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沧州市。</p> <p class="ql-block">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我儿时的憧憬和遐想,在养育我们的这片家乡热土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世代居住的村庄,环顾桃林环抱的秀丽村庄,眺望炊烟缭绕的沧桑老房,情不自禁的勾起了我的缕缕乡愁。</p> <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大运河畔,有我魂牵梦绕的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 我可爱的家乡沧州,地处广阔无垠的华北大平原,在市域内有一条大河穿境而过,名字叫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古老的大运河孕育着沧州的“根”与“魂”,沧州依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在这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开始了骑行大运河之旅,尽情欣赏大运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其乐融融,寻访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和美丽乡村建设,访古问今,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大运河,是一部悠长厚重的煌煌巨著,京杭大运河是隋朝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齐国,进而争霸中原而开凿,大运河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的35座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其中流经沧州境内216公里,过境沧州下属的吴桥,东光,泊头,南皮,沧县,沧州运河区,青县等8个县市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沧州辖区大运河南起吴桥县的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地级市。</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浩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示着古人的聪明才智,是至今活着的流动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舟行沧州披长卷,桨开运河入画来”,从曹操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算起,大运河已在沧州大地流淌了一千八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沧州段最大的特点是弯多,216公里的河道有200多个弯,正所谓“九曲十八弯”,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为了降低水位,减少迅期水患,二是为了减慢流速,便于船只靠岸停泊,所以有“三弯抵一闸”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清人兰维毅在其诗作中所写:“渤海岩疆笔底收,长芦名郡今沧州。大河南来波奔撼,陡折西回挂玉钩。潆回水抱冲和气,中有城郭万家稠。做客停舟邀共赏,帆樯都为夕阳留。”</p> <p class="ql-block">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是一扇展示历史的静态窗口,也是一条充满生机的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在沧州共流经8个县(市、区),千百年运河水的滋养,在沧州大地留下了176处文化遗存和37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运河文物,水工遗存,古村古镇,名人故居,彰显和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记,见证了千年大运河的生生不息和沧桑巨变,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沧州古城千年以来的绰约风姿,也承载了地域文化的旖旎风情。</p> <p class="ql-block"> 横跨大运河的沧州,古为幽、兖二州地,北魏孝明帝为“镇遏海曲”而设沧州城。沧州古城原位于沧县旧州,它的前身是浮阳县(后改为清池县),始建于西汉高帝年间,唐贞观元年(627年),迁至清池城(今沧县旧州镇),北周太象二年(580年)设长芦县(今沧州),沧州的历史又在运河边的长芦镇揭开了新的一页。隋唐时期,大运河全线贯通,长芦镇逐渐发展成运河沿岸重要的商埠。</p>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甚至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行家都对长芦镇有所描述,其中有诗写到:“秋色兼句暑未捐,蓼花开遍乱鸣蝉。儿童嬉戏清荫里,屋室鳞鳞傍水边。”明杨翥《长芦道中》,生动描绘了长芦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末年,沧州州治迁至长芦镇,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漕运规模大增,沧州北拱幽燕,南控齐鲁,东连渤海,迅速发展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p> 大运河沧州城区段 <p class="ql-block"> 一条大河穿城过,蝶变狮城中轴线,沧州市运河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运河命名的城区。</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和文化之根,文明之魂,大运河沧州城区段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特别是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多遗迹,处处是风景,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p> <p class="ql-block">清风楼</p><p class="ql-block"> 沧州大运河畔清风楼是整个市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相传建于晋永康中,元萨天锡元统录囚至沧州,在清风楼题诗云:“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城南秋欲尽,寂寞采莲舟。”