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献给祖国成立七十五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献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七十周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祝国庆75周年 喜迎兵团成立70周年!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自豪吧,一二一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一二一团也即将迎来75周年纪念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请各位在阅读本文时,至少要搞明白两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二一团的团部始终在炮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早成立的团场单位,比生产兵团早成立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虽然隶属关系多有变化,但一二一团却是兵团少有的70多年建制没有断线的团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今天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一二一团,我们感到自豪,回顾历史,我们更加骄傲。我们的团场自从诞生那时起,历经70多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尽管名称有变化,尽管隶属关系反复多次,却从来没有断线,始终稳步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历史从来没有离开过主线,从他诞生那天起,延续70多年,隶属关系多次重大变化,也经历过名称的改变,但却始终以自身团场形态发展壮大,稳步前进。这就是:七十五团(75团)——>二十一团(21团)——>一二一团(121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制图 刘文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隶属关系发生过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25师——>新疆军区农七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撤销兵师机构)新疆石河子地区——>新疆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 最大变化就是从隶属农七师变为隶属石河子、农八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图 刘文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9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下,陶峙岳将军率领新疆国民党部队和平起义,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年12月,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下轄步兵第九军和骑兵第七师、第八师。九军下轄二十五师(农七师),二十六师(农八师),二十七师(农九师)。二十五师下轄七十三团(十九团),七十四团(二十团),七十五团(二十一团)及6个师直连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震率领的进疆人民解放军,派出政工干部,充实到起义部队二十二兵团及其师团营领导机构,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2月,二十五师师部和七十三团,七十四团从迪化(乌鲁木齐)老满城出发,拉着爬犁等工具,徒步半个月,于3月中旬到达沙湾炮台,(七十四团到达小拐大拐)。同一时期到达炮台的,还有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十七师五十一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五团首任政委张羽,首任团长王徽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五团因为是原国民党驻南疆起义部队四十二师一二八旅三八二团改编而来,团部和两个营驻扎南疆库尔勒、尉犁等地,奉命就地屯垦,率先拉起第一犁。当年开荒 7000亩,生产粮食43.5万公斤。获得二十二兵团九军领导的奖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奖旗文字: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一九五〇年生产总结大会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产发家 劳动致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落款:兼军长赵錫光 政委张仲翰 副军长王根曾 陈德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7-11月 七十五团团直单位和一营二营,收获夏秋作物之后,携带种子,工具,车马牛羊,背着枪,背包,干粮,徒步行程千余里,历时3个多月,先后到达炮台,接收九户一带十七师五十一团垦区(五十一团移防伊犁)。七十五团三营是由原驻迪化保安司令部学兵大队、特务大队改编而成,一直留在乌鲁木齐水磨沟从事工业建设,1952年奉命划归新疆军区建设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注意:七十五团没有与师部、七十三团一起于1950年3月到达炮台,而是同年夏收秋收结束后,于7-11月从南疆到达炮台垦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五团时有人口1933人。在全师最先解决部队口粮问题,有了开发建设的基础和经验,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9月,二十五师师直机关和师直单位迁往小拐,其驻地移交刚刚进驻炮台的七十五团。于1952年3月,复迁回炮台,七十五团向师部移交平房50间,地窖、库房、马厩等42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五师领导人在小拐合影,前排左起:史骥(新任25师政委)、刘振世(25师师长)、肖平(贺振新妻,25师供给部政委)、贺振新(25师政委,即将离任)、刘华森(73团政治处主任)、 张羽(25师政治部主任)后排二人:董馥(75团政委) 张启华(73团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9月,张羽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七十五团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发起“无蚊虫,无虱子,无臭虫”活动。一连获得西北军区“爱国卫生运动丙等模范”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6月5日,新疆军区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二十五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七师,七十五团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十一团,七十三团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九团,七十四团改称二十团,隶属农七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编为农七师二十一团称谓比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间早一年,和农七师的称谓同步。