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大龙岗之巅峰》

钱华

<p class="ql-block">  大龙岗是江山区域内最高山峰,海拔高度达1500.3米,巅峰之上极少有人上去。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诗句,描述的正是大龙岗之景色。攀登上大龙岗之巅峰,是我和妻子肖英一直想圆的梦。秋季正是登山的又一个大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双溪口高滩民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9月15日,7个家庭11个人的团队有缘相聚在双溪口高滩民宿。民宿附近村庄一幢幢夯土泥墙房屋,非常有时代感极其漂亮,老屋檐下的土蜜蜂桶,排列有序。一条小溪环绕村庄而过,野生石斑鱼穿梭在光滑的卵石下面,躲躲藏藏。几位土生土长的耋耄老人在自家肥沃的农田里照看着庄稼的生长,好客的大黄狗碰见我们的到来,显得有些生疏,但它没有狂叫,而是用极其好客的形态,低着头摇摇尾巴,使人感到特别亲切,这是山里人对生畜培育的文化本能。</p><p class="ql-block"> 民宿里休整半天之久的11个队员个个精神抖擞,已经整装待发,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吹响登山冲峰号。午夜来临,一个不幸的消息从我耳朵里穿过,不知道为何原因,国强弟右脚筋脉突然抽痛动荡不了,原登山方案只能进行调整,大家的积极性也受到了降温。国强弟性格倔强,工作能力没得说,晚上还要赶到距离民宿约5公里的村放映两场电影,他那绝对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让我敬佩不已,在此,借机点赞。</p> <p class="ql-block">夯土房屋檐下的土蜂桶</p> <p class="ql-block">崎岖不平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16日早上天刚亮,室外就有队友在走动,我估摸着是刘总,大山里天亮的时间要稍微迟点,6点半钟天还不是很明亮。待我7点钟起床,刘总早就在大雾中穿插、晃悠了。说好7点半就地出发,大部分队员比较准时,吃过早餐合了个影,大家就准点上车向大龙岗山脚管理区挺进,约半小时车程便来到省级自然保护区——仙霞岭自然保护区停车场,保护区工作做的非常到位,除了有防火标志说明牌外,还专门为游客树立游览告示,队员们认真地看了看示意图,有人就被图上的走线吓着了,从停车场到洪岩顶江浦县委旧址有5公里山路,需要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如再上大龙岗还要约2小时,共4个小时,再加上返回起始点时间,最快也要7个小时左右,大家屈指估算了下时间,就有几位女同志打了退堂鼓。水军哥年龄比我大1岁,64岁,脚有问题,他上不了,汪局积极性比较高涨,是个领头雁,第一个走上了古道,虽然他引领了个好头,但大家还是在纠结,由于时间紧迫,我便做了个出头鸟,说,能者上,实在有难度中途可以返回!我的妻子肖英没有退宿,手上拿着木棍,看她毫不畏惧的样子,我真的为她那种精神状态而感动,最后敲定6个人,其中女性唯独只有妻子一人上山。</p> <p class="ql-block">红军棚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山路,崎岖不平还有点陡峭。走了约10分钟,见有条山溪,山溪溪水清澈见底,溪水是甘甜的,远处潺潺流水与小溪边硕果累累的野生猕猴桃,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驻足不前,大家在此着实拍了不少照片。眼前的木板桥有点破败,不能几个人一起上去走,只能一个个通过,但还是有点晃悠。过木板桥后就开始走红军路,所谓的红军路,大概就是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的路吧!也确实,行走这条羊肠小道有点难度,每踏一步,山石都有不确定性因素会滑走,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百丈深圳,另一面是陡峭的山坡,随时山上碎石就会垂落。好在六人团都非常小心,相互勉励并照顾着,走走憩息。走在最前面的汪局首当其冲,一步也没落下,摆尾的是身强体壮毛主任,他不仅是爬山能者,还是影像拍摄专家,他走几步就要找景点拍摄,路边古木参天,瀑布、奇形怪石随处可见,一步一景,一弯一画,是大自然的造化。虽然我手上相机比他还好,但看到他那专业劲道,自感不如,惭愧有加。</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红军棚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途中</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红军棚到了,红军棚构造有点简易,约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它是用几根碗粗的柱子、大梁与毛草组成的,棚内放着块木板供行人憩脚,门前木柱上钉了块指示牌。这种草棚构造,我估计是后人添加的,红军年代不会有如此明显的搭建,但不管是否真迹,其意义还是有的,于是我们就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弯弯曲曲的五公里山路上有三个红军棚,形似相同,意义相近,功夫不负有心人,但我认为还是值得点赞。 </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上的红军棚</p> <p class="ql-block">  二个时辰,悄然而过,洪岩顶江浦县委旧址近在眼前,这里的环境和我25年前来时相比较有所变化,周边的民房没有了,空地基内长满了花草,一尊青石臼荒废在路边,几根百年的杉树,年轮好像多了几圏。唯独江浦县委旧址依然存在,门前的碑刻已成为历史,路边展示着粟裕、刘英部队下属纵队于1935年在大山里开展活动的一些文史资料,由于旧址大门上了铁锁,无法看到房内布局,于是大家在这里稍作休息就离开了。返回的路边有块指示牌,说这里是肖国标墓地,我顺便上去拍了拍照片,肖国标是中共地下党员,当年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立下的汗马功劳,最后在大山里壮烈牺牲,他的故事很多,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走到了11点半,上大龙岗巅峰,恐怕时间有点紧,毛主任看了下手机,海拔高度在1000多米,距离大龙岗还有近500米左右高度,刘总和我有点想上大龙岗,但我又怕体力跟不上,爬与不爬成了选择题,最后是以少数服从多数,返回起始点。我说,那就留点遗憾下次再爬吧!</p> <p class="ql-block">毛主任在拍摄景点</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途中</p> <p class="ql-block">洪岩顶山上几百年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洪岩项江浦县委旧址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在洪岩顶江浦县委旧址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季节就是迷人,还不到一个星期,我又骚扰了7位驴友,再次决定圆梦大龙岗之巅峰。</p><p class="ql-block"> 9月22日那晚一夜没睡好,妻子肖英也一样,心情有些激动,心想如再爬不上去,可能真的就没机会了。妻子肖英在不停的在准备面包、茶叶蛋、西洋参茶水等,直到半夜。</p><p class="ql-block"> 这次上大龙岗是从廿八都走的,途径兴墩、周村、野猪浆村,汽车停在野猪浆自然村廖大哥家门口,在廖大哥家左侧路边有块指示牌,上面标注着从此地出发到大龙岗巅峰是4.3公里,从理论上说要比从双溪口上山更近点,但听廖大哥家人说,像我们城里人这样的体力,估计要3个小时左右才能爬到顶峰。装备一切就绪,妻子肖英把带去的面包、茶叶蛋一一发放给七位驴友们,由各人自备管理,我就带了台光棍相机和一杯西洋参茶水上,面包、茶叶蛋由肖英负责。谢书记穿着很像牛仔的样子,显得很休闲,有点意思,他在爬山时身边既然还带mp3播放器,还真不要说听着音乐爬山精神是要轻松多,姜会长爬山就像荡休,双手放在后面,一点不吃力。他们俩是运动健将,随身带有“走遍江山”的旗帜,游泳也是强项,一次能游十几公里。</p><p class="ql-block"> 野猪浆的山确实有点难爬,去大龙岗的山更难走,这里的山路陡的够呛,上台阶双手尤如落在地上爬似的,非常累,我没爬几分钟就气喘吁吁了,劈头就来了个下马威。休息会吧!我竭力喊着请求走在最前面的姜会长,谢书记反对,却说这才爬了77米高,你就不行了?暂时不能休息。走在旁边的妻子肖英在路边捡到两根木棍,给我一根,我借着那根木棍支撑的力量,勉强站起来继续艰辛地一步步向前迈进。一刹那,他们又把我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吴院长和梁参谋一直有意与我们同步,一边在等我,一边在绘画创作。沿路的树木要比上洪岩顶的树高大、原始,在山腰间看不到其它山峰,我们只能走在被树木封闭的小山道里,粗大的树木一人难以围过,有的松树全身已经长满了疙瘩,从艺术的角度看,作为画画素材,绝对是一流的。我知道吴院长等有保护我和妻子安全的意思,但我实在是走不动,只能走走憩憩。新铺的石头路从山脊上盘旋而过,稍微走几分钟就要登上百米陡峭斜坡,我就要休息几分钟,估算着,大约4.3公里的山路,休息了12次。走在前面的毛主任,边开玩笑的说,钱馆长,平时喝酒你比我厉害,爬山可真得要让您了,他的那句刺激话,却鼓励了我再上一步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途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  很快就要到顶了,加油!还有300米!200米!100米!谢书记、姜主任一直在前面呼喊。我听到他们的叫唤声,如同一根救命稻草,100米高度既然也走了10分钟。到了巅峰之后,我的身体几呼已经瘫痪,脸色苍白、双眼冒花,口渴干燥的不能说话。</p> <p class="ql-block">  大龙岗巅峰之上空气清新没得说,我好好地抽了一口长气,踩在江山最高山峰之上,心情特别的愉悦,心里想终于征服您了吧!!!站在大龙岗之巅峰,远眺四方,不管是谁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联想到唐.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一次难得的登山之行,圆了我多年的梦想,七位无名登山将士,将永远记住在大龙岗巅峰之上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钱 华</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 撰写于吴越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