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广东会馆

肖介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广东会馆遗址</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城广东会馆</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肖介汉</h3>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客、商人为集会联络、经商寄寓、存储货物等的需要,纷纷在鄱阳湖西岸的吴城镇大兴土木,修建了众多的同乡会馆。广东会馆便是其中具有相当规模的一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残存的广东会馆的一角</font></h3> 广东会馆,位于古镇吴城繁华的闹市区豆豉街南侧、下街头西边的一块坡地上,左面紧靠伍显庙,右边邻接卢家坟。宏阔的大门正对赣江,建筑面积约2.5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残存的广东会馆的一角</font></h3> 广东会馆为东西纵向二进式庭院,呈中轴对称。罗汉山墙高耸,清水墙面,屋顶覆盖琉璃瓦和小灰瓦。前设中门、天井、大堂,后有小堂、天井,配有寝房、客房、库房、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内部装饰华丽,宽敞明亮。大堂顶部用细木构件榫接成螺旋式藻井,四角悬挂荷花含苞欲放状垂花柱,雕工十分精细;梁上绘有“金陵十二钗”“敦煌飞天仕女图”“吹箫引凤图”;横楣用透雕技法雕刻的“狮子滚绣球”图案,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门窗上刻有狮子、凤凰、牡丹等传统纹饰,是一座典型的富有岭南民居风格的古建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广东会馆遗址上的残垣断壁</font></h3> 广东会馆建造时专门从广东请来工匠,除了体现我国岭南建筑特色外,还凝聚了旅居吴城的广东商人创业的艰辛。大约在400多年前,广东商人就和福建商人结成船队来吴城经商。他们的商船,船头油漆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吴城人称其为“大眼鸡船”,满载着广东所产的蔗糖、果品及进口洋货,如哔叽、纱缎、哆罗呢等纺织品,还有香料、铅、锡和象牙、犀牛角等,沿着当时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大庾岭商道北上,顺赣江而下,,浩浩荡荡进入吴城,江西本地特产如桐油、茶油、瓷器、烟草、纸张、夏布、葛布、苎麻、粮食以及由湘、鄂、皖、苏、浙等地运入的油漆、丝绸等亦从吴城溯赣江而上,至赣州后更换小船溯章水至大庾县过岭,源源不断运往广东、福建或出口到国外。这些商人形成了广帮、闽帮、潮帮三大派系,他们先后在吴城集资兴建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和潮州会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矮墙上布满爬山虎</font></h3> 广东会馆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这次重修所用的砖瓦都是从广东购买并装运过来的。因为粤商在吴城经营有方,使吴城镇地方乡绅的商业活动受到影响,于是广东商人在吴城颇受排挤,吴城商人不准他们在当地购买建筑材料,禁止他们动用当地的一砖一瓦建会馆,其实是不想让他们在吴城有立足之地。精明务实的粤商原本也没打算用当地的建材,他们把砖石等建筑材料与糖、盐等货物混装在一起偷运到吴城,每袋糖包、盐包中都夹带砖瓦,砖石上还刻有“粤东”字样。经过两三年时间,一座规模宏敞的广东会馆才屹立在吴城镇繁华的街道上。经年累月,如今不少砖块表面已剥蚀得斑痕累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麻石台阶</font></h3> 广东地处岭南,故广东会馆又名“岭南馆”。馆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妈祖),所以广东会馆又称“天后宫”。因吴城的福建会馆也称“天后宫”,为区别起见,人们把广东会馆称作“上天后宫”,福建会馆称作“下天后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镂 窗</font></h3> 农历3月23日是天后娘娘诞辰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广东会馆都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传统祭拜仪式结束后,天后娘娘要沿着镇上的豆豉街、下街头、上街头、棋盘街、樊家垅等主要街道出宫巡游。此时,由民间艺人组成的舞龙、舞狮、高跷等队伍轮番亮相,表演各自的绝活,场面甚为壮观。