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多彩的塞上都市

曹顺德

<p class="ql-block">内蒙避暑最后一站呼和浩特,发现这里并没有满街身着蒙古袍、蒙古靴和豪爽喝酒吃肉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汉子,也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这里多民族集居、文明和谐,虽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丰富的历史仍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但更多透露的是现代文明与民族和睦相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完美叠加,加上诸多的历史遗迹和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这里就是一座名副其实而多彩、多元的塞上都市。</p> <p class="ql-block">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呼和浩特紧依阴山山麓的大青山南侧,内蒙古自治区曾在八年内三次改变首府所在地,呼市以地理、交通、政治、历史文化的优势成为了自治区的中心,经多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已成为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拥有的塞外名城。</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是蒙语,译为青色的城。据传公元1581年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带领部众来到呼和浩特现在的这片地方,见平原傍山,水草丰茂故决定在此处定居,磊建的城墙全部采用呼和浩特正北方的大青山上的青石,远远望去泛有青色,因而被称作青色的城。</p> <p class="ql-block">众多民族的聚居与发展,使呼和浩特逐渐成为独特的塞上草原城市,特有的多元文化与灿烂历史是这座塞上都市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在呼和浩特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留下的痕迹:清朝将军衙署、西汉昭君古墓、明代建立的大昭寺,辽宋时期所建的万部华严经塔、清朝所建的清真大寺、公主府、汉墓壁画……位于中山路的伊斯兰风情街、蒙古风情街及天主教堂并存组合处处都透露着这个现代化都市独有的风貌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召寺:</span></p><p class="ql-block">先到闻名遐迩的大召寺领略一番。大召寺座落在呼市中心玉泉区南部,是蒙古呼和浩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大召寺的“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内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在内蒙古地区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建起了大召寺,成为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院建筑十分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的中式庙宇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了一座银铸释迦牟尼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上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大召寺正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有牌楼,这里就是有名的塞上老街。老街其实不老,是用两年时间重新修缮而成。这是一条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亮点的街道,全长380米,所有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古式的房子以土墙为主与旧城商贸十分相宜。</p> <p class="ql-block">守着这处达赖三世、五世驻跸过,如今依然香火不断的寺院,游人往来热闹,商业气氛浓厚,烟火气实足。打卡呼市塞上老街 能充分感受到当地发展夜经济的力度和各族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老街前的一侧有座“席力图召”,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建于明朝,寺内殿宇轩昂,白塔耸立,几分壮严几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昭君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昭君博物院是一定要去的,博物院也称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青冢”出自唐杜甫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同在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白居易《青冢》诗也作了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出生贫民后入汉宫为宫女,出塞后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平民之女担负民族之业的伟大女性。唐代杜佑《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提写的碑文在墓道上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有历史文物陈列。另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目视远方,栩栩如生。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青草如茵。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p> <p class="ql-block">有“落雁沉鱼”之容颜的王昭君出塞后和单于遍走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她不光亲和于民还传帮了农垦种植、纺纱织布等知识,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们感谢她赞美她,据传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最初的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道旁的昭君故里采用长江流域的建筑形制,将昭君老家故居湖北兴山的昭君宅按1:1的比例进行复制,包括昭君使用过的楠木井、梳妆台以及有关生产生活工具物品等。平时这里还有独具楚风底蕴的湖北编钟表演和茶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里专题开设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和“单于大帐”,建筑面积5000平米,展厅面积3000平米。建筑造型以北方游牧部族典型器物“鹰形金冠”的形象作为装饰,雄鹰昂首傲立,作展翅翱翔之姿。馆内设有《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是国内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单于大帐内则以影视和表演方式展示了草原民族的英雄豪情和不挠精神。</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历朝历代以和亲求和睦的文化专题馆,并陈列有汉元帝的“昭君出塞诏书”,和亲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政治手段并延续成一种特殊文化。</p> <p class="ql-block">“琵琶一曲弹至今”,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落雁沉鱼”之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更是文人墨客百般颂扬的极好题材。</p> <p class="ql-block">院区进出口处是形如金字塔的“匈奴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造型别致富有厚重感,建筑面积达15092.62平方米,高度14.5米,展陈面积75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两大基本陈列《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和《昭君出塞陈列》,另外还有《昭君民俗文化展》《马文化展》《蒙古族服饰展》等其他展览。</p> <p class="ql-block">整个昭君博物院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墓道墓地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游园区,整个园区充满人文景观,诗情画意,令人流连,每年游览参观人数达20余万,已成为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斯兰风情街:</span></p><p class="ql-block">入住的宾馆就在呼和浩特回民区的伊斯兰风情街,这里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商业街区。街长1150米,占地175平方千米。