二十一团的名号一直持续到1969年全兵团农牧团场更名,共计16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五团——>二十一团第二、四任政委、团长董馥(1958年调任农七师一管处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10月7日,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和二十二兵团建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一团隶属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全兵团部队官兵就地转业,从此兵团战士摘掉胸章八一帽徽,拿起坎土曼,专注于兴修水利,开荒造田,每月可以领取薪资,成为军垦职工。</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震,张仲翰两位将军从湖南山东接来大批女兵,极大促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队的稳定与发展。 此后全团每年接收来自内地转业军人,城市支边青年,农村支边青壮年,自动来疆人员,至1956年全团人口达到82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11月二十一团团部从老炮台搬迁至新炮台。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代初,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团场棉花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二十一团棉花总产359.4万公斤 单产127公斤,比上年增产29.51%。皮棉7.1万公斤,单产皮棉22.2公斤,单产比上年提高近一倍。新疆军区奖励锦旗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二十一团是大丰收的一年。全团棉花单产49公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奖给二十一团旌旗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年9月,二十一团接管十九团驻地各类房屋建筑(包括会议室办公室大礼堂托儿所职工宿舍家属房等)9600多平方米,耕地5万余亩以及桥梁渠道等等。给予十九团木料补偿30余万立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3月,十九团奉命移垦下野地建设新农场。十九团在炮台南部开发生产7年,为炮台垦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十九团二连排长刘学佛就是在炮台垦区创造业绩,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植棉能手,兵团一级劳动模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3月,农七师师部搬迁奎屯。农七师原有建筑,土地,师直单位如机关、学校、医院建筑设施,大礼堂设备,部分人员,农试队、园艺队、种畜场等单位统统移交二十一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七师师部从1950年3月到达炮台,前后历经7-8年,培养一批又一批干部,指挥发展炮台垦区,下八户垦区,小拐垦区,沙门子垦区,下野地垦区,乌苏垦区,车排子垦区,是兵团发展的主力军。为此,炮台被群众称为“农七师的井冈山”“农七师的革命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炮台一二一团为兵团和师团的开发做出卓越的贡献,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二十一团六队于爱花领导的丰产小组,种植棉花62.3亩,单产籽棉363.89公斤,其中1.8亩单产733.65公斤,超过刘学佛在老炮台创造的业绩,荣获兵团植棉模范,兵团二级劳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代中期,国家要发展纺织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兵团十分重视棉花生产。这是1958年2月,于爱花植棉小组获得国家农垦部优胜锦旗。于爱花本人出席全国农牧团场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农七师欢迎出席全国青年和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适应兵团发展建设,二十一团和下野地一样,开始扩大开垦范围,新建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12月28日,以二十一团东排干渠现炮台镇为界,以东新成立国营炮台农场,以西为国营二十一团农场,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和刚成立的下野地第一管理处。1959年12月8日,以二十一团农场四作业站为基础,成立国营下八户农场。1960年7月18日,炮台农场合并到二十一团农场。1961年3月2日,下八户农场合并到国营二十一团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二一团历史上短暂的分离,三年期间,曾经分成并行的三个农场,二十一团仍然处于中心位置,很快又合并为二十一团一个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二一团历史上的一次大分合,也是一次大发展。合并后的二十一团总面积456.26平方公里,全团人口达到11000多人,1960年累计开荒29.3万亩,耕种面积达26.6万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农场没有辜负党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希望,成功整合了三个农场,成为团场在历史航程中又一次飞越。并且,团场抽调大批职工干部支援开发沙门子农场和下野地各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二十一团短暂划分为三个农场时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8月,农垦部长王震视察二十一团农场。图为王震(左二)与陶峙岳(左一)冯化礼(左三)董馥(左四)合影。这是二十一团历史上最高级别领导来团场视察,是鼓舞农场干部职工干劲的一件大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百兴,五六十年代一二一团老团长。冯化礼,六十年代的一二一团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犁的发明创造者即出自1950年初慈百兴所在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团长慈百兴和第五作业站主任李树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存世最短的国营农场下八户农场一张幸存的照片:国营下八户农场生产股全体合影,其副股长胡治中,后排左二为段常山(段炼钢父)左一为刘玲玲(贺明母)(1960年8月存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段炼钢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树凤,山东支边姑娘。因为成绩突出,1958年被评为兵团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当年12月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9年应邀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并被评为兵团二级劳动模范,次年晋升为兵团一级劳模。其“铁姑娘”称号闻名全兵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秀英,1956年河南支边来疆。1959年被评为农七师万斤拾花能手,1960年被评为兵团二级劳模,1965年进京参加五一劳动节观礼,赴大寨参观,同年被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兵团“十二面红旗”之一,曾任炮台试验站书记。