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去农贸市场转了一下。</p><p class="ql-block">今天回宁了,可以带点农产品回去。</p> <p class="ql-block">河南周口,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p><p class="ql-block">但周口不仅仅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还有很多的故事,有过很多名人。</p> <p class="ql-block">周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人类始祖太昊付羲氏都宛丘,作八卦,结网置,教民渔猎;</p><p class="ql-block">中国女神女娲氏都西华,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化育万物;</p><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都陈(今淮阳区)、尝百草,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创中国种植、养殖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古代先哲老子,生在苦县(今鹿邑县),西出涵谷,著五千言《道德经》,流传千古,经纬华夏;</p><p class="ql-block">中国杰出易学家陈抟亦生在鹿邑县;</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在陈城(今淮阳)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政权;</p><p class="ql-block">包拯下陈州赈灾,引出过一段有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洪宪皇帝袁世凯生在周口项城……</p> <p class="ql-block">上午9点半,我们来到了太昊伏羲陵。</p> <p class="ql-block">太昊伏羲陵是为了纪念三皇之首伏羲氏而修建的陵庙合一的大型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它坐落在淮阳区北,古蔡河北岸,毗邻美丽的龙湖。</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在春秋时期开始建造,盛唐时期不断补建修葺,最终在明清时期完善,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p><p class="ql-block">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建造设计独特,不同于其他的帝王陵墓,有紫禁城、内城、外城三道皇城,陵内一系列建筑风格迥异,各有特色。主体建筑贯穿在750米的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占地875亩,建筑雄伟,殿宇巍峨。陵内建筑多为明代的,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p><p class="ql-block">因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所以太昊陵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主要看看中轴线上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p><p class="ql-block">午朝门俗称“午门”。陵门数取“十”数,数九为大,数十为零。</p><p class="ql-block">从伏羲先天八卦上说,零为子午相对的冬至时分的子时,正是阴气达到极至,阳气初升之际。子午相对,坐北向南,乾南为天,坤北为地,乾坤南北,上下天地。</p><p class="ql-block">“十”门之数象征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巨体入地,这正是陵墓坐北向南之由。</p><p class="ql-block">龙的子孙于午时朝谒祖宗,正为阳极生阴的时刻,也正是阴阳衔接之际,这大概是取名“午朝门”缘故吧,这是古人设计陵门时精心的玄秘定夺。</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始建于明朝,门庭雄伟,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门设有三洞,均为红门金钉。其中,中门为9排9路,两侧为7排9路,属于帝王的规制。</p><p class="ql-block">门上方竖立着三块匾额,分别是“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字体苍劲有力,雄浑挺拔。</p><p class="ql-block">古时,只有皇帝前来祭祖或手捧圣旨的大臣才可以走午朝门。</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前有月台,月台两侧有八字墙,灰筒瓦覆顶,青砖筒瓦叠脊,檐口龙纹瓦当,菊花滴水。</p><p class="ql-block">其墙镶有三彩琉璃雕砖,上有龙凤图腾图案,象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在午朝门的先天八卦兑方,有明代古槐一株,虬髯苍劲。古槐春夏泛绿,犹若一位衣衫简朴的跨代老人,在忠实地苦守陵墓。</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是太昊伏羲陵的主体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檐歇山顶,高三丈一尺,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p><p class="ql-block">墙内立有八柱。随墙式砖券圆拱门三拱,中门上有砖雕二龙戏珠。四周围墙体砖彻,其上五彩暗绘太极图、龙躯、麒麟、八仙、寿桃等花纹图案,独具民族特色。其五架梁,三踩骝金斗拱26攒,飞檐挑角,戗脊为仙人。灰筒瓦覆顶,盘龙瓦当,凤纹滴水。</p> <p class="ql-block">在午朝门东西有相对称的东天门和西天门,皆为馒头式板门,卷棚顶,垂脊配兽,五檩圆椽,龙纹瓦当,凤纹滴水。进午朝门,踏主神道入陵,古时朝祖,此为帝王、钦差之道。</p><p class="ql-block">进东天门、西天门,踏副神道,此乃文、武官员之道。</p><p class="ql-block">东天门和西天门之前的小广场,正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所。</p> <p class="ql-block">伏羲:本名风伏羲,别名,青帝。</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生于农历三月十八。</p><p class="ql-block">相传伏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建都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在位一百十五年,因而伏羲被列为“三皇”(伏羲、神农、轩辕)之首,亦称人皇。一生之作无字天书,创造了太极八卦、文字、渔猎、婚姻。</p><p class="ql-block">《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便取名为伏羲。</p><p class="ql-block">伏羲与女娲是同一母亲,都是华胥氏。两人相依为命,居住昆仑山上,为繁衍后代,兄妹两人商议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两人用占卦推演的方式来决定,各自点起篝火,发下愿心:“上天如果不让人类绝迹,要让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为一股;若不同意我们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分开吧。”