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大概念 团队协作最关键 --赴杨村三中交流学习有感

万方乐

<p class="ql-block"> 骄阳似火非炎夏,情真意切为提升。9月28日-29日,静宁县赴天津市武清区交流学习团高中组来到了旧址新校的杨村三中,杨村第三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2004年被市教委确定为区级重点中学。创建于1974年,为初级中学,原校址在杨村八街小西环路。1989年8月迁址武清区杨村建设南路四号,改为完全中学,始招高中。2013年再迁至现址泉州南路282号(原杨村一中校址),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46个教学班,其中招收了一个39人的新疆班。教职工总数达194人,创历史新高。是一个在一中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独立高中,传承了一中的文化底蕴,保留了校园旧址的艺术风貌。数学组3人两天共听取了1节物理课堂,1节语文课堂和2节数学课堂。</p> <p class="ql-block"> 28日早上,学访团在杨村三中录播教室线上参加了“京津冀蒙四地大概念下单元教学重组”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听取了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刘佳老师的物理课和张邺心老师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刘佳老师的《身边的电容器》一课,确实把课堂教学代入了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语文的课外调查为基点,从老百姓身边的急救--“除颤器”出发引入到物理学科知识--电容器,进而对电容器的构造及原理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讲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带着问题学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有用知识,最后回归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而为学、学以致用。</p> <p class="ql-block"> 张邺心老师又恰好以《“身边的电容器”调查报告的修改》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实用价值非常高的语文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课堂上,张老师始终围绕“为什么?怎么想?如何做?”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感受也很清晰,一是两位老师的课从容自若,游刃有余,虽然是在课堂上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们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二是两节课在课前准备时是进行了打破学科间壁垒的合作,虽是不同的学科,尤其是一文一理,但是课前却奇迹般的融合成了一件工作--课外调查:身边的电容器(形成调查问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物理课堂的知识需求,也达到了语文课堂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达成了两科共同的目的:合作 成长 担当;三是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各科自己单打独斗,而是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恰好课堂中的“学科融合”或“学科合作”就是打破学科间壁垒,真正落实教学课程情境化,贴近现实最好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29日早上,我们又听取了杨村三中张玉和张苓老师的2节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 张玉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求最值》,整节课充分利用了导学案的辅助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始终结合“三种方法(配凑法、代换法、拆项法)、三个关键(“一正”、“二定”、“三相等”)”,通过一个典例,深挖关键环节,处理细节一丝不苟,成竹在胸。大量的练习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张苓老师的课堂同样为《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解题策略》,内容一致,但讲解方法不同,张苓老师更加注重过程的规范,板书一板一眼,整洁有序,在细节打磨上更强调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点:“=”成立时的具体值的求解,是在真正了解了学情的基础上备课,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p> <p class="ql-block"> 就上午两节数学课,下午三点,我们数学静宁三人组与杨村三中高一数学备课组共同进行了评议课活动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学生学情的掌握、课前集体备课研究、教师个人根据班情二次备课到具体的课堂授课过程,再到课后的总结反思,我只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团结合作。</p> <p class="ql-block"> 杨村三中的行程结束了,感觉学到了很多却感悟很少,期待以后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交流,提升自己,为我们静宁教育添砖加瓦!</p>

杨村

课堂

三中

老师

学生

电容器

课堂教学

学科

高中

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