有名的“三英超一凤”(三英:王秀英 韩秀英 邱凤英,一凤即谭树凤)从王秀英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炮台试验站梁先生和她的姐妹们。炮台试验站和炮台气象站自50年代建立以来,就面向整个下野地提供服务,为下野地团场开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6月6日,全兵团农牧团场统一命名番号,农七师从一二一团开始排序,一直到一三五团,后又增加一三六团、一三七团。农七师三个老团场十九团、二十团、二十一团被排列在最前面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意思的是,二十一团(在炮台)被命名为一二一团(大概是因为整个农七师从121团开始命名,我们团是21团,前面加个1,就是121团)。十九团(下野地)为一二二团, 二十团(在车排子)为一二三团,然后从车排子那边按照地域顺序排列命名(其中25团命名为125团),直到下野地、沙门子。自从我们团被命名为一二一团(121团)以后,不论隶属关系怎么变化,我们一二一团的名称再没有变化,而且归属石河子地区、农八师以后,全师排列仍然是第一个团场(原农八师团场排序,从141团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被命名为一二一团(121团)延续至今,名称再没有变化,而且归属石河子、农八师以后,全师排列仍然是第一个团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在农七师农八师不仅仅是番号排列第一,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撤销兵团建制,农七师建制随之撤销。新疆成立农垦总局,各地州市成立农垦局。这次隶属关系的变动,对于一二一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下野地各团场(包括135团、136团)划归石河子地区,一二一团随之称为新疆石河子地区一二一团。从灌溉渠系来说,一二一团和下野地各团场成为体制改革的受益者,比隶属农七师有更大的优越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抢抓机遇,又一次掀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潮,各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1980年,一二一团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团场成立架线队,工程队,全团大多数连队用上高压电,大多数连队吃上自流井水或者机井水,还有了机井灌区。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工农业总产值达1554.4万元。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公斤,棉花总产创历史新高。1981年5月,一二一团被新疆农垦总局命名为“红旗团场”,并奖励锦旗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5月,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和师建制,一二一团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图表清楚显示1982年5月以前一二一团的名称,隶属关系沿革变迁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国刚,种瓜大王,1983年在十二连种植的“炮台红”甜瓜获自治区和国家优质产品成果奖,一炮走红,1987年进京出席全国农村科技致富标兵表彰大会。1988年获自治区农业十年丰收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荣获国务院全国劳动模范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炮台红甜瓜享誉国内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雍少敏,原籍甘肃清水县人。1986年12月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8月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曾任一二一团园林站站长,为促进全团林果业发展以及防风固沙林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一二一团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许多先进模范人物 ,恕不一一介绍。请仔细阅读此表。</span></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上许多熟悉的面孔,但是不能全部叫上名字。这是一二一团1985年政治口的干部合影。请同志们辨认。</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李光亭 谭树凤 孙仁芳 郭平水 周胜华 李发科 孙积荣;中排左起:张秉君 姜宝生 李坤太 李长安 梁军 张林昌 胡维天 魏善标 高继凯 ;后排左起:王文新 冯建忠 李遇春 孙泽民 党国俊 蒋元福 姚振忠 刘文亮 魏国庆 王东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团初期老一辈军垦人(左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建忠 程忠元 赵英豪 柳生华 张士田 毛洪安 刘显林 齐子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经轮 王永福 Xxx 安长喜 吴福同 文安泰 蒙乃熙 赵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显林 王声文 柳生华 安长喜 X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原谅一时难以确认部分老同志姓名,恳请知情者提供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图片1997年蔺新平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团老人今安在,当年韶华何处寻。 “9.25”起义的老同志所剩不多了,我们作为军垦二代、三代以及兵团农场的后来人,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为建设兵团农场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精神,用我们自己的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希望老一辈军垦战士的后人,能抢救父辈创业事迹,写出文章,给子孙后代留一份宝贵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自治区、兵团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新荣,历任中心小学教师、主任、书记、校长,幼儿园园长。1980年荣获国家农垦系统先进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魏治龙,一二一团一中教师、主任、副校长,1985年获评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凤英,一中教师,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秀教师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殿银,一二一团教育中心主任,1989年获评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十年代,一二一团教育大发展。1990年兵团对团场进行教育督导评估验收工作,炮台中学获得兵团先进学校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一二一团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及青壮年扫盲(两基验收)先进团场。