这里回族人口聚居、商业繁荣,特别是留存着千百年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积淀,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风情街 说这是一条街,貌似有点找不到具体的街在哪里, 其实主要的标志就是艾博伊和宫,这是以 伊斯兰风格建成的饭店为中心扩展成 一片具有伊斯兰风貌的活动区。历史记载这里早已和波斯和阿拉伯商人通商,广场的商驼雕塑特意作了象征性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街道(现在是宽阔的马路)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座落于回民区风情街的“清真大寺”,这是呼和浩特市原有8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礼拜寺。初时简陋,经几度重修便形成了规模。尤其是1979年政府的拨款整修使清真大寺面貌一新。据说大殿内壁上写有经文,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藏有《古兰经》30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座东向西,正对大门是庄严肃穆的圣殿。守门老人告诉我:踏入寺门在大殿南侧能看到一座碑亭,这里存碑7面,其中尤以“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最为闻名。可惜疫情期间不开放没能一睹为快,只能外观留影稍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美食街,以流行的回民小吃为主,烤羊肉串、烧麦、羊杂碎等等一应俱全。呼和浩特汇集了内蒙古各地的土特产品,各色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绝对让你一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沿街商铺橱窗里的回族服装艳丽亮眼,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回族服装单调的印象,不知不觉走进了服饰工场间,看着绣娘们专注的作业和墙上的样图,不禁感慨:原来漂亮精细的服饰就是这样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绥远城将军衙署:</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结构,衙门内外都安原样保留,既有威严之感又俱园林之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蒙古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是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典时建成的自治区唯一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收藏文物总数超过1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650件,是国家一级博物院,也是了解塞上草原多民族历史文化的最好课堂。</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建筑设计集合了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广场巨大的民族团结青铜鼎尤其醒目,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有四项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戈壁的变迁;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八个民族的历史;内蒙古人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 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充分体现出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匈奴金冠: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处动物纹饰。于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从春秋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千余年间,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既有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长城障塞,又有北方游牧民族跃马扬鞭、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遗痕。</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演进的主要区域。以中原农耕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他们前后承接,创造出了辉煌的草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寺今昔:</span></p><p class="ql-block">呼市塔寺颇多,藏、汉俱全,如建造于清雍正年间(1727年~1732年)的五塔寺是座金刚座舍利宝塔,整塔由五座塔峰合为一体,造型别致俊秀,五塔座上供奉舍利,是呼市又一个瞻仰历史文化的圣地,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白塔又名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机场附近,距市区17公里。约建于辽圣宗时(983-1031年在位),历代都曾复修。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通高55.6米。塔内有旋转式阶梯走道,游人可攀登至第七层远眺山川景色。</p> <p class="ql-block">塔内墙上嵌有金代石碑6通,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大量使用汉文于1162年金代的题记外,还有契丹小字、女真字、畏吾体蒙古字、八思巴字、古叙利亚字及古波斯字等各种文字题记,是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史料。呼市机场特以此塔为名称之“白塔机场”。</p> <p class="ql-block">称为世界第一的宝尔汗佛塔于2008年2月14日上午9时重建开光。因塔内供奉有稀世圣物释迦牟尼佛舍利(包括脑舍利、骨舍利、血舍利)和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舍利佛尊者、西瓦利尊者等十大阿罗汉的舍利,还有很多珍贵经书、佛像,使佛塔的装藏特别准确、殊胜,可为世界第一!据称即使五台山所有寺庙的全部加持宝贝加在一起仅和这个佛塔一样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乌兰夫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蒙古族农民家出生的乌兰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五十七个开国上将中极少的解放军少数民族将领,他是内蒙古人民心中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当地政府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建立了以他个人名义的纪念馆和一座公园,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人们最愿意去的公园之-。</p> <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决定经中央批准在自治区的首府建立了以他个人名义的纪念馆和一座公园,这在全国也是唯一,足见乌兰夫的影响和功勋。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人们最愿意去的公园之-。</p> <p class="ql-block">市内带有民族色彩的地铁站,贯通东西南北的快疾轻轨和市内立交、高速路已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豪华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比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差。</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演进的主要区域。以中原农耕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他们前后承接,创造出了辉煌的草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短短一周时间,我们没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草原旅游节和乌兰牧骑艺术节,也没来得及观摩昭君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及各种祭祀活动,但我们已经领略到这里与众不同的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民族团结、充满阳光生气的多元都市。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所有的所有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和壮阔的发展前景。相信美丽的呼和浩特明天一定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美丽多彩的草原都市!</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多元的呼和浩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