。千百年来,清风楼被无数人怀念咏叹,不仅在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对清风品格的敬仰和推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清风楼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沧州段大运河畔标志性的建筑,每到夜晚,清风楼灯火辉煌,运河中的倒影似真似幻,两者交相辉映,堪称运河沧州市区段最具特色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朗吟楼</p><p class="ql-block"> 沧州大运河畔朗吟楼,得名于一段离奇的神话故事,相传吕洞宾江淮斩蛟,岳阳跨鹤,从洞庭飞到沧州,留下了“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句,“朗吟”二字由此得来。据乾隆《沧州志》记载:“朗吟楼,在南关卫河之浒,康熙四十年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曾先后两次登朗吟楼题诗,朗吟楼一时声名鹊起,文人骚客云集,留下了大量诗作,其中翘楚当属傅王灿《登朗吟楼》,诗曰:“无边春水向东流,飘洒微风吹入楼。一带烟云接两岸,欲过荡漾泛芦舟。”。</p> <p class="ql-block">南川楼</p><p class="ql-block"> 沧州大运河畔南川楼,据隆庆《长芦盐法志》记载,南川楼于嘉靖十二年七月建成,面阔三间,左右两厢共六间,楼高十丈,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楼上匾额题写着“南川胜览”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川楼本是为登高远眺而建,后来却以酿酒闻名,民国《沧县志》记载:“南川地通暗泉,泉甘而水深,昔郡人岁取用以造酒,酒佳甚,所称沧酒,即此水造也。”。清纪晓岚更有诗赞道:“沧州亦有麻姑酒,南川楼下临盘涡。河心泉水清冷味,小槽滴滴泛黄鹅。”可见南川楼的河水是酿造沧酒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文坛巨擘銭谦益,沿运河而行停船买酒,直言非沧州南川麻姑酒不饮,可惜酒窖里的酒早早卖光了,酒家只得将留给女儿婚宴才喝的麻姑酒拿出来,銭谦益饮一口麻姑酒,顿觉荡气回肠,随即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君初别我新折柳,归还约载长芦酒。今我南还又早秋,也姑沧酒下沧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古代名楼,逢治世而建,遭乱世而毁,纵观千载史册,清风,朗吟,南川三座古楼共存于世的年代,竞然从未有过,可喜的是在沧州市政府的大力组织和推动下,南川楼,朗吟楼于2022年复建完工,加之于上世纪90年代复建而成的清风楼,三座名楼同时鼎立于运河之畔,形成了一道雄伟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王希鲁村马昂墓葬</p><p class="ql-block"> 沧州市区九河西路大运河畔的王希鲁村,坐落着明代兵部尚书马昂的墓葬,此公声名显赫,权倾一时,在运河市区段历史人物中无人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载马昂在监察,边防,平叛,漕运等方面多有建树,因此屡获升迁,天顺二年,升兵部尚书,备受皇帝宠信,大量沧州籍官兵在其提携下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 马昂死后,归葬王希鲁村,墓葬规格甚高,原有墓地面积约40亩,地表设有石牌坊,神道,石像生,十分庄严气派,可惜后来遭到破坏,直到2015年,被市民无意中挖掘发现而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运河解放桥</p><p class="ql-block"> 沧州市区运河解放桥,史称军桥,1947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动青沧战役,以牵制平津之敌,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夏季攻势,由开国少将盛治华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血战大运河上的军桥,经过反复争夺,解放军血染运河水,奋力攻克军桥,至1949年6月15日,整座沧州城解放。</p><p class="ql-block"> 朱德总司令听闻,写诗祝贺:飒飒秋风透树林,燕山赵野阵云深。河旁堡垒随波涌,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煌煌巨著,从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掘下第一铲土,这部巨著就揭开了纷繁交织,蛮荒苍凉的扇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这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主人公,忽而金戈铁马,忽而婉约儒雅,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她留下的梦影,楼船夜雪,归帆去棹,是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沧州市委市政府,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百狮园,园搏园,运河公园,南川楼,朗吟楼,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等系列彰显运河特色的文旅项目,实现着向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美丽嬗变。</p> 大运河青县段 <p class="ql-block"> 青县,旧称乾宁,会川,清州,明洪武八年废州为县,始称青县。青县南接沧州,北依京津,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纵贯京杭大运河长45点7公里,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见证了古运河的兴衰。