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连载16)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录——架设志愿军赴朝第一座浮桥

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仅以此文献给工兵七团的战友及烈士家属们!</b></p> <p class="ql-block">题图照片:我部(原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在鸭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浮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架设志愿军赴朝第一座浮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振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初,驻扎在吉林市的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入朝后为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1955年5月改为工兵七团)接到命令立即筹集架设浮桥的各种器材,同时开展在松花江上进行架桥训练,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参战作准备。</p><p class="ql-block"> 10月中旬接到在鸭绿江上架浮桥的命令。我团三营在王福昌副团长率领下,迅速开赴丹东长甸河口,并成立渡江指挥所,在鸭绿江上开辟渡场架设浮桥,王副团长任总指挥,我为政工组组长(时任政治处宣传股长),负责民运和群众纪律等工作。整个架桥渡江工作受东北军区领导,具体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统一指挥。</p><p class="ql-block"> 部队驻下后,对宽甸县长甸河口地区进行了周密勘察,决定在上河口距村镇约一公里处设置架桥点。桥长约200余米,既要考虑到人员车辆通行方便,又要考虑到便于部队疏散,更要考虑到对岸山地便于修筑进出路接近公路,以保证大部队迅速挺进。当时虽属深秋季节,但江边己很寒冷,而且部队主要在晚间作业,气温更低。然而,架桥的战士们士气高昂。在东北工兵学校刚毕业的一队学员的技术指导下,构筑栈桥,推舟下水,把单舟连接成门桥,再结构浮桥,同志们不顾架桥器材的笨重和江边寒气逼人,江水冰冷刺骨,一切为了首批入朝志愿军及时顺利过江作战。另外,为防敌机轰炸,我们在离架桥点100米左右的地方挖了战壕与掩体。</p><p class="ql-block"> 当时驻地百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架桥,但却给予我们整个架桥工作很大的支持。他们自愿为我们献木船,腾房子和火炕,帮忙解决烧柴等问题,使我们很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黄昏来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按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开始过江。我架桥部队立即集结,灵活地摆渡已准备好的门桥,迅速驶向架桥点,接近桥轴线,架设浮桥,准确无误地提前架通,等待大部队按时过桥。志愿军部队分别从鸭绿江其他两个渡口,即辑安、安东同时过江,悄然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我团干战站在桥头引导部队有序通过。当部队持续不断过桥时,战士们一刻不离地守候在桥上,不能按时吃饭是常事。困了,趁渡江部队尚未到来之前,就地坐卧在桥面上打个盹。有时敌机轰炸扫射,过江部队疏散隐蔽,而我们的战士为了保护浮桥,冒着敌机袭击甚至伤亡的危险,全然不顾,始终坚守在战斗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浮桥夜架昼撤,上级要求在黄昏2到3个小时架起,我们仅用一个小时就架通了,拂晓前一个小时必须拆除隐蔽好,而我们只用半个小时就撤除隐蔽完毕。就这样在鸭绿江上连续战斗三个夜晚,保证了首批25万大军秘密过江,竞未被敌人发现。有力地配合了我志愿军部队 10月25日云山温井首战告捷作战任务的完成,受到各路渡江部队好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专程前来视察架桥部队,表扬我工程兵官兵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为保证大部队入朝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团在完成保障首批部队过江任务后,受到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奋战鸭绿江》董长胤回忆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奋 战 鸭 绿 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董长胤</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入朝作战,首先需要解决在敌机昼夜侦查、轰炸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大部队秘密过鸭绿江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早在1950年10月25日,在朝鲜温井打第一仗之前,担负鸭绿江架桥任务的工兵4团(51年2月改为工兵14团)、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51年2月改为工兵22团)就已在鸭绿江上出色地完成了保障志愿军首批部队神速而又隐蔽地入朝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上旬,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叫嚷要打到鸭绿江,并派飞机轰炸东北边境地区。中朝主要交通通道——长甸河口公路大桥也被炸毁,10月2日在吉林市整训的工兵教导团派1个营火速赶到长甸河口抢修桥梁。工兵教导团的二营4连、5连和1个学员队共3个连的兵力,在二营谢义俊教导员贾玮率领下,于5日赶赴长甸河口,抢修了桥梁,后来大桥被炸毁严重,又在上游不远处架设了宽270米的舟桥。10月19日黄昏,先头部队1个师跨过鸭绿江挺进云山战场。接着大批部队过江,13兵团在邓华司令员的领导下,在夜色朦胧之中跨上这座舟桥入朝作战。从此此桥天天通过部队和汽车,直到1951年春志愿军打过三八线,敌机仍未被发现这里有1座夜间通行的舟桥。</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上旬,鸭绿江铁桥被炸。12月上旬工兵教导团一营接替二营在长甸河口执行任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1日,在工兵教导团二营奉命抢修大桥的第10天,工兵4团也奔赴临江、辑安(集安)两个渡口,抢修鸭绿江桥。4团12日从辽宁省清原出发,13日赶到目的地。该团1营到临江,2营在辑安架桥。</p><p class="ql-block"> 第九兵团3个军于11月7日、12日、19日从辑安、临江两个渡口入朝作战时,均做到了通行无阻。工兵教导团和工兵4团的健儿们,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p><p class="ql-block"> 团》团史资料(回忆文章)</p><p class="ql-block">资料编辑:工兵七团政治处干事尹德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