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后留下的丰碑(一)

昕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忆老厂长马青峰先生和他设计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新建 2022年9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从一场音乐会而引起 <p class="ql-block">  那是在2016年12月30日,我接受邀请,在博山峨眉山脚下的工人文化宫,聆听“2017年新年音乐会”,由中国著名十大男中音歌唱家、周小燕先生的弟子雷岩先生率山东民族爱乐乐团来博山家乡慰问演出。音乐会十分精彩,音乐家们娴熟的技艺,向家乡人民奉献了一场令人喜爱的新年音乐会。我坐在第一排,享受着音乐家精彩的演唱和演奏家们那珠联璧合的演奏,大家充满着欢愉和满足感。此时我的心情与大家是一样的。在这座容纳艺术的文化宫里,借着舞台灯光我看到了改造整修后的舞台装饰,仍然保持着原先的民族风格,庄重典雅,内层变化的祥云和外层牡丹花簇拥的舞台门边框,还是那样的华丽端庄,舞台下红色的座椅,与舞台的格调和谐一致。身在其中,我心情感到有些满足,但也还是平添了记忆中对这座艺术殿堂那份厚重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的近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山区2017年新年音乐会的现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影剧院大厅内部的装饰效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几乎与我同龄的文化宫,从儿时就是我们看电影、演出和参与文艺活动的必选之地,伴随了我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全过程。屈指一算,自参加工作离开博山,已经近45年没有走近他啦。幸运的是,参加工作后,竟与这座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的设计者和具体组织施工的建设者、我们敬畏的老厂长——马青峰先生在一起工作,并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企业建厂和投产后的技术改造等一系列任务。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领受着这位长者的教诲,感受着他的温文尔雅的风采,我们也在其中逐渐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厂长晚年在家的工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有幸走近他,胸中汇聚的那一份浓重的敬畏和崇拜之心,慢慢地开始释放出来了。随着新年音乐会的旋律在大厅里回绕反响,渐渐的把我带进了那往事如烟的历史长河……</p> 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 <p class="ql-block">  老厂长马青峰先生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苦的家庭,祖籍是浙江省余姚。自幼聪颖伶俐,有超强的动手能力。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有弟妹。为了养家糊口,从12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勤奋的他什么都学,什么都干,瘦小的身体分担着家庭的重担。几年下来,车钳刨铣等机工活,他样样会干,行行熟悉,尤其是对机械制图和机械原理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爱好。那时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他工作的工厂无辜被日本人夺走,在他年轻幼小的心灵上,就种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经常因莫名的理由,无辜被工厂里的日本拿摩温(把头)毒打和凌辱,使他的身心经常遭受极大的痛苦和伤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先生十六岁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由于他不堪忍受日本拿摩温(工头)的毒打,凭着他血气方刚的爱国热情,冒着生命危险,跑到了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为了打击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组织上又安排他悄悄地潜伏回来,等待时机,炸毁了日本侵略者霸占的江苏如皋电灯公司发电厂发电机的主引擎,并动员和带领了二十多工友,一起投奔参加了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与国民党进行了历史意义的“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共产党顾全大局,主动大幅度缩减军队,撤退南方八个解放区的军队。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内和平,防备国民党军队进攻,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945年10月,新四军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东。留在华中的部队,于11月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12月3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1946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华中、山东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马青峰在1946年4月至10月进入了我党(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办的华中建华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图、工程设计专业,思想活跃的他还担任了师生联合会文委主任。1946年10月到华中试验厂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历史革命歌曲集《解放歌声》。是马老在新四军xx军工部工作时发的,马老一直用心地珍藏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老非常喜欢其中的两首歌曲:《新四军军歌》和《跟着共产党走》。据孩子们回忆,马老在家里时,经常激动地与师母挥臂高唱,感染着孩子们也经常跟随着一起高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他在部队的工作单位,曾经是钢铁战士吴运铎工作过的兵工厂。老英雄吴运铎,三次负重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式的钢铁战士。我们在工作闲暇时,马厂长多次给我们讲起钢铁战士吴运铎的事迹,经常用吴运铎同志“把一切献给党”的故事,鼓励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小青年们。</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青峰所在的新四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整建制的开始向北方山东战略转移。他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工厂里工作,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考验和艰苦岁月的意志磨练。他们经常是随着大部队战略转移,南北转战,头上有国民党投下的炸弹,后面有围堵的追兵,战斗不断,硝烟弥漫,风餐露宿。有一次,敌人的飞机轰炸,一颗炸弹正好落在他们脚下而没有炸响。大家惊吓的卧地许久。但是,他们没有吝啬国民党轰炸下侥幸留下的生命,还是轻松的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又继续前进了。心头只有一个信念,跟上队伍,向北,向北。</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最后到达了山东,与山东野战军汇合,扩军形成了华东野战军,为全国解放积蓄壮大了武装力量,并将一部分骨干力量不断的充实到地方,接管政权,另一部分继续北上。等到他们打进三次解放的博山城时,已经临近全国解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当时马青峰(右)与战友在一起的照片。中间为我们的老领导谭守武先生,曾经担任淄博瓷厂书记、厂长和淄博合成纤维厂筹建指挥部指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了,全国人民的心都舒展开了,头上没有了飞机轰炸,屁股后面没有了追兵,开门迎客,夜不闭户,他们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据我们师母回忆,那时,他们兴奋的整天整夜不睡觉,找来了秫秸、树枝,搭成篝火,尽情地歌唱、跳舞狂欢,兴奋的都忘记了做事。马老看着这博山城两边有山有水,蜿蜒的孝妇河从繁华的小城中穿过,潺潺的清泉水养育着这富饶的一方人文。一路走来,他们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地方。这多么像他的家乡浙江余姚啊……。沉静下来,思索之余,他曾经说过,我爱上了这里,爱上了博山,愿意用聪明才智,把这里建设成像我们家乡一样美的北方江南。</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个人愿望与组织意志无声的默契,按照命运的安排,马老最初的工作转入了地方。1949年1月,马青峰在华东工矿部化工局工程科担任设计和建设电石生产工艺工程。电石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家急需,他参与建设了山东化学总厂——即后来的淄博制酸厂,并于1950年10月正式投产,生产出国家急需的产品硫酸。</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多才多艺,能写会画,在部队时一直担任宣传工作,组织上就安排他到市工会工作。