</p><p class="ql-block">两股浓烟合在了一起,兄妹两人也为繁衍人类开始交合。伏羲用草编织扇子,融合了道法遮住彼此交合时候的表情,缔造了人类。</p><p class="ql-block">这有点像亚当夏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传6500年前,伏羲率领部落,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淮阳龙湖岸边泽水而居,建都立业。</p><p class="ql-block">他结网罟、兴渔猎,养牲畜、充庖厨,画八封、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歌扶徕,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庐、始定居,尝百药、制九针,造于戈、饰武功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p><p class="ql-block">他在以古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掀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p><p class="ql-block">他还创造了龙的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中华儿女又被称为龙的子孙。</p><p class="ql-block">伏羲氏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伟大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人祖”,“龙师”,“斯文鼻祖” 。</p><p class="ql-block">“太昊”即是人民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的功德无量,象日月那样光明。</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每年举行庙会,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淮阳太昊陵二月会起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p><p class="ql-block">《礼记•月令篇》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聪慧盖世的氏族联盟首领伏羲,以会的形式组织各部落男女相会成婚。</p><p class="ql-block">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娶嫁之礼,开始有了家庭。孔子在陈的游说,进一步转变了原始的群婚习俗,使二月会变成朝祖进香的性质。</p><p class="ql-block">淮阳的二月陵会,求神拜祖之风越来越大,香火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汉光武刘秀自称受人祖伏羲保护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亦说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所以,这种“朝祖进香”的二月会更加隆重非常,蔚为大观。</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p><p class="ql-block">2008年,此项民俗文化活动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而太昊陵人祖祭典也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进了午朝门后,青石板路铺满了整条主甬道。</p><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两旁古柏森森,参天之势,给人一种庄严凝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离午朝门三十米处有一条曲折蜿蜒小河潺潺而流,因为形状酷似一条玉带,所以取名玉带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青苔鲜绿清新,水中小鱼自由自在畅游其中。</p><p class="ql-block">玉带河建有石拱桥,一共有三座,都是传统敞肩式的风格,它们分别与西天门、东天门、午朝门一一对应。</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内松柏夹道,绿荫浓蔽,园中套园,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其中多株千年古柏仍生机盎然、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柏树,大片的绿地,几千年历史积淀,原汁原味的沧桑古韵,清幽静逸,自然雅致。</p> <p class="ql-block">感觉新奇的是用棵松树修剪的“四角凉亭”,它直径4米,高5米,飞檐挑角,好似绿色的琉璃瓦。这可是活的凉亭。</p> <p class="ql-block">走到了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道仪门。</p><p class="ql-block">道仪门高8米,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5.12米,六架椽,三门砖券,清水大脊,龙形正吻,垂脊有兽,兽前饰鱼和海马,兽后饰天马和龙。灰筒瓦覆顶,龙纹勾头,凤纹滴水。</p><p class="ql-block">道仪门,道,道德。仪,义理。道仪即道德和正义。《周易•系辞》:“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意为提高品德,必须增进智慧,扩大事业,必须从谦卑的礼仪着手,才能进入道仪之门,这是完成德业的根本。故又称为通德门,意即通神明之德。</p><p class="ql-block">穿过道仪门,我们才算进到内城。</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两侧,是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柏和篆刻碑文,你随便看一看,都有着上百年的树龄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岁月积淀出的沉稳和大气,在这里,淋漓尽现。</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石道上想,“自以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好像和进化论没什么关系啊,这伏羲是真的存在吗?</p> <p class="ql-block">过了雄伟的道仪门,沿着中轴线青石道路走约106米,来到了一座高台建筑之下。</p><p class="ql-block">高台两旁古树林立,庄严肃穆,显示了太昊陵威严的帝王之气。</p><p class="ql-block">这是先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坐落在城门洞式高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抬头可以看到,南门券口上嵌石匾一方,镌刻“先天门”,是明朝御史尧卿所书,为歌颂太昊伏羲氏始画先天八卦而命名。</p><p class="ql-block">上面匾额上的两个字叫“滥觞”,“滥”是指江河水满溢。“觞”是指用动物的角做成的酒杯。