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甘为人梯传帮带,师恩传承育英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培养和增强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州区汉丰七校近日在博习厅隆重举行2022年“青蓝工程”暨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启动仪式,学校班子成员、郭辉雄工作室,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近两年新进教师共计60余人参与活动。</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刘校长、郭名师走进会场。仪式在张帮科副校长专业的主持中拉开了帷幕,他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活动议程。</p> 校长致辞 <p class="ql-block"> 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勤学同志为本次活动致辞。他首先对郭辉雄名师工作室落户汉丰七校表达热烈的欢迎,对郭校长引领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表达衷心的感谢。他不仅明确了青蓝工程中,指导老师应如何履行好自己的“传、帮、带”的责任,更对全体工作室、共同体成员、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要求。他希望在短暂而愉快的仪式之后,全体工作室成员能在郭辉雄名师的带领下,能师徒结伴,走过一段相对漫长的工作历程。在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中,互勉共进,结下深厚的师徒情意,成为一生的良师益友。</p> 宣读成员名单 <p class="ql-block"> 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是在学校组织引领下,聚集一群爱学习、求进步的中青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研究、实践运用活动。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张校长首先宣读了学科发展共同体成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以师友成其德业。这句话强调了良师益友对于个人品行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推行“青蓝工程”实施师徒结对计划,是落实名优战略,也是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更是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学校特聘请郭辉雄名师为教科研指导专家,成立汉丰七校郭辉雄名师工作室。张校长介绍郭名师荣誉信息,并宣读工作室成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学校刘勤学校长为郭名师颁发聘书,同时青年教师为师傅献上鲜花。现场氛围十分热烈。</p> <p class="ql-block"> 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成立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采取老带新的形式,为近两年各学科新进教师找到了师傅,结好了对子。张校长最后宣布校内师徒结对名单。</p> 青年教师代表发言 <p class="ql-block"> 王思静老师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以及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向学校和师傅表达了感激之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老师表示,在师傅的指引和带领下,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多看、多问、多写、多讨论、多思考、多总结。相信有了师傅的扶持,徒弟的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阔。</p> 后期工作思路 <p class="ql-block"> 最后,学校教务处李贤军主任从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和策略两个方面,对共同体及青蓝工程后期的具体工作做分享。他要求全体共同体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类系统学习、问题研究活动,并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实践运用。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及研究的实践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p> 名师微讲座 <p class="ql-block"> 郭辉雄以“让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提速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指导一线教师如何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炼典型案例,形式教育科研成果,加速专业成长。他提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创新思维,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从而在优化实践中快速成长;其次要树立反思、提炼、创新、读者、市场五种意识,在学习、教学、研讨、撰写教研文章中提升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其中,他还从课题研究、教育写作等各个方面为老师们作精彩讲解。</p> 揭牌仪式 <p class="ql-block"> 最后,刘校长、郭名师以及全体工作室成员移步工作室现场,举行揭牌仪式,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刘校长与郭名师共同拉同红丝带,为工作室揭牌。全体工作室成员合影留念。</p> 名师工作室成员合影 <p class="ql-block"> 名师与新秀的携手,是经验与关爱的传递,是收获与激情的融合,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是成熟与积累的再生。短暂的启动仪式已圆满完成。</p> <p class="ql-block">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未来的日子里,汉丰七校全体教师将谦虚勤勉,脚踏实地,师徒携手,筑梦未来,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总编:刘勤学</p><p class="ql-block">策划:张帮科</p><p class="ql-block">主编:李贤军 王祥</p><p class="ql-block">供图及编辑:王云祥 卢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