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450年正月,一代雄主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北魏铁骑横扫溃不成军的刘宋军队,深入宋境。当他来到长江边,看到这条宽阔缥缈的大江后,顿时心中凉了半截,惊的长时间说不出话来。之前那种踌躇满志,横跨长江,剿灭刘宋,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轰然倒塌。拓跋焘在长江边踌躇徘徊许久,终于说了一句话:“天下为什么要用大江分隔成南北呢?!”说完,拓跋焘下令班师北归,在他以后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再也不实施南征攻宋的行动了。——引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翘首以盼中,河南卫视《天地诗心》节目欣然而至。“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首期“英雄篇”包含《天地英雄》、《木兰·辞》、《最可爱的人》、《爷爷的宝贝》、《归来》和《追梦有我》六个节目,关注亘古流传的英雄故事,聚焦百年奋斗历程和新百年征程中的英雄气。节目《木兰·辞》以微电影的拍摄手法,国风剧情还原木兰做出“替父从军”抉择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花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近年来国内外也运用很多艺术表达形式来讲述花木兰的故事,如美国把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好莱坞的电影,我国前几年也拍摄过花木兰的电影。而豫剧《花木兰》俨然成为豫剧的代表节目。我很喜欢河南卫视《天地诗心》的《木兰辞》节目这种拍摄方法,可以精致灵活的还原一个个经典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小伙伴们大概也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塑造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但花木兰是虚构的人物,并不代表她所生活的时代也是虚构的。今天我就结合《木兰辞》中的内容,来和大家聊一聊花木兰身后的背景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把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结合《木兰辞》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时期来看,花木兰所效力的国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接下来我们再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早上离开黄河,晚上到达燕山脚下,并且在燕山遇到了北方的敌人骑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让花木兰这样的汉人毫无隔阂而效忠的少数民族政权俨然已经统治中原,并且在燕山和北方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作战。这一切细节因素证明了花木兰的国家是汉化程度很高的,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而北魏魏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时期曾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柔然进行了频繁大规模作战。——《木兰辞》中的可汗是魏太武帝拓跋焘,敌人是柔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423年,16岁的拓跋焘即北魏皇帝位。虽然拓跋焘背着聪明大度,心胸宽广的少年英雄光环。可此时的北魏所面临的国家地缘复杂形势,显然不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所能承受和处理的。北魏东西南北四面强敌环绕,北面有幅员辽阔的同样是鲜卑人建立的柔然,南面有富庶繁华的刘宋,东面有汉人建立的北燕;西面有彪悍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和卢水族人建立的强大北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没等拓跋焘发几天呆,把皇帝凳子坐热,柔然主动向北魏发起了进攻。对于柔然来说,北魏阻碍了他们进入繁华中原地区的通道,因此必须征服。有少年英雄之称的拓跋焘绝非浪得虚名,他虽然只有十几岁,却表现出惊人的胆识,毅然率大军亲征。在以少敌多并且面临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形势下,拓跋焘镇静自若,指挥有方,魏军看准时机射杀了柔然主帅,反而使得柔然军队瞬间崩溃,柔然大檀可汗惊恐逃跑。北魏乘胜追击,大胜而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拓跋焘刚即位柔然就大举进犯,让他深深地认识到,现阶段北魏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柔然。于是,公元424年和425年,拓跋焘两次集结重兵主动出击,把柔然赶到了大漠深处。公元429年,拓跋焘准备再次出击柔然时,南朝的刘宋来捣乱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拓跋焘在两难之间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对于刘宋的侵犯,拓跋焘的底线是让其占领黄河以南。同时拓跋焘下了一战而永久解决柔然问题的决心,扫荡柔然国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柔然从此一蹶不振,“怖成北窜,不敢复南”,向北魏称臣。