这样的酬神演戏活动,既展现了岭南文化特色,也活跃了吴城人的文化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岭南馆牌匾</font></h3>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在1939年春日寇入侵吴城时同其他会馆一样惨遭厄运,除会馆后面的一角外,大部分都在日军的炮火中变成了废墟,如今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杂乱无章的菜园地。据居住在这里的全显忠老人说,有一年,一位广东青年受耄耋之年的爷爷嘱咐曾专程来吴城寻找广东会馆,结果无功而返,离别时只好把在遗址上找到的一块刻有“粤东”字样的砖头带回广东复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会馆如今成了菜园</font></h3> (本文2011年11月11日首发于“精英博客”“新浪博客”“网易博客”,后2018年1月12日发在微信公众号上)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肖老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城广东会馆》有感</b></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城游子 杨再辉</h3> 吴城,历史悠久,码头文化和会馆文化源远流长。曾经的九州通衢之地,商贾云集之都,1939年被日寇付之一炬,多少悲摧的往事,道之不尽,言之必哀!读了肖介汉老师图文并茂的《吴城广东会馆》文章后,在同学的陪同下,我找到了吴城广东会馆遗址,透过残垣断壁,仿佛瞅见了时光老人的倩影,昔日吴城之繁华隐约可见。 肖老师在《吴城广东会馆》一文中,详尽地介绍了广东会馆的历史由来、建筑规模以及吴城的商贸往来等情况,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古镇吴城往昔的繁荣景象,读后感慨颇深,好文共享。 吴城究竟有多少会馆,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江西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诸多会馆,如同当今的“浙江商会”“《福建商会”,属于外地经商者在某地的民间组织,为便于相互联络、维权、互助、协调而建,并非政府行为。吴城古镇聚集如此多的会馆,全是其商业价值所吸引,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客商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艰辛,将各地特色产品荟集于吴城交易,还将其民风民情、人文习俗带来古镇,“东甜西辣”“南腔北调”,使吴城形成了多元化特色。每遇节日,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其繁荣程度盖过省会南昌,因而曾列为江西四大名镇之首。 滔滔赣江碧水,悠悠历史长河,从1939年至今,弹指一挥间。事物兴替,有偶然亦有必然,潮落潮又起,世间之事大抵如此。 作为建筑人,我游历过不少古镇,如周庄、丽江古城、凤凰古镇、西江苗寨、习水土城古镇等,每当彼时,作为老吴城人,我时常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思考振兴吴城的出路在何方?凭借吴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足可与上述古镇媲美!要知道,凤凰古镇、习水土城古镇还不如吴城的一个角落大啊!吴城的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更是优越,东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最大的两条河流——赣江和修河交汇于此,候鸟王国、湿地风光,江南大沙漠,每年吸引着国内外候鸟专家和游客来吴城考察、观光旅游;每逢国庆前后,全国各地的汽车、摩托车和卡丁车拉力赛都在吴城有一站。吴城不是在慢慢地转换角色,从码头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吗? 近些年我省正依托鄱阳湖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投入巨资着力打造吴城候鸟小镇,使之成为江西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我想,只要我们放开眼界,拓宽思路,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旅游公司来吴城投资,同时聘请全国有名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来吴城合力打造,吴城一定优于周庄,超越丽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如今,党和政府又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连丝绸之路都能复兴,吴城古镇怎么不能再次腾飞呢?! 吴城是鄱阳湖边一颗的明珠,只是暂时被埋没了,一旦把她挖掘出来,那必定是最耀眼的一颗!