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昆明避暑系列 ——界鱼石公园

莫天正

在云南省抚仙湖的西南方,野牛山与狮子山之间的峡谷中有一条长仅1公里的河流——海门河,通过这条海门河,抚仙湖与玉溪江川县的星云湖相连。界鱼石公园就位于云南省江川县连接星云、抚仙两湖的隔河中段,龙街镇海门村旁,亦称海门公园。是一个以界鱼石奇观为主,包括多种景观的旅游风景区。 星云湖的水面比抚仙湖高出3米,所以,星云湖的湖水通过海门河,流向抚仙湖。抚仙湖盛产抗浪鱼,而星云湖出产大头鱼。有趣的是:抚仙湖的抗浪鱼最多游到海门河中部,就戛然而返,从不去星云湖。同样,星云湖的大头鱼也只是游到海门河的中部就会返回,好像那里是“国界线”一样,谁也不能逾越一步,因此海门河也有“隔河”之称。 在这个特别的海门河的中段,有一块赭色的石壁,伸到水面,石壁上刻有“界鱼石”三个大字。<br>旁边还镌刻着明代诗人姜思睿的一首诗“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描写的就是“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景。 据《滇南志略》载:“江川其鱼两种,以石为界,不敢越江,越则相斗如兵象。”星云湖的大头鱼遨游至石,折头就返,逆水上回;而以抢水激浪为快事的抗浪鱼,成群结队游来,抵石而归,顺流而下,彼此知禁。 <div>千百年来,这一奇观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人,使界鱼石名声远播,并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div> 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鲤,这两种鱼为什么看到界鱼石就调头返回啊?<br>经过科学勘测发现,抚仙湖和星云湖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br>抚仙湖平均水深95米,最深处达到158米,是云贵高原最深的湖泊。抚仙湖群山环绕,湖底起伏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湖区内常刮大风,水深浪急,湖中水草、浮游生物以及蚌类、虾类非常少,湖水清澈,是个贫营养的湖泊,缺少可供鱼类吃的食物。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演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抗浪鱼。 抗浪鱼,学名鱇浪白鱼,为鲤科白鱼属。别称有鱇鱼、鱇白鱼、白鱼、抗浪鱼、小花鱼、掉鳞鱼等。抗浪鱼为小型鱼类,通体扁圆,细长,外表呈银白色,其特征很大程度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小白条相似。<div>抗浪鱼属群居鱼种,一般出行都是成群结队的,更为奇特的是,它们几乎都是成双成对,所以,被很多人所戏称为“水中鸳鸯”。</div> 云南省的星云湖中有许多特殊的鲤科物种,比如大头鲤。大头鲤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被人们称为“大头鱼”,大头鲤的头长于身体高度和背鳍基部,相当于身体长度的1/3,头和背宽而平,只有一对短角。尾鳍细而长,呈叉状,鳃耙排列紧密。鳞大,侧线完整。背是青灰色,腹是银白色。身侧有黄绿色反射,偶鳍和臀鳍呈浅黄色。尾巴也是淡黄色,下面的叶子是红色的。 抗浪鱼喜穿梭在清澈的水质中,且特别喜欢含氧量较高的水域,即便是大风大浪,也不影响它们的活跃,是极少数具有高抗风浪能力的鱼,所以,它也由此而得名。<div>抗浪鱼体细如梭,身长3-4寸,行动敏捷。抗浪鱼的鱼卵呈半粘性,常产在岩壁或石缝间,任凭风吹浪打,都可以牢固地吸附在石壁上,进行孵化。抗浪鱼的分布范围也仅在云南抚仙湖之中。</div> <div>而星云湖是个浅水湖泊,平均水深9米,是抚仙湖深度的十分之一,最深处也仅有12米。由于星云湖周围农田多,湖底平缓多泥,有机物质淤积,水草繁茂,浮游生物和湖底栖息的生物丰富,属于富营养性湖泊。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生成了头大油多、养尊处优的大头鱼。<br></div> <div>星云湖的大头鱼的卵是粘性的,容易附着在水草上,适合在水温高、鱼饵丰富的湖水里孵化、生长。因此,大头鱼对水深浪大的抚仙湖敬而远之。</div><div>与此同时,抚仙湖的抗浪鱼也不喜欢水浅浪平、水质混浊的星云湖。这就难怪这两种鱼“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br>这才是“界鱼石”为两种鱼儿划定“国界线”的奥秘所在!</div> 界鱼石旁现还有一座始建于1877年的观音寺。 公园周围有“海门夜月”、“孤山晚眺”和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的“姑娘崖”、“野山养牛”、“蟠坤古洞”等自然景观以及“海阔天空”、“山断水连”石刻,使界鱼石公园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景致的旅游景区。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人对环境的破坏、湖平面下降、长时间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能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如今星云湖最大的鱼群——大头鲤鱼,已处于绝种危险之中。<br>而生活在抚仙湖的抗浪鱼,则更因为人们把外地物种“银鱼”引入抚仙湖繁衍,最终导致了抗浪鱼濒临灭绝。 事实上,现今的“界鱼石奇观”已经沦为了历史的传说。 2022年8月7日拍摄于云南省江川县界石鱼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