拓跋焘解决完柔然后,立刻回师南方,又将黄河南岸被刘宋占领的失地悉数夺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425年,不可一世的大夏赫连勃勃大王薨逝,他的几个儿子为王位争斗的不可开交。拓跋焘抓住机会亲征大夏。在攻打大夏首都统万城的战斗中,拓跋焘身先士卒,尽管马失前蹄,手中流箭,仍然带伤战斗,率军一举攻破统万城。入城后,拓跋焘仰观穷极文采、雕梁画栋的高大楼宇和台榭,再摸摸坚硬得可以磨砺刀斧的统万城墙,不禁叹道:“蕞尔小国,穷侈如此,怎能不亡!”后来又花了几年的功夫,北魏最终剿灭大夏残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燕虽然弱小,但位于大海之滨,盛产海盐,地理位置很重要。拓跋焘对这样的小国没有穷追猛打,而是采用逐步蚕食的方法,最后给予致命一击。北燕王冯弘见大势已去,索性将宫殿付之一炬,然后裹挟全城百姓逃往高句丽。灭掉北燕之后,拓跋焘休整三年,准备对北凉用兵。结果北凉王很识时务,开城门率众“面缚请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从公元304年氐族李雄在成都称王建立成汉,至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历经135年的五胡十六国结束,中国北方获得了统一。此时华夏大地上只剩下两个主要的政权,即北魏和南朝宋,这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对峙。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成为了十六国历史的终结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用一句歌词来形容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宋文帝刘义隆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想必须是这一句:“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这两人真是一对欢喜冤家,互相伤害,文斗武斗同时上。南北朝因为有你们而更加精彩。两人的命运还有惊人的诸多相似之处。两人的年龄相差一岁;两人在同一年都以自己国家第三任皇帝的身份登基;两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两人都在任内诛杀元老功臣;两人都是祸起萧墙,最终被身边人所杀,仅相隔一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文化人,他不似北方少数民族那样一言不发就开怼。前面讲到,那是拓跋焘举全国之兵准备一举解决柔然的时候,刘义隆让访宋的北魏使臣给拓跋焘捎句话:“汝趣归我河南地!不然,将尽我将士之力。”——你要识趣,就赶快把黄河南的土地还给我,不然我就要举兵讨伐了。拓跋焘才不吃这一套呢,他压根瞧不上这个宋国开国皇帝刘裕的第四个儿子。于是拓跋焘也撂了狠话:“我生发未燥,已闻河南是我地。此岂可得!”——我出生时头发还没干,就听说河南是俺们的地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哥俩啪啪啪把键盘敲得山响,话不投机就开怼。趁着北魏把主力集结于北方对付柔然,刘义隆开出五路兵马伐魏。北魏守将请求增兵3万先发制人,主动攻宋。但老臣崔浩反对这个提议,他认为,南方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天气闷热,不利于北方骑兵驰骋;另外,刘宋既已决定北伐,其肯定已做好准备,此时出兵并无益处,应当以逸待劳防守周旋,等到秋后天气转凉,对付柔然的主力回师,再转守为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拓跋焘此时的主要精力还在柔然,对刘宋的作战底线是放弃黄河南岸的土地。即使面对这样的战略放弃,宋军还是没有收复整个河南地,因为刘义隆的任人唯亲。他任命平庸的亲信到彦之为总指挥,而弃战功累累的托孤重臣檀道济不用。到彦之行动迟缓,发兵三月后才到黄河岸边。此时拓跋焘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黄河以南的洛阳、虎牢、滑台、碻磝四座驻军很少的城池。不战而得数座城池,宋军将帅大喜过望。可好景不长,转眼秋天到了,已经击败柔然的北魏主力突然进攻洛阳近郊的金墉城。金墉城年久失修,宋军很快就兵败城陷。紧接着北魏军并没有给宋军喘息之机,连续收复洛阳、虎牢、荥阳等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位于青州兖州的总指挥到彦之手握重兵,构筑坚固防线与北魏军周旋还是可行的。但面对形势急转直下,到彦之显然被吓破了胆,选择仓促撤退。数路宋军的撤退在没有友军互相协同的各自行动中开始,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丢掉大量辎重落荒而逃,来不及撤退的宋军被北魏军悉数包围剿灭。幸亏刘义隆派老将檀道济紧急出兵救援,利用战场混乱,接连消灭数支魏军,粉碎北魏继续南下攻宋的图谋。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随后檀道济却因朝中大臣的相互争斗和刘义隆的猜忌而被处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檀道济被捕时,两眼瞪得滚圆(目光如炬),额头青筋暴扣,大吼道:“你要自毁万里长城吗?!(乃坏汝万里长城!)”北魏君臣听说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后,都拍手称庆道:“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拓跋焘专心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而刘义隆经历惨痛失败,也决心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国力逐渐恢复,在动荡飘零的南北朝时期,奇迹的开创了值得后世肯定的“元嘉之治”。