1996年炮台中学获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1999年炮台中学获兵团教育等级学校评估一级学校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一二一团场荣获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颁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一二一团被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2005年一二一团获自治区家庭教育工作“双合格”示范县称号。1999年一二一团获兵团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优秀团场”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有玉,炮台中学校长,2005年荣获全国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恢复高考以来,一二一团考取国家重点大学考生层出不穷,有不少炮台学子在北京,新疆,兵团任职,成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栋梁之才。也为一二一团发展建设出谋划策,竭尽全力,做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太云,原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考斌,原任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兵团人事局局长、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庶亭,原任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建军,1978年三中高中毕业生。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玉良,一二一团首届初中毕业生,第一批参军入伍的青年,发展进步成为兵团军事部少将部长。他是一二一团最早走出团场,成为国家、兵团出类拔萃级别最高的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还有许多从一二一团走出,加入到国家建设事业的团场子弟,在此恕不能一一列举。我们为这些优秀学子大展宏图,成为国之栋梁而骄傲,他们为在一二一团生活学习工作过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团场一代接一代的艰苦奋斗,没有团场经济发展壮大,哪有文化教育的发展。看到教育上这么多辉煌成就,我们,包括我们的后代,能不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划归农八师以来,一二一团处于历史快速发展和稳定时期。 2004年6月25日,兵团党委对农牧团场机构改革做出重大决定,一二一团场升格为中心团场,改番号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二一中心团场,原一二二团场进入一二一团场。2006年6月9日,原一二二团场实质性并入一二一中心团场,实行一个机关,一个党委,改番号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实质性合并后团场总面积达到704.7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75万亩,年播面积40万亩。全团总人口41466人,总户数 14715户,流动人口(包括暂住人口)近2万人。为团场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相信一二一团将来会更加美好,更加令我们自豪与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上的一二一团,是兵团最早成立学校、医院、托儿所,电影院,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最早使用高压电、自来水,最早建成电视塔的团场。80-90年代,一二一团的家庭农场名扬全兵团。一二一团人在全疆各地开荒造田,开办家庭农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与一二二团合并之后的五年,全团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在岗职工工资性收入达43635元,比2005年增长65%。全团楼房住户达4275户,占总户数的26%,天然气用户达2400余户,居民个人拥有家用中高低档小车3265辆,个人宽带用户达3400余户。团场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几十年来不断的创新发展建设,积累雄厚的经济基础 ,一二一团就不会被确定为中心团,与进入团一二二团合并。我们千万不能辜负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四万职工齐努力 ,要让团场更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坚毅前行,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这一代继承上一辈、上上一辈的艰苦创业精神,把我们的一二一团建设的更加繁荣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的奋斗历史,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兵团军垦战士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作为一二一团人,我们,我们热爱团场,就是热爱兵团,就是热爱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国75周年和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也是建团75周年之际,我们向一二一团成立以来献身的英烈们致敬!向建设农场的老一辈革命英模致敬! 向第一代老军垦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的朋友们,同志们,我们的前人一次次抓住了发展机遇,一次次创造了光辉业绩 ,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继续努力,艰苦奋斗,让一二一团的历史永续,放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后序: 如今的一二一团今非昔比,随着全兵团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种地不用人工打埂除草浇水施肥,不用机关学校千人大会战拾棉花,遥控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农用无人机,大型采棉机,智能收割机,每一个环节都是机械化自动化。团场职工住进了高楼大厦,用上了天然气,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有小汽车。一二一团呈现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按:本文完全是作者个人作品,不代表任何组织。有任何不当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并请见谅,定当改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人电话:130940497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参照文献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农七师大事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198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一二一团场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一二一团场组织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二一团场历史大事记》 (1949.12—2002.