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泰蓝博物馆印象

天浪星99

<p class="ql-block">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习称“景泰蓝”。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无论是在器型、纹饰、釉色方面都已比较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以及像蓝宝石浓郁的宝蓝,均无一例外地用来做底色,形成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称之为“景泰蓝”</p> <p class="ql-block">由于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釉料配</p><p class="ql-block">料制造技术难度大,原料贵重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密藏深宫,为皇室和达官贵人独享,且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美赞。</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也可以情侣 </p><p class="ql-block">探寻珐琅起源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见于希腊。珐琅器最早见于希腊塞浦路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盛极一时,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高贵华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佛朗”即“佛秣”音的转译,是唐宋以来中国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称谓。</p><p class="ql-block">4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艺术,其中包括后世很盛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拜占庭风格的珐琅器。公元6世纪,东罗马珐琅器工艺非常发达,12世纪前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传入西亚地区,并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末,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以后,蒙古军队曾席卷欧亚大陆,在征战中,唯技艺工匠幸免于难。蒙古统治者把俘虏的专业技能工匠作为工奴运回后方,专为蒙古贵族服务。此时,在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就传入中国。“大食”是唐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的泛称,当时两地往来甚密。所以这种技艺传入之初,就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虽然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科烧制而成的器物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很快就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耀眼的明珠。元代珐琅器器型端庄大方,装饰以构图舒展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