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過了杭州灣大橋有個五星服務區⥤慈城,可惜我們沒能通關進去,只好外面拍照存念</p> <p class="ql-block">D1,中午時分,經過2.5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象山<b>石浦半邊山島</b>,換乘電頻車進入海灘,先是品嘗了當地的海鮮面后,直奔大海,這裡沙灘的沙很細,遠遠望去似金黃色,隨著陣陣海浪拍打沙灘,勾起我下海的衝動,忍不住脫了鞋子擁抱海洋</p><p class="ql-block">太陽偏西快退潮了,水溫有點涼,不敢再做弄潮兒。提著鞋子光腳踏在被陽光曬熱的沙灘上,很舒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半邊山島</p> <p class="ql-block">驅車半個小時后,我們安頓在<b>石浦漁港</b>古城,準備來一頓海鮮大餐</p><p class="ql-block">目前正是象山開捕節,海鮮最肥美的時候,品種也豐富,真正的海鮮做法都很清淡,除了清蒸就是白煮,而且還都很好吃,怎一個鮮字了得,配上寧波產“阿拉老酒”,米道不要太好啦</p><p class="ql-block">晚餐后沿著漁港海濱,吹著海風散步,晚風溫煦十分愜意。漁港古城就處在港口碼頭,也是曾經重要的海防關隘,華燈處上時分,我們沿著階梯攀上城樓,古城墻上還有戚繼光的紀念塑像等海防記憶</p><p class="ql-block">特意選了面朝大海的海景房,沒想到那正是一條往來的道路,一晚上都有汽車通行,根本無法入睡,這很是失憶也是經驗了</p> <p class="ql-block">酒店窗戶望出去。目前還是軍民共用的海港碼頭,正值開捕季,軍港暫時封閉了,綿延海岸線停滿了捕魚的大漁船,還挺壯觀的</p> <p class="ql-block">D2,原來安排今天去檀頭山島的,碼頭告知說現在只安排下午的渡船,而且四點半就收船了</p><p class="ql-block">我們果斷放棄,驅車半個多小時,直接來到花岙島。<b>花岙島</b>古來都是最優良的曬鹽地,所以當地的海鹽是很出名的,我們主要是來觀賞海上石林</p><p class="ql-block">分佈於花岙島東側海岸帶的眾多柱狀結理群,面積達1.03km²,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於1.16億年前的火山噴發,</span>雄渾壯觀的石柱岩嶂景象,氣勢恢宏、千岩疊嶂萬柱湧動</p><p class="ql-block">柱狀結理是由火山酸性岩漿冷卻、收縮產生垂直縱裂隙而形成,經年累月受著海浪侵蝕,逐漸成為了如今這樣巨大的六邊形岩柱,石柱一根嵌入一根平整地緊密相連,高低錯過地矗立在海岸邊,如擎天柱伴直刺蒼穹</p><p class="ql-block">這裡幾乎沒有遊客,如無人之境,如宇宙洪荒之地,頗為震憾</p> <p class="ql-block">除了耳畔的海浪聲,呼呼的風聲,沒有一丁點人類的痕跡,小恐怖😱</p> <p class="ql-block">花岙島特有的鹽地里長出來的西瓜據說又甜又沙,其實除了解渴並沒有啥特別之處</p> <p class="ql-block">下午2點輪渡返回。再見了,花岙島!</p> <p class="ql-block">頂著仍然炙熱的陽光,我們一路向西前往<b>天台山</b>,2小時趕路,終於在炊煙升起的時候,我們到了<b>國清寺</b>景區。原打算入住的廬境精舍客已滿,最終我們落腳天台賓館,這是一家國賓館級別的老賓館,服務設施齊全穩妥,最主要是在國清寺景區內部,十分幽靜適意</p><p class="ql-block">國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四周峰巒疊嶂、古木參天,擁有古剎、隨塔、隨梅、古樟,而且周邊有村莊相伴,禾田稻香正是秋收時節</p><p class="ql-block">夕陽下,面對熟悉又親切的稻田,久違的燃燒稻草的味道,我的眼淚差點下來了,眼前這幅田園風光,讓人不由想起鄧麗君《小村之戀》,“灣灣小河,靜靜的山崗,依偎這小村莊……”,這才是鄉村本該有的樣子啊,跳石河畔的童年晨光浮現眼前,好不感慨,回~不~去~的記憶了!</p> <p class="ql-block">累了,晚安!</p> <p class="ql-block">D3,清晨,不及早餐。陣陣稻香,把我帶到禾田裡,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稻穀,真的是很香,特別親切的味道,大地的味道。城市裡長大的人從來沒有像此時這樣貼近土地稻穀,好激動啊!“仓庚百啭蚕桑启,布谷一声粳稻香”稻田里金灿灿的穀子颗颗籽粒饱满,每一株稻穗都如玫瑰般美丽,沉甸甸的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装饰了耕者一年里辛苦劳作的梦</p><p class="ql-block">收穫的季節,一切是這麼的美好!