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的一位老同事,后历任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烟台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烟台市政协提案委主任的宋长虹同志是一位善于思考、善谋大事的人,他经常会结合工作思考一些超出工作范围的忧国忧民的重大问题,提出振聋发聩的意见和建议。质疑、反对者往往不解其意,言其所思所想是天方夜谭;肯定、支持者纷纷赞赏有加,称其所议所论为经邦纬国之良策。谨举 20 世纪 90 年代共事期间的一二事例为证:</p><p class="ql-block"> 他曾针对烟台市城市严重缺水问题,进而联系到北方城市缺水的难题,经过持续研究、实验,发明专利“多功能复合式节水卫生洁具”。这是一种环保型“绿色卫生洁具”,如果我国北方缺水城市普遍采用这项技术,每年可节约淡水 100 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一条线的年调水量。由此,他的发明专利获得“中国专利 15 年成就展最佳项目奖”,2000 年 4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现场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p> <p class="ql-block"> 他曾针对解决烟台市、山东省发展的“瓶颈”交通制约问题,进而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中国东部沿海大通道的前瞻性战略设想,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首倡者之一。建议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烟台至辽宁大连,先后分期以烟台大连铁路轮渡和蓬旅桥梁隧道结合的方式,建设跨越渤海海峡的直达快捷通道,将有缺口的 C 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 Φ 形交通,化天堑为通途。他与众多志同道合者锲而不舍地研究论证 30 余年,现在烟大铁路轮渡已变为现实,桥隧工程也已写入党和国家、山东省和辽宁省多个文件和规划之中。一旦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将会成为继三峡工程、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之后又一令人振奋的标志性大国工程。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略性重大工程将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在环渤海地区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环渤海、东北以及长三角等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宋长虹同志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他将目光从环渤海投向了更加广阔的黄河流域,聚焦黄河入海口的莱州湾。2021年上半年,我们一起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参加一个会议,他对我讲,他退休以后这几年,自驾车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尤其是对黄河流域、莱州湾的现状和治理考察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打算做点研究并对我谈了一些初步想法。我听了之后,感到他的想法很有道理,便表示应该深入思考研究一下。</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缘于心中的那份执着,30 年前宋长虹同志就思考如何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30 年后他在研究黄河流域、莱州湾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埋藏30 年的种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名字叫“莱州湖工程研究”,思考的是怎样充分利用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将黄河入海口的莱州“咸水湾”变成“淡水湖”,化水“患”为水“利”。</p><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节前,他将一份有10多万字的《初探莱州湖——黄河口“莱州湖”工程研究》稿子交给我,让我提提意见建议;并告诉我,这两年他在广泛考察调研的同时,曾多次进京赴省,拜访水利、电力、海洋、环境等领域的院士、权威专家,寻求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部厚厚的书稿无一字不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打算修改完善后即付梓,供党和国家、地方有关领导以及有识之士参阅。我接过稿子,让我这个老熟人、老同事几乎惊掉下巴,一个已近古稀之年的退休干部,是如何写出这样具有远见卓识、重大深刻的研究报告的?真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p><p class="ql-block"> 我赶忙利用春节期间的时间认真通读,不看则已,一看再次惊叹,又是一个大思路、大手笔、大工程。宋长虹同志研究借鉴荷兰艾瑟尔湖等成功经验,结合黄河三角洲实际,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未来,谋划寻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根本上治理黄河隐患,从整体上发挥黄河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长期效益。</p> <p class="ql-block"> 他提出的基本设想是:在黄河入海口的莱州湾实施“兜底”拦蓄工程。选取未来必然将被黄河泥沙填平的约 3600 平方公里海区,构筑拦海堤坝,形成“多湖泊”模式蓄水。以黄河年均 300 多亿立方米入海径流量,逐个淡化每个湖泊(每个库容30 亿~ 50 亿立方米),最终建成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和湿地,从根本上解决山东、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严重缺乏问题,完善优化“国家水网”,大幅度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带动黄河流域地区和环渤海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实现腾飞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认真阅读《初探莱州湖——黄河口“莱州湖”工程研究》后,又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的刘良忠、林庆华等专家学者和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共识:</p> <p class="ql-block"><b> (一)“莱州湖”工程可以解决京津冀和山东半岛长期严重缺水问题,对我国北方供水总格局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南水北调”措施,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即使到 2050 年“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全部达到远期最终设计供水量 280 亿立方米(其中东线 148 亿立方米,中线 130 亿立方米),京津冀和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能再增加 70 立方米左右,仍然是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区”。