后来他早早的被推荐到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就像一只勤奋的小蜜蜂,在万花丛中拼命的吮吸着花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在全国总工会干校学习毕业时的合影照片(后排左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1951年8月的毕业证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毕业回来,被组织安排在市总工会筹委会做宣传工作。当时,淄博地委工作委员会书记陈明达兼市总工会筹委会主任,市地委工委副书记许光明兼市总工会筹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会筹委会的工作。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位干练的小伙子。马老更是感到如虎添翼,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部的工作中去。</p><p class="ql-block"> 1952年7月29日为充分发挥他的工作特长,经市地委工委批准,市总工会筹委会提拔马老调任博山电影院经理工作。在这里他经常做形势宣传,维护电影机械设备,亲自画各种电影宣传画广告,为了电影放映的审片整理,他整夜整夜地不睡觉,连轴转。这些都是他擅长的工作,常常是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难怪那时候,了解他的人们都有这样的口碑,“马青峰同志除了不会生孩子,其他的什么事他都会干”。</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看到他那时候的一段日记,他是这样写到,“同志们,你们可以相信,我准备今后要把我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能力,如果需要的话,还有我全部的血,一滴一滴地,贡献给工人阶级的事业,贡献给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世界共产主义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当年马青峰那篇日记的手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我被马老的心理世界震动了!当年这位看上去总是那样衣着得体,干净整洁,白净的脸上总是蓄着鲁迅式的胡须,操着一口纯正的家乡江浙沪口音,看上去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在当年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时,就是一位对党和革命事业赤胆忠心、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哪!</p> 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建设中,让这位早有准备的新四军的老战士遇到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淄博市大的工人文化娱乐场所基本上没有。当时的市地委工委陈明达书记与总工会筹委会李松山副主任商议,酝酿搞一个淄博市工人文化娱乐场所。那是1953年3月13日,淄博工矿特区总工会筹委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兴建淄博工人文化宫等职工集体福利事业的决定。为了落实此项决定,从领导层面由市地委工委陈明达书记牵头亲自抓,市总工会筹委会李松山副主席靠上抓。为此,1953年6月16日,马老他又由博山电影院调回到市总工会筹委会机关工作,具体负责工人文化宫建设的筹备工作。1953年10月市总工会筹委会召开全市职工代表大会,筹委会正式改名为“淄博工矿特区工会联合会”。12月21日,中共淄博特委正式批准市工会联合会筹资建设工人文化宫的正式报告。</p><p class="ql-block"> 项目建设首先遇到的是设计问题。那时淄博市建筑工程局还没有建筑设计单位(1958年8月才成立了设计室,直到1980年12月才改名为现在的淄博市建筑设计院)。为此,马老他们专程去了青岛,咨询了几家工程设计事务所(公司)。结果对方来了个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谈了几家,都没有最后落实。本来特区政府筹集这些资金就不容易了,让他们这样漫天要价,马老他们实在心疼,无法接受。</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博山四十亩地办公的市地委工委领导们看到市电业局办公楼盖的还可以,打听了一下,是一个日本人设计的。于是,就联系了相关部门,邀请这位日本人来帮助设计。</p><p class="ql-block"> 受领导们的安排,马老协调原单位——在博山电影院里腾出办公室,给这位日本人在那里搞文化宫的设计。生活饭菜由在附近的石家饭铺(石蛤蟆饭店)专送,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当时是1954年初冬,天气很冷,就在室内给生着一个煤炉子用于取暖。哪知道,这位日本人搞了三个多月,只画出了一张立面图造型(是正面)。陈明达书记见了,非常不满意。原因是工作效率太低,设计图纸搞得又不像个样子,建筑物正中间还有一个大柱子。他们对照图纸一查资料,原来是日本昭和九年(1934年)的日本某电影院,是从书本上原封不动地抄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对此,时任市地委工委书记陈明达非常生气。陈明达书记当时还兼着总工会筹委会主任,找马青峰商量怎么办。这回,陈书记这位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领导真的发火了,他气愤地说:“难道我们能让一个小日本治住了吗?难道我们就没有人能搞这个设计了吗?”马老听了这番话,联想到为了落实设计所受到的憋屈,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鼓足了勇气,自告奋勇地向陈书记表示说:“让我试试看!”</p><p class="ql-block"> 由于马老从小就生活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耳熏目染了大量的西方高楼大厦建筑,加上这些年的学习和积累,早就奠定了为国家贡献才智的决心和技能。这次是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他决心抓住这次命运的挑战,为国人的荣誉而挑战这个日本人。于是,当天晚上,马老说干就干,连夜突击加班构思了设计。尽管这是他第一次设计搞这样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但涌积在他心中多年的那些设计理念,今夜却娴熟地厚积薄发了。一口气他绘制了立面、平面、侧面和背面的四张最主要的建筑设计图,显示了他早已具备了建筑设计的内在潜质和才能。第二天一大早,工人文化宫的这四张设计方案图就摆在了陈明达书记的办公桌面前。</p><p class="ql-block"> 陈书记看了以后,非常满意。于是,陈书记让他根据这个设计,马上再做一个文化宫的建筑模型,以便使其他领导和同志们能够直观的看清、看懂,深刻了解其情况,便于在办公会上大家集思广益,横挑鼻子竖挑眼,丰富设计。通过深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一个全新的、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文化宫影剧院的建设方案和设想,开始在市地委工委和市总工会筹委会领导们心中酝酿、发酵,逐渐清晰成形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市地委工委和市总工会联合会组织领导的、 马青峰主持具体设计的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建设的具体报告,这是一个自淄博市自建国以来,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这是一个为全市工人阶级和全体市民提供的第一个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消息一经传出,大家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情况,马老在回忆中曾经清晰地记载着:这些情况“淄博市博山电影院老同志和当时工会宣传部张正明同志都是清楚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此时,市工矿特区政府拨出博山峨眉山北麓——人民广场东北角的土地,包括张家林、高登地、蛤蟆湾等地划为文化宫建设区域。市工矿特区政府和总工会总共筹集了人民币旧币17亿元(相当于现币17万元),建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另外,还筹集了3亿元,用于配套内部设备,总共20亿元。</p><p class="ql-block"> 为此,1954年5月12市工会联合会还专门成立了“工人文化宫修建委员会”。由马老主持担任了该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具体组织工人文化宫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工作。组成修建委员会工作班子的人员名单由马青峰提出来,市工会联合会组织部负责调配。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修建委员会工作班子的人员名单及分工如下:</p><p class="ql-block"> 工人文化宫修建委员会工作班子成员:</p><p class="ql-block"> 项目负责人 马青峰</p><p class="ql-block"> 秘 书:苏绍田</p><p class="ql-block"> 电 气:薛宝海</p><p class="ql-block"> 材 料:杨立明、张忠清</p><p class="ql-block"> 会 计:李寿昌</p><p class="ql-block"> 警 卫:周安才</p><p class="ql-block"> 施 工:邢元珠(木工)</p><p class="ql-block"> 刘兆珍(瓦工) </p><p class="ql-block"> 办公地点:市工人疗养院二楼中部</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建设资金有限,人才缺乏,建筑材料缺乏,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是今天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当接到这个任务时,马老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完成工矿特区领导交给的任务,发誓要为我们工人阶级建设一个理想的文化活动殿堂。