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部分资料由王胜利、刘锋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老同志照片拍摄:蔺新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各位同志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定稿于2022年9月28日,再次修订于2024年9月1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后附录系第一次发布以后摘录的部分同志评论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王胜利(老炮台高中毕业生,石河子大学某学院书记,副院长 ,副教授)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学民老师又拿出了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时间上隶属关系上把121团的历史沿革加以说明考证,展现了121团近百年的风雨历程。121团之所以那么牵动人心,引发了许多从121团走出来的人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眷恋。作者在对这近百年历史的叙述中,既紧紧抓住了影响121团的重大事件,重大变革,又不放过具有思想意义的历史细节,而且常常还能把具有思想意义和重要历史人物魅力的历史细节融会贯通到重大历史事件之中。这部作品的大家气度也表现在从空间上没有把121团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写,而是把121团放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中加以考察。作者以121团历史为经,以地理人文人物为纬,条理分明,主次得当,值得一阅。对121团历史不清楚的后人更是一部难得的教科书,希望大家阅读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121团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胜利,原121团三中教师,现任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教授、五级职员。曾担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务长,兵团(石河子大学)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胜利老师是指导我学习制作美篇的领路人,也是对我美篇最具权威的美评专家。特此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2:kaobin(周考斌)的留言(炮台首届高中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1团作为兵团最早开发建设的团场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少值得记载的人和事!历史是不应忘记的,历史也是不能忘记的,张校长怀着对团场无限的情怀,作为个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查阅资料,费心费神,编辑了此篇,实属不易,成为121团目前难得的历史见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对今天和将来的最好“昭示”!作为曾经在121团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人,真诚地祝福我们的故乡121团建设的更好,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生活的更美好、更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3:以下是欧阳达生(其父曾经是一二一团建团初期的副团长 ,其兄弟姐妹都曾在一二一团上学)的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欧阳达生 :看了张学民老师发布的“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感到非常亲切。不禁回想起我在炮台农场(现一二一团)小学读完三年级转学到石河子,转眼之间就过去了61年。看到一二一团工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深深怀念兵团军垦老前辈的丰功伟绩。军垦二代、三代继承兵团军垦老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把团场建设的更加美好。愿兵团军垦精神</span>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录4:原农七师棉纺厂组织科长张运才同志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学民做得这个美篇还真不错,我特别羡慕他能把121团的前身,从九二五起义开始说到现在,这个不断变革的过程,真不太好理清楚,他说得有根有据。其中涉及到农七师的一些领导,比如贺振新、史骥、刘振世、董馥等(一管处的),我们都知道一点。这些事要是不写下来,再过些年就没人知道了,真是个有心人。这个美篇是我的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他的父亲原先是一管理处的一个兽医,职务不高,但名气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5:原下野地中学校友钟卫民同志的评论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民校友上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已看你制作的美篇《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美篇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再现了一二一团7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建国七十三周年之际,制作这部美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你制作的美篇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了这个美篇,我又回到了1956年至1961年在炮台农场经历的难忘岁月。1956年春天,我父亲由农七师二十团调到农七师工资科工作,我们家也搬到农七师师部炮台农场居住。后来师部搬迁之奎屯。我父亲在炮台农场任财务股长,副场长。1959年9月,我在炮台农场子校上小学一年级。我父亲于1960年秋天,调到沙门子农场任副场长。我们家于1961年4月搬到沙门子农场居住。我在炮台农场生活,学习五年。时隔60余年,在炮台渡过的难忘岁月,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其父钟超凡,1961年之前在炮台二十一团工作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你多年搜集资料和照片,制作一二一团美篇,再现了原农七师,和一二一团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我们永远铭记老一辈军垦指战员,不怕困难,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把昔日的戈壁滩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新型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制作的美篇我收藏了,并转发朋友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5:原下野地管理处中学学友,现居洛阳的胡玲莉同志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学民学哥晚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制作的美篇《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已看过,总的感觉非常好!