南北两大政权相互示好,互派使节,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局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拓跋焘和刘义隆哥俩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种和谐相处方式只是暂时的和表面的,迟早都会再次过招。公元445年,刚刚统一北方不久的的北魏,遭遇了匈奴人发起的盖吴起义,北方各族都蠢蠢欲动。拓跋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镇压了起义军。可他一直怀疑,这后面是不是刘义隆在使坏。况且此时北方已经统一,北魏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咱哥俩接着练练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拓跋焘亲自带领十万精锐,以巡猎为名,南下攻宋。结果到了悬瓠城下,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陈宪的刘宋守将拦住了去路。久攻不下,拓跋焘便转而攻打彭城,结果在彭城又碰上了刘宋的援兵。拓跋焘怒不可遏,可仔细想想,这次南征本就是临时起意,于是心里念叨几遍:“我想静静,我想静静”之后,拓跋焘选择罢兵北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宋国皇帝刘义隆却觉得太伤自尊了。老哥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难道是进行了一场宋国奇妙游?其实经过二十年的元嘉之治,宋国国力大增,兵强粮足,刘义隆自信心满满,早就看北魏不顺眼了。此时更有大将王玄谟对刘义隆做了战前思想动员,刘义隆被彻底洗脑,飘飘然的说出了:“观玄谟所陈,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刘义隆觉得自己能够一统中华,成就汉武帝时封狼居胥的千秋伟业,成为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刘义隆马上集结重兵,宋军三路大军同时北伐。可骨感现实是除了薛安都的西路军取得胜利外,王玄谟的东路军、梁坦的中路军,全都被北魏大军击溃。拓跋焘为此还给刘义隆敲敲键盘:老哥们你都快50了(拓跋焘也快50了),整天守到你的宫殿里,没见过什么世面。你看老弟我,常年在外征战,一身腱子肉杠杠的。我对付你,就好像对付3岁的娃娃一样容易。不幸被拓跋焘言中,宋军又犯了第一次北伐的老毛病,战术后撤变成溃逃,结果拓跋焘率领北魏骑兵精锐,深入宋境。直抵长江北岸的瓜步,与宋国首都建康城一江之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拓跋焘明显底气不足,由于骑兵进展太快,军粮脱节。本想着闪击有储备粮的盱眙(你没看错,就是当今盛产小龙虾的盱眙),结果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魏军“陈尸万余”。接着军中爆发瘟疫,并且还魏军缺乏渡江船只,打过长江去显然只能喊喊口号。最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拓跋焘始终怀疑,顺利的军事推进,这是不是刘义隆诱敌深入的诡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场景,拓跋焘在烟波浩渺的长江边徜徉徘徊,沉默良久,说出了“天下为什么要用大江分割成南北呢?!”而几乎与此同时,刘义隆登上石头城,望着长江西岸魏军的连绵大营,真心地为杀害檀道济而痛心疾首,感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能让胡虏嚣张到如此地步!”此时此刻,或许是两人人生中最近的相距。同时,两人距离各自的人生终点也不远了。北归的拓跋焘很快被宫中一个太监杀害;一年以后,刘义隆也被自己的儿子杀害。拓跋焘和刘义隆这两个在各自国家有所作为的君王,以这种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不禁让人唏嘘无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拓跋焘:“左衽之盛,未及有也”。而刘义隆幻想着封狼居胥的北伐,成就了辛弃疾的名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黑暗的时期。而作为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促进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乃至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最初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当代军旅作家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用独特的视角把这段历史称为《华丽血时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鲜卑子、汉家儿、羌中杰、氐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弯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在这样一个使后人屏息凝神的伟大时代,出现了那么多英雄、豪杰、骚客、奸雄、懦夫、贤媛,他们共同上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世间大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花木来正是这个凡有血性必有争锋的时代的杰出代表,她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越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个人英雄范畴。最后,让我以《木兰辞》中慷慨激昂的诗句作为本篇的结束: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