其严重程度堪比中东、北非沙漠国家,甚至比以色列、约旦、沙特、埃及等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要低。</p> <p class="ql-block"> 目前由于供水严重不足,“南水北调”远水难解近渴,一些地方只得不惜血本,自己筹划巨资兴建新的大型水库。最近,山东省烟台市为解燃眉之急,启动建设总投资83 亿元的“老岚水库”;然而,得到的却是 1.58 亿立方米总库容,其中,兴利库容 8491 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仅为 4530 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京津冀和山东是我国人口最稠密地区(2 亿多人),在未来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预见这里人口会持续增加,经济要继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还要进一步提高。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没有水,一切规划都是空话。目前我们颇为依赖的“南水北调”工程,尽管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但可调水量是有极限的,超过承载能力就将产生严重后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是比原来的调水方案增加了 40 亿立方米,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就承受不了了,通水日期被一延再延,最后不得不另外再投入巨资实施“引江济汉”工程。等到 50 年之后,我国北方无水可调之时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另外,“南水北调”的代价是高昂的,无论是调水地区还是受水地区都要承受很大压力。将长江水输往北方,不仅要大量拆迁、征地、移民,而且需要常年多级抽水提高水位,昂贵的水价让受水地区望而却步。如果建成“莱州湖”蓄水工程,即可将黄河每年白白流入大海的 300 多亿立方米淡水资源收入囊中,一个“莱州湖”就超过了“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合计调水量。并且,这些巨量“北水”远比“南水”成本低廉。</p> <p class="ql-block"> <b>(二)“莱州湖”工程可以根治黄河隐患,为破解千古难题提供新思路</b></p><p class="ql-block"> “地上悬河”“黄河摆尾”和三角洲风暴潮侵袭,是随时摆在黄河流域地区的三大威胁。尽管国家和地方年年投入巨大人财物力,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整体上找到治理隐患的有效办法。千百年来,人们绞尽脑汁与黄河较量,但始终没有走出“河床与大堤竞相抬高”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已经 4 次加高大堤,当前千里悬河临背高差已达 4 ~ 6 米,最高达 10 米以上。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华北平原之上,约束于两岸大堤之内。河道主槽又高悬于河道之内,形成“二级悬河”。随着泥沙常年淤积,发生横河、斜河、滚河的概率大大增加。河道之内的洪水一经漫滩,两岸堤防冲决、溃决的危险性日益增大。</p><p class="ql-block"> 1997 年,国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针对黄河防洪减淤问题,曾提出“拦、排、放、调、挖”五字方针。目前,五字方针中的前四个字已经基本得到落实,只有一个“挖”字迟迟没有破题。而“莱州湖”的兴建,恰恰就是“挖”字的具体体现,在黄河口“大挖”“深挖”既是兴建“莱州湖”的需要,更是真正落实国家治黄“五字方针”的破题之举。根据以往经验,河口河道降低 3 米即可对上游 200 公里河道形成溯源冲刷。如果将利津以下 100 多公里河道主槽下切 5 米,则黄河下游 300 多公里河道可形成溯源冲刷态势,从而为提高“调水调沙”效率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上冲下引、两头发力”形成配套联动机制,将会大大提高全线刷槽降河效率。久久为功,黄河将脱胎换骨,真正变成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诸多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b>(三)“莱州湖”工程可以增加新能源总量供给,为我国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辟新的途径</b></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工程不仅是一项重大水利工程,而且可以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五大可再生能源项目:</p><p class="ql-block"> <b>1. 世界最大水面光伏发电基地</b>。据测算,在“莱州湖”铺设 1000平方公里水面光伏,装机容量即可达 1.5 亿千瓦,大大超过目前山东全省火电装机总容量。铺设 2000 平方公里水面光伏,其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 13 倍之多,超过京津冀和山东装机容量之和。如果铺设3000 平方公里,那么,“莱州湖”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容量(包括湖区风电和低水头发电)就将占到全国燃煤发电装机总容量(10 亿千瓦)一半左右。</p><p class="ql-block"> <b>2. 大型湖区风力发电基地。</b>风速是水量蒸发的重要因素。大型风电场可明显降低区域风速,有效减少水面蒸发。目前,山东省已在此地做出建设 280 万千瓦级风电装机规模的规划。</p><p class="ql-block"> <b>3. 多级湖水调度低水头发电站。</b>“莱州湖”及黄河口航道可以设计水位海拔 5 ~ 10 米,自河口航道进入湖区各个湖泊的堤坝均可建设低水头发电站。按照黄河年均径流量 300 亿立方米测算,水量流经各个湖泊周转运行过程中,可实现多级多次发电。粗略估算,蕴藏的年发电量约为 200 亿度。</p><p class="ql-block"> <b>4. 大型湖区抽水蓄能电站。</b>可再生能源具有明显间歇性特点,未来的“莱州湖”光伏和风力发电规模巨大,一般电网难以调峰填补,可充分发挥同场多个湖泊水电蓄能优势,灵活调节,削峰填谷,实现光电、风电、水电和蓄能电站“四位一体”同场配套联动,使“莱州湖”所发电能具有更高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b>5. 绿氢储能。</b>氢能被誉为 21 世纪最干净、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莱州湖”凭借巨大的规模优势和廉价场地优势,可以降低发电成本,在“绿氢”产业大显身手。