那年踌躇满志的马老他才刚刚30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时的马青峰先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有上级领导的开拓性支持,大大提高了马老担纲大任的勇气。实际上在他的心底,还埋藏着更大的底气。那就是在参加全总学习期间,他和同学们在天安门等地游览,亲眼目睹了天安门(故宫)的传统理制——“左祖右社”。皇权以故宫为中心,左边是祖宗,右边是社稷。先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右边被设为永久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中山公园。左边是太庙——皇帝祖宗的地方,皇帝每年都要在这里祭奠他的先人。解放后的第二年1950年,周恩来总理就代表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把这里建设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毛主席亲自为文化宫题字命名,将宗庙变成了全国劳动人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昭示天下,共产党打天下,坐江山,不是为了坐“皇帝”,劳动人民永远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以为,这是马老主动担纲我市工人文化宫主设计的最大的底气。有了这股底气,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马老都会鼓足勇气,坚决的克服和战胜它,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北京天安门左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上面的匾额是毛主席的亲笔题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马老回忆那段经历,曾深有感触的说,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建成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的重要保证。当时,市地委工委陈明达书记亲自挂帅,博山区吴雷区长大力支持,市总工会联合会李松山副主席亲自抓,市地委工委还派来了张斌和刘毅两同志来督战(直至文化宫主体建成,开始室内装修时他们才撤回工委机关),还有市工会宣传部焦部长和张正明两位同志参加。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协调与地方的方方面面关系,解决了许多建设的实际问题,保证了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p><p class="ql-block"> 为此,马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之中。他翻遍了他收藏的仅有一些资料工具书,主要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资料、书籍和图册,美术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一些画册图谱,还有一些国内外的建筑工程手册。结合他平时积累的建筑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连夜完善了这个建设方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遗留的部分参考资料和专业工具。就是这些普通的参考资料和建筑工具书,还包括了一些日文版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后来,武汉有一位罗总工程师来淄博出差,市地委工委领导就请他帮助来看一看,审一审图纸,提提意见。他来到市工人疗养院马老他们工作的办公室,详细看过图纸和设计,与马老交谈了很久。最后他得出结论是,该设计在造型上是中西结合的,设计合理可靠,付诸施工是可行的。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当时亲自设计并绘制的工人文化宫的西式风格方案手稿,右下角有他的亲自绘制签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设计的工人文化宫西式风格建筑的正立面图,右下角有正式标题栏。这张图是透明底图,也就是说,这是正式的定稿图,即将晒成蓝图,交付建筑工程单位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根据设计的西式风格文化宫方案制作的建筑模型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事情似乎总是那样一波三折的向前发展。正当马老他们的设计方案准备报到省建设部门审批的时候,上面又下来了文件,凡是报批的建设设计项目,都必须按照民族风格的形式搞,如果不是民族风格设计的建筑项目,一律不预审批,不安排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从省里回来,马老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下来,但他也异常地冷静。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国家,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还是光秃秃空荡荡的土地一片,我工矿特区要领先设计建起第一座属于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文化娱乐场所,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就设计而言,全国没有先例,全省没有借鉴,我市也是空前的。一套方案推倒了,怕什么,无非是我们从头再来,再搞一套全新的民族风格的设计! </p><p class="ql-block"> 此时,连我们都替马老捏一把汗!但重担已经压在了马老的肩上。前面还是一片未知的荆棘。我们这位经过战火硝烟考验过来的新四军老战士,已经深深地冲入了即将开工建设的漩涡中心,历史使命已经使他变成了这个项目的建设“狂人”,命运的挑战已经使他义无反顾了。没有退路,只有挑战,只有挽起臂膀勇敢面对。他就是那个始终“要扼住命运咽喉”冲锋向前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信念坚定了,马老又一次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伏案设计作图,他发誓要把这些日子里积累的想法和理念,都调动出来,用在这第二套设计上,让她里里外外都充满着浓浓的民族风格元素。我们的马老啊,竟然三天三夜没有合眼,通宵达旦的连轴转,终于搞出了第二套民族风格设计的方案。当着人们在评头论足的看着他的这第二套民族风格设计的方案时,他仍然是毫无困意,精神饱满地向大家仔细地介绍着,还是那样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当时设计并绘制的工人文化宫的第二套方案,中式民族风格的设计手稿,右下角有他的亲自绘制签名。这套民族风格的设计实际上也是搞了两稿设计,这是第一稿设计的图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并绘制的中式民族风格的正立面设计图第二稿的照片,最终经过省相关部门的审查,通过和批准了实施这一稿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并绘制的工人文化宫第二稿民族风格的正立面建筑施工蓝图,也就是说,这是正式定稿的施工图,上面这一稿中,保留着当年现场使用的斑驳痕迹和岁月磨蚀的沧桑,见证了当年马老和建设者们的辛苦汗水和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查找到,当时这些专业的施工设计是如何配合马老的建筑设计的。但因工作的原因,我有幸看到了马老保存下来的早年文化宫的一批设计图纸和施工资料。这些东西都是马老亲笔动手设计的,希望工作之余再回头整理、归纳和存档。但在他人生忙碌的工作生涯中,的确是太忙了,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了。我也惊喜地发现,马老亲自绘制的这一批图纸,技术很专业、熟练,绘制的很仔细,图面很干净,完全按照国家制图标准。考虑问题也很全面,现场施工人员容易看懂,按图索骥。民族化装潢的美术功底深厚,完全是专业化的。</p><p class="ql-block"> 按照我们今天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一套建筑设计方案定稿以后,需要一些相关专业,像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给排水、电气、装潢等相关专业的配合,需要这些专业设计人员的配套设计,才能够形成一整套实现这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同时,建设期间,还需要有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建设施工队伍的联络、落实等繁杂的一系列组织配套工作。</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在马老文化宫设计的那些图纸里,已经涉及到了建筑、建筑结构、电气、装潢和给排水等许多专业的施工设计。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承担了多个专业的施工设计。设想一下,他身边是否还有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呢?如果有,他们就会在设计图纸上留下痕迹;如果没有,那就是由马老一个人兼职下来,完成配套设计的。因为是影剧院,还要考虑到采光、消声、音响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设计。从马老完成的图纸看,内容繁多,已经看不出专业分工了,囊括了文化宫整个工程建设各个专业的几乎全部的设计内容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和马老留下的图纸资料证明,马老是文化宫影剧院整个工程项目的主设计,他同时又兼职了结构、装潢、电气、给排水、暖通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工作。