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景只应天上有

王家林

<h3>  江苏知青康养基地苏州西山风景区,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众多。别有洞天。苏州西山林屋洞是江苏省苏州市道教遗迹,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一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称龙洞山是太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的著名景林屋洞景点面积为18公顷,属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洞中路平水静,人行其中,似闲庭信步,抬头仰望,钟乳倒挂,鬼斧神工。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测,扑朔迷离。洞有石室、龙床、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隔凡门、石燕、隐泉、乳泉等石景。出洞登山,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为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林屋晚烟”。大型古装电视剧灵境传奇曾在此取景(地狱岩下尹凤冰棺安置和尹天雪被困之处)。<br>林屋洞景区山顶有“驾浮阁”,高24米。站于斯,可观梅园胜景。3000亩梅海,蔚为壮观。“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每年2月底至3月初“太湖西山梅花节”胜会便在此召开。</h3> <h3>美丽的晚霞飞上了天空,映在湖面上,湖面上的晚霞,随着湖水波动起来,像一块随风舞动的绸带,美丽无比。夕阳西下,晚霞将青山绿水 染成了妩媚的胭脂色,轻风吹过, 荡得门前的湖泊波光潋滟,岸边 垂柳轻拂,万缕轻细飘浮。</h3> <h3>太阳西沉,⾎般殷红,浩瀚无垠的太湖⽔⾯被染成金光熠熠金湖银毯,天际水波粼粼相映,腥红一色,壮丽无比,秋季凉风送爽,摩挲得⼈心胸豁达,开朗舒坦。</h3> <h3>晚霞渐远,渐渐隐沉湖底,好像一个满怀哲睿,饱含沧桑的老人,渐行渐远地迈向天老地荒。</h3> <h3>如同一个优雅的淑女,微风吹皱湖水,泛起一层层的涟漪,是她嘴角明媚而柔软的微笑,波心闪耀着光芒,是她春水般的眼眸里跳跃的星子。</h3> <h3>  林屋洞是江苏省苏州市道教遗迹,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一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称龙洞山是太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的著名景林屋洞景点面积为18公顷,属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洞中路平水静,人行其中,似闲庭信步,抬头仰望,钟乳倒挂,鬼斧神工。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测,扑朔迷离。洞有石室、龙床、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隔凡门、石燕、隐泉、乳泉等石景。出洞登山,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为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林屋晚烟”。大型古装电视剧灵境传奇曾在此取景(地狱岩下尹凤冰棺安置和尹天雪被困之处)。<br>林屋洞景区山顶有“驾浮阁”,高24米。站于斯,可观梅园胜景。3000亩梅海,蔚为壮观。“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每年2月底至3月初“太湖西山梅花节”胜会便在此召开。</h3> <h3>林屋洞有六大奇景,<br>一是石芽多 石芽是洞底板上突起的基石。形成石林,自成一格,在全国溶洞中独树一帜。<br>二是石堑多,石堑是溶洞底板上的沟槽。状若战壕。《五行》书称为地脉,它连通地下暗河,源远流长,终年不涸。明镜一般的水面倒映着巉岩峭壁,风韵别致、美意至多。<br>三是象形石多,在溶洞岩石底部有许多口子朝上敞开的窝穴,名叫坑臼。一个较大的坑臼连着一个较小的透洞,上部如灶台,下部是灶堂。道教把它神化为仙人灶。<br>石台,是洞壁上挑出的一块水平基岩,道教称它为仙人床。北宋末年的吏部尚书刘珏听了道士的传言,写了一首神游石床的诗: 琼液新 贮满瓢,洞天深处姿消遥。 长歌隐士紫芝曲,相和神仙碧玉箫。 月照石床云不断,风生嘉树叶皆飘。 蟠桃忽报花如锦,飞渡瑶池酒未消。<br>石龛,是洞壁上的洞中洞,形状好像庙里供奉佛像的小阁子。道教称它为神龛。<br>天沟,是嵌在洞顶板中部的曲槽。它的断,<br>水平宽度大于垂直高度。天沟长约20多米,在沟体上伴有起伏多变的石纹且有龙的形象,道教称它为神龙。<br>对于这些石头,观察得越细致,越多样化,它所呈现的美也就越充分。诚如俗话所说,想象、想象、越想越象。