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出现带动了一批北方城市的兴旺发展,青县也成了经济文化汇集,热闹非凡的交流中心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青县便商贾云集,百业俱兴。青县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运河文化,盘古文化,武术文化,红木文化等资源独具特色,荣获“中国红木家俱之乡”,“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p> <p class="ql-block">青县盘古文化</p><p class="ql-block"> 青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曾是盘古择居之地,现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庙等多处遗迹。2006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县盘古文化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青县下马厂村炮台</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青县段下马厂村炮台,清末,西方列强觊觎中国领土,靠着船坚炮利逼迫青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奏请同治皇帝在青县马厂建军营,炮台,以此防范运河进犯之敌,下马厂村因马厂炮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厂炮台曾是拱卫京津的军事要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封建走向共和之路的历程,有着重要的军事文化价值,这处军事旧址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上的“红色娘子军”</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青县人和镇村运河边上,活跃着一支以女子为主的红色运输队,即大运河上的“红色娘子军”,她们乔装打扮,往来于被誉为“刀尖上舔血的贸易线”,为八路军、解放军运送重要物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县人和镇村位于青县与天津交界处,既靠近冀中,冀鲁边两个抗日根据地,又与日寇战领下的大都市天津接壤,地理位置特殊。青县与天津之间,被称为刀尖上舔血的贸易线,1944年至1948年,在青县与天津之间的运河上,以王树金,张素贞,赵永贞,刘子芬,张子茹为主要成员的“红色娘子军”,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革命老区运送重要物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青县运河两岸留下了永不退色的红色记忆。</p> 大运河沧县段 <p class="ql-block">兴济减河</p><p class="ql-block"> 明朝,为减轻大运河洪水压力,在沧县兴济挖了一条泄洪河,《重修天津府志》中称其为“兴济减河”。由于明孝宗的皇后张娘娘籍贯是沧县兴济,所以兴济减河也称“娘娘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弥治二年(1489年)9月,弥治皇帝委任白昂为户部左侍郎,修治河道,弥治三年(1490年),白昂调集上万役夫,上筑长堤,下修减水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运河再次决口,当时任右副都御史的刘天河奉命总管河事,他命河间府知府杨旦,兴济知县王朝督工,重修兴济减河闸坝,在运河水势吃紧时以分泄运河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二月,沿运河南下视察,御舟行至兴济时,特意视察了兴济减河闸,並写下了五言御诗一首,赞曰:“青县兴济闸,缘减运河水。中流行御舮,高出见闸底。去岁夏霖盛,率已泄由此…。”</p> <p class="ql-block">明朝兴济“张娘娘”</p><p class="ql-block"> 史载,明孝宗皇帝朱佑樘的皇后张娘娘,是沧县兴济人,张娘娘深受孝宗皇帝的恩宠,明孝宗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对张娘娘的家族赏封也非常厚重,在兴济修建了娘娘宫,娘娘庙,娘娘坟。张娘娘的弟弟张鹤龄承继父位寿宁侯,二弟张延龄封“建昌伯加太保”,兴济镇的百姓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护佑,皇恩浩荡,带动了兴济镇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捷地乾隆御碑</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沧县捷地减河分洪闸有一座清乾隆皇帝立的御碑,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捷地减河分洪闸下船视察,决定改闸为坝,並题写七言诗一首:“泄涨图为坝芥园,近城揖盗虑开门。上游拟减豫则立,众议仍资周度爱。具曰予圣予岂敢,亦因其势其弗谖。年来清口颇収效,例此吾惟慎本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御碑周围已建成了御碑苑景区,其中完整保存了古分洪闸等水利设施,同时收录了大量书法碑刻作品,水利与人文完美融合,散发出独有的韵味。</p> 大运河南皮县段 <p class="ql-block"> 千年文化古县南皮,在商殷筑,春秋得名,秦时置县,汉为郡治。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到达南皮后,给官兵修制皮革而筑城,因城北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故命新城为南皮,史称古皮城。它是沧州境内载入史籍最早的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南皮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秦代置县留存至今的全国56个古县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甲辰科一甲一名进士,礼部侍郎严我斯在其诗作中,对南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荒台斜日渺清坡,五垒城边一放歌……怅望南皮多胜慨,故园归去未磋跎。”