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头 图/文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华夏文明起源的文章《韩建业:8000年前古人观象授时,中华文明起源迈出第一步》,网上一搜,还有一大批相同内容的文章,有中国新闻网、大众考古、澎湃新闻等,起因就是韩教授写了本新书《中华文明的起源》,把中国文明起源发展分成两个阶段:<br>把8000年前的裴李岗时代主体区域算作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br>距今6000年以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快,中华文明起源进入第二阶段。形成了一个三层次的文化共同体,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正式形成。<br>一、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了多个区域文明,中华文明初步形成,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这些区域文明包括:<br>北方地区的石峁区域文明<br>中原地区的陶寺区域文明<br>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区域文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br>长江中游区域文明社会(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br>长江中下游的良渚区域文明<br>四川盆地的宝墩区域文明等<br>二、距今4500-4100年,山西出现了陶寺文化。<br>三、到距今4100年左右,中华文明进入了夏代和比较成熟的“王国文明”阶段。<br>并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归纳为三种模式,即:东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原模式。并给出了三种模式的特征:<br>北方模式及中原模式:稳定内敛、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东方模式:波澜起伏、视死如生、富贵并重、奢侈浪费。<br>因为没有看到原书,所以就把不同媒体的相关文章大致看了一遍。上面就是成都老头看到的核心观点。看完这些要点后,成都老头就有一种要请教韩建业教授的冲动,所以就写了这篇与韩教授商榷的文章,礼貌起见,还是先介绍自己:<br>成都老头,平时主要混迹在成都各大菜市场,新冠大疫,菜市场不能随便逛了,三星堆考古开始了系列直播,各路专家齐数登场,华夏文明探源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就这样,成都老头被活活逼上历史研究之路。当然,肯定是无名无辈!也请韩教授不要介意。如果说的不对,就请韩教授在留言里多多指教,就当提高国民素质?顺便帮忙回答一下提出的问题?如果觉得有些道理,也恳请韩教授留言说明一下,也让我们知道哪对哪错。当然,如果韩教授觉得不削与一个买菜老头言语,那就算了。<br>数千年来,华夏文明探源有几个终极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br>1、华夏文明发源地西边的昆仑山究竟在哪里?<br>2、历史研究和基因研究都证明:汉族是众多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融入中原的结果,其中最早、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古羌人,而古羌人传统栖息地就在川西、青藏高原地区,那古羌人又是何时、经过何地融入中原的呢?<br>3、华夏文明起源经历了神权和王权两个主要时期,显然,神权文化时期更早,在已经发现的遗址中,谁能更系统的承接神权文化?又是谁能将先神后王的政权体制,改造成先王后神的政权体制?<br>4、华夏文明起源经历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主要阶段,母系社会往男权社会的转变又是在何时、在何地进行的呢?<br>5、华夏文明起源经历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两个主要阶段,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又是怎样一个渐进演变过程?<br>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还是一起回顾一下我国现代考古发展历程。<br>100年前,所有的史料、传说都把华夏文明发源地指向西边的昆仑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时,我们认知的中国在以秦汉唐为核心的陕西。<br>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br>1928年—1937年,殷墟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br>自此,基本确立中原商周中心地位,也就是说:2000年前的商、周时期,我们认知的中国在中原。可以说是百年考古最主要的成就。<br>新中国的考古队伍也是在商、周考古大发现这一历史机遇中茁壮成长!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成立时,研究人员只有8名,加上技术员和技工也才14人,这实际上就是当时整个国家全部的考古力量。北京大学作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考古人才培养机构,至1955年底刚刚毕业了3届学生,总人数仅26人。