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浅谈诗词创作之关于“老干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剑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典诗词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那种“言尽意不尽”而耐人寻味的味道。所谓“诗贵含蓄”,中国文人、历代诗评论家,一向视含蓄为诗词正宗,自古以来的诗人词家无不是在苦苦追求含蓄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元代诗评家范德机在《木天禁语》中说道:“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宋代诗评家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写道:“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古人说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含蓄在历代的诗评家眼中极为重要。含蓄的文字表达使读者有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读者能从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听出作者的心声,感受到作者的真性实情;含蓄能让读者浮想联翩,欲罢不能。其实诗的意境很大程度来自于含蓄,如果诗太直白了,则是言一尽而意境全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作为我们初学诗词的人,怎样把自己的诗词尽量写得含蓄有意境、有味道,耐读、耐品,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爱好诗词写作的人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我们大家未曾意识到的是:当我们学会格律后吟一首诗、填一首词并不难,难就难在无数的初学者写出来的诗词总是没有“诗词的味道”,不耐读、不耐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你不知不觉掉入到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诗词写作“陷阱”里面,而且掉进去了之后还很难再跳出来,这就此可能永远都写不出好的诗词,入不了真正的诗词之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坑”呢?这个坑现在被诗词界称之为“老干体”!它是现代很多人创作格律诗词时的一种行文风格。在各种网络平台、诗刊杂志上有很多都是这种不入流的“老干体”风格的诗词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叫“老干体”?因为其最初形成的时候,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诗词作品像一些退休了的老干部讲话一样空洞、乏味、口号化。而随着诗词创作的繁荣发展,随着写诗词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写“老干体”的人可不都是退休老干部,也不都是老年人了,二十几岁的帅哥美女,也有很多在从事着“老干体”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想就学诗路上的这个巨大的“陷阱”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要避开“老干体”这个陷阱,我们首先必须要清楚的弄明白“老干体”诗词是怎么回事,我们写出来的诗词,怎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老干体”?什么样的诗词是“老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什么是“老干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老干体’,就是尊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出的诗词作品。因为这样写作诗词的人以老干部居多,故被称为‘老干体’。” 这类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套话连篇、毫无生气,广泛存在于地方小报,一些专业诗词刊物,当前在网络上发表的诗词也不乏很多的“老干体”。比如有这么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旗万里舞东风, 祖国山河一片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人民齐努力, 建设四化立奇功。”(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就是不折不扣的“老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 “老干体”的具体表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了什么是“老干体”,我们就能总结出“老干体”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大量“老干体”作品的总结,归纳起来“老干体”大体有以下一些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老干体”作品主题基本上是以歌功颂德为主,阿谀奉承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诗词缺乏真情实感,其题材多以反映当代国家大事为主。具有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人民往往成为被解救、被怜悯的对象,把心中的无比热情用简单的套话直截了当地写成口号输出成诗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使用气势昂扬的口号,而且经常都是直接以当前报刊、社会的流行语和口号入诗,直接大量使用官方的会议决议、报刊、各类政治思想读物中的词句,而作者自认为的感想,也大多是用这些词句直接表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老干体”诗词在语言表现上,主要是简单直白,连篇累牍的大白话,通篇就像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还美其名曰通俗易懂,而且经常拿白居易写诗老妪能解的故事来作为辩解。即使是写日常生活、旅游感受等其他内容时,也大多都是干巴巴的口语,作品如顺口溜似的打油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老干体”作品经常是直接用成语入诗,一句七言律绝里面的前四个字非常喜欢安上一个成语。成语入诗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成语入诗一定要有一定的变化,根据具体的一首诗词来恰当的使用,否则只能说明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词儿太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老干体”七言律绝经常句尾的三字是在凑韵,每句的前面四个字与后面的三个字缺乏合理关联,而且末尾三个字经常莫名其妙地拔高气势,比如“震八方、写宏篇、敢超先、绘新图、一片红、立奇功、耀九州”等等,没什么实质内容。喜欢那种故作豪迈的气势,而且特别喜欢押阳韵,因为这个韵部比较容易出气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老干体”的基本特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不懂文言文,用现代白话文写旧体诗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古典诗词创作,是有诗词中专门使用的“诗家语”。用新词入诗不是什么问题。也并非要强制使用过去的“诗家语”,而是因为这种“诗家语”,体现了旧体诗也即古人汉语本身的语法特点、修辞特色、语言词汇,让人能够感觉出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含蓄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词可以入诗,好的构思同样可以打造出不同于现代诗的美感,但使用新词入诗一定不能丢失了古典诗词的特有的诗词“味道”,不能没有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含蓄美。