</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流经南皮县境内全长21点8公里,穿越南皮县刘八里和冯家口两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大运河沿岸孕育和留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皇亲村</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南皮段冯家口镇李皇亲村,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村,遇一李姓村姑长相出众,便命村姑陪乾隆爷过夜,事后,乾隆皇帝承诺回宫后再差人来接村姑进宫,怎知乾隆爷回宫后竞将此事忘记,村姑苦等三年无果,便投大运河自尽,后来乾隆爷得知此事,很是后悔,为了表达哀思,下旨将此村改名为李皇亲村。</p> <p class="ql-block">姜太公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钓鱼台,位于南皮县大运河东岸5公里处。姜太公,又称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是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也是齐文化的缔造者,姜太公是侨寓南皮名士中重量级的顶尘人物。</p> <p class="ql-block">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要修建豪华的鹿台,工程浩大,劳民伤财,姜太公吕尚直言谏阻,纣王大怒,下令缉拿太公,姜太公含愤逃离,隐居南皮此地。这里河水漏漫,芦苇丛生,飞鸟栖息,姜太公在此钓鱼度日,后来被周文王招贤,辅佐武王灭商,封为齐侯,此地即被称作姜太公钓鱼台。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原自于南皮姜太公钓鱼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路过姜太公钓鱼台时赋诗一首,赞曰:“往事萦绕日几回,况逢古迹更徘徊。阴符功业今何在,万载唯存一钓台。”</p> <p class="ql-block">尹吉甫墓</p><p class="ql-block"> 西周大将尹吉甫墓位于南皮县大运河东岸8公里处,俗称“将军坟”。尹吉甫西周封钜(今南皮)人,西周大将,周宣王时为内史大臣,佐宣王中兴有功,曾辅助过三代周王。是西周有名的“文以服众,武以威敌”的大将军,去世后归葬老家南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二月,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南皮时,特意到尹吉甫墓地参观,並赐诗表墓,遂命吏部侍郎曹秀先前往尹吉甫墓祭奠,並刻石立碑,修建碑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尹吉甫墓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表闾旌淑重时巡,古墓遣官例致禋。为请七言用彰德,遐思千载率驰神。刚柔还以山甫勗,孝有惟应张仲伦。虚说长年尚余树,清风永世属斯人。”尹吉甫墓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齐堰窑厂村</p><p class="ql-block"> 齐堰窑厂村(现已划归泊头市)是南皮县张氏族人由北京通州迁入南皮的第一村。张氏家族世代以烧窑为生。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始祖张孝友,张孝德携全家由北京通州沿运河移民到南皮县,沿岸一路寻找适合烧窑的土壤,发现运河东岸的窑厂村,土地黄胶细腻,土质黏性好,适合制作陶器,于是在此定居,建窑厂烧陶制器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06年,皇帝朱棣在北京修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砖瓦,南皮窑厂村因位于大运河畔,距离北京近,为北京城重建提供了大量砖瓦陶器,从而带动了窑厂村及周边村庄烧砖业的发展,明朝年间,窑厂村周围建有砖窑72座,砖由运河王家码头装船,经大运河运到北京,因此,民间有“先有窑厂店,后有北京城”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南皮张氏族人,家业兴旺发达,部分张氏族人陆续迁入南皮城里,很快发展成为南皮的名门望族,至清朝南皮张人才辈出,清朝状元,军机大臣张之万,清末探花湖广总督张之洞均是南皮张氏族人,与窑厂村张氏同根同族。</p> <p class="ql-block"> 清朝状元,军机大臣张之万。</p> <p class="ql-block"> 清末探花,湖广总督张之洞。</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与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先祖张之洞当年多次沿运河往返老家南皮,他弟一次回来是参加县试,考中第一名秀才,在老家待了三年,又去北京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举人,不久太平天国风云骤起,不仅占领了南京,还很快到了河北,威胁北京,年仅16岁的他无奈沿通州运河而下,张之洞心情异常悲壮凄凉,赋诗纪行。</p><p class="ql-block"> “绮绣周原变水乡,</p><p class="ql-block"> 误看秫稻作菰蒋。</p><p class="ql-block"> 泽鸿休怨无归所,</p><p class="ql-block"> 且看南来丑虏狂。</p><p class="ql-block">1904年张之洞制定完《癸卯学制》,从北京回乡祭祖,沿运河而下,他在老家南皮待了20多天,过了年,祭了祖,还决定捐建慈恩学堂,即现在的南皮一中,也是作者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04年3月6日,张之洞致电鹿伕霖,也是他姐夫告知以行时说:"河已开,小轮赴津,火车赴磁州,沿途不至甚迟。"</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沟通南北,贯通古今,不仅是南北货物运输舟楫繁忙,也是历史上很多迖官贵人、名人墨客的水上通道,遗留在运河两岸很多动人的故事。</p> 大运河泊头市段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巨镇泊头市</p><p class="ql-block"> “泊头,舶头,船舶停靠的码头。”,东汉末年,曹操下令开挖平虏渠,在这里设置运送军士,粮草的码头,这便是“泊头”的由来,金大定七年(1167年),设立交河县,泊头市区为新桥镇,明代改称泊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后期,泊头已成运河巨镇,为津南一大商埠。