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培训来到第三、第四天,继续充电赋能,聆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位专家的学术讲座,了解中外地理教学教育的差异及地理科学前沿的发展,开拓视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一: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及其气候响应</b></h1> <h3><b>【专家简介】</b></h3> 欧先交,博士,嘉兴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留学英国4年,曾获欧盟“玛丽居里”联合奖学金、第一届广东省青年地理科技奖、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 <b>【内容提要】</b> 欧博士从全球变暖,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灾害日益引起重视,引出研究冰川及其活动规律的必要性。而了解现代冰川的活动规律和预测其未来趋势须建立在对过去冰川波动及其气候响应的分析上,从而引出讲座主题。 接着,他以他的多年研究与我们探讨分析以下几点内容:<br> 1.什么是冰川?<br> 2.真正的冰川是怎样的?<br> 3.冰川是怎样形成的?<br> 4.冰川作用有什么证据?<br> 5.西部和东部山峰形状差异的原因?<br> 6.中国东部有古冰川吗?<br> 7.青蔵高原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是怎样的?<br> 8.冰川地貌研究 欧博士幽默风趣,严谨坚毅,他的讲座,加深了我们对冰川基本特征与形成条件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地理教学及中高考备考;同时也使我们明确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调查方法和鉴别标准,对几处存在争议的地方如“中国东部部分中低山地是否为古冰川遗迹”有了更为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缜密、求实认真,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必将其精神践行于课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二: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对比分析</b></h1> <b>【专家简介】</b> 孙利秋,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研学旅行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韩山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名教师培养学员,广东省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深圳市中小学继续教育课程授课教师。 <b>【内容提要】</b> 孙利秋老师的讲座,从全球化发展对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引入,告诉我们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以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时代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和变化。接着,她从地理课程的改革与趋势、地理课程目标、中小学学制和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科书内容选择等四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外十国与中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差异,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借鉴?在进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沟通时需要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借鉴和改造,这是孙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国内外教学的对比,也让我们清晰,成功的教育必定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必定是能促进学生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必定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三:自然地理学科素养在风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b></h1> <b>【专家简介】</b> 屈建军,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风沙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沙漠科学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多条铁路防沙工程首席科学家,该领域的领军人才。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2017年获人社部、国家绿化委和国家林业局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 <b>【内容提要】</b> <p class="ql-block"> 屈研究员长期从事沙漠科学的研究工作,对风沙物理学与风沙地貌学的一些前沿问题有独到见解,是沙漠科学、铁路防沙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因疫情的影响,他没能亲临我们的现场,采用的是腾讯会议线上直播形式,但他的露脸,仍引爆了现场大家学习的热情。</p> 屈教授从一道全国高考题(2014年全国高考地理卷第36题(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切入,分析其命题的学术背景。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了铁路沿线风沙危害的类型、传统治沙技术的局限。他根据风沙形成机理创造性提出,防沙必须建立完整的防护体系。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沙漠防沙体系,可通过不同防护措施的科学配置,因势利导,以自然之力还治自然之害。接着,根据我们中学地理教育者的身份,屈教授又和我们分享了沙漠与沙漠化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了风成地貌类型及其成因、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在讲到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体验区的案例时,抛出问题“沙漠治理是要消灭沙漠?还是善待沙漠?”,通过一系列事例和展示的一幅幅绝美的沙漠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沙漠实际与其他地理事物一样,有他存在的必要性和自身独特的美。沙漠也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沙漠,而是治理沙漠化”,让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屈教授还穿插了他扎根西部,与沙漠相伴的几个故事:与沙丘交友、破解鸣沙之谜;与风沙抗争,保护国之瑰宝——敦煌莫高窟;结合国家所需,研究适宜高寒地区的综合风沙防治体系保护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现在,临近退休的他,还打算来到广东,将余热专注于研究中国南海珊瑚砂岛礁风水沙的运动规律和防治,期望通过自己及团队的努力,揭示珊瑚砂运动规律,以建立起柔性的、生态的防护体系,以促礁成岛,减少我国礁岛的流失。</p> <p class="ql-block"> 屈教授的讲座,不仅仅是知识盛宴,更是精神上的饕餮大餐。他说“做科研要有良心,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说假话,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我望不见山顶,只知道有山顶,然而,我还是要攀登!”屈教授用他的科研人生诠释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的精神内核——胸怀祖国、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矢志创新、不断攀登、永不言弃!我们被他精彩的讲座深深吸引,也被他忠诚祖国、专注科研、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p> 当今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教师也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象屈教授一样修己治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四:干旱区景观格局与山地、河流</b></h1> <b>【专家简介】</b> 赵文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水文及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持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面上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b>【内容提要】</b> 赵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水文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他首先展示真实的考察照片带领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地干旱区的景观,接着以我国的祁连山和贺兰山为例,阐述干旱区山地山地冷岛效应和屏障作用。随后分析干旱区河流,指出干旱区河流决定着绿洲的分布发展和稳定、区域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最后赵教授和我们探讨干旱区山地、荒漠、绿洲的协同发展,山地、荒漠、绿洲是区域生命共同体,必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建设。 赵教授的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家都表示本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干旱区域备考指导意义。我们将牢记赵研究员的嘱托,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更新理念,开拓视野,以地理的综合思维启蒙青少年自由探索,使其能受到教育和启迪,树立看问题的大格局。 <h1><b>结语</b></h1>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两天的专家讲座,拓宽了我们的教研视野,锤炼了我们的身心,今后必不忘初心,笃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