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作

灵芝

<p class="ql-block">张保龙先生谈庆阳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作</p><p class="ql-block"> 庆阳剪纸是由庆阳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并且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态。解放以前庆阳剪纸艺人几乎都是文盲,所以原始质朴就是它的自然属性。因此说现在的剪纸画和纯图案化、概念化的剪纸已没有了传统剪纸的天然味道。过去由于纸张的成本低,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艰苦,又世世代代居住在窑洞里面,所以平时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美感需要精神生活需求,在年头节下都用剪纸来装饰美化窑洞,并拓展应用到其他民俗生活中去。也有人说剪纸最早应用于祭祀,也有合理性,起码在唐代,剪纸已经在陇东祭祀活动中流行。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北上灵武投奔唐肃宗,经过庆阳镇原县的彭阳村(有彭阳故城遗址,简单分为秦汉城遗迹和宋、明城遗址)时,就在《彭衙行》中写下了“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多半数的农家里过年都剪贴窗花,墙花,炕箱花等,毕竟一张年画一两毛钱,一张红纸的成本才两三分钱。庆阳剪纸是以剪刀或刻刀为基本工具,在各种纸张上进行剪刻花纹图案、用于配合民俗活动或者装饰生活居住环境的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队伍,属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通过多年以来的观察发现,庆阳剪纸传承人及诸多爱好者尚存在着传承目的不够明确,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难分,重点不明的问题。存在着创作思维方向不够清晰,甚至于有南辕北辙的问题。存在着作品个性风格不够明显,百人一面,让人生厌的问题。对庆阳剪纸艺术创新认知理解较为肤浅,找不见正确的切入口,钻不到里面去。现就有关传承与创新问题做以探讨,供剪纸传承人和爱好者参考。</p> <p class="ql-block">一、继承传统是庆阳剪纸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石。庆阳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已经出土的先周时期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行政村南佐遗址陶器图案上,就已经有大量的锯齿纹、绳纹、网纹和水波纹等,还有三辰日、月、星的崇拜符号,这些文化艺术元素符号大量出现在以后庆阳剪纸的纹样中。庆阳在历史上很长历史时期内是黄帝部落和戎、狄、羌、氏、匈奴、鲜卑、等少数远古民族的聚居繁衍生息地,多民族原始文化图腾崇拜遗存非常丰厚,成为庆阳剪纸艺人们经常运用的艺术语言,特别是已故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剪纸研究的珍贵资料。已故剪纸大师张玉珍的剪纸更是将传统剪纸的造型美、装饰美与时代故事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她的作品线条洗练,刀法干净利落,表达主题明确,选材取舍大胆,效果雅而不俗。可以说,庆阳民间老一辈的传统剪纸作品是中国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为庆阳剪纸艺术体脉传承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老民间艺术家的相同之处在于剪纸前从不先用笔画稿描样,只是用牙鉴、剪刀尖儿等在纸上大体比划比划便信手剪去,想到哪里剪到哪里,手随意至,意随心到。这种意念造型,主客一体的剪纸特点为全国所罕见,成为全国大小写意剪纸的代表,离开或丧失这个文化基因去进行剪纸创新,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不能称之为庆阳剪纸,这就要求每一位当代庆阳剪纸人要俯得下身,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去向传统学习,去理解它,研究它和掌握它,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现在许多年轻的庆阳剪纸艺人都追求短、平、快,具体表现在对传统的剪纸元素符号文化寓意理解不全面、不准确,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急于求成,导致了作品失败率高成功率少,用庆阳俗话说就是“房基础扎不稳,房子也不会太坚久”。</p> <p class="ql-block">二、深入生活是庆阳剪纸创作的灵感源泉。没有感情和现实生活的积淀,庆阳剪纸创作就没有了想象的翅膀,就会成为没有主杆的树叶,成为炫人眼目的花架子,谈不到形象生动,更不可能生动感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升华生活,这是当代庆阳剪纸创作者的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同时还要不断地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包括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去谛听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去观察大自然的鱼游兽走,去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中去,去聆听人们的生活故事,去体味人间的酸甜苦辣,去发现和正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等,这是一个创作素材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人个人文化道德品质与艺术思想形成及感情酝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在诸多的原材料中筛选取舍,分析归纳,进行主题升华。生活不仅是剪纸艺术创作“故事”内容的海洋。也是自我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源泉,不如此,很容易造成作品风格千篇一律,作品内容单调无趣,艺术感觉乏味无力,失去了自我,没有出路和成效。找不准发展方向和主题,主题不明显剪纸时的思路就不会清晰,剪得再花俏,也如同有佛无经,有观缺道,没有效果,更谈不上生命力,打个比方说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作品,诗人讲的故事就很明确,朋友汪伦送他来到江边登上了小舟,诗人刚准备出发,却听见岸上汪伦踏歌而唱,歌中尽是不舍与祝福之词,诗仙心中感动,才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名句。