河上樯帆如林,河岸货物如山,铺面作坊鳞次栉比,一片繁华景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王初桐在其诗作《泊头》中赞曰:“一簇戎戎市,清晨过泊头。千家门对水,十里岸横舟。鸭脚林中寺,鹅黄柳外楼,春风成寂寞,滾滾卫河流”。该诗作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泊头运河码头熙熙攘攘的商贸和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泊头段全长36点7公里,城区段约7公里,流经34个行政村,共有35项沿岸文物,14处历史遗迹,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泊头段因运河漕运而兴,因古道驿站闻名,以水为胜,以河生地,以航达裕,民有其富,城有其馨。如今大运河泊头段沿运河打造了34个美丽乡村,水林相依,通畅整洁,功能完备,底蕴深厚,着力打造环城水系互联互通,呈现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特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凸显,泊头运河两岸共建设了16个游园,30余处观光平台,5个大型公园。202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泊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泊头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泊头清真寺,位于运河西岸的清真街南端,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是一座历经600余年历史沧桑的清真古寺,清真寺内由主寺和女寺两部分组成,房屋近200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木制结构,颇具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在泊头清真寺内立有“清真寺恩记”碑一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17世纪),崇祯皇帝为修缮金銮殿,从南方伐来大批木料经运河北上,船经泊头时,李自成已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泊头在朝的回族官员御史石三畏,礼部沿书余继登,用这批木料修缮了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华北局泊头城市工作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泊头信誉楼南侧,有一栋山西民居风格的高房建筑,这里就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泊头旧址,该建筑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原为山西阎姓商人所建当铺,后为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最初校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四月至十二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以此为驻地,对外以“华北建设公司”名义开展工作,培训青年革命干部,护送爱国民主人士,领导平津地下斗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刘清扬,陆定一,吴晗,周建人,蓝天野等著名爱国人士,都曾由华北局城工部安排从泊头前往解放区,华北局城工部成为连接平津地下党与党中央的一条红色纽带,为平津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现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泊头大运河生态公园</p><p class="ql-block"> 泊头大运河生态公园在保留原有植被基础上,新建了临河栈道,民俗建筑等,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河水丰盈,绿苗遍地,大树参天,曲径通幽,河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p> 大运河东光县段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邑,魅力观州,大运河畔的东光县古称观州,据《东光县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东光县,取“东阳”之义,名为东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光县枕冀鲁之交,既具有鲁文化的儒雅敦厚,又具有燕文化的慷慨好义。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光经汉至明清,历朝历代无论郡治,军治,州治,县治,虽然县城名称多有更易,但它始终保持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没有变,历届志人考证:“东光名源秦东阳,久设州县定域邦。虽有分合亦重镇,千年府第历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东光县段全长36点98公里,自南向北依次流经连镇,东光,南霞口3个乡镇的42个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东光连镇</p><p class="ql-block"> 东光连镇原名连窝镇,初建于隋,形成于宋,兴起于明,繁荣于清,因是水陆码头,渡口名“连窝渡”,两岸由小郭村,肥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厢房,东光口六村连起,逐步发展形成,清朝已简称连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镇作为水陆要冲之地,文人墨客不绝于途,富商大贾熙熙攘攘,明清时期,许多外地行商在此开作坊,设货栈,立商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国子监助教瞿祐在《泊吴桥连窝驿》中赞道:“官船来往泊官河,凤有高梧鹊有柯。久客羁栖嫌寂寞,喜闻水驿是连窝。”