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41期

莫失莫忘

本期《启明星》共两篇文章:<div>第一篇 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一)</div><div>第二篇 成长需要知道的事(一)</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h3> 罗翔成为B站普法博主已有两年多,目前有两千四百多万名关注者,视频播放量近七亿。在原本的生活中,他也是一名法律学教授,教书育人多年。在一次活动中,看理想编辑部和罗翔老师有了关于命运、公众表达、教育、阅读等几个话题的对话。<br> 在罗翔的话语中,你能强烈感受到他的谦逊。这种特质一方面来自他对命运的尊重,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看作某种自我保护。<br> 无论如何,罗翔都是一位在当下十分珍贵的公共表达者。希望这场对话,能揭开这位表达者背后的一点思考。<br>01.<br> 命运与本分<br> 看理想:您曾表达过,自己获得现在的成就,只是“被命运点中了而已”。您似乎对“宿命”、“命运”这类观念或者说叙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分享一下为什么吗?<br> 罗翔:人到了我这个年纪,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感觉。人们说四十不惑,即将迎来五十的我要知天命。在这个过程中,人可能就要认识到一种悖论性的存在。<br> 这个悖论性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当然要尽自己的努力去生活,但是这背后始终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人生中各种经历让我意识到,人很多时候是非常渺小的,只是一些神秘莫测的力量,把一些渺小的人给高抬起来。人生的悖论性提醒着我,在这种情况下,人要知道自己的本分,不要太过傲慢。<br> 看理想:听起来这像是您确认自己的位置的方式,但您相信“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说法吗?<br></h3><h3> 罗翔:我一直秉持着一种悖论性的思考,我从来不认为人可以狂妄到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人又不能够消极到等待天上掉馅饼。我们需要在两者中寻找一种合乎中道的平衡,就是我们相信命运的神秘莫测,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自己,要尽好自己的本分。<b></b></h3> 看理想:您认为您的本分是什么呢?<br> 罗翔:我是觉得,人经常停留在对过去的悔恨以及对将来的忧虑之中,而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尽好当下的责任。<br> 所谓的过好当下,不是满足于我们此时此刻的喜好、欲望,而是去做好此时此刻命运赋予你的责任。我的此时此刻,是一个老师,是一个普法的博主,是一个父亲,是一个丈夫,那就做好这些角色。人生有诸多角色,能把此时此刻的角色演好,做好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就已经非常难得。<br> 看理想:您现在也是一个内容从业者,不知道您是否有相似的感觉,对内容创作者来说,表达和交流越来越难了。很多从业者不再愿意“说话”,有时甚至觉得“被误解是表达者的诅咒”。您作为一个长期在输出的人,怎么看待这种情况?<br> 罗翔:首先,被误解本身就是人之常态。先不说被他人误解,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会误解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真正理解我们自己。<br> 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自己。终其一生,我们不都是在学习如何认识我们自己吗?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真正地理解我们自己,时常陷入自我误解之中,我们又如何保证别人不会误解你呢?<br> 误解从来都是人之常态,我们要接受这种必然性。同时,很多时候,人跟人的交流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也许能够精准计算出地球跟哈雷彗星下一次相逢在哪个时刻,但是我们很难计算出,对面这个人此时此刻心里到底在想什么。<br> 交流这件事最终还是一种悖论性的思考。首先,我们认为想法、观点是需要去交流的。其次,我们要接受交流一定是会失真的。<br> 我们希望他人能够理解我们,但是因为人的有限性,理解一定是有限的,正如我们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我们自己,他人也无法理解我们。很多人觉得今天的交流变得更困难,但事实上,在人类的哪个时代交流不困难?也许在一个交流更便捷的时代,互相理解就是会变得更困难,因为交流的便捷性,让你期待交流的顺畅性,但这是不可能的。<br> 看理想:当很多交流失真了之后,会阻碍您做更多的表达吗?或者说,支撑您长期表达的动力是什么?<br> 罗翔:那还是作为人的责任。就是我所说的要尽好当下的本分,演好命运给你的剧本。 人不要把自己期待得太高,当我们希望顺畅地表达,我们是希望能够顺畅地影响他人,但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本来就不可能影响太多人。影响你自己,影响你身边亲密的人,都已经很难了。<br> 只是这个职业本身,让你有表达的责任,你把这个责任尽好就可以了。至于在表达的传递过程中有多少失真,它到底产生了多少效果,这个不是你所能控制的。<br> 看理想:您觉得现在您在做的这种公众表达算是普法吗?<br> 罗翔:看你怎么定义普法吧。我始终觉得每个人都会比一般人更看重自己的专业。我个人觉得,法治是一种相对不坏的模式,所以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微小的努力,让大部分人树立对规则的尊重感,能够意识到在规则中才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如果把这个定义为普法,我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普法的从业者,虽然做得不一定好。<br>02.<br> 勇敢与教育<br> 看理想:如果对比您年轻时的状态,和现在您观察到的一些年轻人的状态,比较大的差异是什么?<br> 罗翔:要说有差异,当然有,要说没有差异,其实也没有,因为在变中永远有不变,在不变中永远有变。<br> 我觉得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一定都有一种意义的追寻感,他们都试图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试图给躁动的青春寻找到意义。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和现在的年轻人是相似的。但是因为身处的时代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至少在诱惑方面会比今天少很多,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br> 看理想:您曾经在《十三邀》中表达过,“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为什么您很在意“勇敢”这种品质?您觉得今天的年轻人还有勇气或者说还有条件去“勇敢”吗? 罗翔:一个好的词汇,大家其实都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我们自己匮乏,缺什么就向往什么。