合在一起指江河的发源地水极浅极小,只能漂浮起一个小小的酒杯,在这里引申为文化源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袁家骝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词:中国文化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先天门为清代所建,历史悠久,顶部整体以灰筒瓦为主,台上建有翡翠高阁3间,台中设有一高大砖砌拱门,门高11.35米。</p><p class="ql-block">此门一开始并没有登楼的阶梯,只可以远观不可以亲临感受。直到上世纪70年代,方便游客的观光,才在先天门两旁修建了旋梯,使游客能登楼眺望。</p> <p class="ql-block">整个陵庙的布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p><p class="ql-block">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p><p class="ql-block">陵园内殿宇琉金,楼阁掩翠,金碧辉煌,华彩璀璨。</p><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桥、九龙照壁、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寝殿、先天八封台、伏羲陵。</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建筑的命名,就知道整个陵区都蕴含着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p> <p class="ql-block">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p><p class="ql-block">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p> <p class="ql-block">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p><p class="ql-block">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 “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p><p class="ql-block">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p> <p class="ql-block">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混沌的时期,宇宙万物由此创始,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故太极门处在太昊陵的中心位置。</p><p class="ql-block">太极门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p><p class="ql-block">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取自《易经》“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中间的楹联“庶绩熙照九野,群生茂泽千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女士题写,歌颂伏羲的功绩像阳光一样普照九州大地,滋润着万物生灵世世代代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p><p class="ql-block">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p><p class="ql-block">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p><p class="ql-block">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p><p class="ql-block">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p><p class="ql-block">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统天殿。</p><p class="ql-block">统天殿显示“大哉乾元乃统天”之意,是太昊陵庙建筑群中等级最高殿堂。</p><p class="ql-block">人祖伏羲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开创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故曰统天殿。</p><p class="ql-block">统天殿始建于明代,殿高17米,面积390平方米。该殿单檐歇山式,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脊上中间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楷书“太昊伏羲殿”5字,两边配以兽驮葫芦、骑马武士(二十八宿)。</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侧放有两只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石狮。让人远远一看,便产生出敬畏之感。</p><p class="ql-block">统天殿两边楹联: “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老庄无不追踪人文始祖,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若非羲皇谁敢统天”。道出了太昊伏羲氏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中间楹联“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题写。</p><p class="ql-block">此建筑的地位之高伟,实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殿前连接直壁式月台,台面墁青砖,周有压条石,面积300多平方米,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地。</p><p class="ql-block">东西南均有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它与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太极门形成古老的四合院格局。</p><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主次分明,错落有致。1998年在殿台周围安置青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统天殿”牌匾下是“宝笈开源,名迹久传”匾额,这八个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亲笔,距今近300年了。</p><p class="ql-block">门柱楹联“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为国家文物局著名专家罗哲文所题。</p><p class="ql-block">檐下还有:“羲皇故都”、“人文始祖”,“道天理地”,“万姓同根”匾额。</p> <p class="ql-block">端坐殿中的就是人祖伏羲的金身塑像。伏羲像高3.6米,左右配享朱襄、昊英,像高2.6米。