</p> <p class="ql-block"> 连镇还是一座军事古镇,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在连镇与清军力战一年致全军覆灭,主帅林凤祥被俘,至今箭镞,马骨时有出土,可见其战事之惨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甘总督左宗棠也曾在连镇设行军大营,与西捻军作战,致西捻军战败,首领张宗禹化装出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军机大臣张之洞(南皮县人)在《过连镇僧忠亲王战垒》中感叹:“此是名王旧战场,连村青草上颓墙。野狐争塚抛残骨,官马眠坡帶烙创。”</p> <p class="ql-block">东光大运河段谢家坝</p><p class="ql-block"> “糯土合成月一弯,运河横卧锁狂澜。”,谢家坝位于南运河东岸连镇五街,六街交界处,全长218米,厚3点6米,高5米,是南运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是大运河58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运河北段多弯道,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康熙年间,云南禄劝知州谢宗枋任满告归,卜居连镇,为治理水患,其出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带领众乡邻,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修建了一座糯米大坝,后人称之为“谢家坝”,坝体筑成后再无决堤,时至今日依然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家坝东侧,一栋水工智慧博物馆临河而建,馆内分为世界奇迹,济运护漕,南运雄风,京杭保障四部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再现了古代北方平原运河治理与管理的高超技艺,为世界水利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一馆涛声起,身临古运河。黄沙凝大坝,糯米解沉疴。科技还原景,非遗奏凯歌。声名存世界,千载伴连窝。”。</p> <p class="ql-block">东光铁佛寺</p><p class="ql-block"> 铁佛寺位于普照公园中部,又名普照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为铁铸,高8点24米,重48吨,是全国最大坐式铸铁佛像,全身镀一层金粉,金光闪耀,光彩炫目。原铁佛铸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已有千年历史,展现了千年古刹的雄伟壮观,古朴典雅,普照寺公园内“红花绿树依草坪,曲径通幽似仙境。一寺一观一行宫,元曲京韵负盛名。东西南北常来客,春夏秋冬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霍元甲故乡大运河畔油坊口村</p><p class="ql-block"> 在东光镇的大运河畔,有一个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村落就是霍元甲的“老家”油坊口村,走进村里,太后茶棚,迎凤亭,演武场等景观迎河而立,宗祠遗址和古井诉说着悠悠村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油坊口村共67户,全部姓霍,祖居山西高平县,明朝永乐二年迁入该地建村,修建霍氏宗祠。油坊口祖上名人辈出,其中就有明朝兵部尚书霍维华,清朝奉天府尹霍备,清末爱国武术大师,民族英雄霍元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油坊口村因地处运河九曲十八弯之处,原名“迎风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皇太后回京由水路到此,遂问其地名,官员为迎合皇太后,遂取名“迎凤口”,后来字音念別,叫做“油坊口”。</p> 大运河吴桥县段 <p class="ql-block"> 吴桥县是大运河由南到北进入河北的第一县,大运河沧州段的“南入口”。《吴桥县志》(1991年版)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诏天下州邑卫所植桑枣,是时桑园镇一带桑柘丛生,故名桑柘镇,后又有柘园镇、柘镇、桑儿园,交替使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建津浦路,取名桑园站,故改名桑园镇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桑园镇原属山东德州,是当时德州七大古镇中最为发达的一个,20世纪50年代划归河北,成为吴桥县城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在吴桥县境内总长34.8公里,由南向北流经宋门乡、桑园镇、安陵镇、梁集镇4个乡镇28个村,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历史古韵和原生态特色。</p> <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经写有《吴桥》一诗,极言吴桥运河曲折之多:“一川百折似蛇枉,越舸吴艑日来往。轻帆片片白云飞,小市嘈嘈语声响。”</p> <p class="ql-block"> 吴桥县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以“最美文化”为运河铸魂,以“最美生态”为运河塑型,以“最美产业”为运河赋能,以“最美乡村”为运河添彩,先后建成了吴桥运河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吴桥江湖大剧院,运河人家美食街等文旅项目,两岸陆续打造出玟瑰园,牡丹园,桑椹园等景观,四季花香飘逸,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运河生态,成功入选河北省人居环境整治30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p><p class="ql-block">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这是在著名杂技之乡吴桥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锣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桥杂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杂技文化底蕴丰厚,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沿革而形成,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汉、唐达到兴盛,及宋,杂技走向了民间,成为了市井百姓共享的民间艺术,1987年至今,以吴桥命名的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八届。