但老干体基本上就是现代白话的句子,压缩成长短一致的五字、七字,然后将四句、八句组合在一起自称为绝句、律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豪言壮语,口号入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干体”诗歌又被称为“口号诗”,本来豪言壮语与内容贫乏并没有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老干体”的诗词其贫乏的内容,都是用当时各种流行的口号和豪言壮语来表达。写作手法多为赋体,也就是大多都是“赋”笔。由于其主要目的不在互动,而是更为重视对立场、观点的宣传,所以相应的,往往不对诗法有太多讲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极少有“比、兴”手法入诗,故缺少意境,缺乏诗词中应有的意象,不是用意象来营造意境。所关注的内容没有自己真诚的独立思维。所歌颂的、赞扬的、批判的、讽刺的都是围绕时事政治的内容而大声吼叫,根本就不能起到文艺批评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喜欢空洞的说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干体”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使用空话、套话、大道理来写诗,喜欢“代人立言” ,喜欢空洞的说教,上来就是空话套话大道理教育别人,常用一些慨叹人生和明悟世理的腔调来写作。其说理空泛而笼统,几个人生大道理翻来覆去地说,无非就是想把整首诗的调子和境界用这种说教的方式拔上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的动不动还要用到“禅理”和“佛性”,甚至是“慈悲”之类的字眼,总是想拔高到禅意的层次,然而却又总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太刻意,刻意则始终无法达到清通自然的境界。当自己也能感觉到这些空话、套话、大道理有点技穷无力的时候,就想借助于自己也没有整明白的“禅意”“佛性”来混水摸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不讲格律、韵律混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的“老干体”是出自一些当年退休下来的老干部,他们因为本身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诗词作品有很多是不讲格律的,喜欢随心所欲的发挥,加之他们所处的位置和阅历,也根本不在乎别人提出有关格律方面的意见。所以那个时候一些退休干部写的那些诗词就形成了不讲格律的“老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发展到了现在,这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这些年格律诗词的大普及、大繁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讲格律”已经不是“老干体”的典型特点了。因为现在格律知识到处都可以获得,特别是当网上有了各种各样的格律检测软件,不合律、不押韵的情况已经很少了。现在更多的“老干体”已经不是原来那样出自老干部之笔不合格律的诗词了,更多的反而是合律、押韵的年轻一代“老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今还有一类人,喜好从各种诗词集本中翻积各种词汇,有的还自己制作一本诗词词汇精华集,然后在诗词写作的时候拿来这些词汇套用。由于这类人中很多都不注重诗词技法的提高;不注重诗词意象的使用;不注重诗词意境的营造。写出来的作品就象拼贴瓷砖一样,把古人美好的词汇贴在自己作品中。当今很多学院派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这种词汇型的“老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怎样避免“老干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积累传统语汇,用词含蓄凝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现代人的诗,之所以大多数写得犹如“老干体”,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诗词说到底,它是属于文言文的体裁,诗的五言、七言,还有四句、八句,都是和文言文相契合的。而所谓的“老干体”诗,大多都是以白话文入诗,从词组造句到语法修辞都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写的。这就注定它难有诗的文采,难逃“老干体”的形式。如果我们注意了诗是文言文构成的这个事实,并了解文言文所构成的“诗家语”的技法,我想不说全部,至少很多人就会写出更好的诗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这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要通过极其精炼的语言,尽可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意象真、意境美、意趣高、情感深、情怀广、情志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在诗词里面说出来的,也不是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向读者解释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读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贵含蓄,含蓄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老干体”就正是缺少了这种含蓄。他们总是“高声呐喊,直抒胸臆”。“直白”的喊是其最大的特点,所谓直白就是在诗词创作中,大多都是直描,作者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全部直接写出来,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想象的空间。这是因为诗词这一艺术形式,如果过于直白,就好像让读者喝了一碗白开水,一口入喉,淡然无味。好的作品应该是像一杯美酒,只要轻轻一抿都能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学了《决议》后自己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但在动笔之前却很纠结,因为这种题材是最容易出“老干体”的,所以斟酌酝酿了很久不敢下笔。通过深思熟虑,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有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曈曈又是小阳春,光照河山温暖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归雁过云偶回首,征帆破雾好清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年砥砺百年盛,一梦圆成一梦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竹简沉沉正青白,不沾颜色不沾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我自己觉得注意到了诗是属于文言文的体裁,用了属于诗词的所谓“诗家语”,大体上还是能够做到含蓄凝练的表达了自己感想,对于六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也是充满了赞赏。前二联用比、兴的手法,对六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以及全会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首、总结作了描述。颈联转到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寄托,尾联回头写《决议》如沉沉竹简青青白白,经得起检验。