伏羲头生双角,项饰兽牙、蚌壳、手托八卦、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现在给他披上了金黄色的斗蓬。他手持的先天八卦金光闪闪。</p><p class="ql-block">伏羲像东侧侍者为朱襄,号飞龙氏,左手拿龟甲,右手持骨针,作书契;西侧为昊英,号潜龙氏,双手持蓍草,作甲历。</p><p class="ql-block">伏羲像背景图案为古代龙的形象,下为湖石,石为湖景,取之太昊陵前龙湖,具有淮阳特征。两侧为厉龙纹,屏风东侧为金乌青龙图案,金乌为太阳,又称三足鸟,象征白天,青龙为四象之一,代表东方;西侧为月蟾白虎图象,月蟾代表月亮,象征黑夜,白虎也为四象之一,代表西方。两幅图案寓意为伏羲功盖天地,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离统天殿后门台阶约36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p><p class="ql-block">显仁殿建于明代,重檐歇山式,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十三极直壁式高台之上。</p><p class="ql-block">显仁,《周易•系辞》:“显诸仁,藏诸用”,意思是以仁爱的面貌显现,使其恩泽普施于天下万物。</p> <p class="ql-block">显仁殿是一座双檐挑角的建筑。该殿通高16.4米,龙凤大脊,殿周有回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用独特的地方手法彩绘。</p><p class="ql-block">重檐歇山式建筑叫显仁殿。殿内供奉女娲像。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所以人们既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又称女娲为人祖姑娘。</p><p class="ql-block">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所以来此殿里求子求孙之百姓,络绎不绝、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显仁殿东北角,殿廊基上有一块青石,青石上有一个圆洞儿,古往今来,人们叫它“子孙窑”。为祈求人丁兴旺,这个小洞被人摸的发黑发亮。</p> <p class="ql-block">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p><p class="ql-block">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p><p class="ql-block">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p><p class="ql-block">楼内立有朱元璋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年款最早的,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太始呢?</p><p class="ql-block">据北宋元丰年间发现的古《三坟》中《太古河图代姓纪》载:“清气未生,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p><p class="ql-block">太始是指形式物质的原始状态,说明了伏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是“始祖”。</p> <p class="ql-block">出太始门,经八封台、陵桓门,便是太吴伏羲的陵墓。陵高26.67米,边长182米。</p><p class="ql-block">上呈圆形,下有方座,取天圆地方之意。这是全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p><p class="ql-block">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上书“太昊伏羲氏之陵”,既无题跋也无年款。</p> <p class="ql-block">陵上满布白檀和古柏,挺拔入云,苍翠峥嵘,肃然默立于陵周围,其间又有杂树丛生,百草丰茂。整个古陵显得幽雅深邃,肃穆庄严。</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淮阳八景之一,被称为“羲陵岳峙”。</p><p class="ql-block">当太阳高照,灿烂的辉光从群木枝端洒落下来,为古陵圣地披上万道霞光的时候,“羲陵岳峙”的壮美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清代雷继祖在《羲陵岳峙》诗中写道:“孤峻山如峙,巍巍近接云;河图钟瑞地,古圣有庖坟。碑剥留残字,松高挂晚曛;至今瞻望处,灵气尚氤氲。”</p><p class="ql-block">真是写尽了巍巍羲陵的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陵寝前,有一个两千多年的古树,它其中一个树瘤形成了耳朵的形状,并且只有一边有,被当地老百姓看作是人祖伏羲倾听我们诉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一边,所以不会右耳朵进左耳朵出,寓意着人祖伏羲把我们的夙愿都认真地听了进去。</p><p class="ql-block">这是人祖伏羲的陵墓之前的一大奇观,另一大奇观是一棵千年古柏枯死了20年后又活了。</p> <p class="ql-block">伏羲圣迹的存在令一切化腐朽为神奇,与之相关的一切更是平添了万丈圣洁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太昊陵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在向前来谒拜的人讲述着人祖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凝神静思,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就会扑面而来,人在其中便有了种超越时空的幻觉感。</p> <p class="ql-block">陵墓的后面,是一片蓍草园。</p><p class="ql-block">蓍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互生叶,形似艾草,春天开白色或粉红色小花。《博物志》说:“蓍秽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蓍草的茎有八棱,草梗很硬,是占卜之物,当地称其为神草。</p><p class="ql-block">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也就是这里生长的最好。曲阜的也是孔子从这里带过去的。</p><p class="ql-block">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摆成八卦的造型,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它被称为神蓍。</p><p class="ql-block">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官员前来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淮阳八景之一,被称为蓍草春荣 。</p> <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拜祭者络绎不绝,留有大量碑碣。</p><p class="ql-block">据统计,现存历代碑碣285件,其中有历代皇帝派大臣来祭祀所立的“御祭碑”七通,赞颂太昊伏羲氏的题词碑10通,记述重修或增修经过的重修碑15通,其余大多是民众乐捐的功德碑和进香碑。