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高粱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石窟群的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时期(460~494年),依山开凿,规模弘大,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千米,洞窟200余个,造像5.9万余尊。云冈石窟,为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窟之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p>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515~524年)中描绘云岗石窟:“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作为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完整体现了那一时期佛教发展、建筑形式、艺术创作的水平,成功实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与政治、继承与创新、东西方文化交融、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创造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无与伦比的大型文化作品。 景区入口广场上,昙曜塑像,筚路蓝缕,风尘仆仆,袈裟飘逸,写意手法潇洒大器,佛门大德高古清逸。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崇尚佛教,为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昙曜成为云冈石窟创始人,也是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从景区大门通往灵岩寺,十三对千佛柱列于大道两侧,柱高近9米,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完美组合,精致亘绝,神柱雄伟矗立,两侧松林掩映,气势蔚为壮观,仿佛通天入地</p> 礼佛浮雕墙,佛光大道桥头处,两面相对的扇形浮雕墙,用高浮雕表现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两面墙中间的黄金色菩提树上挂满祈福带 灵岩寺四面环水,东西两座石桥连通寺院所在的湖心岛 寺院东面古朴典雅的七孔桥 灵岩寺,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三进院落寺院 寺院中央,方形石雕造像塔,塔高5层,每层四面有主佛像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石雕塔中的极品 中殿——千佛殿,殿内两组千佛阁列于两壁,供奉铜制小佛像800余尊 后殿——大雄宝殿,主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巨大香樟木雕刻的佛像高11米 走过寺院西面的石桥,前往石窟 云冈石窟所在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万平米;造像最高达17米,最小仅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万余尊。石窟按开凿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造像风格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成为北方石窟艺术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早期洞窟和造像 中期洞窟和造像 云冈石窟标志石,四个字为郭沫若先生手书。这里是云冈石窟留影纪念的最佳位置之一,后面背景是石佛古寺和高大的释迦佛洞 标志石广场两旁立着关公亭、钟亭 石佛古寺、释迦佛洞依山而上,层叠有致,气势宏伟。释迦佛洞高15米,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 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即云中八景中的“云冈摩云” 第五窟(大佛洞),窟内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 第六窟(释迦佛洞),该窟为中心柱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窟壁布满雕塑,历经一千多年风雨和风化,颜色剥落或褪色,但仍显当年的精美与壮观,释迦牟尼佛像神采依旧 窟内中央15米高方形塔柱上下层四面开龛坐佛,四壁环列立佛,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系列壁雕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雕刻手法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窟顶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孔雀、狮子、虎、长尾鸟等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 第六、七窟外景 第七窟(西来第一佛洞)、第八窟(佛籁洞)。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窟顶摹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 第九窟(阿閦佛洞)、第十窟(毗卢佛洞),一组双窟,前后室,汉式殿堂布局。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雕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 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 第九窟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第十窟东西两壁龛内佛像面相慈和,神情恬静;半跏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 窟门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 窟中佛像,密密麻麻,姿态万千 第九、十窟外景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为一组三窟。第十一窟(接引佛洞),正面立佛,两侧另有二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东壁上有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有大小佛像上千尊 第十二窟(离垢地菩萨洞),俗称“音乐窟”。窟内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中雕塑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第十三窟(文殊菩萨洞),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龛中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气韵高雅。 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而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第十五窟(万佛洞),方形单窟室,窟内四壁排列佛像一万多尊,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 第十六~二十窟,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窍凿天开石髓香,千佛宝相生奇光(清.冯云骧)” 第十六、十七窟为一组。第十六窟(立佛洞),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窟内四壁及洞外壁满雕千佛,众星拱月,烘托氛围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窟内四壁雕刻千佛,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 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八窟(立三佛洞),设计严谨,布局完整,为早期石窟艺术高超技艺的代表,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独一无二,目前尚未发现有此规模的千佛装饰)。两侧配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第十九窟(宝生佛洞),此窟开凿时间最早,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 窟外两侧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面容和睦安详。石窟拱门及内外石壁上雕像精致细腻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云岗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释迦坐像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 莲花大道,二十窟前笔直宽敞的大道,佛光银杏融天地,净水莲花洗古今。大道两侧峙立着74对精致的铜制博山炉 山堂水殿外景 云冈石窟,1500多年前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王朝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技艺,历经60余年时间开凿营建的宏伟壮丽工程,造像雕凿精美、皇家风范典型、佛教文化深厚、艺术内涵丰富,成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5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拍摄于2021年10月17日<br>史料部分文字撰写参考网络资料<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