自己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来写,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做到含蓄凝练,避免“老干体”。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提高写作技巧,表达现代题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旧体诗词来写现代题材是最容易掉入“老干体”陷阱的,这是因为我们写现代题材时,往往会选择和运用现代化的语汇。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层出不穷,前进的节奏非常之快。同时在文学语言上,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语汇(包括许多外来语)都是大量涌现。因此有人就认为:当今已是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的时代,诗词艺术赖以生存的语言文化环境业已变迁,所以当代诗词创作在表现现代题材的时候,就难以走出“老干体”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确实现在已经是白话文的时代,然而汉语言文学经历了五千年以上的发展而绵延不绝,如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现代汉语也正是从古汉语一步步的发展演变而来。白话文从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割断与文言文的联系。文言的许多精华仍然还像鱼儿一样鲜活生动地游跃在白话文的湖水中。最为直接的就是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成语,就是流传下来的文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诗词要表达现代的题材,反映时代的生活,我们就要提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提高艺术技巧,说到底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只有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艺术创作技巧才有可能提高。要提高文学修养,就要努力读书,多读古今名作。在多读的同时,要勤于思考:那些名作为什么会成为名作,好在什么地方?好到什么程度?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别人的好,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创作中具体的一些写作技巧,在之前的课程中有过比较全面的介绍,大家可以回过头多看看。我之前写的诗词,有很多都是表达现代题材的,我的体会是用传统的语汇进行现代题材的诗词创作是完全可行的。古典诗词其语言的艺术张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局促有限,只要多读多记,肯在写作技巧方面下苦功夫,它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香港高铁通车这应该是现代的题材,我写过一首《香港高铁通车感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啸朝前已百寻,驱风掠过紫荆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桥影倒云添色,重岭腔空道铸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卧群山人逐月,邦安两地梦随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边美景畅游快,偶得溪声伴我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首步韵的七律,当时香港诗人施学概诗长也写了一首《香港高铁通车感怀》,我步其韵写了这首诗。诗中基本上都是用传统的诗词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香港高铁通车的感想,不过在意象的选取,比兴的运用上尽量的做到最佳,以免写成“老干体”。首联写高铁飞速向前的气势,而“紫荆林”三字交待了是过香港的高铁。颔联中重点写了高铁上的桥梁和隧道。“无边美景畅游快”虽然是白话文的句子,但感觉还正好是为“偶得溪声伴我吟”作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使用现当代语汇包括使用外来语是不是会容易写出“老干体”的问题,我可以明确的说是不会的!但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对此类新语汇的使用要慎之又慎,要反复斟酌。在使用新语汇写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传统语汇相互之意的磨合,力争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千万不能冰炭同器,两败俱伤。我时常尝试用新语汇写,这个其实是比较难处理好的。如写过一首《清溪全民核酸检测有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色或黄看未真,岭南寒意数回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风借势飞城里,病毒乘机过海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畏白衣几度战,有情绿码万家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休言岁月长安好,前面诸多负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病毒、绿码”等词语都是当代语汇,要将其很好的融入诗中,与传统语汇相互协调,也是能够避免写出“老干体”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典诗词讲究曲折含蓄、凝练精巧。因此我们想要在诗词创作中达到克服“老干体”,避免平庸之作的目的,就要在比兴象征、夸张衬托的修辞,起承转合、提顿腾挪的章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技法,警策诙谐、斟字酌句的推敲等方面多下功夫,技巧娴熟了,作品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3、讲究虚实相生,注重意象入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干体”有很多人也称其为口号诗,这类诗词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写得太实。很多诗友总喜欢丁是丁、卯是卯地去实写。这样的写法,在表现一些现代的重大主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最后写来写去还是写成了口号诗。“诗意”应该都是用意象表达出来的。而意象是要运用比拟、借代、象征、夸张等等各种写作技巧来表现的,因此如果写得太实,就难以运用这些技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要用意象文字表达情感,而不是作者直接给读者说情感。情感是一个很概念,不可触摸的东西,要让读者感知,就需要一些虚实相生的,或动态、或静态的画面,经过有机的剪辑组合,呈现给读者,从而让读者从文字中感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尝试过用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运用一些意象来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为的是尽量避开“老干体”。 如一首《感香港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余年枉试模,一朝云涌紫荆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逍遥伞下脸难见,狮子山前价待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女心为残月醉,英雄气被贼风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江有水千千吨,怎洗街头点点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首联虚写,颔联根据当时暴徒的形象写实,颈联虚写,尾联再实写,这样虚实相间,避免写成“老干体”是我当时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便说一下,最后一句有一些诗友问我标点符号为什么不是用“?”