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老师来东流红叶村

彪哥 安徽池州

<p class="ql-block">昨天早上我在县农行服务大厅为村里办事,接到老钱书记电话,说《池州日报》社檀老要来,问我现在到哪里啦?我听后告诉他马上回村。</p><p class="ql-block">老钱书记说的檀老是他们同学间的爱称。但我不能这么说,我要尊敬的喊他檀老师,因为我在《池州日报》发的第一篇处女作“江东这个地方”就是他编辑发表的,那是2004年我还在坦埠乡政府当副乡长的时候,直到后来见过面,一直喊他檀老师。</p><p class="ql-block">檀老师要来,我肯定是要陪同的,我开车回村里,正赶上县委组织部、县老干部局组织我县老干部四、五十人在村参观,和相熟的老干部打招呼,并配合为所有的老干部们作介绍。</p><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左右,檀老师一行赶到红叶村部。檀老师也不外道,把我们村领导一一介绍给池州的客人,宾主相握后落坐村部接待室,村里工作人员为客人续上茶水后,老钱书记就带着客人参观红叶村部、村民文化广场、农民法治公园、农机大院、法制长廊、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稻虾米产业联盟)、舜风公司、村民家的“美丽庭院”、瞭望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惊叹红叶村的变化,为红叶村“两委”点赞。</p> <p class="ql-block">中午大家在红叶农家乐吃个便饭,休息两个小时后就一起乘车参观位于东流大闸旁的“东至治水精神展馆”,一众人为当年治山治水精神感动不已,还在展馆老照片中找起自已曾熟悉的领导、知青和乡亲。谈起过往,赞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感恩当年的老县委书记张成均等一班人,更觉得当年根治尧渡河、改造七里湖的东至人民了不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大家劲头更足的游起了千年古镇——东流。我们特别邀请了古镇解说员江雪霞老师为客人认真讲解,大家一起听听吧:东流,汉代为彭泽、石城二县属地,晋代为彭泽县黄菊乡。唐会昌年间(841年)设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县,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现为建制镇。东晋年间,陶渊明在东流艺菊,故东流又称“菊所”、“菊邑”,流经东流的这段长江又被称之为“菊江”。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途经东流,写下千古名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让东流闻名于世。辖内有陶公祠、东流双塔(秀峰塔、天然塔)、东流老街、大历山、曾国藩大营、炎帝庙、天主教堂等众多历史遗存和文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获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p> <p class="ql-block">东流双塔即城北“天然塔”、城南“秀峰塔”,双塔南北遥遥相对。《东流县志》卷十七《古迹志》载,“东流北城外,临大江而耸峙者,为头矶,矶上旧有塔,曰天然,邑之文笔也。乾隆十年(1745年)创建。”天然塔是为风水而建。乾隆年间的东流县令汪思回在《天然塔记》中写道:“中江之阴,吾邑在焉,岿然一城,屹立江表,西北一览,众山皆小,崩崖怒浪,激斗齿,用以锁钥,江关环拥”且“治西回龙山,培嵝卑伏,形家短焉,宜建塔。”于是,汪思回采纳精于堪舆之学的黄泰初之建议,决定建塔。旋得富户西浑源州吏目周飞鹏之祖母陈氏解囊捐建,工始于乙丑春三月六日,屹于丁卯秋七月十五日,用金七千二百有厅奇,才得以完成。塔的规制为“五级、六方,门六。高一十一丈,周六丈六尺,上雕甍,下秋石:外飞檐,内黝垩",塔旁建天然书院。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秀峰塔矗立在城南牛头山上,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所建。其规模略小于天然塔,结构大致相同,差异在于塔顶装饰,天然塔是因“培娄卑伏,形家短焉”,因风水而建塔,沿佛教相轮饰顶,有佛塔之意蕴。而秀峰塔,是因“增补文枢,更增秀气”而建塔,所以塔顶饰以斗笔,有“彩笔千宵之气象”。秀峰塔-侧建有学舍十间,陶公祠也由县治东北移至这里,一直保持至今,后学校则迁至城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双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流并县后,一度有“双塔区”、“双塔公社”之称。</p> <p class="ql-block">东流古文化多元且厚重。城南的“觉心庵”、城北的“大士阁”,是历史留给东流的两座古庙。觉心庵坐落在牛头山脚下的学湖旁,营建年代据史料记载应在东流建县之前。乾隆十八年(1753年),渔人于江中钓得铜佛一尊,僧会司、普庆募建庵,并建铜佛阁於庵右。”清代觉心庵重修,文人韩藻写下了“重修觉心庵碑记”,现碑记无存,“銅佛阁”也在岁月的烟尘中消失。1995年,僧人宏僖大师化斋募捐在庵的上面建了一座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初步形成规模。</p><p class="ql-block">“大士阁”,在城北的迥龙山上,背依天然塔,面临浩荡的长江。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吴篪倡捐重修。现在的大士阁仅剩主祠一栋,其余皆无,阁采用砖木结构,特别是山墙龙脊,起伏逶迤,是古城东流保存不多的建筑物之一,正门上为弧形,镶嵌“大士阁”大字,正楷庄严。1999年9月,东至县人民政府公布“大士阁”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老街有高家大屋等八大家族。高家大屋有”老街第一屋”之称,原是一幢明清建筑。近代老屋依山坡而建,前低后高,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由三栋房子组成,约1500多平方,临街为第一栋,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据街坊老人回忆,抗战时期,老宅里曾居住过侵华日军的军官和翻译,成为日寇的据点,为老宅染上了污点;建国初期,老宅充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曾办过旅社,住过居民,成为大杂院;之后分别是东流县医院、城关镇政府。东流县招待所等单位的旧址。2018年,年久失修,东流镇政府拆除重建。高家代表人物高贞崧(1911--1955),民国年间东流地区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同年10月起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东流县督学,东流县教育科长等职。1936年任国民党东流县党部《华东报》社长。曾成功竞选国大代表,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难童教养所并任所长,为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教育难童做出一定贡献。1955年5月高贞崧先生病逝于家乡,享年44周岁。</p><p class="ql-block">“双井”位于东流东街。一日“德传井”,一日“自然泉”,建于清成丰年间,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命名,是东流保存最为完好、也是唯-的一对古井。</p> <p class="ql-block">老街还有古门楼、展览馆、戏迷俱乐部、东流县衙、鲍家大院、羁马巷、艺术馆、石板路、旗鼓等等,古渡口旁的江堤大坝上矗立着大词人辛弃疾雕像,一等千年期盼着那个寻找不遇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游兴正旺,但太阳快下山了。东流近期流传着一个网红打卡地“三亚东流分亚”、江边看“海”、东流“金沙滩”、东流的马尔代夫,檀老师一行人决定到打卡地看夕阳去,此乃一景也是一绝。心动就立马行动,赶赴茅屋街边“金沙滩”。</p> <p class="ql-block">晚上,同学、老师之间总是要吃一顿饭的。文友文青来电要我带他敬檀老师炸一雷子,我也正有此意,就以茶代酒吧,哈哈哈,没想到把自已给炸晕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