这两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田野考古的两大主力军。<br>中原在喜提商、周两大中心后,便信心满满向更早的夏王朝进军,1959年夏,二里头遗址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可以说二里头给予了几代考古人的希望,很多考古工作者为此付出一生!<br>1959年,徐旭生:北京大学教务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遗址 “夏墟法”的开创者 。<br>1970年代,邹衡 :北大教授,二里头遗址 “夏都说”的开创者 。<br>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 。提出了:“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也就是中原中心论!<br>二里头的主要发掘者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宏 、王巍等是其主要代表。<br>可以说:以二里头为起点的中原中心论凝结了北大、社科院几代考古人的力量,很多人为此付出一生!遗憾的是,二里头虽说具备一定的夏文化元素,但年代上限仅到3800年前!二里头是否是夏王朝的都城,成为各路考古专家争论的焦点!一路顺风顺水的中原考古,首次遇到如此波折!各种质疑夏王朝是否存在的声音此彼起伏,甚至出现夏王朝在埃及、印度的凝古派。<br>夏王朝早期都城在中原没找到,陶器的格局是否又能拼出华夏文明的早期版图?<br>于是,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红山文化、陶寺文化等,在经历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以后,大致建立起中原早期以陶器为主的定居版图,仿佛又看到一线曙光?<br>轰轰烈烈陶器的发掘,将中原的历史版图推得更加久远,但是,关于夏王朝的各种质疑仍然不断出现!夏王朝的早期都城仍然没有定论!以至于严重影响华夏文明探源这一大方向。百年来我国现代考古大致分成两阶段:前半段商周遗址大发现,可谓顺风顺水、一气呵成,成功的将商、周时期的中国定在了中原;后半段华夏文明探源,成果不少,争议不断,让华夏文明溯源变得扑朔迷离!可谓:中原百年考古,冰火两重天!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br>2018年5月《人民日报》罕见发声,刊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文章《探索夏文化,方法与发现同样重要》,指出:<br>北大前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早已说过,“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不但主张夏代是信史,而且坚信考古学完全能够从古代遗存中鉴别出夏文化。<br>孙庆伟指出:“学术界之所以对夏文化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否定夏代的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方法出现了偏差。” 孙庆伟作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客观地承认:在华夏文明探源这一问题上,中原考古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偏差!<br>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适用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反之,如果我们选择的方法不正确,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是错的。<br>我国现代考古创立以来,一直使用相同办法和相同的工具,它就是洛阳铲!<br>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最早广泛用于盗墓,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全可以说,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为中原中心的确立立下了汗马功劳!<br> 我们拿着洛阳铲,探测到的陶器、墓穴、城池等,都是农耕文明定居以后的产物。在农耕文明完全形成前,却是漫长的游牧文明时代。作为比农耕文明更早的游牧文明,比如:藏族、彝族、羌族等游牧部落,人死后背上山去,砍一颗树进行火化,骨灰就撒在树下,基本不留墓。陶器因极其容易摔坏,更是不适应马背上的游牧生活。他们使用的是竹篓、牛皮袋等器物,显然,这些都很难保存到几千年以后!城池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是游牧生活,不可能花极大的代价去建个不实用的城池。显然,洛阳铲下找陶器、墓穴、城池,这种方法只适合定居的农耕文明,探测到结果也只能是农耕文明的版图! 中原商、周时期,正是农耕文明发展期,洛阳铲的勘探,能够真实还原商、周农耕文明版图。而大禹部落开创的夏王朝,处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过渡期,长期处于迁徙过程中,简单的用洛阳铲下农耕文明的陶器、墓穴、城池来寻找大禹游牧政权,出现问题就是必然的!这就是几千年来,夏王朝若隐若现、争议不断的真正原因!