按照目前技术水平测算,2500 平方公里光伏发电阵列,一年即可产氢气 1 亿吨,相当于节省 5 亿吨标准煤或 3 亿吨汽油,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11 亿吨。</p> <p class="ql-block"> <b>(四)“莱州湖”工程可以有效抵御海水入侵,为数千万亩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有利条件</b></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是全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华北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目前,莱州湾周边海水入侵面积已达 2500 多平方公里,盐碱地约 15 万公顷。由于严重缺水,农业用水受到严格限制,粮、果、菜、林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无奈的是,如果没有大的“客水”引入,这种恶性循环还将进一步加剧。</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的兴建,将有效阻断海水对周边陆地的入侵通道。特别是“莱州湖”和利津以下 100 多公里黄河河道,提高水位至海拔 5 米以后,巨大淡水体量一方面逼退地下咸水锋面,使海水入侵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将大面积提升周边地下淡水水位,使数百万亩盐碱地和海侵地恢复生机,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p> <p class="ql-block"> <b>(五)“莱州湖”工程可以有效治理渤海污染的痼疾,为彻底清除渤海最大污染区提供治本之策</b></p><p class="ql-block"> “油池子”“尿盆子”“国家级海洋垃圾场”,这是人们对“莱州湾”严重污染情况的无奈调侃之词,莱州湾已成为渤海最大的污染区。多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资金,采取了不少治理措施,但始终无法从整体上扭转被动局面。</p><p class="ql-block"> 通过建设“莱州湖”,可以将每个湖泊的水体全部予以置换,把现有污染海水全部排走,更新为源源而来的黄河之水。据《2020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0 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目前黄河干流水质全部达到优质水的标准,2018 年以来 I ~ III 类断面比例均为 10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六)“莱州湖”工程可以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使原本已近资源枯竭的“污水湾”变成渔业高产出的“金鱼湖”</b></p><p class="ql-block"> 由于严重污染,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渔场已经消失,仅剩近岸零星捕捞和滩涂贝类,6000 多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渔业产出很低,社会贡献很小。</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的兴建,将使这片废弃“国土”焕发新的生机。这片比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还大的水面,将使黄河刀鱼、黄河鲤鱼等濒临灭绝物种大显身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增添一座“北方鱼仓”,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b>(七)“莱州湖”工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黄河及环渤海交通网络,为加强“陆海联动”开辟新的通道</b></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工程对恢复黄河下游航运功能、沟通京杭运河、连通海上运输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四级航道测算,未来货运量可达 2 亿吨以上,相当于增加了 3 条重载铁路的运力规模,每年至少能够替代 600万辆次的公路货运车辆运输,大大缓解陆路交通拥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据测算,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 1200 亿元。</p><p class="ql-block"> 结合“莱州湖”建设,采取“上冲下引、两头发力”配套联动措施,完全可以建成更高标准的三级航道,使黄河下游具有更强大的航运能力,将内河航道与海运港口无缝衔接,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密布,腹地广阔,运力强大,中国“黄河枢纽港”将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世界航运舞台。</p><p class="ql-block"> <b>(八)“莱州湖”工程可以完善“国家水网”建设,为优化配置全国水资源提供条件</b></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悬河”、尾闾河道“摆动”、三角洲生态等问题,还可以运用“调水调沙”的成功经验,借助大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及装备,形成“上冲下引、两头发力”的配套联动机制,使黄河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让黄河真正变成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巨大的库容可有效调节丰枯蓄水和资源分配。丰水年可将更多的水存储起来,或为黄河中上游地区腾出更多的用水空间;枯水年可通过黄河这条北方“总干渠”得到“南水”的补充。由此,“莱州湖”将发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存储和调配供给“总枢纽”的作用,与全国各水网互联互通,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北方水资源供求不平衡矛盾,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保障能力。</p> <p class="ql-block"> <b>(九)“莱州湖”工程可以推动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可靠保障</b></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是生态修复工程,将对黄河下游以及华北漏斗区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地上悬河”将逐步消失,千年洪水将被彻底驯服。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扩大,黄河上游可用水量增加。黄河不再断流,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泄泥沙量减少。