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为了项目的最终完成,缺什么,他就补什么,就干什么,已经没有理由顾及哪个工程专业的专业范围了。事实上,他已经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文化宫设计的几乎全部工作。本文所提供的这些设计、施工的图纸照片,仅仅是马老保存下来的设计图纸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现存的图纸量大,而本文篇幅有限,故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和绘制的文化宫正面剖视图蓝图,标题栏内容清晰可见,反复使用过痕迹很重。上面盖有“淄博工矿区工会联合会工人文化宫修造委员会”的印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并绘制的工人文化宫一层平面图蓝图,标题栏内容清晰,图纸使用过痕迹很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并绘制的文化宫第一稿西式风格的背面正视图的蓝图,标题栏内容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亲自设计并绘制的文化宫第二稿民族风格的背面正式定稿的正视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涉及文化宫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标题栏留下的痕迹里,我们也看到了以下的这样一个事实:</p><p class="ql-block"> “设计、制图”是马老的亲笔签名;</p><p class="ql-block"> “写图”多数是“杨鸿运”,偶有“王世忠”的签名;</p><p class="ql-block"> “校对”多数是“方飞”(字迹难辨,也许是“宁山”、“方民”……),偶有“薛宝海”的签名;</p><p class="ql-block"> “审核”和“核准”均是空白,即没有领导的签字,旁证了这是领导们的完全信任;</p><p class="ql-block"> “单位”、“比例尺”、“日期”等的签字,都是马老自己如实签署的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即使有的图纸没有标题栏,马老也端正的盖上他私人印章,以示对图纸的认真负责。这符合马老的性格,做事严谨,认认真真,做图规矩,板板正正。</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围绕文化宫的设计、施工图纸资料,见证了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建设单位:淄博工矿区工会联合会</p><p class="ql-block"> 工人文化宫修建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设计、制图:马青峰</p><p class="ql-block"> 写 图:杨运鸿、王世忠</p><p class="ql-block"> 校 对:方 飞、薛宝海</p><p class="ql-block"> 施工单位:淄博市建筑公司</p><p class="ql-block"> 协助单位:第五工程公司等单位 </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未见其他人留有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使用过的部分制图和现场施工用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他就是用这些普通的工具,写出来最好的文字,画出来最美的画图。让他放飞了把淄博市这个城市建设成像家乡一样美的北方江南的梦想,并为此目的,他奋斗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刚刚建国三年多,人才奇缺。建筑行业内,专业分工也不像今天这样细致,交叉兼职是常有的事。这时候的马老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和实际工作的实践,已经具备了应付万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超常能力。</p><p class="ql-block"> 看着保存的很好、但已经有些发黄的图纸实物,看着那些马老亲笔签名的标题栏,真的让我惊叹不已。我感慨了,在那个年代里,就这个学识、这个工程技术能力、这个艺术功底,在大学里做个先生带些学士和研究生们,也真是绰绰有余啊!如果当年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能看到他的学生有这样的建筑作品,该会有何种感慨呢?</p><p class="ql-block"> 我眼前仿佛看到,当年徐悲鸿院长力排众议,请一个木匠到他们中央美院当先生,给有些傲气的学生们讲课的故事。虽然那时有人不服气,但却成就了一位享誉世界的美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也许,即将诞生于峨眉山麓的这座工人文化宫建筑,不就是那时候最好的“伯乐”吗?! </p> 为了建设好文化宫,他拼上了 <p class="ql-block">  项目如期开工了。业内人都知道,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施工建设队伍配合建造,才能够完成设计意图,建成一个符合设计的完美建筑。市里将文化宫的建造任务交给了淄博市建筑公司(现在的淄博建筑公司一工区)。看看那时候我们的建筑公司,根本就没有建筑机械设备,全是靠人拉肩扛的笨重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项目施工一开始,文化宫中部北门基础施工时,就遇到了石灰石基下面形成的水蚀溶洞。处理起来很麻烦,要用大量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填埋处理。为了保证工期,圆满完成这个工程,马老始终与建筑公司“绑”在一起,一起吃住,一起在现场解决施工遇到的问题,摸爬滚打在一起,就像是一家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施工中,他们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总方针,并宣传贯彻到云集在工地上的每一位建设者和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在施工原材料选用方面,据马老回忆,我们做文化宫这个工程选用的材料,都是好上加好,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文化宫的外部装饰全部是真材实料,我们始终坚持用质量最好的材料,像陶瓷、水泥基砖、石膏雕塑花纹等;墙体全部用当地生产耐火材料的钢砖,而不用盖一般房屋的普通土砖;前部基础蘑菇石砌块选择较为完整坚固而没有风化纹络的石灰石砌块,精细雕琢,精心砌成……。而不像现在搞工程建设的通行做法,动辄就是表面大理石、釉面砖、马赛克等贴面材料来做外墙等装饰。我们当时的要求和做法,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建筑单位像我们一样,有这样严格的质量要求。</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文化宫在使用近60多年后的例行检查时,发现楼顶里的大梁有一些损坏,为此文化宫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其中,发现正门的主台阶因常年使用,磨蚀比较厉害,在更换台阶石料时,就设想连同两边的扶手栏杆一起更换掉。结果在拆卸扶手栏杆时,没想到当初建造的扶手栏杆太坚固了,用一个吊车来协助拆卸,结果把吊车都给拉翘了腿,栏杆仍然是纹丝未动。只好改用钢铲用人工一点一点地凿,才完成了拆卸更换扶手栏杆的工程。可见当时的建筑质量是多么地令人折服啊!</p><p class="ql-block"> 对参加建筑的泥瓦工匠、小工、运输等工人们,大家因祖国解放,人民当家做主而释放出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需要有具体组织和引导他们的领导者。受到极大鼓舞的马老,理所当然地站在了第一线。为了赶工期,夺回被耽误的时间,他们在工地上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把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发挥到极致。马老即是设计者,又是施工员、核算员、电工、安全监督员、……有时候还是小工等。他每天与工人们同吃住在一起,摸爬滚打。他努力熟悉这些工匠们的技艺和施工习惯、量才使用、讨论设计图纸与具体施工之间的结合方式、矛盾问题的解决办法、磨合摸索出设计和施工之间的最佳效果等等,随时现场解决工地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他就像是一个娴熟的音乐指挥家,得心应手地调动和安排着工地上各个专业的相互分工和配合,指挥进行着一场雄壮、繁杂、事无巨细的工地劳动“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当时的《淄博工人报》(淄博日报前身,三日出一期)报道了文化宫开工的消息。由于前面所述说的原因,当时登载的照片还是那个西式设计风格的照片,此时,第二套方案的民族风格设计还没有完成呢,可见当时工程时间的紧迫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报人杨振寰先生(笔名:须生)当年还专门在现场写生,画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工地现场的景象。登载在当时1954年10月16日的《淄博工人报》上,透过这幅画,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当时建设工地现场上,那种热火朝天、劳动竞赛的热烈场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辛苦异常,那是在所难免的!据马老回顾,当时在工地上,白天管施工,晚上还要画图,补充施工需要的大量图纸,经常是连轴转。有时候,有些建设材料当地质量解决不了,他就亲自跟着小毛驴车,到100公里外的济南市场去寻找;有时候,为了解决工程的施工问题,他经常是顾不上吃饭、他就不吃饭了;顾不上休息,他就不睡觉了;顾不上家庭,他就深深的亏欠着师母,让她多多担待一些,照顾好孩子们吧……。