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淇上田文/手机摄影</p> <p class="ql-block"><b> 去往敦煌</b></p><p class="ql-block"> 敦煌,作为一个历史地名也好,文化宝库也好,我小时候从书本里读到过,从文化人的言传中听到过,从小到大早有耳闻。莫高窟、玉门关、阳关、嘉峪关这些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和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等天下奇观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在飞往敦煌的途中,透过脑袋大小的机舱窗口,我俯视着从西安出发到敦煌航线下的河西走廊和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仿佛在翻阅着一张巨幅的国家地理图卷。通过狭长的河西走廊,仔细地寻找着古丝绸之路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说起丝绸之路来,会立即联想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亚地区,连接地中海国家的陆上通道。这条连接亚欧的陆上古丝路,为我国古代五彩丝绸、瓷器和香料提供了重要的贸易通道。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历史发展有时会出现相似之处。时隔两千一百多年的今天,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重现在世人面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全面推进,再次惠及丝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从机舱窗口,我看到河西走廊两侧绵延不断的祁连山和马鬃山,看到两山之间延伸出的道道扇形波皱,恰似惊涛海浪涌动时产生出的波澜;看到两山间面积广大的灰棕色沙漠和米黄色丘陵;也看到分布在戈壁荒漠之中的片片绿洲和座座城郭。随着飞机马达的轰鸣,我边看边琢磨着,在这天然的历史长廊中,定会有许多自古至今令人难解的谜。</p> <p class="ql-block"><b> 沙漠与绿洲</b></p><p class="ql-block"> 纵观河西走廊及其两侧的南山与北山,仿佛置于浩瀚的沙漠戈壁之中。山的南麓与北麓,在与沙漠接壤处,形成了清晰的浅黄色的带状连接带,犹如陆地与海洋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一直延伸至浩渺的天际。而在浩瀚的大漠深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色之洲,这便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p><p class="ql-block"> 飞机到达敦煌上空,在缓缓下降即将着陆的瞬间,我观察了戈壁沙漠与敦煌绿洲之间的天作之合的状态。那种波澜壮阔的画面,宛如金黄色的底色上点缀着光芒四射的绿色宝石,美轮美奂,堪称世界顶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我真担心,置身在这广大的沙漠海洋之中的敦煌绿洲,是否真的像身处汪洋大海中的陆地,伴随着旷日持久的海浪冲刷,渐渐地消失在大漠之中。</p><p class="ql-block"> 出机场上车后,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迫不及待地向前来接机的甘肃银行敦煌支行的周行长问起了我担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周行长说,这个问题很大,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敦煌人都忧虑这个问题。敦煌市区域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只有4.5%属于绿洲,面积大约有1600 多平方公里,居住着18万人口。随着周边湿地屏障的消失,绿洲正在一步步向沙漠退缩。</p><p class="ql-block"> 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说,据专家说,可能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地球在变暖,这里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导致周边湿地干涸;二是人为拦截上游河水,来水量锐减;三是绿洲人口增加过快,城市耗水量成几何增长;四是农业要发展,灌溉要大量用水。</p><p class="ql-block"> 他说,生活在敦煌的人们,感觉到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沙漠在步步逼近。真担心有一天,敦煌绿洲会消失在这茫茫大漠之中。</p> <p class="ql-block"><b> 沙漠之吟唱</b></p><p class="ql-block"> 会唱歌的沙山沙丘在大漠中可能不在少数,敦煌城南的鸣沙山便是一处。</p><p class="ql-block">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 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是骑着骆驼,跟着长长的驼队,沿着蜿蜒的驼路,踏着松散的流沙蹒跚前行的。行至半山腰开阔地,便从驼背上下来,徒步攀登顶峰;下山则是自助式脚踏沙流,顺坡势倾覆滑落而下。</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虽然不是太高,可山势陡峭,要登上山顶并非易事。