黄河入海口彻底稳定,尾闾河道不再“摆尾”,华北地下淡水水位得到逐步补充提高。河口地区再无风暴潮侵袭之忧,海水入侵面积逐步缩小,盐碱地得到改良,海湾污染得以清除,三角洲湿地得到保护和扩大,农林菜果及城乡绿化用水有了可靠保障……生机盎然的黄河及三角洲将产出更多氧气,为“碳中和”做出更多贡献,大幅度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p><p class="ql-block"> 由此,黄河内河航运将开辟沿黄民众新的生财之路,华北平原有了可靠的淡水资源保障。新能源基地源源不断地输出充足电力。“北方鱼仓”丰富了人们的美味佳肴。“黄河港”将拔地而起,为诸多产业增加数万个就业岗位。数千平方公里淡水湖泊群将与绚丽多彩的湿地组成一个完美生态系统,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成为候鸟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b> (十)“莱州湖”工程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为环渤海大湾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b></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工程不用征地拆迁移民,这在寸土寸金、人口稠密的山东和京津冀地区实为难得。如果按照山东省烟台市的“老岚水库”投资推算,要想获得300亿立方米可用水量,总投资将高达54960多亿元,淹没土地 1780 多万亩,搬迁移民 644 万人。再比如,如果我们在治理黄河、能源结构调整、防海水入侵和风暴潮侵袭、盐碱地改造、三角洲生态维护、莱州湾污染治理、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等等方面分散投资,零打碎敲,不仅难以实现预期成效,而且预测投资可能将超过 10 万亿元。</p><p class="ql-block"> “莱州湖”工程建设只需上述投资的一个“零头”,即可把“湾”变成“湖”,一揽子解决了诸多重大难题,一举擎起“黄河龙头”。环“莱州湖”周边一万多平方公里陆域内,拥有 7 个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有胜利油田、全国最大金矿、全国最大蔬菜基地和煤炭、化工、建材等丰富矿藏资源,工业门类齐全,农业产品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如果中央在体制和政策上给予配套,环湖各城市形成合力,那么,未来的环湖经济区必将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腾飞、为环渤海大湾区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9 次实地考察黄河,就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如何把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求和决策部署落实好,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宋长虹同志“莱州湖”工程的初步研究成果,无疑是可资参考的重要建议。</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流域覆盖九省份。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海,环渤海地区涉及七省(市)份。“莱州湖”工程研究,全面整合母亲河、母亲海的资源优势,不仅是一个造福民众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项目,也为河海(湾)统筹规划、扬长避短、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取向,尤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 我和宋长虹同志早年曾一起为地方党政领导起草过不少讲话,一起为工作撰写过大量文件,一起从事过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其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至今不离不弃,已经携手走过 30年的研究历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我们共同的信念。退休后,我们共同受聘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继续对环渤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他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提出“莱州湖”这一超级工程设想,为国家及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充满一位老干部、老同志的家国情怀,体现一位永不服老的社科研究者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求索,也表达了一位普通公民对祖国未来以及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美好期盼。</p><p class="ql-block"> 莱州湾对于他还有一层特殊的情感,这里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心系桑梓,情牵故里,这本专著也饱含着他对故乡的炽热真情。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宋长虹同志的“莱州湖”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后续还有大量问题需要全面展开深入研究、扎实论证,但我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坚信这是一项完全可以实现的利国利民、面向未来的超级工程。这或许是长期工作中志同道合的缘故,或许是性格、志趣惺惺相惜的原因,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求索是无限的。受生命周期的局限,这个超级工程设想,从提出到实施恐怕将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一样,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我和宋长虹同志这把年纪的人恐怕难以看到它的建成了。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相信,“莱州湖”工程的初步研究成果发布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加入研究队伍中来。倘若由此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加快研究论证步伐,使之在不久的将来付诸实施,那将是三生有幸的机缘,也是我和宋长虹同志以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期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 年 3 月 9 日写于烟台寓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柳新华:鲁东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