而我们有些人,尽管名头大的很,有许多的剪纸作品你看了以后真的不知其所云,不明其所想,没有中心思想,也就没有了艺术感情的魅力,就好像服装店里那个女模特,就是再逼真再好看,只是个偶物架子,也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活态的艺术内容与活人具备的美好品质,人们根本打心底里还是不会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三、深入生活是庆阳剪纸创作感情酝酿的重要过程。我们许多剪纸作者的作品为什么不能打动人?就是缺少感情思想。艺术创作深入生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的生活;二是别人的生活;三是自然生活。在这些生活中,你能亲身体验和接收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等各种网络关系传递给自己的情感信息,去亲自体味和感受不同的世态人情,只有在这些感情环境的熏陶下,才能去正确感悟和理解生活中的苦痛与美好,才能找到与社会共性思想的集合,发现自己与民众感情的交集,才可以在作品创作时,激发出抒发自我感情与思想的强烈欲望。庆阳剪纸传承人祁秀梅大师一生生了三个女儿,在二十世纪,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西北广大农村地区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许多乡邻族亲因此看不起她,甚至风言风语地挖苦中伤她,她的精神为此深感痛苦,时常整夜睁眼晴望着月亮睡不着觉,就是在这样的情感环境下,她剪了大量的《生命树》和《抓髻娃娃》,在创作过程中,她完全把自己想象成了生命树,在日月相伴下衍生了万物,天空有凤鸟在飞翔,树杈处骑着生命之子,树枝上结满了半人半猿的“羽人”,树下有狐有犬,她用刚劲有力、直冲云天的杠杠线条去表现生命力顽强、旺盛生长的百草……她就这样强烈地倾吐着自己的心声,用满怀激情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讴歌与礼赞,对命运不屈不挠的奋争与呐喊……有了丰富的感情注入,她的作品才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取得了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感情是任何艺术作品感染力形成的主要来源,艺术感情源于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对生活情感的凝练和升华,这是每一个庆阳剪纸传承人应该重视和体味的。热爱是一种感情,痴爱就是痴情,这从作品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可以感觉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四、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现代意识的注入。现在已经是穿新鞋走新路了,不管穿新鞋旧鞋怎么样走,还是要走新路的。走路的方法还是一样的,“一二”,“一二”的走,这个是人类进化而来遗传下来的。当今什么门类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给当代人解读欣赏的,所以现代意识的注入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尤为重要,这甚至决定它存在的艺术生命时间长度和艺术生存空间广度。现代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意识范畴,代指人们对现代社会现象的主观反映,并且现代意识注入要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庆阳剪纸人要本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去思考和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创作服务。这就要求剪纸创作者要加强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类现代事物形态的理解掌握,以求在创作运用时不发生信息误差,不发生判断误差,而时代物态是发展流变的,所以要去认真地对现实生活去体验分析和理解思考,感性地投入,不能偏执和极端,理性地去把握。这也有助于剪纸者去正确地审视和理解所有优秀的剪纸作品,借鉴它们的创新经验,准确找到自己的创作位置。</p> <p class="ql-block">总之,继承传统是庆阳剪纸艺术延续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实践及个人生活阅历又是其生存酝酿的土壤,感情与现代意识投入与注入则是其科学持续发展的水分和阳光。这几个因素在庆阳剪纸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到这几点了,才能避免作品主题和取材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与格式化,才能真正创作出师法造化,中得心源,主题明确,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优秀剪纸作品来。</p><p class="ql-block"> 此论文发表于国家优秀期刊《魅力中国》杂志。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做了通俗化修改。</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寄语:从2005年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开始至今,我们镇原思文化馆的领导前前后后、辛辛苦苦、上上下下的饱受奔波之劳。其中甘辛自不必说,真是一言难尽!咱们的队伍总体还是大踏步向前进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也走出了甘肃,尤其在去年到天津萨马兰奇纪念馆还办了庆阳剪纸作品展,观众好评如潮!咱们的剪纸人在全国各地都给咱们庆阳人露脸长脸!但离我们希冀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望大家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精神,不骄不躁的作风,永于创新,再接再厉,取得更优秀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荣娟 ,女,汉族,生于1980年11月,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庆阳剪纸》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级剪纸艺术师。从事剪纸、香包刺绣的传习工作十余年。先后培训与之相关的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600多人次,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其个人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她的剪纸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专业展览等次奖项,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深受人民群众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