让我们用大数据分析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上图可知: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万年前就只有游牧文明,随后才慢慢开始出现农耕文明的点点星光,早期游牧文明在军事上占优,农耕文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慢慢体现出在生产力上面的优势,于是就开始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长达数千年的交替融合,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就是:早期游牧奴役农耕,然后融入农耕!这样反反复复数千年。中原几代人通过洛阳铲发掘出来的陶器遗址,明显断断续续,持续时间都不太长,被专家们称为:满天星斗,客观上展示了这些陶器遗址不断受到游牧铁骑冲击的痕迹。<font color="#ed2308">陶器、墓穴、城池这些农耕文明的产物,年代越早,在当时华夏文明中所占比重越小,也就是说:农耕文明年代越早,在华夏文明中越非主流!显然,用洛阳铲下陶器、墓穴、城池这些农耕文明的器物来还原早期华夏文明的版图是不完整的!华夏文明早期起源,基本与农耕文明关系不大。</font><br>韩教授新书《中华文明的起源》,依据农耕文明的标签墓穴、城池、陶器构建的所谓华夏文明起源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的模型,肯定是不完整的,仅仅是华夏文明起源中很晚、很小的一部分。其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三种起源模式:北方、东方、中原三种起源模式,更是巧妙地避开了唯一正确的模式:西方模式。这个西方并非现在俗称欧洲那个西方,而是华夏的西部,川西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昆仑山。<br>昆仑山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数千年来,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线索,《尚书》记载:“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意思是:我们祖先在昆仑、析支、渠搜这三座山附近定居下来以后,西戎各部落都安定顺从了。<br>郑弦《尚书注》:“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意思也是说:居住在昆仑、析支、渠搜这三座山周边的人,都是西戎各部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羌、彝民族走廊!<br>这条重要线索说明昆仑山其实是由三座独立的大山组成,周边居住的都是传统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成都老头根据这些线索,结合《山海经》等史料记载,从十多个维度一举证明昆仑山就是今天四川稻城亚丁的三座雪山:央迈勇、夏朗多吉、仙乃日!先民起源时间大约在13万年前,作为华夏第一个中心——游牧文明中心,一直持续到1万年前(因篇幅太长,可以在美篇搜《发现昆仑山》或扫描结尾处二维码了解)。<br>成都老头认为:商周时期华夏的中心在中原,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错的是把中原中心扩大到华夏文明的源头。<br>面对考古出现的乱局,实在看不下去就是隔壁的中国科学院!<br>2020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中,“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名列其中。中国科学院主导研究,利用古代DNA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苗蛮部落的北上融合于黄炎部族,黄炎部族融合形成后来的大禹的夏王朝(古羌集团),大禹的古羌集团由西向东扩张,东夷族集团由东往西扩张,在中原融合形成华夏文明。展现了中国史前人群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壮阔历史。<br>中国科学院的基因研究证实:中原是众多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融入的结果,客观上否定了中原在华夏文明中的源头地位!<br>始于1921年的中原商周百年大发现,到2020年刚好100年。新一轮更大的百年机遇:华夏文明探源已经开启。吹响华夏文明探源冲锋号的正是2020年习近平主席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并意味深长的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直击当下考古界的核心!<br>何以为中国?中央之邦,中心之国!<br>1000年前,以秦汉为基础的中国,中心就在陕西!<br>2000年前,以商周为基础的中国,中心就在中原!<br>3800前的二里头之前的中心究竟在哪里呢?中原在呼唤:我从哪里来?<br>1929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特别是8个器物坑的发现,却意外闯入华夏上古文明之旅,4800-3200年超长的时间跨度和无与伦比的辉煌震惊世人!一举成为炎黄联盟、夏王朝、商王朝早中期三朝最大的城池。这样的大城却在3200年前神秘消失!三星堆在呐喊:我到哪里去? <br>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有两个基本原则:<br>1、 越是离我们近的,我们认知越清晰,越是离我们久远的,我们认知越神秘。