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安福路、武康路,转淮海中路,进吴兴路》

張守強

<p>今天下午又来安福路,只要店不关门,天不下雨,阳光,冰咖啡,露胳膊和大腿的男人和女人就会准时聚集到这条 900 米不到的上海马路。路口的警车也是永远无阻,风雨守候。</p><p>这里是安福路,中国最繁华商业城市上海过去几年最具人气的马路之一。有明星到了上海,第一时间要来安福路散步。小红书做活动,也要标榜自己是 “线上安福路”。要说上海疫情后恢复得最快的商业街,安福路绝对是其中之一。上海 6 月 1 日宣布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前几天,安福路就已有开派对的人,导致这里又封控了几天。</p><p>安福路什么都没变,比如昂贵的租金。安福路上利城地产的荣先生,六月初在门口贴出安福路一处商铺转租的消息:“租金:23000;特点:展示面宽约 3.5 米,适合服装、理发等多种业态。” 一问,原来是他的同行,安福路另一头的一家房产中介,受不了高租金,准备走了。</p><p>荣先生说,其他人基本舍不得走。“其他地方的商圈恢复需要时间,但安福路不需要。你看这才几天,就这么多人了。</p><p>有政府规划的作用,但主要是充满冒险精神的市场经济,和认为努力总会有收获的民间力量,让安福路一年比一年热闹。</p><p>一家连锁酒吧的调酒师小白,没有班上,老板让他们别闲着,带着小桌板、灯牌和酒出去摆摊。小白立刻想到安福路。但他来得太晚,有几天,这里晚上 7 点准时打烊,年轻人走了,只剩零星遛狗散步的人。问他一晚能赚多少,“不太好,就一两杯。准备去苏州河那看看。”</p><p>即便封着,安福路永远有新鲜事传出。百姓网的创始人王建硕家住安福路汇贤居,那两个月,他被封控在别的地方,但 “我基本上活在汇贤居的元宇宙里”——他在微信群里参与小区的各种讨论和投票。他的公众号几乎每天更新,4 月中,一篇推文记录下小区群的一场民主投票。133 票赞成,仅三票之差推翻了小区的 “物资统筹委员会”,之后大家可自行拼团购物。</p><p>安福路上的人经历过风波。无论是房租涨跌,繁荣稀疏,还是其他,这群市民和商人依然能找到一个方式,生存下去。</p><p>安福路恢复的一大标志,是卖花的老郭回来了。他的鲜花车就横在野兽派花店的门口,如虎踞如龙盘,“我在这里的时候,野兽派还不知道在哪里。”</p><p>老郭说,复苏后他的心情是麻木的。“麻木就是,你反应不过来的。”</p><p>老郭刚来安福路的时候,马路上的人 “稀稀拉拉”,没几个。三十年来飞速发展,他的花在这里已经能卖 15 块钱一枝了。</p><p>看上去,安福路好像什么都没变。</p> <p>这条短短的路,也就千步而已,如今却是上海文艺腔的代表之一。原因就是,当话剧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安福路也火了起来。安福路安安静静的,一点也不张扬,是一种纯粹的放松,而不是做出来的。所以这让话剧这种时尚在这里也并不显得做作,反而有一种天成的融合感。</p> <p>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p><p>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自从修建了这条马路后教师上班、上学就方便多了,因此,很受师生称赞。武康路起先是一条土路,两边尽是水稻和菜园及农舍,河道池塘密布,散落着许多坟丘。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明梯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并以武康路为中心,将这一规划逐步向周边推进。</p><p>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国新租界。由于受来自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沪上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国中之国。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经过3个月的浴血抗战,上海最终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此时,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奴役之苦的大背景下,沪上洋人开始放下了身段。与中国国内沦陷区战乱不止、日寇烧杀抢掠暴行肆虐相比,租界内由于能够得到庇护,相对比较安定,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涌进这里躲避战乱。由于游资的日愈增多,市面得到了畸形繁荣,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又开始了建设投资,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p><p>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日本交恶,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受”法租界,并将武康路所在法租界改称为上海市特别第八区。汪伪政府的“接受”不被国、共两党及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为国内民众所接收。汪精卫因此非常懊恼,却又无计可施,躲在武康路湖南别墅生闷气。之后,周佛海、胡兰成及汪伪上海市市长等人提出了应对之策,建议汪精卫把“接受”的租界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这样做有几大个好处:一是显示了汪伪政府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可以摆脱汉奸骂名。二是借助全国人民反殖民地激愤之力,通过改换马路名称,赢得民心,造成“接受”的既成事实,以堵住重庆方面的嘴。三是这些马路换上各省、市地名后,这些马路的名字将会永远存在,名垂青史。汪精卫听罢喜上眉梢,立即吩咐上海市长照办。