据师母(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她,为了他全身心的“疯狂”工作,经过当时领导的批准,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身份,甘心做个家属,专职照顾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家庭)回忆,我常常嘱咐他要吃饭,要注意休息,要按时睡觉。就这些最普通的唠叨,他常常是当做耳旁风。不是他故意而为,而是他实在是没有时间……</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化宫的建设采用了民族风格的方案,大量民族风格的纹饰、装潢、图案等,都需要装潢专业的技术人员配合设计。但是,那时候人才缺乏,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美术装潢人才,马老往往是亲自设计图案、画图、配色、亲自打制色卡,并在现场亲自绘制、修改、装配,直至满意为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仔细、认真,精益求精,从不容忍和放过一点点瑕疵,从不允许一个不了解的人随便插手。许多事都是他亲力亲为,总是把想做的事做得细致入微,做得好上加好,臻于完美。所以在工地上,他总是一个最忙的人,一个总也闲不住的人,一个总是忘记了吃饭休息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工地上也偶有一个传言。总有一张白净南方人的脸,蓄着胡须,穿着板正的中山装,身上有时蹭挂着一些泥巴和灰土,经常与泥水打交道的土建工人们混在一起,嘴巴上还时不时的叽里咕噜,说着当地人听不懂的江浙沪话,经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工地上有一个“日本人”,就连同在工会系统工作的一些人,都误以为他是项目施工方代表,等等。“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我没有时间理会这些。为了这个工程项目建设圆满的完成,我拼上去了。”这就是我们的马老,“事业不成誓不休!”</p><p class="ql-block"> 市地委工委领导曾经让当时501厂工程公司的孙诚方总工程师来帮助研究设计文化宫二楼的承重梁问题。孙总根据马老提供的二楼观众厅的一些具体数据和参数,配置了二楼层的过梁设计。为了在视角上不妨碍一楼后面观众的视线,二楼过梁下面没有支撑立柱,做成了建筑模型后观察分析。的确,这是一个完美的设计,市领导看了以后也比较满意。同意马老对后台作一些加大的调整。但是这样做,就提高了造价,概算下来,大约需要25亿元(旧币)左右,比批准的预算整整超过了5亿元。</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物都不是那样的一帆风顺。据当时马老在工作笔记里记载:正在这个时候,市直有关单位委托省里设计的市委礼堂大楼的图纸已经搞出来了,拿回来给市地委领导们看了一下,准备开始施工建设。由于市委礼堂设计的总的体量比工人文化宫小,一些装饰、材料等相对比较简单,总体造价控制在16亿元(旧币)左右。与市委礼堂的设计相比,工人文化宫的设计体量比较大,建筑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些,设计容纳观众比较多,达1500多人。显然,预算的建设造价就比市委礼堂高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刚刚解放不久,筹集资金能力有一定困难,市地委工委陈明达书记和总工会李松山付主席就一起与马老商量,如何尽可能地减少一些文化宫的建设资金。商量的最终结果是,只能缩小建设规模,减少一些内外装饰等,以节约建设资金。为此马老只好与大家研究,连夜修改设计变更,缩减了文化宫的建设宽度,比原来的设计缩减了四米,一些装饰工程也减少了不少。这样以来,相应的建筑面积减少了很多,观众厅由1500座位减为1200个左右;放弃了采用孙诚方高工的楼层无立柱过梁的结构设计,而不情愿的在二楼下面增加了两个立柱;其余仍按原样高度、长度、造型不变。显然,这样的改动看上去,降低了不少建设造价。但马老心里很明白,这些设计变更会给将来带来一系列的使用功能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舞台一下子变小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2)、因舞台变小,舞台前下面的乐池也就相应变小,由于不能满足大乐队大量乐器的摆放使用,为节省建设成本而不得不取消了;</p><p class="ql-block"> 3)、舞台后的演职员化妆间、工作室都大大地缩减了使用面积(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化宫后面临时增扩搭建的使用面积建筑);</p><p class="ql-block"> 4)、一楼观众席后面增加了两个立柱,势必会遮挡后面一部分观众的观看视线;</p><p class="ql-block"> 5)、观众席后面的卫生间、门厅等都相应的缩小了,为将来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等。</p><p class="ql-block"> 马老曾多次说过 ,这些修改的确为后来的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也是马老过去经常挂在嘴边、埋在心里的一个遗憾。特别是今天这个对外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大家都喜欢与国际条件接轨,这些缺陷在今天看来,更显得捉襟见肘了。回想起来,这也是马老当年建设现实中的无奈之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改动在当时,无形中又大大增加了马老他们的工作量。只好白天在现场忙着搞施工服务,晚上还要忙于搞设计上的变更,赶画修改图纸,以便不耽误白天建设单位紧张的施工现场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马老的许多图纸都是直接画在透明纸上,这是为了省去一个描图员的描图过程,减少一些环节,节约时间和成本(客观上,那时候找一个专职描图员也是很困难的)。直接晒成蓝图,或者来不及晒图,直接就供工地使用了。修改的图纸也就在施工现场使用中磨蚀、损毁而丢失了。紧张、繁杂、抢时间、赶工期的劳动环境和场景,已经不容许他再回头、竣工后再挤时间整理了。</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宫建设即将接近尾声,抗美援朝连年的战争,给我们脆弱的国民经济,带来了许多困难。政治上,国家刚刚开展过“三反”“五反”运动不久,反对官僚主义,反对铺张浪费。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批判复古主义、唯美观点,反对铺张浪费或许成为那时候的主流。这股风潮也吹到了工人文化宫的建设工地上。马老也被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p><p class="ql-block"> 当时,就在马老工作过的那个博山电影院后面的俱乐部里,开始了针对马老的批斗会,深挖所谓思想根源。他们从下午开始,一直搞到第二天凌晨三点。会上,有人把文化宫的建设说的是一无是处,似乎就成了复古和铺张浪费的典型。马老不仅为此写了书面检查,而且由他所在单位——市总工会出面登报,消除所谓的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这个时候,文化宫的装饰和辅助工程除了顶棚和舞台门口已经装饰完成了,其他的工程还没有开始呢。按当时的那个大政治气候下,再搞下去,马老他们的“罪过”就越大,被批判的内容就越多。怎么办?没有办法。当时全力支持马老搞文化宫设计建设的市地委工委陈明达书记已经调离淄博,去济南省总工会工作了。无助的马老只好将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完成的装潢项目、辅助工程,一一做了简化处理,以善始善终地确保整个文化宫工程的建设完成。他小心翼翼地将装饰设计的图纸全部密封,收藏起来,不想再让那时的人们再看到,免得再招惹是非。只是希冀有一天再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马老曾经在工作日记里回忆过当年的那一些情况:在当时,我们无经验,第一次搞这样大体量的建筑施工,但我们始终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冬季施工时,保温措施不完全,在两侧有的窗户没有堵好,顶棚的局部有一些受了冻。曾经发生了有一片轻质锯末木屑白灰吸音层墙板脱落的情况,之后进行了处理。没想到,竟被当地的一家报纸画成漫画,加一讽刺。这就是当时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我们真的是不敢懈怠,真的是处处小心谨慎的,真的是认认真真地在做事。</p><p class="ql-block"> 1955年春节前,文化宫的建设接近尾声。市总工会决定要举行一场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是淄博工矿特区建国初期在国民经济建设困难时期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事。马老他们忍辱负重,认真地组织着工程的收尾和完善工作,努力将好事办好。</p><p class="ql-block"> 他与另外一个画家邱先生合作绘制了挂在文化宫舞台中央的第一张毛主席肖像。那时候,临摹一张巨幅的主席像是很困难的,没有资料可寻,只是凭借着报纸的一些零星的资料和记忆。他们俩画了好几天。画像画好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观摩后,大家认为画的很像,毛主席的面容炯炯有神,眼睛还放着光呢。就给他们拍了一张与毛主席画像合影的照片作为纪念。我有幸得到了这张照片。从这张照片里,我们惊讶地看到,巨幅绘画毛主席像右边的马老虽然面带微笑,但已经是很瘦弱了,面容都有些脱像了!咳,马老实在是太累了,在这个工程的建设上,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已经付出了他几乎的全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左)与他的合作者邱先生完成的毛主席画像,将悬挂在文化宫落成典礼会场舞台中央,这是文化宫影剧院建成后悬挂的第一张毛主席画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23日这天是春节。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落成典礼如期隆重举行,毛主席的这幅画像挂在天幕中央。各级领导都悉数到场。已经调到济南市工作的山东省总工会陈明达副主席特地赶来参加,博山区吴雷区长等都赶来参加落成典礼。