回顾和宣传一二一团的成长历史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献给建国七十三周年的一份厚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篇制作图文并茂,文章撰写更好!你用自己的感受,通过流畅,细腻的叙事,展示了一二一团的经济发展历史和进程,再现了老一代军垦人战天斗地,无私奉献,把戈壁荒漠变成米粮川的场景及感人事迹,令人敬佩。一二一团的发展也是农七师乃至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美篇,可见你翻阅了农七师和一二一团史志以及一二一团组织史等大量历史资料,并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老照片等等,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文内还有不少熟悉的名字,让人感到十分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美篇,建议发给一二一团档案部门存档。此美篇,值得一看,我转发到师生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6:曾任一二一团教育科副科长,第八师副政委陈德纯同志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完了张学民同志查阅收集大量资料,用心用情写出的这篇美文。作为在12l团工作生活了十余载,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那片热土上的我来说,早就把121团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一些熟悉的人和事,勾起了亲切的难忘的回忆。121团创立丶发展的屯垦史必将载入兵团事业和新中国军垦事业发展的史册。愿121团的明天更美好![强][强][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7:张俊臣,第七师党校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张俊臣,1969年1月23日从奎屯纺校分配到二十一团六连接受再教育,这个连队就是兵团劳模王秀英所在连队,连长是张鹏昌,指导员是李发科,我任文教。虽然在二十一团工作四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艰苦而快乐的时光,50年后仍记忆犹新。团风正、民风淳、事业兴令我终生难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民的巜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一文观后,对一二一团乃至七师、兵团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只有象学民这样的关心兵团、热爱兵团的人,才会追忆、歌颂兵团。现在的兵团人我觉得缺乏兵团人的意识。歌颂兵团就是歌颂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8:石河子大学教授刘彤先生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张学民老师用心血制做的《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心潮起伏,回忆拉远,想起我1968年到1986年9月期间,从出生、儿童、少年到青年在121团团部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房子虽然土,但很舒适。雨天的上学路虽然泥泞,但人脚走出的路踏实。道路两侧柳树和杨树虽然参差不齐,但也能遮阴避雨……还有嬉闹的儿时发小,大礼堂旁边篮球场上的玩伴,中学一起骑车游玩时沙枣花芳香…… 衷心祝愿121团发展的越来越好!真心感谢张学民老师的精心制做!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彤,一二一团中学1986届高中毕业生,现为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院二级教授,理科博士,博士生导师,绿洲城镇与山盆系统生态兵团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民主人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被评为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彤系一二一团电影人刘文亮之子,一二一团教育出的优秀子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9:原一二一团军垦老战士刘玲玲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您写的《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我连看了三遍,看的我泪流满面,文章写的太好了,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人物生动,事迹典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它是一部史志,又是一座丰碑,还传颂了一二一团老军垦人的壮志豪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叫刘玲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54年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毕业后,要求分配农七师一二一团,我热爱这片热土,是它养育了我们七口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我离开了亲爱的第二故乡一二一团,三十年中对一二一团的发展史,我是见证人又是参与者,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入了团入了党,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一二一团的屯垦事业。在六连任农业技术员和指导于爱花丰产棉花工作中,她被评为兵团二级劳动模范,我也被评为兵团先进工作者,每当想起工作中的那些亮点,就觉得实现了人生价值,如果让我评价自己当年的选择,那就是一个字 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10:LC(暂不清楚姓名)的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的这篇《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我连看了好几遍、心潮澎湃;我的父親就是九二五起义来到一二一团的,当时叫炮台作业站、站长是齐自平,我6O年出生、我们姊妹几个都是在炮台作业站出生的,父親也给我们讲过开垦建设这片土地的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把一二一团的历史变迁写的这么细致、历史人物真实具体,使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二代三代軍垦后代更清淅的了解认识了这片土地、更深的感受到开垦建设这片土地的父辈们的艰辛不易,更加热爱一二一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11:樂在长安的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了张老师写作的《为之自豪的一二一团》作品,让我更全面系统的了解了121团的来世今生,为家乡的风雨历程和前辈们以及当代人的辛勤贡献而赞叹,也再次引发了我这个121团土生土长的“新疆娃娃”对家乡的眷恋。我78年一中毕业高考来到西安,虽然已经整整过去了45年,但那里有我的家人、培养我的长辈老师和感情深厚的同学们,家乡的一切都会深深的牵动我的内心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衷心祝福121团越来越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衷心祝福家乡人都幸福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