</p> <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太昊伏羲陵有过一段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有一次在陈州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p><p class="ql-block">在走投无路时,他逃进了曾经栖身的太昊陵破庙里祈祷:“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为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者刚落,几只蜘蛛飞快地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当皇帝后,3月就派大将徐达攻取陈州,5月就来到陈州朝拜人祖伏羲。1370年朱元璋颁诏在全国修建36处陵庙,太昊陵首列第一。</p><p class="ql-block">1371年正月朱元璋亲撰祭文,又来太昊陵致祭。</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来此致祭时停留的地方,建了这座“驻跸亭”,在太昊陵午朝门的西面。亭里立一碑,上刻“洪武驻跸”。</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御祭碑就在陵前的御碑亭。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前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蚕民主,神功圣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岁极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衷,奈秉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君,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于陵。圣灵不昧,尚其纳焉! 尚飨!</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还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都始建于明代,2006年恢复。</p><p class="ql-block">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52位帝王都来此拜祭,伏羲是真的存在吗?</p><p class="ql-block">记述上古历史的《尚书》记载:“古者伏牺氏之天下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左传》曰:郯子曰:“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庄子》、《五帝纪》、《竹书纪年》、《史记·补三皇本纪》、《汉书》、《帝王世纪》等历史文献,对太昊伏羲都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在记述的过程中,伏羲的名号,还被称为伏牺、包羲、庖牺、太昊、太嗥、春皇等。</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言:“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p><p class="ql-block">伏羲的女儿宓妃,更是在屈原的《远游》、东方朔的《七谏》、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作品中频繁出现,称她是神女般美丽的美人,她的美达到了让人心情愉悦至失魂落魄的程度。当然,她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洛神”。</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佐证了古籍记载中伏羲王朝的真实存在,说明我们祖先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城市了,从而证明伏羲定都宛丘也非虚言。</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了伏羲时代的文明程度,而古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诠释了仰韶文化兴起并爆发的原因;考古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证明了伏羲政权的真实存在和强大。</p><p class="ql-block">关于伏羲时代和他后世的传承,东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帝王世纪》是现存古籍中,第一部系统记载伏羲、神农历史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八卦,那八卦究竟是谁创造的,又是怎么创造呢?</p><p class="ql-block">伏羲,就是八卦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在蔡河里,捉到一只白龟,甚奇,就把它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一天,他在蔡河见到一只龙不像龙,马不像马的怪物。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看罢,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伏羲整天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p><p class="ql-block">一天,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六块,最外圈儿圈儿二十四块。于是他也把白龟盖上的花纹画在树叶上。</p><p class="ql-block">伏羲反复比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找到了一定规律。结果画出八种图案称为八卦,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结束了先民们结绳决事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周易》被称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周易源自于易经,易经源自于八卦。</p><p class="ql-block">后人称伏羲八卦为伏羲先天八卦,于是把八卦形命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巽、况,这八个字分别象征天、地、山、雷、泽、风、水、火。</p><p class="ql-block">以三道儿为一组变化出八个卦形,若用四道儿、五道儿等多道儿为一组就能变化出更多的卦形,以致无穷。</p><p class="ql-block">八卦流传至今,越来越多的被应用,是不是也能证明伏羲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八卦是伏羲文化的精髓,是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伏羲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封具有极为深奥的哲理辩证法,能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现在外国学术界都在研究八卦。</span></p> <p class="ql-block">198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淮阳东关一位名叫王大娃的少年,从白龟池附近钓出一只白龟。