洞中像蛙、像猪、像鹰、像鱼、像羊……的石景层出不穷。<br>四是泉水多,林屋洞实际上是水洞,每日的出水量在300立方米左右。每天要排水,否则就无法进洞参观。洞内无形的泉眼许许多多,有形的泉眼有两个——乳泉和紫隐泉。乳泉之水白如乳汁,俗称奶奶泉。它的特点是雨季水多,激烈奔放,状如瀑布;旱季水少,轻柔徐缓,形似细线。紫隐泉水源充沛,终年不断。<br>  明朝大学士王鏊的《紫隐泉》诗曰:“洞口有深井,云浆湛虚空。我来携一罂,会与仙源通。”五是倒影多 水随洞流,洞因水活,碧水倒影映照其间。虚实相见,妙趣横生。<br>六是桥梁多 洞内有平桥四座,汀步两处。桥下都是天然的沟壑,经过探测,淤泥底下还有两丈多深。给人以一个临波之感。<br>林屋洞是一座精心构筑的地下宫殿,一个庞大而精巧的艺术宝库。林屋山,山里有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br>七是洞内河中娃娃鱼很多,而且很大,娃娃鱼是与大熊猫一样稀有动物,很少见到,在这里你可惊艳有幸观赏到,并不时听到隐隐绵暖的娃娃鱼叫声。<br>林屋洞,洞外广阔天地,洞内别有乾坤。冬季,洞外天寒地冻,洞内温暖如春;夏季,洞外骄阳似火,洞内清凉温润。真是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林屋洞恒温加奇景,被古人赞誉为人间仙境。</h3> <h3>西山石公山景区,因山前有巨石,状若老翁而得名&quot;石公&quot;。石公山是一座青石山,背倚丛岭,斗突太湖,山衬水映,美景天成,怪石嶙峋,岩壁陡峭,洞穴众多,是旅游观光网红打卡圣地。</h3> <h3>此处巨石见证历史上著名夫椒之战,似乎在向来往游客介绍2500年前发生在这里惊天动地,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一场战争,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吴国先王阖闾被越军击败杀死的仇恨,发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军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侍奉吴王3年。<br>此战奠定了吴国的霸业,但吴王夫差听信小人之言,放赦了勾践,还与越国通好。虽然吴国出击齐国大捷,但也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h3> <h3>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quot;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也。&quot;清朝文人沈盼则说:&quot;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名。&quot;归云洞座北朝南,面向烟波浩瀚的太湖,遥天螟色、幻形恍惚,景致美丽动人。&quot;朝随白云飞,暮共白云宿。千峰回斜阳,顷刻变紫绿。松顶奏笙竽,石根喧琴筑。欲知动生静,此心即虚谷。&quot;这是明代万历进士沈琼给归云洞的写照。</h3> <h3>夕光洞高约4米左右,面积6平方米有余。洞口朝南,顶部有两条裂隙。其中一条裂隙呈东西方向,每当太阳西下时,阳光透过树隙射到洞里,色彩浓淡有致、耀耀生辉,故名夕光洞。<br>夕光洞位于石公山的东部,面朝太湖。洞前有一片场地,地形较高,是观赏夕阳的理想之地。明人沈琼《夕光洞口观落日》诗曰:&quot;天光射水水射天,万象摇动群峰前。日车似避水伯怒,欲落不落空中悬。金波百道流血鲜,上下两镜断欲连。转瞬两镜成一镜,阳乌轩翥金雅联。云霞红紫态万千,瞑色忽销苍苍烟。黯惨休嗟景不延,回头月出东山巅。&quot;石公山的落日之美,给人以不饮自醉的感觉。</h3> <h3><br>一线天在石公山中部南坡。原名&quot;风弄穿云涧&quot;。两壁青苍,石隙成缝,狭小仅容一人上下。有阶石五十三级,取佛教&quot;五十三参,参参见佛&quot;之意。&quot;一线天&quot;三字,由苏州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手书,何根金石匠镌刻。一线天通山顶。明人沈伯英《一线天》诗云:&quot;须臾盘折出木杪,如晦而卧日方晓。人生休歌引路难,历尽崎岖见坦道。&quot;<br>明月坡是石公山东北部的一声整块的灰黑颜色的大理石板。它南高北低,倾斜入湖。古时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赏月,因名&quot;明月坡&quot;。清人沈彤说:&quot;明月坡广可容数百人,月夜可箫彭其上。&quot;经丈量该石板面积5600平方米。据地质学家考证:该石板偏北倾斜,坡度5度,较平缓。表面光滑如磨。板基由上晚石碳世纪船山组灰岩级成。岩石年龄距今约3亿年左右。石板上还有几厘米厚的一层砖红色的角砾岩。角砾岩成分以石英质类岩石为主,粒度大小悬殊不等。大者八九厘米,小者毫米之下,圆度中等。据此现象推断,明月坡可能是层间滑动的产物。</h3> <h3>中国佛教界传奇人物海灯法师1959年石公寺任主持,著名的梅花桩,海灯二指禅,海灯纪念馆,向游人讲述海灯法师不平凡的传奇经历,1986年海灯法师受邀到上海武警指挥学校指导学生练武。兹聘请海灯法师为我军侦察兵武术骨干集训队总指导。四川电视台在拍摄了二十集的《海灯法师》连续剧。记录了海灯的传奇事迹。