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岁渐长,我也由动而静,闲暇之余摸索着写起了文字。天马行空中,文章倒也写了些,但有关“人”的文字却未曾涉及。而这恰恰是写作难以回避的问题,毕竟人是世间主体,有必要一聊,我也因此有了写写“人性”的动念。 我虽说经历过一些事情,对人性有所体会,若真要拿来剖析,分寸却难以把握,如此,身边之事就略过了,还是泛泛一聊吧,免得有人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说白了,人性怎经得起考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国学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语。在古代,幼童入私塾认字伊始,便会接触这段话。寥寥几句人性阐释,也让现今的人们得以知晓传统语境下的主流认知。潜移默化中,这些观念先入为主地影响了后世,以至于每每聊起人性,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们又不免有些疑惑,毕竟现实总差强人意,但凡有过些经历之人,都曾或多或少遇过些相去甚远之事。那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呢? <p class="ql-block"> 所谓人性,大抵可理解为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在中国古代,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备受关注,成了中国哲学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诸多观点。</p> <p class="ql-block"> 或许缺乏思辨之智吧,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人之初,心智蒙昧中的个体,对外感知基本一片空白,只知饿了要吃,痛了就哭,纯粹条件反射状的本能存在。即便步入幼年,也是混沌初开、意识淡薄,尚不能明了成人世界所确立的是非准则,何况那些准则本就难说对错,往往为维续社会运转而带着功利,那又何从谈起人性本善还是本恶?</p> 之所以由人性本善本恶开聊,在于更好地剖析人性,通过对人从出生至终老的轨迹、特征进行梳理,抽丝剥茧中或可窥见些端倪。 人之初虽难说本性善恶,但起初本性较为接近,此后习染积久养成的品性却差异甚大,有些人纯真而善良,有些人虚伪且卑鄙,说明后天的环境、境遇对人有实质性影响,心智养成中的各种差异,导致性情逐渐拉开距离。那些遇过的人,做过的事,经岁月沉淀,必然促人改变。 更为主要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为了生存往往不择手段。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遵循着一定的延续法则,世人称之为丛林法则,其实不过是物种自带的生存逻辑。凶猛的肉食动物为了存活,会残忍地捕杀弱小的草食动物;疯长的藤蔓为了阳光,就绕上粗壮的树干,最后一圈圈将大树勒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为食物链一员,就必须参与到食物链中。因此,即便有法制、道德等多重约束,人类社会也常常隐约着此种生存逻辑,而这些最终都会融入人性。 如此,人性总体上必定带着趋利避害的生存印记。经过几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接续,人类早已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存困境,在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中,生存表象已然彻底改变,但无论怎么变,人性都跳不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逐利本性,因为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逻辑,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看看浮躁而茫然的世人吧,生活再好也难以满足,对财富的奢望无休无止;境遇再顺却少有敬畏,对地位的贪求处心积虑。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掉进了自设的欲望泥潭,永无止尽的欲念导致各种不易,必然引发负能效应,带来情绪自虐,人心在生活的慌张中变得更加自私,否则,世人的这些“追求”怎能实现?又何谈“大富大贵”呢? 知乎上有关人性的吐槽确实不少,有些读来蛮有意思。有位网友分享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房地产老板感激一位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该员工一套房子。他让该员工在公司开发的小区里任选一套。结果该员工选了一个120平米的大套,让这位老板很是不爽。他以为该员工会自觉地选一个80平米的小套,“没想到他这么贪!”,随后他改变了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该员工一个80平米的小套。后来,这位部下心怀不满地离职了,这个老板也憋屈地失去了一位好员工。 呵呵,这便是真实人性!这位员工贪心吗?应该说确实有点贪心。而这个老板呢?细想一下,老板不但贪心,还有些虚伪,既然让员工自己去选房,就应将肚量放大了,怎能不合心意就更弦易辙?授人以桃,指着一堆桃而想着最小的桃,虚伪了吧。既然能开发房产,这位老板多少会有些见识,他怎就无端地去考验人性呢? 不少时运不济之人遭受了现实毒打,领教过人情冷暖后,常常感慨人性的丑陋。