</p><p>负责改名的办事人员找来当时的全国行政区划图,给租界内的各条马路换上新名。方案形成后由市长亲自送往暂住武康路周佛海别墅的汪精卫审定。汪只对福开森路等几条重要马路给予关注,他凭自己多次途经武康上莫干山留下的美好印象,对周佛海说,武康莫干山在山区,福开森路在大都市,但环境和氛围极为相象,不仅洋人喜欢那里,上海滩的政要富商都喜欢往那里跑,福开森路就以武康命名吧。武康路从此就在上海滩叫响了。此后,这些马路名称一直沿用未被更改,即便是横扫一切的文革时期,全国不少城市的街道都被换成与革命有关的称谓,这里不曾有过任何变动。</p> <p>1938年9月30日,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今上海武康路)18号一幢洋房公馆门前,戒备森严。上午9时许,一辆牌照为6312的小汽车,驶到门前,</p><p>从车上下来四个身着便装的男子,其中一人上前和门卫说了几句话,门卫就把门打开将四个人放了进去。司机立即将车头调转朝外,汽车一直没有熄火,几个人进去大约十几分钟,便不慌不忙地从里面出来上了汽车,汽车立即驶离了公馆。这时从公馆里冲出来几个持枪的保镖,朝着汽车驶离的方向追去,可是汽车一拐弯就无影无踪了。公馆的主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国民党元老,78岁的唐绍仪已经倒在了血泊中。也就是说唐绍仪被军统作为汉奸误杀的。</p> <p>1920年代,随着上一个十年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房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期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申城的房地产业。</p><p>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p><p>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p><p>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p><p>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p><p>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p><p>至1945年前,诺曼底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p><p>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以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战时遭受严重损失的万国储蓄会难以清偿债务。当时参与的债主纷纷要求上海市府出面干预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p><p>1946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其名下大部分产业由市府进行拍卖,所得现金用于清偿债务。</p><p>部分产业则有政府出资收购,诺曼底公寓则属于政府出资购入的产业之一。</p><p>之后公寓的大部分套间由市府分配给公务员。</p><p>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p><p>2019年,武康大楼迎来以“建筑考古”和“中药调理”方式的修缮工程,,并实施实施智能管理。成为一个有颜值、能小憩、观赏与服务兼备的休闲空间。</p> <p>吴兴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长1013米。吴兴路也在衡复风貌区内,很安静很优雅,整条路会跨过肇嘉浜路、衡山路、康平路、建国西路和淮海中路,每条都是漂亮的马路啊,衡山路、建国西路和康平路我前面都写过笔记。不在吴兴路上,而是在正对着吴兴路的淮海中路上,站在吴兴路淮海中路口,眼前就是这栋房子,建筑说不上有多漂亮,是1998年建造的多层住宅,但是它的红色屋顶,白色三角形天窗,衬着蓝天,还真的很有趣的。是吴兴路近淮海中路的建筑。</p><p>吴兴路53号西班牙建筑风格,窗户这里的细节很西班牙。同样西班牙风格的还有81号,这里在1956年7月27日至1963年5月31日期间曾经作为捷克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馆馆址。</p><p>吴兴路83号和85号花园住宅,建于1938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附楼佛堂为中西混合式建筑。</p><p>吴兴路92弄1-4号,建于1940年,现代派花园住宅,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坡顶红瓦,立面略带现代派建筑特征,阳台的铁艺栏杆上带有装饰艺术图案。第三层有半形围栏的晒台,红砖叠砌的水泥扶手保存完好,现为民居。</p><p>吴兴路96号(1930年建造的现代派住宅。</p><p>.吴兴路87号原来叫“丽波花园”。建于1928年,解放前这里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班伦顿(Rondon)私宅。因四周大部分是花园和草地,故当时取名叫“丽波花园”,其建筑风格属于现代式样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整幢建筑东西开阔,楼梯间通道玻璃装饰,采光很好。底层客厅可作舞池,楼上是柚木地板,白色4件卫生设备各2套,冷暖气设备齐全。原花园大门设于主屋侧,单立柱有挑廊,环绕廊是环形车道。主屋南面有大草坪,中央植雪松,周围植以香樟、龙柏、罗汉松、广玉兰等乔木。现在有“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棋牌协会”等单位在这里办公。</p><p>.</p> <p>在这家超市里,当年带叶子来买冰淇淋或蛋糕。叶子在这附近的吴品早读班上过课。想拍吴品,可找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