踩上绵绵细沙,顿觉脚下失去定力,举步维艰,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下山时,沙粒会随人体倾斜运动而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就成了敦煌为人叫绝的一大奇观,人们将它誉为“天地间神动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我是平生第一次骑着漫步晃游的骆驼,听着清脆悦耳的驼铃,组合成浩荡的驼队,踏着弯弯的驼路,登上鸣沙山主峰的。站在鸣沙山巅峰,环顾连绵起伏的金黄色沙山,顿觉心旷神怡,产生了入神入画之幻觉。待临峰而下,聆听沙粒流动时的吟唱,你会心无旁骛地随风随沙飘逸,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人之与沙漠,人之与沙山,无异于一颗细微的沙粒,是极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当你身处浩瀚的沙海沙山沙漠之中,你的心绪或许会一下子简洁下来。那金黄色的沙子,恰似清除污渍的清洁剂,会随即将你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事情清除殆尽!你会觉得自己完全像一粒粒沙子,若风若水,轻松自如。我甘愿为一颗沙粒,随风流动,随风飘逸!</p> <p class="ql-block"><b> 飞沙不染月牙泉</b></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置身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优雅的身姿,宛如一弯新月,将周围隆起的沙丘映照出金灿灿的光亮。在这沙随风起、沙浪涌动的沙窝里,月牙泉何以历万年而不竭、而不灭,是古今学者们要终身破解的谜。尽管有学者列出这一奇观出现的诸多起源,但却不能说清楚月牙泉如何能在沙丘环抱、风沙飞流的环境中独善其身,坚守其雅肃壮丽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以自身的经历,演绎着千年传唱、历久弥新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鸣沙山、月牙泉这一带没山也没泉。</p><p class="ql-block"> 一年天下大旱,禾木枯死。这一带生灵因缺水而岌岌可危,民间悲声一片。白云仙子路过此地,听到哭声四起,感同身受,遂落下同情的泪珠。泪珠落地成泉,解除了人们困渴的灾难。人们感恩戴德,修庙供奉。此地的神沙大仙认为,白云仙子夺了他门前的香火,便要兴风作浪,妄图掀起沙浪填埋泉水。嫦娥获悉后,即将初五新月置于白云仙子庙前。顿时,出现一弯形如偃月、清波荡漾、明亮如镜的清泉,人们便称之为月牙泉。自此至今,泉水不竭,与鸣沙山朝夕相伴相处,演绎出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月牙泉的形成,依赖的还是地下水源。若是无地下水循环,就会变成无源之泉。</p><p class="ql-block"> 至于从古到今,为何风沙不填月牙泉,有关专家学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鸣沙山是环形沙丘,南北两面的沙山高耸,吹进月牙泉的风,按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沙随风走,吹来的沙尘连同月牙泉周围山上滑下来的沙子,也被风力送到沙山脊上。这就简单解释了“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神奇之谜。</p> <p class="ql-block"><b> 大漠中的“姊妹关”</b></p><p class="ql-block"> 从敦煌出城西去不到十公里,便进入茫茫沙漠戈壁。新修的柏油马路是沿着古丝绸之路驼队的踪迹向西延伸至大漠深处的。阳关和玉门关分别在距敦煌城七十公里和九十公里处。</p><p class="ql-block"> 阳关、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交通驿站,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两个必经关隘,犹如现代的海关。阳关在南,玉门关在北。</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是凭着这两个关隘要塞之战略重地,御敌于关隘之外,守卫着关里中原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也是凭着这两个关隘,盘查着进出口人员和贸易情况,记录着中外交往的人员和历史。这两个关隘更经历和见证了无数商贾络绎不绝地将大江南北丰盛的物产送往西域,又从西域源源不断地带回了我国人民所需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还赋予了阳关、王门关灿烂的文化蕴含和绚丽的文学色彩。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谓是流芳千古的绝句。说起玉门关,大家也会随口吟唱出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更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关注。正因为阳关、玉门关与历史名人诗歌交织融合,使得两关虽隐身茫茫大漠而闻名于世,千古传唱。</p> <p class="ql-block"><b> 烟波浩渺中的“都市”</b></p><p class="ql-block"> 雅丹地貌是上帝留给这茫茫戈壁滩上唯一有灵气的地貌景观,恰似汪洋大海中的海市蜃楼,呈现给世人的机会应该不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从玉门关出来一路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行百十公里,就是被称之为 “敦煌魔鬼城” 的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车子在广袤无垠的灰黑色戈壁中行进,灼热的太阳将柏油路面烤出一道道发亮的车辙,戈壁滩中蒸发出袅袅升腾的朦胧的热气。一路上,很难发现有绿色植物存在。据说,这里距死亡之海罗布泊已经很近了。我很快意识到科学家彭加木科考失踪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车行近两个时辰,在茫茫戈壁中,突然出现了一片片宛若中世纪的古城堡。