在电视台播出后,更使海灯声名远播,中外皆知。</h3> <h3>海灯法师1989年去世,其墓地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鼋头渚风景区附近<br>该墓白玉为栏依山而建,墓后有一灵塔,塔中存安放着海灯法师的骨灰。海灯法师曾经在此安居修行,圆寂之后即安葬于此。2013年苏州石公山海灯法师纪念馆开馆。</h3> <h3>禹王庙位于苏州西山甪里古村北端三面临湖的甪里洲。进入禹王庙景区,美景连连,尽收眼底,巍峨山门、古朴牌坊、静谧梨云亭、雄伟大禹像、太平军土城遗址、雄伟禹王殿、秀巧财神殿、雅逸天妃宫、古老水码头,会向来人诉述这里的烟火风尘,不凡故事。 禹王庙是古代西山岛民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庙。禹王庙三间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大雄伟,高达10多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石御路一方,为明代遗物,刻双龙戏珠。庙旁石碑题字“万顷波涛一望收”,为胡厥文书。庙四周,湖山毓秀,庙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是传说中大禹铸铁釜、斩妖龙时留下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这样评价禹王庙,“甪里洲三面临水,山水秀聚,超轶尘凡,当为湖中名胜第一。” 禹王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修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br>禹王庙现存的大殿,为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建筑物,古意盎然的禹王庙,不仅在巧妙精致中表现它的艺术美,而且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反映出它的形象美。禹王庙东南角的古码头,是明代遗物,码头长近80米,宽4米,高2米,码头用石均为花岗石,气魄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堪称太湖之最。</h3> <h3>西山岛禹王庙,网红打卡地,别具一格禹王庙观湖亭,是巨片《建军大业》拍摄背景之一,吹着太湖的爽风,听着隽永古老大禹治水故事,又欣赏一番革命先人来此谋划中国革命大业,真是别有风情。</h3> <h3>在风和日丽甚至还会看到犹如天空之境一般,圣洁、缥缈太湖平静的表面下,也藏着一颗躁动不羁的心,当情绪无处安放时,就迎风而起,浪拍堤岸以此来宣泄那尘封多年的心事</h3> <h3>明月湾古码头,这是傍晚观霞的赏景圣地,漫步徜徉在古码头上,略有所思,充满人生遐想,未来期许,令人心胸宽广,人间烟火在这里恬淡,情操似乎高尚,两侧水色潋滟,风光旖旎,让人有一种缥渺欲飞,遨游浩淼太湖的美妙感觉。</h3> <h3>明月湾古码头,这是傍晚观霞的赏景圣地,漫步徜徉在古码头上,略有所思,充满人生遐想,未来期许,令人心胸宽广,人间烟火在这里恬淡,情操似乎高尚,两侧水色潋滟,风光旖旎,让人有一种缥渺欲飞,遨游浩淼太湖的美妙感觉。</h3> <h3>正是西山岛环岛公路边上,一处极佳的观赏太湖的打卡地雷渚亭,碧玉榭,沿环岛公路信步闲庭,雷渚亭就座落在一片地势较缓的斜坡上,六角飞檐 造型质朴,风尘满霑,古朴的建筑风格,也更凸显西山岛悠久厚朴的气质,亭中远眺,整片的太湖尽收眼底,一眼望去,烟雨浩淼,令人遐想,抒肺沁胸,心旷神怡,远处山峦叠嶂,似与湖水相依相偎,引人留恋驻足,前人留联,“眼豁湖山真面目,气吞吴越最精华”直抒游人胸臆。</h3> <h3>碧玉榭点缀了太湖,太湖成就了碧玉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天光云影、波涛汹涌,太湖泛舟、落日余晖......,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看”,此时如梦如幻,美能醉人。</h3> <h3>太湖之水,一如江南淑女,气温性雅,温柔恭顺,一如风浪骤起,羁傲不驯,犹如海浪,狂野鼓臊,汹湧而来,看久了会产生莫名的眩晕战栗,阵阵惊涛拍岸,犹如金石战鼓之声。铿锵有力,轰鸣惊天。</h3> <h3>沿着西山岛环岛公路漫步,依山傍水,一处极佳的观赏太湖的打卡地雷渚亭,碧玉榭,沿环岛公路信步闲庭,雷渚亭就座落在一片地势较缓的斜坡上,六角飞檐 造型质朴,风尘满霑,古朴的建筑风格,也更凸显西山岛悠久厚朴的气质,亭中远眺,整片的太湖尽收眼底,一眼望去,烟雨浩淼,令人遐想,抒肺沁胸,心旷神怡,远处山峦叠嶂,似与湖水相依相偎,引人留恋驻足,前人留联,“眼豁湖山真面目,气吞吴越最精华”直抒游人胸臆。</h3> <h3>太湖水浪滚滚而来,裹挟着惊人的气势,犹如千军万马 绵延不绝,撞击在岸边乌青发紫的岩石上,迸溅出堆堆雪花,</h3> <h3>走出碧玉榭,旁边是一块还未开发的原生态湖堤,可以直接触摸太湖,这是原生态湖景,充满野味,微风掠过湖面而来,似是天上人间。</h3> <h3>岸边还立着一块棕红色的巨石,上书二个遒劲大字“沫霞”,昭示游人,这里是观赏晚霞和太湖的极佳之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