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了胡杨一年只美一次的时节,特补记2021年10月额济纳胡杨林之行。 </p><p class="ql-block"> 额济纳旗胡杨林是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有人说没看过胡杨林的人,生命中的秋天就少了一种色彩!伴大漠而生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用它三千年的守候,吸引着追寻那片千年胡杨和金色秋天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与同学、朋友相约,开始了额济纳胡杨林之行。</p><p class="ql-block">此行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遥远的记忆一一绿皮车!好久好久没坐过了,几乎忘却了</p><p class="ql-block">车到目的地一一兰州</p><p class="ql-block">我的目的地一一额济纳胡杨林</p><p class="ql-block">去寻那金色的秋</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0日18点55分,我们乘上海至兰州的T116次车从南京上车,重温一下上世纪主要的出行方式。这趟车仍是老式的车厢,一路咣当声不断,不过倒也挺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途经宝鸡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兰州中山桥夜景</b></p><p class="ql-block"> 列车晚点1.5个小时,于10月11日下午5:40抵兰州车站,当晚住兰州市区新德丽酒店。到酒店安顿好后即去兰州中山桥观夜景。</p><p class="ql-block"> 中山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黄河上修建最早并且唯一保存至今的钢架桥,</span> 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p> <p class="ql-block"><b>将军柱</b></p><p class="ql-block"> 中山铁桥西桥头南大概10米处,矗立着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的锈迹斑斑的大铁柱——镇远桥铁柱。1909年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镇远浮桥建造时,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先后共铸造了四根粗长的铁柱竖立在黄河两岸,用以系栓一百二十丈的铁缆,以固定浮桥。 </p><p class="ql-block"> 铁柱长一丈八尺,重数吨,柱上铸有年号和铸造人姓名。现存的一根为先祖邓愈监制,立于黄河中山桥南岸东侧,即所谓的“将军柱”。</p> <p class="ql-block"> 中山桥北侧的兰州白塔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今晚下榻兰州新德丽宾馆</p> <p class="ql-block"> 今天(2021年10月12日)早餐后9点乘车前往游览距兰州75公里的刘家峡水库、炳灵寺。</p><p class="ql-block"> 2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刘家峡水库,午餐后乘船游湖,天阴,风景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船行一个小时,登岸到达炳灵寺石窟,真没想到这石窟还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刘家峡水库</b></p><p class="ql-block">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有许多峡谷和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景色十分壮观。黄河河水来到刘家峡,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刘家峡水库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行朋友无人机拍的</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无人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炳灵寺石窟</b></p><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p><p class="ql-block"> 石窟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神龟听经</b></p> <p class="ql-block"><b>骆驼峰</b></p> <p class="ql-block"><b>70窟</b></p><p class="ql-block"> 唐代开窟,明重塑重绘。窟内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各面呈竖式排列,形象由上而下共五层,是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佛象后面壁画布局严谨,有坛城图、十八罗汉、经变画等。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的阴刻题记。</p> <p class="ql-block"><b>171龛 唐</b></p><p class="ql-block"> 摩崖浅龛内雕倚坐弥勒佛,系开元19年(公元731年),由陇右群牧使兼凉州观察使薄存桃出资修建。像高27米,上半身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为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具有标志性的佛像,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遗存。</p> <p class="ql-block"><b>卧佛</b></p><p class="ql-block"> 石窟群对面的卧佛殿五间宽大的雕梁大堂内,侧卧着一尊大佛,其态端详自若,睡意浓浓。该泥塑卧佛建成于公元512-515年的北魏延昌时期。</p><p class="ql-block"> 卧佛原在石窟群的16号窟,位于石窟群的最底层,1967年建刘家峡水库时,底层洞窟将被淹,于是对卧佛进行搬迁装箱封存, 时隔34年之后的2001年,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批准后,开始着手修复卧佛。 2002年修缮完成后,归位在石窟群对面新建的卧佛殿。</p><p class="ql-block"> 泥塑卧佛身长8.6米,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上船返航!船行1个小时再车行2个多小时返回兰州市,在火车站附近用晚餐后即到火车站候车,乘当晚21:55分兰州至嘉峪关火车到酒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