲首先致辞。周鲍家湾春祭活动组委会华山宗亲宣读祭文。鸣礼炮、奏乐、默哀等祭祀程序后,周巷总祠及各支宗亲代表分别发言。纷纷表示要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弘扬家族美德,传承家族优良传统,构建家族和谐。光宗耀祖、奋发图强、振兴家族,进一步增进周氏家族的亲情友爱,共创大家族的美好未来等话语。最后,各宗亲分别上香、祭拜,焚烧祭品。整个祭祀活动结束。 </p><p class="ql-block">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 </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宗亲族人们因创业、工作、学习等因素,各奔东西,四海为家,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人在千里,志在四方,但是,在老屋,总有一些事情会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思绪,总有些东西会令我们萦绕牵挂。 </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树高千尺不忘根。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是老屋,祖恩祖德铭记在心。老屋,这里有一脉同源的亲人。老屋,是我们永远的根。 </p><p class="ql-block"> 祖恩浩荡泽润子嗣,祖德无疆万世其昌! </p><p class="ql-block"> 已亥年季春 人定草写于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