确实,为了物质需要,尽可能获取财富,人性必然自私而贪婪;为了精神慰藉,尽可能撑起脸面,人性总也虚荣并势利。 虚荣心与势利眼作祟,盲目攀比下的努力无望后,羡慕嫉妒恨开始了,是非也随之产生,凶险的人性暗流吞噬着欲求“大富大贵”的芸芸众生。身心疲惫的世人相互领教着同类的无情戕害,也因此有了切身感受:人性最大的恶,莫过于恨你有,怕你富,笑你无,嫌你穷! 人有攀比心其实也正常,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但不少人自己过得好可以,却对“别人有”嫉恨于心,不能接受别人的超越。“凭啥啊,我不行,你也甭想好!”于是乎,使绊子、放冷箭、传谣言、告恶状,极尽诋毁之能事。如此,人堆里始终暗流涌动,无形波澜和无良冲动了无止尽。在这种“恨你有”心态下,世人一直在攀比,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恨人好、恨人富、恨人贵,莫名嫉恨触发了揪心隐痛,幸福感比没了,一个个心累异常,戾气裹挟下的生活洒落了一地鸡毛。 有位网友在知乎上发帖,说之前他喜欢实话实说,有时还把不住嘴,稍微吹吹牛,刺激到了一些人。但这次他在重庆买了套大平层,却没发朋友圈,感觉自己一夜之间变成熟了。因为2012年时,他在村里喝多了,醉意朦胧中,他吹牛说赚钱小意思,自己一年能赚近千万。没想到半年后,他家鱼塘里的鱼全被人下药弄死了。最后,他泄愤地说:“我再也不回去了,没有路灯的地方,夜里游荡的全是牲口。” 很多人境遇不顺或身陷困顿时,会有这种“恨你有”心态,然而一旦他们遇上转机,比如,生意做成了,工作变好了,房屋拆迁了,彩票中奖了,只要生活有些起色,自我感觉逆天改命了,他们又会转过来笑人无、笑人贫、笑人弱,势利地演绎着五十步笑百步之搞笑。在“笑你无”中,那份浸透在骨子里的俗气和浅薄,怎不让人唏嘘。 在“笑你无”的人性使然中,人穷不得!贫穷会被人取笑,笑你没本事,笑你活该受穷受苦。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读来有多扎心!一个人贫穷落魄时,关系再好的人都可能离你而去,对你不闻不问;一个人富有发达了,一些连你都喊不出名字的远房表亲就冒出来了。在这般看似平常而不自觉的嫌贫爱富中,世人将人性之丑陋演绎得淋漓尽致。 所以,就不要跟人分享你成功的喜悦了,你以为在分享美好,在别人眼里或许成了做作的炫耀和高调的装逼。陌生人倒可能为你祝福,身边人却不一定,无关利益纠葛和情感认同才会有真实表达。也不要向人倾诉你糟心的烦恼了,你情绪不佳而宣泄一气,询问者会如过江之鲫。别人要为你排忧解难?错啦,多半来“观猴”看热闹的,你若张口求助,人们立马四散而去。你糟心了,可能不少人内心平衡了呢。 要知道真心希望你好的,可能只有你的父母。即便看似亲密的身边人,一样有自己的盘算,少不得互相攀比,明面上一团融洽,暗地里却在较劲。财富、境遇、孩子、房车,有人的地方怎少得了比较?你所分享的别人没有,分享就成了他人眼里的错。毕竟人非圣贤啊,生活压力在那,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些情绪哈。能处到一起的人,除去血缘维续着的亲情关系,基本就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着。久而久之,大家心里就有了一个共识:你可以过得好,但你不能过得太好! 物欲横流的当下,见不得人好已成了世人较为普遍的心态,层次越低、格局越小之人越如此。林之野在《寻渡》中说:“这世上两个人条件越接近,越容易产生妒忌心理。”乞丐只嫉恨讨得多的乞丐,不会嫉恨路人。将一只螃蟹放进筐里,可能会逃走,将一堆螃蟹放进筐里,一只也逃不了,如有螃蟹想爬出,其它螃蟹会将它拽回去…… 当然,人性是宽泛的概念,人性总体上的丑陋并不代表每一个体的品性也丑陋。恰恰相反,生活中我们常能遇到一些人,他们心存大爱、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身上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医事件。该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遭遇患者无端追砍,头部和手臂受伤严重,经十多天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作为眼科领域顶尖级青年专家,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直被患者交口称赞。他主攻的方向是冷门领域,对很多患者而言,他常是“最后一线希望”。被砍伤前,他已做了15000多台手术。经过一百多天医治与恢复,重返岗位的他依然那么负责,带着一份平和,用心于每一位患者。不过,他此时只能用一只手为患者治病了…… 在外人眼中,陶医生是位内心纯洁之人,但他对人性丑陋早有感受,他的理解中,善恶都是环境滋生,现实没那么理想,也没那么低劣。无端侵害并未影响他“悬壶济世”的医学信仰。“认清现实真相后,依旧满怀悲悯地去关照现实。”这大概是对他的最佳注解吧。 其实,像陶医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能抵消人性的丑陋吗?我想可能还不行,毕竟相对于芸芸众生,他们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采确实感人,但难以代表宽泛的人性。 聊了这么些,别以为我在诋毁人性,真相向来残酷哦。看后有些蒙圈吧?那你可能年轻而经事不多,也或纯朴而心存良善,记住:不要高估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更不要低估人性的逐利规则,做好自己,亲疏随缘。待你洞明世事,便会有同感:人性怎堪言,莫要去考验! <p class="ql-block">制作说明:本美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敬请相告,我将及时调整,在此真心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