马老代表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大会上发言,他心情十分激动,说出了在他心中埋藏很久的肺腑之言,“从此以后,我们工人阶级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殿堂,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我们一定要丰富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把这个建筑物使用好,管理好……!”他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和激动啊!当时,文化宫为了给落成典礼助兴,还邀请了江苏省南京市强华京剧团来演出,成为工人文化宫影剧院正式开始营业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当年《淄博工人报》(《淄博日报》的前身)报道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建成的刊头报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当年《淄博工人报》刊登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建成春节开幕和南京强华京剧团来助兴演出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一座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就这样悄然的座落在了淄博大地的博山峨眉山麓。此时的马老作为淄博市工人文化宫首任第一副主任(主任由重工工会孙兰天主任兼任)主持了文化宫的工作。在建国初期,带领着第一批职工,开始了他们探索、开创、丰富和经营我市工人阶级和全体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保存的完工后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外观的实际效果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手迹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这八个大字是悬浮镶嵌在正面门楣上面的,与现在的情形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保存的完工后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舞台门口上祥云和牡丹花石膏浮雕镶嵌的实际效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保存的完工后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大厅和二楼围裙楼上镶嵌祥云石膏图案的实际效果照片。仔细镶嵌在舞台门口和楼裙上的石膏祥云浮雕,施工质量很高,经过近七十年的使用磨蚀,至今没有发生有一块脱落,难怪得到了许多建筑专家们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对建设和管理文化宫那一段经历,马老总是感慨的说,“和同志们的感情是很深的。由于工作变动及种种原因,多少年来都想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但总是也忘不了,时时想起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当时的市工委陈明达书记、工会许光明副主席和后来的王士超书记对文化宫建设特别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才能够保证该工程项目的善始善终完成。许多和我在一起共同建设文化宫的同志都付出了辛劳,后来都陆续调动工作了。后来的同志与我一起为开展文化宫的活动而四处奔波劳动。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孙志忠、于 江、郭润先、翟宗学、王蕴芳、陈伯鸣、刘 峰等同志。每每想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常常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今天还树立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门前右边的宣传栏,里面清楚地记载了文化宫的发展简史和开展各项活动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飞快,三十余年过去,时过境迁,领导班子几经变动,有的调走,有的上任,但有工人文化宫这个建筑在,我们的心就总会时时连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青峰保存的他们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前的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中,照片里画圆圈的是马青峰厂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工人文化宫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在博山四十亩地市地委大院里,正在建设的由省里某设计单位设计的西式(苏式)风格的市委礼堂大楼,建设已接近尾声。但在现场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发现,礼堂大厅里的震音回声很重,在里面讲话时总是有一些回波不断的反复反射传播,干扰了正常的声音传播使用,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我们从博山区档案馆资料中找到的原市委礼堂的照片。从照片看,这是一座当时典型的西式(苏式)风格建筑,现座落在山博集团(原博山电机厂)宿舍区的院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这期间,市领导找到了马老,指派他来市委礼堂建设工地现场,帮助解决回音严重的问题。为此,马老在现场仔细对照施工图纸,勘察了大厅现场的不同位置,按照他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设计施工的吸声消音经验,提出了改造市委礼堂大厅四周墙壁的改造方案:他把市委礼堂大厅四周的墙壁,改用吸音消声效果较好的轻质锯末木屑白灰吸音层墙板,用文化宫影剧院的装饰和安装方法,进行了整个墙壁的改造。并且并画出了符合该地实际的改造施工图,直接指导和监督了现场的施工全过程。改造完成后,经过现场反复测试,完全达到了良好的吸音消声效果,消除了大厅里反复回声的不必要麻烦,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老设计的市委礼堂改造消除礼堂大厅回声严重的部分改造施工图,通过落实这些改造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委礼堂大厅的回音吸音消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证实马老的这个消音吸声设计,我们曾带着这个设计施工图,特地赶到了现博山四十亩地市委礼堂旧址的施工现场。这里正准备重新整修。我们实地按照图纸测查,核对了礼堂里的吸音层墙板的施工情况,虽然时间久远,但斑驳的吸音层墙板现状,完全符合马老的施工图所提供的数据要求(因本文篇幅所限,就不在这里详细赘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原市委礼堂里吸音墙板的施工效果照片,经现场核实,完全符合马老的设计施工图要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至此,在这里我们还要顺便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说法。在我们查找相关档案资料时,曾经看到一些地方、建筑史志里介绍,当时的市委礼堂是借用了工人文化宫的设计图纸,搞得小了一点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以上这些事实证明:工人文化宫是马青峰先生设计的,而市委礼堂是省里某设计单位设计的,而不是用了工人文化宫的设计图纸,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的话,那也只是马老亲自参与了市委礼堂大厅的音响改造。希望在未来有机会的条件下,相关部门能够及时纠正这些说法,以免再以讹传讹,遗害后人。</p> <p class="ql-block">  在博山的峨眉山北麓,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作为市工矿特区和总工会建国初期的著名地标性的代表建筑,而蜚声国内。这是那个时期,国内不可多见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主题公共娱乐设施。1959年建国十周年期间,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市第一医院(原工人医院,至今人们还习惯于这样称呼)和市工人疗养院这一组建筑群,组成了淄博工矿特区向建国十周年庆典的山东省十大建筑(群)的建国十周年成就项目。这是那一代开拓性的领导人英明决策的结果。马老在这个舞台上,发挥出了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了最好的民族文章,画出来最美的民族画图,从而影响了我市整整几代人的生活和成长,也奠定了马老那时在建筑领域的声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淄博市及博山区庆祝建国十周年大会时的照片,右二是市委第一书记王士超,右一是市长冯平同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回忆我们在马老身边工作时,我们与马老熟悉后,听说了马老主持设计建设文化宫的故事后,我们曾经冒昧地与马老开过一个玩笑,当年一个30岁的南方小伙子,怀揣着金刚钻,愣是敢揽这瓷器活啊!听到这个话后,马厂长很淡定,百感交集,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今天,当我们知道了当年建设文化宫影剧院背后那些艰难、劳累、无奈和辛酸,马老硬是无所畏惧,忍辱负重,艰难前行的故事后,我深深地感到后悔和内疚,不该与马老开那个苦涩的玩笑。也许老天有知,马老在天上会原谅当年我们这些无知的孩子呀!</p> 一座精美的民族风格建筑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让我们结合着马老设计文化宫原始的初心,仔细的欣赏一下这座经历过近70年的风雨磨蚀,仍然坚若磐石地屹立在博山区峨眉山北麓的影剧院吧!