到时候,恐怕刘公伯温“五百年前一集镇,五百年后一孤洲”的预言就要作古了! <b><font color="#ed2308">【留言精选】</font></b><br><b>郭荣萍:</b>我记得小时候吴城还有很多会馆,现在的吉安会馆、吴城小学里的浙宁会馆,还有中学前面一个会馆(我们管它叫盐仓),中学里面一个会馆,还有转运站旁边也有一个会馆,可能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会馆,到现在除了吉安会馆前面一点点是原型外,其他都销声匿迹了。还有一些麻石路,我们总喜欢在那边走边倾听石板下潺潺的流水声。现在新房子做了不少,但古迹破坏殆尽。痛心。<br><b>云:</b>拜读了老师的文章,才真正了解了吴城,以前的吴城原来是那么的繁荣昌盛。吴城是水上运输的重要港口。<br><b>曾志荣:</b>生长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想象,自己所熟知的小镇吴城曾经是那么的繁茂。特别是在肖老师图文并茂的描绘下,广东会馆那座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似乎映入眼帘,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古镇琳琅满目的街市和码头那商旅不绝的景象之中,真是意味深长。谢谢老师的共享!<br><b>范七英:</b>广东会馆_是吴城众多会馆的建筑之一,现己成一片废墟,令人扼腕!其鼎盛时期的发展与繁荣也只是从老师的笔下能窥见一斑,象我们这一代中年人知之甚少。前两年,道听途说,吴城将有很大发展,要打造成闻名遐尔的古镇旅游胜地,甚至有不少人不动声色的在吴城购置土地,房产,以备未来发展之需。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吴城人,是有多么希望自己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现当年繁华的那一天!就如有一位微友曾说过,重振吴城,必须给吴城寻找一支撑产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旅游业,吴城历尽渊远悠长,文化底蕴厚重,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通过发展旅游业,一定能使古镇重现辉煌!当然,吴城将来有所发展,老师您功不可没!您不辞艰辛,足迹踏遍吴城的每个角角落落,走亲访友、拍摄取图、查阅无数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撰文。把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章呈现给读者,让大家获得大量知识,不断进步,从中受益匪浅!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崇拜您、尊敬您!永远祝福您!祝您好人一生平安!健康长寿!!!<br><b>罗印秀:</b>肖老师上午好,今天再次看到了你的好作品,写的是吴城广东会馆,是的,吴城这座古镇,当时能容纳十万人口,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辉煌,当然就有全国各地的会馆落成,吴城是个经商圣地,还有大家知道的吉安会馆,湖南会馆,丰城会馆,等等,通过肖老师的辛勤付出,写出了很多关于吴城的历史,让我们为我们是吴城人感到高兴和自豪,也让我们的晚辈了解了吴城,读懂了吴城,我相信吴城的明天会更好!为肖老师的辛勤努力写吴城的好作品点赞!<br><b>罗伟:</b>介汉先生的《吳城广东会馆》一文,详尽的介绍了广东会馆的历史由来,规模与吳城的商贸往来。让我们看到了古镇吳城繁荣的一个侧面。吳城究竟有多少会馆?历史文选当有记载。如同当今的《浙江商会》《福建商会》,属于外地经商者在某地的集体民间组织,非政府行为。便于相互联络,维权,互助,协调之功能。吳城古镇集聚会馆之多,在于其商业价值的吸引,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当时吳城会馆数量之多<br>,规模之大,在江西首屈一指,客商不畏路途遥远,历经艰辛,将各地特色产品荟集于吳城交易,还将其民风民俗人文世習带来古镇,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东甜西辣""南腔北调"。一遇节日,通宵热闹。其繁荣程度,已盖过南昌。列为江西四大名镇之首。<br>介汉先生的文章,让后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吳城的繁荣,读后感慨颇深,好文共享! <br><b>范次刚:</b>偷运砖石建大厦,<br>可见吴城多繁华。<br>雕梁画栋昙花现,<br>残垣断壁寒风刮。<br>金权酒色歪风盛 ,<br>贪官蛀虫国家塌。<br>但愿气正和风畅,<br>国富民强永发达。<br><b>叶兰:</b>吴城古建,几十个会馆,在历史的磨难中、在现代人的视线中,渐渐逝去。<br>有幸在肖老师的笔下,仿佛回到眼前。真的太好啦!<br>謝谢肖老!<br><b>王细毛:</b>明清时期吴城是一个商貿城镇,全国各地在吴城都有会馆,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在吴城设的商贸机构。在介汉兄撰写的广东会馆,再现了当时的广东会馆的全貌!