</p><p class="ql-block">经专家鉴定,这个白龟的龟背纹络与伏羲所创的八卦非常吻合,中间五块龟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两侧各四块代表八卦的八个卦号:乾、坤、坎、离、艮、震、巽、兑,上下十小块龟甲代表十天干,周围二十四块龟甲代表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最神奇的是它的腹面上还有十二块,代表十二地支,伏羲得白龟画八卦的传说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白龟被王大娃亲手放归龙湖。“回龟”取其谐音,也就是说回归故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我们10点半离开太昊伏羲陵,前往鹿邑老子故里。</p><p class="ql-block">两个景点相距不远,也就90公里,12点到达。</p> <p class="ql-block">三天前,我们刚去过老君山,老子修行与升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今天就来到了老子诞生的地方,周口鹿邑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老子故里现在两个地方在争,一是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另一是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p><p class="ql-block">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论是民间舆论,还是⽂化部门,两地都是各执⼀词。现在两地都在大力修建老子故里。</p><p class="ql-block">老子故里之争是由一个台湾人引起的。</p><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的时候,台湾的道教学院的一个涡阳籍的叫马炳文的人到鹿邑太清宫去祭拜老子,并答应捐款。回台湾后,马炳文却突然提出自己已经考察多年,真正的老子故里是在涡河对岸的安徽涡阳县。</p><p class="ql-block">争论由此而起。</p> <p class="ql-block">⽼⼦故⾥到底在哪⾥?</p><p class="ql-block">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太清宫镇。</p><p class="ql-block">苦县即今鹿邑,《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p><p class="ql-block">《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p><p class="ql-block">《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p><p class="ql-block">《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p><p class="ql-block">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多及隶属沿革的轨迹。</p><p class="ql-block">争论发生后,两地的支持者都很多。1997年11月25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北大教授邹衡等20余位专家学者到鹿邑进行考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建筑遗迹、大量的碑刻墓碣和出土物,认为多年来的老子故里鹿邑说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正面是太清宫。</p><p class="ql-block">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p><p class="ql-block">太清宫的前身是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创建的老子庙,唐高祖李渊将其定为太庙,建起宫阙殿宇;唐玄宗开元三十年(742年)正式改称“太清宫”。</p><p class="ql-block">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p><p class="ql-block">太清宫是世界第一座正史记载官方修建祀老尊道的宫庙,为道教各大宗派共尊的宗主祖庭。</p><p class="ql-block">太清宫上有三块匾额,“太清宫”两旁是“老子故里”和“道教祖庭”。</p><p class="ql-block">“老子故里”是李鹏为总理时给鹿邑题写的,“道教祖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太清宫题写。</p><p class="ql-block">1986年太清宫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p><p class="ql-block">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p><p class="ql-block">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p> <p class="ql-block">两队小学生穿着道袍,由老师带领着,拜祭后离开。</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八位帝王来鹿邑县太清宫朝圣拜谒老子。</p><p class="ql-block">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先后来此祭拜。</p><p class="ql-block">达官贵人,骚人墨客往来不绝、流连驻足。</p><p class="ql-block">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叙景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温家宝和李长春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现现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三通古碑位于太清宫东路。南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其北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其东北有宋真宗的三御碑即“先天太后之赞碑”。</p><p class="ql-block">这些碑刻书法秀美,石质坚细,国内罕有,非常珍贵,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以后太清宫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这块“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了,但是碑首雕刻工艺精细,艺术水平很高。</p><p class="ql-block">此碑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是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p><p class="ql-block">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的基础上,所以它下面的地基就是宋朝鹿邑的地基。