</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大踏步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地城市和乡镇已经像雨后春笋一样生长出数不枚举的各种建筑,千变万化,各领风骚,“高大上”似乎已经成为了建筑业的主流,民族风格似乎已经遭到了一些冷落。早在建国初期,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首都城市建设之时,曾经设计了一大批民族风格的城市和部委的建筑楼房,但在后来的施工建设中,却受到了一些无端的批评和批判。也许从那时起,民族风格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被人们所冷落。</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平静下鼓噪的心,静一静,想一想,蓦然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家乡,静静地欣赏一下那略显拥挤的山城博山城中心南面,还保留着你意想不到的一座民族风格的建筑。率先破土,出污泥而不染,那浓浓的民族风好像在反潮流中逆水勇进,建筑物四角那像是刺破青天的祥云,在独领着建筑的风骚。而看看我们现在城市周围里的建筑群里,有多少平平塌塌、毫无装饰的大平顶啊。假如你无意从这里走过,蓦然回首,你一定会感叹着马老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座精美的民族建筑。透过这幢历史建筑,我们一定能够进一步的走进马老的心路世界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版的《淄博市建筑志》里是这样记载:</p><p class="ql-block"> “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淄博兴建最早的工人文化设施,座落在博山城区峨眉山北麓,于1954年10月落成。”工人文化宫“工程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时隔30余年,该建筑物仍然完好屹立于峨眉山麓,它的质量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p><p class="ql-block"> “影剧院是文化宫的主体建筑,总长度49.1米,建筑面积1724.13平方米。东西起脊,西山墙建前门厅,模仿古宫阙形式,四角有方角楼四个,角楼有三角外露,一面与一角与主楼融为一体。门厅中宽11米,两面角楼各宽6.5米,如此前门厅共宽24米,深7.64米,共三层。中层在7.64米处又建门向内延伸9.43米是看台,台前有水泥砌栏杆,台下有两条混凝土圆柱支撑,可安10排座位。三层为电影放映室。正厅东端是舞台,台上有拱门,门周围饰以牡丹立体图案,大小花朵是用石膏模制粘贴而成,天衣无缝,至今坚固如初,毫无脱落。正厅内径20余米,可容纳观众”席坐1207个。”影剧院“由原淄博市建筑公司施工承建。”</p><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对这座建筑最详细的历史描写。走近这座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建筑,人们都会感受到近乎完美的建造质量和浓浓饱满的民族风格,由衷地发出赞叹。我更喜欢马老对建筑专业的深厚造诣。他用他自己的语言、凝固的艺术、精心的描画和雕刻,表达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领悟和理解。无需多言,让我们用无声的图片默默地走近他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近期的照片,仍然像当年那样雄伟秀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故宫、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这些民族建筑集大成的地方。漫步徜徉在那些环境里,静静地坐在长椅子上,发呆似的看着那古老的民族建筑群,听着那上百年古柏的婆娑作响,你就会感受到那漫长而古老的民族风拂面而来。此时,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和感受到,马老设计的工人文化宫对中华民族风格运用的是如此的顺畅和自然,简直就可以与这里的民族风混为一体而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 这是北京太庙和中山公园长廊的古典风格,深刻地影响和熏陶着马老,他把这种风格自如的运用到文化宫影剧院的额枋纹样上 ,给该建筑增添了和谐之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太庙的屋檐、门楣和栏杆的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北京中山公园的长廊里的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请注意,工人文化宫影剧院正面,马青峰将这些民族风格流畅地运用到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前面上部的额枋上,自然和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当时绘制设计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额枋等的实际施工的工作图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北京故宫城墙上四角的角楼,已经定期向公众开放。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角楼内部的木榫结构,感受到马老设计的文化宫内门楣上那浓浓的民族风。他把传统民族建筑的木榫结构巧妙的结合在文化宫进出的“太平门”门楣设计上,加上一些民族纹饰,把门楣这个小小的细节,表达的淋漓尽致。可惜,在近期的修缮维护中,这些设计仅保留了一些木楔结构图案,而民族的纹样设计,已经大部分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北京故宫四角的角楼和内部的木楔结构民族风格效果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当时设计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门楣的施工图纸,将这种民族风格运用自如,美观大方,与环境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我更喜欢马老设计的工人文化宫内的穹顶(顶棚)鲜花和五彩云霞。马老设计的穹顶,巧妙的把顶棚均等的分割成无数个方块,方块之间用鲜花和五彩缤纷的色彩由深渐浅,有层次的深陷地隔离装潢,方块中间安装照明灯。既解决了影剧院的采光照明问题,又解决了大面积穹顶的设计困难,用了五彩“祥云”的装饰图案,把穹顶装饰的异常风采。我很喜爱这个设计,一直认为这是马老文化宫设计中最为精彩、最为核心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可惜,在我参加博山2017年新年音乐会时拍摄的那张照片(见前面)里,马老设计的这个穹顶已经不见了。为什么?追问下去,竟是整修时,因发现大梁有一些损坏,需要卸下顶棚才能维修,结果卸下顶棚后,已经不能复原了。这个顶棚太美了,但施工者已经不能按照原样恢复起来了。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穹顶啊,而是毁坏了马老在这座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建设中的最核心和最精华的民族艺术风格啊!</p><p class="ql-block"> 难过的心,我久久不能自已。因为这个美丽的顶棚穹顶已经影响了我整整半个多世纪。每次在这里观看演出,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望一望,享受一下这个美丽的穹顶。萦绕在心头的,是那对浓浓的民族风格的那深沉的爱。如今,祈望哪一天能够重现,以能够抚慰我们追思马老的怀念之情吧!在我们的祈盼下,家人们在马老离开我们30年后,终于打开了马老的行囊,小心翼翼地找到了他当年穹顶的施工设计和装潢图案的文稿。看着这些承载着马老信息的遗物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心情异常激动。特别是看到马老那顶棚粉饰图的施工画稿时,我几乎激动地叫了起来,“就是他,就是他。这就是马老设计的顶棚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当时设计的顶棚图案的施工图,他把这个民族祥云图案设计布满了整个穹顶。为了保证颜色的准确,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马老还配置了图案的八个标准颜色的样卡,以便保证大面积使用时的色谱准确一致。可谓用心良苦啊!我们现今只能通过这施工图纸画稿,来想象回味地欣赏那穹顶的端庄大方和秀丽优雅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细心的马老在这张粉饰图设计稿上,还特别标注上了八种颜色的色卡,以保证大面积使用粉饰施工时,颜色调配准确,整体均匀,避免产生色差。在那时国家比色分析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马老用这样的方法,大面积的控制色差,可谓是用心良苦。实际上在施工中,我记忆的影剧院顶棚用的这个设计,在颜色具体的使用上,马老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提高了颜色的光亮度。因为在大厅大范围里使用这个图案,在灯光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显得原稿的色彩有一点偏暗(那时候中国的光源技术还比较落后,光学专家蔡祖泉先生的碘钨灯还没有发明出来,照明仍然还是传统的钨丝白炽灯泡,照度较差,大面积采光还是有困难的)。考虑到这一点,马老大胆地采用了七彩的纯色,提高了图案颜色的光亮度,使得在那时的灯光照明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穹顶的鲜艳夺目,装饰性极强。我以为这是马老最为精彩的一笔,即使穹顶提高了亮度,又使中华民族的风格更充满了华彩。这个处理方式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建筑物投入使用的几年后,北京人民大会堂才开始兴建,设计师们曾受容纳万人大厅而感到设计困难。