谢介汉兄分享家乡吴城镇明清时期的繁华之传说!!!<br>范:肖老师的作品许多人都喜欢,若转载还须经本人同意后加以署名才好。<br><b>潮邦集成灶•扬子卫浴•金牌厨卫:</b>吴城会馆历史,再一次重现吴城人民面前!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的人就是没文化没修养,剽窃老师的文章,竟然连原作者的名字都不署一个,不尊重人家的劳动果实,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真是不要脸!!<br><b>叶羽唐:</b>我前两年在吉安会馆拍摄到了这块已破损的“岭南馆”的石碑,并发上了朋友圈,结果江门市的一个宣传部领导亲自打电话给,说能不能带回广东研究,我当时很惊讶为什么要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原来江门是全国第一侨乡,是广府人,他们的老祖宗有36姓,其中也有叶姓,在八百多年前在罗贵的带领下,由江西经珠玑巷南迁至新会良溪村,并以罗大宗祠为“豫章家庙”,36姓共同拜罗祠为祖先,并开枝散叶至全世界,每年清明有几万人不辞万里回良溪寻根问祖,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并加以保护,由于破坏还不算严重,当地在重资挖掘打造广府文化,也就是嶺南文化,并有“前有珠玑巷、后有良溪村”的说法,其实广府人基本上是我们江西人的后代 。<br><b>耀:</b>一片狼藉找不当年的鼎盛繁荣,只能看文献。<br><b>程爱英:</b>多次拜读你的文章,启发很大感摡万千,图文并茂,你为了挖掘吴城悠久丢失巳久历史文化,不怕辛苦走街闯巷,拜访前辈。吴城很多会馆建筑很独特美观,各省市人来人往。吴城曾经的辉煌,让出生在吴诚的人感到吴比骄傲和自豪!而都为如今衰败会馆残垣断壁而感痛心和可惜。你像部电视剧,一集集把它们挖掘搜索,把早以丢失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让吴城历史文化流传千古。你是一个受人尊重,敬佩,爱戴的老师,为吴城付出不少汗马功劳。读者的点评,就是对笔者付出辛劳汗水的回报!好人一生平安!<br><b>蒋彬:</b>阅读了老师的佳作,让我对吴城又有了一些了解,吴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吴城在明清时代就那么繁华,水上运输四通八达,还有那么多会馆,特别是广东会馆的创建不知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也同样因日寇的侵入,只剩残垣断壁。勿忘历史,仇恨日本侵略者。<br><b>罗来魁:</b>老吴城人一代一代的叙述,让我们再次感受了吴城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br>不畏辛苦,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定会让后辈人受到激励和鼓舞的!感谢能一直看到我们敬爱的肖老师的文彩笔墨 ! <br><b>龚秋雯:</b>肖老师只有您用心拍摄了这些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回忆!吴城现在除了吉安会馆以外再也没有完整的古建筑!<br><b>叶雪媛:</b>最近在追《国家宝藏》对这种历史文物感觉更是充满了敬意和好感。历史文物,好像是一个媒介,牵引着我们和古人的一个沟通对话。<br><b>万勇宏:</b>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br><b>李烈时:</b>我记得黄萍家以前开油榨厂附近有幢很大的老屋,吴城中学或是小学在那教过学.不知是哪座会馆?<br><b>叶明珠:</b>吴城广东会馆,岭南人们的智慧结晶,雕梁画栋上的仕女,牡丹,凤凰,狮子等,满满的都是岭南人们的精雕细作。岭南人为家乡的文化,物产能远销赣州及赣州的物产远销国外,真是艰苦创业,不畏辛劳。虽然曾经的奢华已是灰飞烟灭,但岭南人不畏辛苦,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定会让后辈人受到激励和鼓舞的!感谢肖老师,让人们重温了吴城曾经的商贸繁华。谢谢!<br><b>叶修评:</b>拜读老师的大作! 吴城会馆文化也是吴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由于吴城的水路运输作用,赣江流域及广东福建等地都在吴城建设会馆。所以吴城会馆的建筑特色呈现了各地的风貌!至日寇侵华,吴城毁于战火,各个会馆所剩无几。广东会馆恐怕连老师都未见过。而老师能够如此翔实的描绘出广东会馆的原貌和细节,这就显示了吴城的传承力量!老吴城人一代一代的叙述,让我们再次感受了吴城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无论今后吴城的发展多么美好,吴城的底蕴就是发展的基石!<br><b>赵春生:</b>珍贵的历史遗迹没保存好,令人痛心!<br><b>归:</b>会馆在老师的笔下仿佛又重生了,镇子也仿佛回到了繁华的时候,厉害 !<br><div><b>和风之印:</b>厚重的会馆文化,因您的记录而精彩,但愿历史能重现,今日之吴城应以此而厚积厚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