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河炼铁厂-我人生的福地

密林深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br></b></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双子河炼铁厂-我人生的福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炉前战歌》照片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原双子河炼铁厂文艺宣传队的老队友付广达,在微信上传给我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称作《炉前战歌》的镜头,让我沉思良久。这是我拍摄的照片,可惜我自己都没有保存它,望着画面上的人物活动的场景,勾起我深深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1969年底友好区(局)和双子河区(局)合并为一个区(局),沿用友好区(局)的名字。原来两个区(局)的资源得到重新排列与组合,生产业态瞬间扩大,成为伊春市最大的林业生产局和规模较大的行政区。又利用友好沟的翠北林场有铁矿石、双子河沟的密云林场有石灰石的矿产资源,在原双子河区域的老双子河中学位置上,建起了双子河炼铁厂,这也是1958年双子河区大搞钢铁时兴建炼铁厂的老位置。就连高炉用的三十多米高的大烟囱,也是继承了当年的遗产。只是在上面书写了“伟大的鞍钢宪法万岁!”十个醒目大字,这是由我的好友贺云平爬到上面书写的。它屹立了几十年,是双子河的最高建筑物,也是双子河炼铁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双子河炼铁厂的建立,让友好区增添了一项冶金重工业,缓解当时国家钢铁产能不足,吸纳了千余名人员就业,所产生的矿渣又是双子河水泥厂的生产原料,让扩大了的友好区又多了几份繁荣,吸引了全市人的目光,成为小兴安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h3> <b>双子河炼铁厂是很多人的福地,也是我的福地</b>。工作关系在这里两年,但我在这没干几天活,它只是我(也是很多人)工作的第一级台阶:</h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970年初春,因为双子河炼铁厂的成立,让我和其它几百名知青,走进了全民制的工厂工作岗位,结束了近两年的艰苦知青生活。假如当时没有炼铁厂的成立,我们这些人的知青生涯还会延续很长时间,也许会像其它地区的知青一样,是十年或是八年。那样,人生的命运将会重新改写。</p><p class="ql-block">2,双子河炼铁厂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批文艺宣传队成员就有我,在这里我的小提琴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p><p class="ql-block">3,进双子河炼铁厂没几个月,我就被抽调到友好区的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剧组,专职拉小提琴一年零八个月,小提琴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我的人脉增多、视野也更加宽阔了。</p><p class="ql-block">4,1972年3月我又从双子河炼铁厂调到双子河照相馆,当了一名照相匠。从此,我走上了一辈子为之奋斗的摄影之路。从而,一辈子的好运,便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夏,伊春市要举办文革后的《首届摄影艺术展览》,要求每个区、局把它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通知文件下发到友好区文教科,所有人都蒙了,不知如何落实为好。那个年代会照相的人没有几个,更不要说创作摄影作品了。这时在文教科任文化科员的卢义,想到了在照相馆工作的我,曾经在1972年受区工会的委托,去鸡爪河林场拍过劳动模范的生产照片。于是他通过商业科给我请了一个星期时间的摄影创作假,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同时还发给我两个120黑白胶卷。</p><p class="ql-block"> 接受任务当初,我也不知拍点什么是好,反复思考想到了双子河炼铁厂。那里的工作环境我熟悉,那里工作的人我基本都认识,而且那时正是双子河炼铁厂生产形势最红火的年代。我很认真的构思了几个拍摄画面,那里的朋友们听说我要给他们拍照片、办展览,都高兴坏了,争先恐后的配合我。我就用这两个黑白胶卷,拍出来6幅入选伊春市摄影展览的作品,其中一幅《炉前摆战场》,还入选同年的黑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这是我人生从事的第一次摄影创作,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摄影创作热情。尤其《炉前摆战场》大篇幅刊发在《伊春日报》的醒目位置,并且注明:“入选黑龙江省影展作品,作者贺文佩”。由此,贺文佩的名字,开始让很多人知道。也为1976年友好区成立文化馆时,我就能成为第一批馆员,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炉前战歌》只是当时我拍摄众多照片的其中一幅,虽然摆拍的痕迹很明显,但在那个艺术匮乏的年代,还是可以接受的。照片上的人物,很多我现在还都能叫上名字。拉二胡的是宋绍刚、扬琴付广达、吹笛子张福化,表演唱男的是李庆志,女的是赵美萍,戴墨镜的是杨福祥。其他人请大家帮助辨认。这张照片很是珍贵的,它与《炉前摆战场》是一曲同工的姊妹篇。都是以炼铁高炉为背景,设计出的两个不同形势的文化活动场景。好似同一个舞台背景演出的两场戏。同时拍摄的作品还有《炉前工》《炼铁厂之夜》等等。其中《炼铁厂之夜》我可是没少下功夫,从选位置到拍摄完毕,费了好几天的时间。拍摄中我运用了多次曝光和B门长时间曝光技巧,把炼铁厂高炉夜间放铁水、灯火辉煌的场景,以及远处的大火车、小火车、流动的灯光轨迹,拍摄成多处白亮的光点和曲线。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一项技术,很多人都不理解。