是周总理用两句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四个字“水天一色”的灵感,启发了他们的思路,将四周和天体用无边界用圆弧连接,解决了容纳万人而无边无际的视角。但在穹顶的处理上却显得过于简单,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群均布的小灯簇拥着一个巨大的五星,解决了那时这个巨大厅堂的照明问题,却忽视了穹顶的风格装饰。难怪有人参观后说出,“伟大的建筑,落后的灯光”的感叹。而在这里,文化宫穹顶的设计,马老则迥然不同,独辟蹊径,巧妙的把大大的穹顶分割成数十个方块,方块之间用这顶棚民族图案装饰和连接,凹凸有致,与灯光辉映,把中华民族的风格在这里发扬光大,一览无余,回味无穷,久久难忘。假如,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们如果看到这个穹顶设计时,也许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吧……</p><p class="ql-block"> 直到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前夕,国家公布了我国设计的民族风格的祥云火炬。我忽然茅塞顿开,一下子明白了,啊?这就是“祥云”啊,马老顶棚采用的装饰图案就是叫“祥云”啊!萦绕我心头半个多世纪的穹顶图案,终于在我脑海里有了它的名字—“祥云”。我们嗟叹自己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呀!</p><p class="ql-block"> 仔细端详着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里外的装饰,我们可以看到,马老巧妙的将“祥云”图案运用的如火纯青,无处不在:穹顶、墙饰、门窗内饰、外饰、墙沿装饰、广告橱窗、栏杆扶手、屋顶角楼……,不落俗套,游刃有余。我深深地折服了:亏你还在马老身边工作过多年,该学的东西还多着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是马青峰将祥云在文化宫影剧院内门、窗和外装饰的应用效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是马青峰将祥云图案应用于正门、窗户花格、扶手栏杆、屋顶装饰和凉台栏杆的应用效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是马青峰将祥云图案应用于门厅顶、过梁、立柱的效果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是马青峰设计的舞台门裙,内为祥云图案中间是牡丹花石膏浮雕加上外衬牡丹花边浮雕,非常精彩的舞台效果图。而这些镶嵌的石膏浮雕,七十年过去了,至今没有一块发生脱落,可见当年施工的高质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处不在的祥云图案浮雕,像二楼的楼裙浮雕、座椅围挡的装饰图案,都像是祥云在飘动。这些都看得出马青峰独具匠心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马青峰将祥云图案应用于室内门楣、窗帘盒、广告橱窗的效果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屋顶祥云般的方角指向蓝天,装饰性强,别具一格,清新脱俗。马老把祥云图案的应用,无处不在,亲切可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需要我们强调指出来的是,从这一组照片的第一、二张来看,由于当年建设资金紧张,缩减了建设规模而造成今天在使用上的遗憾,后人不得不在文化宫的后墙临时扩建了一些建筑面积。虽然有碍观瞻,但却满足了功能上的使用面积。至今看来仍历历在目,成为永久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浏览这些文化宫影剧院的实际效果照片,并与经典的民族风格相比较,就会使人感到,马老将中华民族风格应用的淋漓尽致,无处不在,完整和谐,这取决于马老对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我们也由衷地感谢人们后来的整修,为了完整准确地保留和诠释了那些美好的民族元素和风格,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劳动,使这座建国初期的文化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至今能够看到这座建筑的辉煌和那个时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但也留下了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就是那些后来的整修时,不经意间毁掉的顶棚穹顶,使马老最为辉煌的民族艺术被消失殆尽。真的使人遗憾不已,难以接受。包括当年的许多亲历者,回忆到马老设计的那个顶棚穹顶时,都总是赞不绝口地说,太美了,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外部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这几个字,当年马老是采用了毛主席的手迹,并组织人精心制作,细致打磨圆润,使字体更加遒劲、大气磅礴。并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悬空技术,将字体镶嵌在前面外墙上,无论你从那个角度都见不到后面的固定支架,悠然自得,如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没想到,后来也被人损毁了,也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居心?修补后的结果是,直接将水泥贴在正面的门楣墙上,粗加工的痕迹很重,俨然已经失去了毛主席大手笔的一气呵成而一泻千里的流畅气质。</p><p class="ql-block"> 是啊,如果我们不被那些道听途说而忽悠,如果不是想当然地以为,当年在文化宫建设工地上那个“留胡子”的建设者是“日本人”,如果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在淄博建筑界里认真地了解一下,我市还有这样一位享誉建筑领域而德高望重的马青峰先生,并能在诸多重要建筑上欣赏到他的作品,也许马老的设计风格就会重新浮现在公众面前,我们那些不尽人意的遗憾也许是可以避免的!</p><p class="ql-block"> 马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理解,我们以为,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一般人。记得在日本旅游时,我们曾试图在首都找一座代表日本民族风格的建筑,走遍东京、京都和大阪都没有找到。自隋唐以来,日本就有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为什么在他们的城市建筑上却没有民族风格体现呢?虽然在大阪城有代表性的黄金城建筑,那也是他们的先人将浓浓的中国唐宋风格,带进了他们的国土。而马老为我们设计的这座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上满满地充满着中华民族风,细致入微,无处不在,运用自如,酣畅淋漓。我们为此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马老的设计的确开了我们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先河,用他的风格张扬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怀着敬重的心情,欣赏完马老用他的才智、心血、语言、汗水、心酸和无奈而完成的这座优美的建筑的时候,教我们如何不想起他,那铿锵坚定的初心:要把博山建设成像我家乡一样美丽的北方江南。在这里,他用他的行动,第一次践行了他的初心,用他的聪明和才智在这里放飞了他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近七十年后工人文化宫仍然耸立在博山峨眉山麓。让我们庆幸地是,该建筑已经在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由衷地感谢政府的这个善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那独具特色的楼顶祥云方角依然挺立,直上苍穹,独领风骚,欲诉无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望着那优美的殿堂,望着那建筑物背影指向蓝天的祥云方角,他用它的方式,“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啊!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在他身后为我们留下了,留下了那不屈不挠的战士性格,留下了那源远流长的民族风范,留下了身边的这座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灿烂而辉煌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此时,时空中好像响起了贝多芬那部著名的《命运》交响曲。那深沉雄壮的命运主旋律,反复在空中盘旋,久久在我们耳边回响着,沉沉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仿佛使我们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马老对待事业、对待工作的那种强烈的《命运》主旋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谁也不能让我屈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p><p class="ql-block"> 1、马老的家人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设计图纸、照片、工作日记和实物资料等,并对本文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p><p class="ql-block"> 2、各方面同事、朋友提供基本素材,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p><p class="ql-block"> 3、淄博市档案馆和博山区档案馆提供档案史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7月18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