因为鹿邑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老子的思想决定了老子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死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因其思想以“道”作为核心,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道家”。</p><p class="ql-block">孔子曾经在巷党(鲁国古地名)、洛邑(今河南洛阳)、苦县(今河南鹿邑)、沛(今江苏沛县)四个地方向老子问礼求道。他称老子为“犹龙”,对老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敬。</p><p class="ql-block">老子著作《道德经》是版本最多、注释最多、印刷数量最多、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国著作,是世界上发行量排行第二的书籍,仅次于《圣经》。</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太极殿,殿前有一块“老子诞生处”的石碑。</p><p class="ql-block">2500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他在涡河河畔沉吟,在李子树下深思,在田野阡陌中驻足。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实现永恒。</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老子深邃的思想跨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越发显示出它的当代意义和现代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前有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丹桂古柏,老子所手植,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见者无不赞叹。</p><p class="ql-block">这两株古柏又叫桧柏,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p><p class="ql-block">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间,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p><p class="ql-block">《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p><p class="ql-block">玄宗皇帝曾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并赏赐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众品尝。</p><p class="ql-block">这两棵古柏,东西两株虽然一样高,但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若虬龙盘旋,虽然肤剥干瘦,却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堪称绝奇。</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前还有一口望月井。</p><p class="ql-block">井沿高出地面半米。每逢甲子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风清月圆之时,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东,原有九口井,称“九龙井”。据道教有关书籍描述,老子在刚刚出生时,曾天降九龙,一起吐水,为他净身。</p><p class="ql-block">现仅存一口。九龙井口以上青石刻成的井口饰件(也叫做井头)一件,存放于太清宫院内。该饰件为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上小下大,通体阴雕六条竖线,把饰件(其作用同栏杆)分为均等五部分,呈一花瓣形,外表高浮雕九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明成化《河南总志》:“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东,老子所生之地,东有九井,各有龙吐水,以浴圣体。”又说:“有东西二井,俱在鹿邑县太清宫左右,昔老子炼丹井也。”</p> <p class="ql-block">两旁有日月形两水池,名为灵溪池。</p><p class="ql-block">传说老子诞生时九龙取水沐浴老子,洗浴老子圣体的水汇集而成灵溪池。</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拜谒时修建了灵溪池。</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前立有铁柱,是为了纪念老子曾任周“柱下史”一职。</p><p class="ql-block">老子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之史,由于在上朝时,朝堂内没有座位,老子需要为周王朝写言记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赐老子一根铁柱,让他可以倚在上面书写,所以后人尊称老子为“柱下史”。</p><p class="ql-block">后世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这根铁柱缩小为发簪,道士头上的发簪就是对老子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关于老子的出生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春秋末期,老子的母亲在涡河岸边洗衣服时捡到了一颗李子,吃下去之后有孕,怀老子81年,在农历二月十五从左腋下生出老子。</p><p class="ql-block">据说老子生下来时耳朵特别大,故取名耳。另有一种附会之说,因老子出生之年为虎年,故取名为小老虎,因江淮一带人们把“虎”唤做“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小名“狸儿”就成了“李耳”。</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部分檩条上的“明万历七年”的字样仍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所以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p><p class="ql-block">一次次战争、灾祸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破坏焚毁,留下了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宫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东墙上的这块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叫“太清宫圣旨碑”。</p><p class="ql-block">这块碑高0.6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为楷书,满行为12字。</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的这道圣旨公布于他当皇帝的第二年(中统二年),即1261年,此碑现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宫属皇家所有……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斫,专与皇家告天祝寿……仍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道众更为精严看诵。”