<br>三星堆出土器物的神秘性可以说是大于同期:良渚遗址、石卯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的总和!<br> 2、 一个地方,有可能什么都不出,但什么都有,这就是中心,这就是都城。其器物越能包罗万象,越复杂,说明中心管辖范围越大、历史越悠久!<br>三星堆出土器物的多样性、艺术性超越同期:良渚遗址、石卯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商王朝的总和!与三星堆在上古时期,连续时间最长的遗址背景完全吻合!<br>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四川美食中,乐山有翘脚牛肉、自贡有冷吃兔、康定有牦牛肉干、广安有盐皮蛋等等,成都作为四川的中心,这些美食在成都都有,但成都有的这些美食,在其它市州就不一定都有。所以,成都就是中心!<br>一个文明最大的价值并非其能够自给自足的创造所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睁眼看世界,能够以一个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其他文明好的物质甚至文化制度。三星堆的特点就是其海纳百川的胸怀!<br>当我们再把眼光放广阔一点,在5000年前后,北纬30°一带,集中了全世界最辉煌的文明遗址!<br> 在这个文明带上,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三星堆文明、凌家滩文明、良渚文明等,几乎一字排开。其中,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所处的西亚地区,同时也是通向欧洲、非洲、亚洲的枢纽,自然就是亚洲、欧洲、非洲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各种新技术,特别是有利于战争的新技巧,都会在这一区域首先使用。在一段时间内,这里的技术水准可能高于其母体民族水平,其原因就是战争的需要,各方新的技术都会首先投入这一区域。也正是因为这些地区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并不适合建立都城!所以,尽管可能有高大的城墙、最新的技术,但肯定不是权力中心。因为各方的争夺,经常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有专家研究证明,5000年前后的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很可能源于华夏文明。<br>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等大学通过拾多年的文字比较研究认为苏美尔文明来自中国,并有重要专著论述,《中国人和苏美尔人》。<br> 哈拉帕文明最具特色、也是最神秘就是出土了很多石制、泥制“印章”。华夏文明中的《山海经》是目前唯一能够破译这些“印章”的史料。足见其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br>印度的女学者米尔卡丹妮,近年也持续发表了她对于古印度河文明的系统研究成果,她认为整个印度河流域文明都属于华夏中国人创造的,并且很可能是中国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古印度河文明的印章文字应该属于中国的甲骨象形文字的范畴。<br>在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三星堆文明、凌家滩文明、良渚文明中,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文明中三星堆出土的器物最复杂、最全面、也最系统,比如说:三星堆有古埃及风格的金权杖;有苏美尔文明特色的金面具;有印度哈拉帕一带出产的海贝;有良渚、凌家滩出产的玉琮!但三星堆有的,这些地方未必有!青铜神树、神坛、神像,以及玉璋等,很多与神权关系密切的神器,大都是三星堆独有!在神权时代,这就是中心!网上有很多论述三星堆高放射铅青铜原料来源于西亚,客观上也证明三星堆的中心地位。<br>作为都城,各种机构要员较多,相对城池规模就比较大三星堆遗址规模仅城墙以内,不包括还没找到王陵墓葬区,就已经是苏美尔文明遗址规模的三倍,也显示其作为都城的王者之气!<br>当然,有人会问:在这几个遗址中,作为中心的三星堆为什么建城时间反而较晚?<br>5000年前,属于游牧文明往农耕文明过度期,作为政权中心的三星堆,肯定是最后才进入农耕城池时代。就像今天改革开放一样,首先试水的是深圳、上海,最后才轮到首都北京!<br>也许有人会说: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有文字出现,而三星堆还不能确定?文字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几千年的逐步完善,是不可能成体系的,但是,文字能否保存下来却与记录文字的介质有关。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使用尼块记录文字,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保存下来,在地下水丰富的蜀地、良渚显然是无法保存到现在。商王朝突然出现的甲骨文,并非商王朝突击发明了文字,而是商人独有的占卜习惯,需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而无意保存下来。而三星堆这种崇尚神巫文化的习俗,神的旨意是通过巫师口中传递,显然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刻甲骨,作为权力中心的三星堆,很可能通过丝织品记录文字,只是没能保存下来而已。三星堆也发现大量两面都有颜料涂层的丝织品,很可能就是记录的文字的载体。<br>在华夏上古英雄中,又是谁有如此能力将华夏版图扩大到西亚地区?