</p><p class="ql-block"> 一座座土黄色的古城堡耸立在青灰色的戈壁之上,仿佛是一片片海上石林;远远望去,又好像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中的海市蜃楼,如梦如幻,遐想无限。</p><p class="ql-block"> 进入“古城堡”内,一些形似国内外知名建筑物出现在眼前:如北京天坛、西藏布达拉宫、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草原上蒙古包、军港舰队、清真寺、教堂等,在这里都可找到。街道广场雕塑也随处可见,如大漠雄狮、孔雀开屏、丝路骆驼队、群鱼出海、中流砥柱等,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古城堡里的建筑群,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我惊叹这些大自然杰作。与其将这片规模宏大的天造地设的敦煌魔鬼城,称之为雅丹地貌,不如就直接将此地认定为古城堡遗址。</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担心,雅丹地貌被开发、被利用之后,人多了,车多了,这里的环境在变化着,生态在改变着,这里的天然会永久地保存下去吗?</p> <p class="ql-block"><b> 文化宝库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敦煌之行参观的核心景点,去敦煌不看莫高窟等于没到过敦煌,就好比去北京未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在莫高窟,常年不见个雨水天气,偏偏我们一到,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这让讲解员都感到十分惊喜,连连点头致谢:谢谢你们带来了喜雨!其实我和众多旅行者感觉一样:只是觉得太阳光紫外线不再直接照射,感受到一丝丝凉意而已。</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确名不虚传。在大漠之中,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状态下,先人们靠怎样的勇气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斗志怎样的镌刻技艺,在流沙飞荡的峭壁上,巧夺天工,开凿出多如蜂巢的千佛洞石窟,历经千年而仍光芒闪烁!</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相关史书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章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崖壁上开始开凿第一个洞窟。之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开凿兴建,形成了巨大规模。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它呈现给世人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贮存藏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参观莫高窟,除了欣赏先人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欣赏他们遗存下来的艺术珍藏外,还应该学习先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竭的创造和劳动精神。</p> <p class="ql-block"><b> 敦煌遍地皆文化</b></p><p class="ql-block"> 敦煌城市不算大,人口不算多,但文化遗产蕴藏丰富,旅游文化覆盖小城的角角落落,旅游文化氛围处处都能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敦煌城市虽小,但文化承载力却很大。这个仅有18万人口的沙漠之洲,却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均分布在敦煌3万多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漠绿洲之中。这里的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文物的发掘、保护而建设的。</p><p class="ql-block"> 敦煌城市街区道路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城市色彩格调、绿化美化亮化、街头小品雕塑都与敦煌“丝路文化,汉唐风格”协调一致,小而精,特而美,恰到好处;城内少有高层建筑物,但每幢建筑都设计合理,摆布舒展,装饰考究,风格协调;城市大小街道干净利落整洁,标识准确清晰,人行道的铺设也都镶嵌着敦煌的各类文化元素,如景点图介、名人诗句、励志名言、城市公约、交通简图等,无不彰显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蕴含,使人俯仰间都会领略到这个城市的文化文明气息。</p><p class="ql-block"> 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敦煌的地位非常重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敦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敦煌是祖国文化的蓄水池。</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文化还渗透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里,只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用心体会,深入探索研究。</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