</p> <p class="ql-block">运河驿站安陵古镇</p><p class="ql-block"> 常忆京杭水面宽,一帆载满万民欢。千朝岸绿峥嵘地,独宠安陵数百年。大运河驿站安陵镇,建镇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西晋时期设安陵县,明永乐二年(1369年)在此设置安陵巡检司。</p> <p class="ql-block"> 安陵驿站商贾云集,南来北往,商铺林立,经贸发达,安陵经历了绵延数百年的繁荣和昌盛,安陵的城镇规模比一般县城还要大,在大运河沿岸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744年,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到访安陵,並留诗一首:“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沿运河下江南,行至安陵,为安陵美景所醉,乘兴填词一阙:“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舟槁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志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p> <p class="ql-block">菲律宾国王病逝安陵镇</p><p class="ql-block">明永乐15年(1417年),菲律宾国王巴都葛哈叭哈喇,率领由家眷,官员等共340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明朝出访朝贡,访问结束后,菲律宾国王乘船沿大运河南下回国,因旅途劳顿,水土不服,致使旧病复发,在到达安陵时不幸病逝在安陵驿馆。国王临终前留下遗嘱,死后愿永远葬在中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派遣礼部郎中陈士启携带由皇帝本人书写的悼文前往安陵致祭,按照王礼的规格,雇请道士依阴阳五行为菲律宾国王寻找安葬之地,自此一路向南,走到德州东北部的北营村,才找到质量合适的黄土,就此选为墓地,将菲律宾国王安葬于北营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菲律宾国王葬礼结束后,国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遵遗嘱携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I0余人则留居在北营村守墓,后改用中国姓氏为温姓和安姓,並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不息,目前,菲律宾国王巴都葛哈叭哈喇的后代在中国已经传至20多世,散居全国约10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菲律宾国王墓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象一根历史的脐带,横贯南北一条意志的血脉,穿越古今,一个民族的智慧,在水的襁褓里成长。多少岁月荣衰,在她疲惫的清流里切换,多少楼台烟雨,在她逆袭的胸波里变幻,大运河一条颠覆了水的流向的黄金水道,一条加速了东方文明走向的甘霖之河。</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千年大运河形成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漕运繁忙,燕、赵、秦、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税官盐商,河工纤夫,运丁水手,各色人等,南来北往,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漕运,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北方的煤炭,陶瓷,绵纱,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源源不断得相互交流,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互换,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2OOO多年形成的大运河文化,对中国南北方人民的思想相互交融,民俗和生活方式的取长补短,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大运河远古历史上,运河两岸百姓也曾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大运河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决口,运河两岸一片汪洋,大片庄稼被淹,颗粒无收,百姓被迫留离失所,四处逃荒。沧州大运河码头上的水霸和土匪长期霸占码头,欺行霸市,老百姓受尽了霸凌和期压。</p> <p class="ql-block">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沿运河南下,沧州运河两岸自古民风彪悍,习武之人众多,燕兵所过,百姓争抗拒之,对沿运河南下的燕兵多次给予重创。朱棣攻克南京当了皇帝后,怒气未消,令军队返回北方报复乡民,运河两岸遭遇了燕兵残酷得屠城,屠村,尸横遍野,荒无人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中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残案“燕王扫北”。