他就是华夏五帝之一:颛顼大帝。<br>很多史料都记载颛顼与共工争夺王位之战,相传共工也是古羌炎帝后人,也出生在雅砻江边,显然,颛顼与共工争夺王位之战只能发生在蜀地。<br>《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说的是共工为了夺取王位,不惜放水淹没,涂炭生灵!而此时的颛顼,却神秘在蜀地消失了很多年,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颛顼在与共工争夺王位的战争中牺牲了。很多年以后,为了辅佐少昊登上王位,颛顼带着强大的部落返回蜀地,并击败共工以后,大家又不约而同认为:颛顼复活归来!<br>颛顼部落在蜀地消失神秘消失很多年,到底是去了哪儿了呢?<br> 上面这张图说明,颛顼在与共工的争斗中,为了保全百姓不受牵连,主动率部落脱离战争,开辟西征之路,而蜀地共工集团自然认为颛顼已经战死灭亡。<br>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哈拉帕文明、苏美尔文明等都可能与华夏文明同源!四千多年前的时间节点也与颛顼帝国西征的时间节点完全一致!<br>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发现的大夏国、乌孙国、大月氏国、大宛国、天竺国等,因“与中国人同俗”,且一直使用蜀地的“邛杖、蜀布”等,很可能就是颛顼西征留下的后人。<br>我国著名藏羌彝研究学者徐江伟教授绘制古羌迁徙图,也与上图相互应证!<br> 统一了西域的颛顼帝国,史料又是如何记载的呢?<br>《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统治地域时,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使用了十六个字:“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意思是说,不管地上有的,还是地上跑的,不管是大神还是小巫,只要是日月所照之地,皆为颛顼所属!这样的评价在华夏三黄五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br>我们回头再看看《山海经》是怎么记载颛顼大帝的呢?<br>《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史书,大量记载与古蜀有关地区和事件。著名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淑士国(蜀山氏国)”有关的:<br>昆仑之丘、西王母、女娲、黄帝、炎帝、古羌、青衣(蚕丛)、女子之国(母系社会)、十巫(医)、颛顼、禹、夏桀等。<br>其中,与黄帝、炎帝有关的各出现两次,其余的只有一次,但颛顼出现7次!突显颛顼对古蜀地的重要性!其中,对颛顼有一段非常特殊的记载:<br>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br>据史料记载黄帝长子少昊以太阳鸟为图腾,显然,三星堆、金沙相关的太阳鸟崇拜源头都来自少昊。很多年后,为拥戴少昊称王,颛顼率部落从西亚等地返回三星堆,打败了在蜀地盘踞的共工集团,便造成颛顼死而复生的假象。颛顼返回三星堆后,也带回了古埃及盛行金权杖,苏美尔文明盛行的金面具等。颛顼是被共工放洪水淹而离开的,而鱼和凫都是驾驭洪水的高手,三星堆金权杖上刻画了三个符号:鱼、凫、和戴着王冠的人,显然就是代表颛顼自称的“鱼凫王”。<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金杖及其纹饰</font>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鱼凫)。颛顼死即复苏。”颛顼死而复生的“鱼妇”,就是“鱼凫”的意思。还原了颛顼的“鱼凫王”身份,复活重返三星堆!<br>《山海经》中记载很多内容,与三星堆出土的神器完美对应,可以说《山海经》就是破译三星堆文明的密码本!有大批学者关注到: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凌家滩文明、良渚文明等也同时出现在《山海经》记载里,我国著名学者亚布老师,也用《山海经》大量破译印度哈拉帕文明留下的印章、图文。再次证明北纬30°文明带的华夏文明属性。<br>颛顼除了开疆拓土以外,主要功绩还有两条:<br>一、《大戴礼记》和《史记》都曾提到颛顼的一大贡献是“履时以象天,洁诚以祭祀”,最后“乘龙而至四海”,说的正是颛顼对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的贡献,在“氏神杂糅,不可方物”的原始神权社会,颛顼“命重黎绝地通天”,建立了专门的宗教队伍和机构,完成王权对神权的管制。<br>今天三星堆发掘出的庞大三星堆祭祀、宗教系统,可以说在同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与上述记载相互应证!<br>二、《淮南子》也提到“帝颛顼之法,妇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之四达之衢”,说的是颛顼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氏族出现男权替代女权,结束了母系社会。<br>以上说明:三星堆是华夏文明从母系社会转变成男权社会的节点,也是神权往王权过度的节点,三星堆更是华夏文明从昆仑到中原的纽带。是华夏文明既昆仑游牧文明中心以后的第二个中心:半游牧半农耕文明中心,是中原农耕文明中心的真正源头。<br> 以上就是成都老头疫情闭关作业,恳请韩教授等专家、学者、爱好者批评指正!如果要详细了解华夏文明中心是如何通过三星堆转移到中原的,美篇关注后有大量文章呈现,下面部分文章和联系人连接人口。 成都老头 2022.09.27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