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9月28日,孔夫子的2573年诞辰,全球共读《论语》的盛况令人感动。《论语》这部经典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现代人,并且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不朽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不管您读过还没是没读过《论语》,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您肯定听到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德不孤,必有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句子,就像一根根脊梁,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出迷途。</p><p class="ql-block">《论语》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一本,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每一本的成书时间都超过了2000年,九本书中五经和《论语》与孔老夫子直接有关,其余三本与他间接有关。可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孔老夫子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是至深的。今天,尽管距离他老人家诞辰2573年了,仍然深深受亿万人民的敬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老夫子的诞生,让我们这个民族心中有光!</p><p class="ql-block">要实现孔老夫子的伟大梦想——世界大同,需要全民族的人民共同努力,其首要条件就是——学习并传承经学。把两千多年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大光,就要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学——儒、佛、道三家的经典之作,应该从小时开始学习!</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我们看一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数不胜数:鲁迅、梁思成、辜鸿铭、蔡元培、胡适、梁簌溟、牟宗三、熊十力、章太炎、刘海粟、王国维、陈寅恪、南怀瑾……这一长串的大名,声名远扬,稍有点文化的人,对他们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一时期,还有非常多有成就的女性,比如林徽因、张爱玲、丁玲、宋庆龄、杨绛、冰心……他们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并不远,才百来年而已,但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却与他们那个年代完全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中西合璧,中式学校——私塾,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几乎以私塾为主,西式学校在城市里,很多大师,小时候接受了私塾教育,青少年时期才进入西式学校,学习现代的学科,比如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跟我们现在的学校的科目相差不太大。也就是大师们的启蒙与现代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不同,才造成如今大师稀有的局面。大师们的启蒙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为主,从小就把四书五经以及中国重要的典籍记入大脑中,为将来的学习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懂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并能很好地恪守“仁道”,这就打下了“君子务本”的德行基础,哪怕他们走到异国他乡,也不会忘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根本道德,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有担当的谦谦君子。</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是因为在童年时期有了学习经学的优良传统,同时经学也帮助他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了牢固的地基。</p><p class="ql-block">其实今天的学校也可以这样做,既然曾经可以培养出大师来,那么现在也应该可以培养出来,我们仿照以前的方法不就可以吗?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学习任务不重的情况下,我们用经学来打造孩子们的地基,培养好仁德的根本,现在的科学教育远远胜过民国时期,培养出大师是完全可以的。</p><p class="ql-block">经学学习不是只守着古代的文献,所谓墨守成规。学习经学理论的建立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它最主要的观念是:一个人在人格形成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就是十三岁之前,一方面浸润在圣贤和天才的文章中,奠定一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有着开阔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一方面透过经典的熏习,培养出高度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切学习的基础。经典教人学而时习、见贤思齐,经学正好激发人的好学之心,经学学习不仅不排斥近代的知识,反而可以把近代的知识学得更好。</p><p class="ql-block">经学,瀚如烟海,但最为重要的并不太多,赖国全老师曾经对孩子必读的经典之作分成三类:</p><p class="ql-block">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训,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p><p class="ql-block">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p><p class="ql-block">2、结构类:这就是经。《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p><p class="ql-block">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p><p class="ql-block">儿童时期,以基础类和结构类为主,构建人生的基础,用古人的智慧做孩子根基,则圣贤可培养矣,何况大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提议,在幼儿园以及小学,先开设经学科目,就跟犹太人的启蒙教育一样。当犹太人的孩子到了三岁时,他们就会被带到类似私塾的地方,教导他们希伯来语。等到他们会读之后,就开始拿著有希伯来文的书本来教育他们如何写字。接下来他们会让小孩背诵像《般若心经》一般的祈祷文,他们不要求他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教他去读书,而且以背诵为目标。正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仅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迄今为止,三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就有一百多位,2004年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三名犹太人。犹太人每千人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为109篇,远远高于世界其他民族,高居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古代的教育,也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我们长沙的岳麓书院就有上千的历史,那里走出了非常多的大师,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古代的教育,采用私塾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学习经典,从童蒙养正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开始,边识字边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再逐渐学习《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典籍,一个人浸润在经学智慧的大海中,其德性必然开启,其人格必定丰满,所以无论哪个朝代涌出的名臣大师,哪个不是国之栋梁,民族的骄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灿若群星,闪烁在我们的历史天空中,到现在仍然是光芒万丈,受人敬仰!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经学教育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经学,就是大师的摇篮,每一个人生下来,皆有成为天才的机会,就看是否在经学的摇篮里熏陶过!</p><p class="ql-block">经学科目的开设,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缺失,但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的师范学校,可以开设经学专业,培养经典学习类的专业人才。另外,经学也必须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列为必考科目,这样家长和学生才会重视经学的学习。</p><p class="ql-block">经学成为孩子们的必学科目,也许还会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时期,但我始终相信,经学既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考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经学依然能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期待着那一天,期待着大师成群结队出现的那一天,或许,那时离大同世界不远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