号。其实在古汉语中,标点符号发明之前,古人写诗作文只用“,”来表明句子的停顿,用“。”来表示句意的终止。所以我觉得诗词中语句能够表达疑问了,就不必用问号。尤其是那个感叹号“!”,也叫惊叹号,可以说是“老干体”的点睛之笔,呼吁大家在写诗时尽量不要用这个惊叹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避免成语入句,用典化句无痕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语入句也是“老干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诗词写作中,当尽量避免成语和其它定格俗语入句。成语不是不可以入句,而是要用得恰当且无痕。熊东遨先生《求不是斋》中有一段关于成语入诗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语入诗不妨,但须不著痕迹。‘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袁随园句也,著处自然;‘晓风残月屯田墓,零露浮云魏帝台’,沈归愚诗也,稍嫌呆滞。余尝作一联云:‘睡醒待闻鸡起舞,居闲休与虎谋皮’ 将成语悬於句尾,前贴以‘待、休’二字冲淡之,虽不足为法,然亦可供君子一笑。又,成语如能化烂入诗,则更佳。余亦曾有尝试,"切莫操琴乱对牛"是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典或化前人的诗句用之,是诗词写作借古托今的好方法。用得好,能达到以最少的笔墨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增加诗词的厚实度和艺术感染力。使作品更加含蓄典雅、意境隽永。用典、化用前人的诗句,能有效避免一些“老干体”的口号诗,建议诗友们可以尝试多用典、多化用前人的好句子。但是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诗句也要象成语入诗一样须不著痕迹,要如惊鸿掠影、踏雪无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九月二十五日,被美国、加拿大扣押二年多的孟晚舟女士,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当时我也赋诗一首,《闻孟晚舟女士归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洋彼岸美洲湾,骤起凶涛骤设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月在天秋未晚,轻舟终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轻舟终过万重山”就是用了李白诗《朝发白帝城》中的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自己感觉到用在这里还算是贴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在写现实题材的诗词,特别是政治题材的诗词时,建议大家尽量避免押《平水韵》的七阳韵(包括后来相应新韵的这个韵部)。因为七阳韵部,可以说是“老干体”口号诗词的韵源基因库。大家可以留心看一下,之前一个时期,这个韵部衍生出了无数的“老干体”诗词。如“喜洋洋、斗志昂、放光芒、意志强、大发扬、泪盈眶、暖心房、胜爹娘、更辉煌、谱华章”这些都是七阳韵部衍生出来的“老干体”诗句后三字的标准句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对“老干体”的这些看法,仅仅是一已之见,特别是其中举例自己写的那些诗,更是不足之处多多,抛砖引玉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些年来,在很多诗词群看到一些现象,应该也是与“老干体”的诗词有关吧,就是当别人对你的诗词提出各种意见的时候,甚至说你的诗词是“老干体”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考虑别人的意见。有几点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有人指出你某句平仄有误时,切忌不要告诉别人你是以“意境为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当别人说你的诗言之无物时,切忌不要举前人的诗加以反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当别人说你的诗用语直白时,切忌不要搬出那个“白居易写诗先要让老妪听了能理解才是好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当别人说你的诗空洞肤浅时,切忌不要逐字逐句向别人解释其“深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种种,若不记之,则永远都难以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9月28日晚讲授于长青诗教二群</p> <p class="ql-block"><b>荣誉院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誉院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务委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讲:</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长:</b>周兴海</p><p class="ql-block"><b>常务副院长:</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长:</b>张和平 姜晓玮 陈林洲 张士平 庄俊雄</p><p class="ql-block"><b>荣誉副院长:</b>钟茂荣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务长:</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主任:</b>庄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副教务长:</b>宋力 拾遗君 唐超</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副主任:</b>鲁祖标</p><p class="ql-block"><b>主编:</b>拾遗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z1e2c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首席主讲教师—包徳珍</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0clv8m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荣誉院长—孙连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c9224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周兴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2c8ffw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康怀军:我的学诗体会</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e5pg4jh"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写诗之前先读诗》,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f39wfko" target="_blank">范让能《填词用韵问题探讨》,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转载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周剑平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