</p><p class="ql-block">这是忽必烈继当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宫执照碑”之后,第二年再次为鹿邑太清官颁旨立碑。</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数民族皇帝,在登基当年和第二年就连发两道关于太清宫的圣旨并立碑,这本身就说明了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对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认可,同时也是对老子以及太清宫地位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顶。琉璃大脊,南龙北凤,正脊之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p><p class="ql-block">檐角飞翘,斗拱层叠,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格式门窗,梁枋上彩绘依稀可辨,整个构造富丽堂皇,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太极殿门两旁的楹联是:“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出自欧阳修所作的《太清宫烧香》中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内正中为汉白玉的老子像,高4米。</p><p class="ql-block">坐像前立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四位帝王。</p><p class="ql-block">老子像上和大殿四根柱子上敷的金粉、老子像上披的道袍,像前的大供案和四张小供案皆是台湾同胞所赠。</p><p class="ql-block">供案是用阿里山的稀世香木,由台湾省手艺高超的匠人花费半年时间手工制成。</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后是遗址广场,正北方约百米处是新建的三清殿,又正在维修。</p><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仿宋建筑,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师的殿堂。</p><p class="ql-block">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个道观都必须供奉。</p><p class="ql-block">三清殿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遗址广场西南角有一棵构树,即褚桃。传说此树为老子手植,也有二千五百年树龄了。</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老子母亲生日前后,这棵树上会冒出白色烟雾,持续十天左右。 </p> <p class="ql-block">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p><p class="ql-block">鹿邑是老子的出生地,也是“道”之源。</p><p class="ql-block">行走在如今的太清宫,感觉殿宇轩昂、古朴典雅、宽敞大气、人杰地灵。在这里,追寻圣人的足迹,感悟道家文化的玄奥,仿佛能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到老子的思想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传闻老子小时候喜爱读书,嗜书如命。他就连学馆放假、帮家中放牛时,也骑在牛背上手不释卷。据说闲暇时,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涡河边的树下,一边观察河水,一边认真思考。通过观水,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老子又师从名师常枞学习仰观俯察之道,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柔弱胜刚强”之道。</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称老子呢?</p><p class="ql-block">称“子”是我国古代的惯例,表示对学问上独立成家的人的尊称。</p><p class="ql-block">但为何不称李耳为李子而称老子呢?据说一是因为老子长寿,二是因为李母怀老子时间特别长,生下来就像一个小老头了,生而皓首,故称老子。</p> <p class="ql-block">来到老子故居门前,不得而入。老子故居正在维修,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最后面是新建的洞霄宫石坊。</p><p class="ql-block">里面有一处清末建筑娃娃殿,东侧为民国初年复建的圣母殿,圣母殿北为新建的太一元君殿。</p><p class="ql-block">原来祭祀老子母亲的是“李夫人祠”,唐玄宗李隆基谒拜太清宫时将其更名为“洞宵宫”。</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里供奉着佛、道、儒三家鼻祖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中间的是老子的母亲,西边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东边是孔子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这三位伟大母亲的并列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这是娃娃殿,供奉三霄娘娘,就是求子的。</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太一元君殿供奉老子母亲。</p><p class="ql-block">此殿布局精巧、风格独特,内有老子母亲给老子传道的四幅书法及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农历三月十五是老子母亲的生辰,她为老子传道,教育他以德入道,到达无极之境,因育圣人的功德,被上天封为太一元君,被武则天封为先天太后。</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到处寻找家园。”</p><p class="ql-block">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大概也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沉思冥想,追根溯源,悟出道乃天地万物之母(源),因而成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老子的诞生之地,应该学学老子的生活态度,就是宁静、恬淡、质朴、无欲、无为。当下最舒服的生活,是凡事慢慢来,美好慢慢品,日子慢慢过。</p> <p class="ql-block">和老子再见,我们也就离开河南了。</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的这几天,总的来说,吃的顺心,住的适意,行的轻松,玩的愉快。河南给我们的“老家”之旅带来了欢畅。</p><p class="ql-block">旅行生活的惬意是什么,就是随意、轻松、自由、悠闲,歌德就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