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当然,什么叫做勇敢?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而我欣赏的勇敢其实就是对所持信念的坚持。<br> 第一,你要找到信念。第二,你要有勇气去坚持信念。今天有很多人是没有前提条件的,他找不到信念。其次,也很难去坚持。<br>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够找到愿意去坚持的东西?当我们找到了,在诸多诱惑中又能不能坚守?人很容易为一些事情所感动,但你的感动是不是只限于一时?是不是时过境迁,这种感动就会消失?<br> 看理想:您保持着某种“师长”的身份已经很多年了,在漫长的授业过程中,您对教育的看法有过改变吗?知识理论可能存在局限性,自身理解更有偏差的可能性,您有过自我怀疑,有过教“错”的担忧吗?<br> 罗翔:肯定有,我时常会觉得自己教错了,因为人就是有限的,尤其是人对知识的追求,在不同的时期,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br> 我记得麦克尤恩有本小说叫《追日》,写了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一生就是在吃老本的故事。人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情境。<br> 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什么叫博士生导师?其实是博士生生出了你这个导师。很多年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至少眼光上比我们这些做老师的要更尖锐。他们提到的一些问题是你无法回答的,因为你不懂,但这些问题会促使你去研究,于是你自己也提升了。<br> 作为老师的我,时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去教好一个学生,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一种没有资格的感觉,让我希望自己不要做一个误人子弟的老师。<br>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知识走向对智慧的追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和学生一起去追寻智慧。“导师”的“导”,还包含了“道德”的“道”。你要和学生一起去追寻真道、智慧,而不是你垄断了真道。<br> 看理想:您觉得智慧和知识的区别是什么?<br> 罗翔:知识是技巧层面的,智慧更多的是知道你是谁、你的意义、你的笃定。<br> 看理想:听下来感觉您所描述的老师身份是去权威的,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您怎么看待权威?<br> 罗翔:人类的交流是会有失真的时候,很明显,我可能让你理解了,但同时又让你误解了(笑)。<br> 一方面我觉得,人类是需要权威的。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传承,绝大多数靠的是权威,靠的不是人类的理性,而是权威的教导。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接受权威可能会出错。所以对于权威要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但这种怀疑不是彻底的怀疑。(未完待续)<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成长需要知道的事</b></div><br></h1><h3> 1.从原生家庭独立<br> 一个人越能在心理层面和原生家庭独立,就越健康。<br> 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父母过得不开心,自己也比较缺爱,就越难独立和分离,非常非常难。<br> 要想独立出来,主要有两个心理需要面对。一是对父母的内疚,一是还想得到父母认可和爱。<br> 内疚是你很想拯救父母,很想让父母开心。尤其是你的父母过得不好,很想和你共生。你独立,不和父母一起痛苦,就会感觉是对父母的抛弃和伤害。<br> 还有就是内心深处对父母还有期待,还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爱。或期望父母承认自己的过错,等父母给自己说一声”对不起”。<br> 但是第一,你需要意识到,你本质上没有能力拯救父母。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关心父母,或在精神和经济上给父母一些支持。但不要想着拯救父母,把父母的快乐与否背负在自己身上,要学着接受和面对父母不开心。<br> 第二,你需要意识到一个悲伤的事实,有些东西你是永远得不到的。你的父母可能永远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永远也不会承认有过错。还有你父母可能就根本没有理解你或爱你的能力,他们给不出这些东西来。<br></h3><h3> 了解到他们的不足,对于你与父母和解,是有益的。</h3> 2.愤怒是一种美德<br> 有些人对愤怒有很深的羞耻。觉得愤怒是坏的,是无能或没有修养的表现。实际上,愤怒就是一种情绪,本身没有对错。<br> 不能愤怒的人,就像一个国家没有军队,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只能依附于另一个强大的国家保护自己。同样的,没有愤怒能力的人,就很难保护自己,就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边界,就没办法人格独立。<br> 科威特心理学家A.H阿玛斯在《钻石途径》中指出,力量的丧失和压抑愤怒有关。克里希那南达在他的《走出恐惧》一书中也表达了一样的看法:如果对愤怒的感觉和表达都受到压抑,就会和自己的力量切断,我们就会垮下来。<br> 实际上,无论校园霸凌、职场霸凌、包括性骚扰,受害者大部分都是不太能表达愤怒的人。还有不能表达愤怒的人,除了人际关系很累,还容易造成许多内耗,内耗多了就容易抑郁。<br> 许多时候,你必须对别人说“不”或向别人表达你的愤怒,别人才会看见你,才会尊重你。比如你和你妈或某个朋友、同事吵一架后,她很可能会从此变得对你尊重许多,开始顾及你的感受,即使你当时吵输了。还有,能表达愤怒能维护自己界限的人,也会更有异性缘。<br> 接纳和表达愤怒需要练习,你不需要非得和人打架或吵架,先从态度上坚定一些就好,或学着拒绝别人就好。实际上,你根本不需要多厉害,当你学着去抗争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别人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br> 愤怒是人生存需要的一种东西,许多时候,愤怒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美德。<br> 注:这里说的愤怒是保护自己的愤怒,不是说发泄自己的愤怒,或指向弱者的愤怒。(未完待续)<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知</b></h1> 有心理困扰需要做心理辅导的学生欢迎来行政楼三楼安全科找苏宇燕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19年心理咨询经验)。<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安全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9月26日</div>

罗翔

自己

愤怒

表达

父母

我们

交流

理想

勇敢

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