就连双子河照相馆的技术大拿徐志国,也不知道是怎么拍摄的,他不解的询问照片中车灯轨迹的曲线:“这是炼铁高炉流淌的铁水吗?”…。可惜这张照片是黑白的,显得不够繁华和璀璨,没有被入取当年的“省影展”。等我到文化馆做了专职摄影创作员以后,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彩色胶卷,再次拍摄了《钢铁厂之夜》和《电厂之夜》,都入选了“黑龙江省摄影展览”,其中《电厂之夜》还获得了1980年省影展的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我在双子河炼铁厂还接连拍摄了很多作品,什么《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喜讯到炉前》、《女化验员—张文范》、《光明使者》等等。《光明使者》拍摄的人物是当时炼铁厂的电工于雷,这张照片发表在《伊春日报》以及《学友》杂志的封二。</p><p class="ql-block"> 回首摄影历程50年,拍摄的照片千千万,只有双子河炼铁厂拍下的照片印象最深刻。双子河炼铁厂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我的人生福地,更是我摄影创作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谢谢广达兄为我找回这张已经遗失四十八年的照片,谢谢广达兄的这张照片,让我想起那么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贺文佩</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炉前战歌</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照片中表演的两个人,男的是李庆志,女的是赵美萍,他们的动作带有“文革后期文艺”的痕迹。后面伴奏的乐队里拉二胡的是宋绍刚、扬琴付广达、戴帽子吹笛子的是张福化,后面站立戴墨镜的观众是杨福祥。</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h5><h3>炉前摆战场 入选1974年黑龙江省影展</h3><p class="ql-block"><br></p><h5><font color="#167efb">入选省影展时题名为炉前批判栏。<br></font><font color="#167efb">板报前写“批林批孔”字的是宋绍刚,写大标题的是付广达,拿炉钎子的观众是马德林。</font></h5><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炉前工 (模特 刘喜博 已故)<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div><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喜讯到炉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电厂之夜》1980年黑龙江省影展三等奖<div><br></div><div><h5><font color="#167efb">这张照片是1979年拍摄于友好加工厂,在一家不认识的居民楼的三楼拍摄。把海鸥牌4A相机固定在人家的阳台上,照片拍摄了四个多小时。天刚黑时用1/60秒拍下电厂的轮廓和天空的晚霞,然后等天漆黑时再用B门长时间曝光拍摄灯光。那年代友好区没有几台车,等了一两个小时也不见一台车从街道上驶过。于是,我就跑到友好区政府办公室小车队,夜间值班的司机是刘立生,我请他开着吉普车在这条街道上跑了两个来回,才留下这道光亮的轨迹。</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亲密战友</p><p class="ql-block"><br></p><h5><font color="#167efb">初到双子河照相馆后,就用所学技术惠顾炼铁厂的好朋友们,这是1972年在双子河炼铁厂文艺宣传队的王春堂和宋绍刚。宋绍刚(已故)当时刚买一块上海牌手表,照相时特意把袖子撸得高高的,乐的嘴都闭不上。(背景是原双子河机关院里的防火楼子上面)。</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p class="ql-block"><br></p> <h5></h5><h3><font color="#333333">《学友》杂志 封二 的作品</font></h3><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r></font></p><h5><font color="#167efb">《学友》杂志 1985年第10期 封二, 刊登了在双子河炼铁厂拍摄的照片《光明使者》(右上)。照片是后期使用浮雕技法制作,所拍人物是双子河炼铁厂电工于雷,可惜浮雕照片看不到人脸,原片可以看到,并送给本人留作纪念。<br></font><font color="#167efb">封二下面的照片《说相声》,画面人物是高广富,用两次曝光拍摄而成,好似两个人在表演。</font></h5><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批判“四人帮”生产要大上</p><p class="ql-block"><br></p><h5><font color="#167efb">1977年我故伎重演,在这里又拍摄《批判四人帮》。因与1974年的《炉前摆战场》雷同,自觉不妥没有再发表。</font></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作者贺文佩简介 <h5><font color="#167efb">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r>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br>“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获得者<br>出席全国“光彩之星"(2003)<br>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br>入编《中国摄影家大辞典》<br>入编《世界名人录》<br>出版图书多部<br>有2000余幅作品发表各类报刊、<br>杂志、出版物、展览及各类媒体</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