</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它的兴废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大运河几经治理,彻底消除了水灾,匪患,兵劫三大灾害,运河两岸人民从此过上了高枕无忧的幸福生活,特别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黄河水由大运河引渡到南皮县大浪淀水库,从而结束了沧州市及下属各县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的历史,甜透了沧州老百姓的心,从而激发了沧州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春风秋雨,碧波荡漾,大运河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变幻着她的容颜,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项链,沿岸城市和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沧州市认真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运河堤岸修建起了堤顶路,並沿运河两岸建起了绿化带,大运河沿岸1000米范围内全部植树绿化,集交通,景观,游憩,健身于一体更是成为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老的大运河堤岸,杨柳依依,清风徐来,隐约可辨的纤道,淹没在花草灌木丛中,一段段美化后的景观带,正在铺过一轴多彩的画卷,大运河形成的绿色长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宛如一条绿色长龙,平卧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上,大运河两岸的美丽乡村,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成一条一条绿色文化长廊,展现着古老运河的岁月变迁,更值得称道的是一股股强劲的大运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召示着运河两岸繁荣和希望的曙光。</p> 大运河沧州城区实现旅游通航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1日,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成功实现了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再次变为现实,旅游通航的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为海河路至渤海路段河道,全长13点7公里,近三年来,引自黄河、长江的超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流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使大运河平均水深达到5米。</p> <p class="ql-block"> 沧州城区大运河沿线新建成了九河路码头,运河公园码头,南川古渡码头,百狮园码头,清风楼码头,锅市街码头,枣市庙码头,代家园码头,长芦盐场码头,佟家花园等12个旅游码头,共配有15艘旅游船,打造出了“一线多珠”,串起了运河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新修建了6座步行桥,自南向北分別为九河桥,佟卉桥,百狮桥,沧曲桥,沧化桥,展馆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河桥位于运河公园东南侧,连接运河公园和清池南大道,曾经浮桥变拱桥。</p><p class="ql-block"> 佟卉桥位于运河公园东北向,连接运河公园和佟家花园,银装素裹花园中。</p><p class="ql-block"> 百狮桥位于百狮园和佟家花园河滩地,古色古香入画来。</p><p class="ql-block"> 沧曲桥位于百狮园内,南川楼南侧,连接百狮园和南川楼,古渡书舍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沧化桥位于园博园内,连接大化工业遗址和吕家院,遗址民俗一览中。</p><p class="ql-block"> 展馆桥位于园博园内三角洲南侧,非遗展馆北侧。双拱跨河通“园”“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沧州城区段的6座步行桥各有姿态,瑰丽多彩,远远看去,各种色彩的桥身,宛若一条条丝带铺架在运河之上,篮天白云下,拱桥,碧水,绿带,鲜花,岸树错落有致,宛如一幅三层叠翠的画卷,无论是沿堤行走,还是坐船观望,不仅让人感叹:运河的桥啊,各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围绕旅游通航,沧州市大力开展中心城区河道清淤疏浚,贯通堤顶路,建设慢行步道系统,两岸共种植乔冠木6点7万余株,绿化面积2065亩,形成了一条沿运河绿色生态廊道。</p> <p class="ql-block"> 放眼运河两岸,满目翠绿尽收眼底,汩汩清水碧波荡漾,千帆掠影似犹在,码头渡口见繁华,南湖岸边,清风,朗吟,南川三座名楼临河而立,充分展示了千百年来的运河故事和沧州风情。</p> <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乘船尽情欣赏大运河两岸的美景,感受大运河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大运河城区段游船如织,水城共荣的景象得以实现,“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如今,有1500多年建州史的古沧州市民乘船穿越沧州中心城区时,再次体验到了宋末元初时的“小燕京”盛景,擦亮了沧州千年运河的“金色名片”。</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 四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大运河谢家坝实地考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面步署大运河生态环境改造,加快推进运河两岸美丽乡村建设。</p> <p class="ql-block"> 南皮县委书记毕汝卫,县长胡学峰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p> <p class="ql-block">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孙谔《夜过沧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水滚滚向前,日夜奔腾不息,故乡的大运河,你流过了春夏秋冬,游过了日月星辰,流走了曲曲折折的岁月,流淌出了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运河滔滔,惠风和畅,通南北千里,润燕赵风华,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运河,共创美好家园,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真正让大运河永远成为沧州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