</p><p class="ql-block">農耕文化的記憶深植骨髓,我越來越喜歡農村和山林,大概是這個緣故吧,年紀越大鉛華洗盡後,更是盼望返璞歸真</p> <p class="ql-block">“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此刻站在隋塔之下,想起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很是應景</p> <p class="ql-block">有老農在地裡幹活,腳邊有兩筐剛從地裡翻出來的紅薯,看他還在黑黝黝的土地裡播种,說是在播蘿蔔籽。一塊不大的田園里,作物好豐富,我認識的就不少,遵循四時八節按序播種收穫,真是世外桃源的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嚮往,此生不知有沒有機會回歸園田,做個徹徹底底的農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p> <p class="ql-block">在蒼郁的松林之上有一座<b>隋塔</b>,曆史悠久距今已1400多年,載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p><p class="ql-block">除了洛陽嵩岳寺塔(建造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這隋塔可謂中國第二的磚木結構古塔了</p><p class="ql-block">唐武宗会昌法难受损,后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裸露的磚石讓我想起雲岩寺塔來(也叫虎丘塔)</p><p class="ql-block">隋塔實際比雲岩寺塔年代早,同樣的樓閣式磚木結構,且都被火災焚毀了外層的木質飛簷翹角,獨留下滄桑的轉結構,下面的圍基是1973年填補的,為了堅固塔基,也為了不讓人們再登塔。守塔人告訴我們,九層高的塔載地下至少深六米,那十年終究沒有被毀掉,現塔身呈绛黃色是因過火把青磚燒成了紅磚的緣故</p><p class="ql-block">在周邊松柏鮮花的襯托之下,倒也顯現出古樸滄桑的歷史感,近旁便是<b>霞客古道</b></p><p class="ql-block">而雲岩寺塔八面七層,現高48.7米,且一直在往其東北方向傾斜。隋塔卻如一位仙風道骨的老僧,矗立在山峰之巔守護著國清寺,守護著一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國清講寺,千年古剎,台宗祖庭,異域留芳!</p><p class="ql-block">國清寺位於、紹、溫、嘉四地交界的天台山麓,<u>始建于公園598年(隋开皇十八年)</u>,唐武宗會昌法難隋塔严重受损,至南宋建炎二年重新修葺。<u>现存建筑为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重修的規模</u>。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创立的天台宗,为中国漢化佛教第一宗,當年的遣唐使也都是來天台山取法學習義理,因此國清寺也是日韓天台宗的祖庭。蘇州寒山寺的寒山拾得兩位和尚也曾在國清寺學習、修行</p> <p class="ql-block">“禪耕”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礎,也是僧侶必修的覺悟法門。徐霞客曾有過“國清寺山頂隨處種麥”的記述</p><p class="ql-block">其他寺廟少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清寺還能堅持做到很了不起,而且國清寺不賣門票,對所有遊客免費開放也很值得誇讚。曾經承德外八廟被訛的經歷,回想起來還很令人不爽</span></p> <p class="ql-block"><b>霞客古道</b>,徐霞客三次登臨天台山,《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作就是『游天台山日記』,記錄他第一次遊歷天台山的所見景象『……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乾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如今依舊茂林修竹,松風飒然</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點,臨時起意去天台最高峰<b>華頂寺</b>看看,山路十八彎,路窄還陡,<span style="font-size:18px;">21公里山路盡然開了進一個小時車才到山頂</span>。結果被告知華頂寺正在維修,太遺憾了!隨手拍個遠山,安慰一下受傷的小心靈,下山~</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員說,華頂最美的時候,是每年5月10號左右,漫山的千年杜鵑非常壯麗,好吧,來年五月再見</p> <p class="ql-block">天台賓館內的盆景和美食同樣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D4,返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