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宁波民族工业起步阶段“三支半烟囱”企业的旧事

陽光萬森

<p class="ql-block">文/张华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近代民族工业相继在宁波建立。老宁波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民谣反映了民国时期宁波的工业短缺落后的状况,但是它却是民族工业起步阶段的一种进步。</p><p class="ql-block">宁波“三支半烟囱”工业的经营者非常有决策头脑,首先考虑这些企业都要使用锅炉作动力,为方便大量煤炭运入用于锅炉的燃料,工业垃圾又需要及时运出去,故厂址应该全部建在甬城的江边,所以(1)和丰纱厂、(2)太丰面粉厂建在甬江东岸边;(3)永耀电力公司建在姚江岸边附近;(4)通利源榨油厂建在奉化江岸边。自此,才有了“三支半烟囱”说词,为以后宁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至现代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以下请容我说说:“宁波“三支半烟囱”企业的旧事。”权作新老宁波人茶饭之后,谈天说地的话柄。</p><p class="ql-block">1、和丰纱厂</p><p class="ql-block">据《宁波市志》记载:“和丰纱厂”地址:江东冰厂跟(现称宁波市江东北路317号),占地5.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办公楼和成品车间等。</p> <p class="ql-block">“和丰纱厂”大门建于1916年,欧洲民国式建筑风格,大门口由二位厂警站岗。</p> <p class="ql-block">“和丰纱厂办公楼”建于1921年,建材采用洋松、砖瓦水泥结构,为二层民国式建筑,照片中帐房先生穿梭于办公室之间,显示和丰初期经营兴旺。</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1年的“和丰纱厂”综合洋房,为欧洲民国式二层砖瓦水泥结构。朝东座西,背靠北是宁波“三支半烟囱”之首,高耸云端的“和丰纱厂”大烟囱。</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现存保留“宁波书城”的“和丰纱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1905年戴瑞卿等21人组建“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有股份6000股,戴一人占1000股,为最大股东。厂区面积占地80多亩,纱锭为11200枚,规模为当时浙江省纺织界第一位。厂区各通道设有小铁轨,通向甬江边码头,以方便货源的进出。</p> <p class="ql-block">和丰纱厂自生产以来到1925年,除一年稍有亏损,其它年年盈余,利润在30万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和丰纱厂董事会成立照片,拍摄于1924年。</p> <p class="ql-block">但是自1926年开始,因军阀混战,国军围剿红军,时局不稳、洋纱倾销,企业亏损严重,仅1932年上半年就亏损达44万元。企业面临停业。此时,和丰监察人俞佐宸力排众议,受命于危难之间,出任总经理。</p><p class="ql-block">俞佐宸以厂房财产作抵押,向垦业银行贷款200万元,作为和丰经营和流动资金。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后,到1937年不仅摆脱了困境,此年还获利120万元以上,还清了银行的所有抵押贷款。</p> <p class="ql-block">现存保留的砖瓦水泥结构民国式建筑,和丰纱厂成品车间,拍摄于1921年。</p><p class="ql-block">据厂史记载:从经营角度来说,1907到1938年,和丰三十年间共获净利润7439900元,是该厂投资的12倍。但是后来出现了2次难以控制的灾难:1941年2月,引擎车间火灾,使工场全部焚毁。同年4月日寇侵占,宁波沦陷。纱厂无奈停业。1946年5月,停业5年的纱厂重新开工,但经营一直不好,大多时光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度日。</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1953年,和丰纱厂实行公私合营。到1982年和丰纱锭已从解放初的6000枚增至72000枚,并拥有672台阔幅布机。</p> <p class="ql-block">2、太丰面粉厂</p><p class="ql-block">太丰面粉厂的前身叫“立丰面粉厂”也是和丰纱老板戴瑞卿等创办于民国20年(1931年),后经金廷荪、杜月笙、篑延芳、徐懋棠、洪宸生等13位股东集资30万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起名“太丰”面粉厂。</p> <p class="ql-block">太丰面粉厂民国式建筑拍摄1931年</p><p class="ql-block">在当时和丰是一家相当有规模的面粉厂,建厂初只有90多名职工。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定,行业竞争激烈,宁波人习惯于吃大米,太多不喜欢吃面食,销量不大;1941年日寇占领宁波,2000余包面粉被掠夺殆尽,时任总经理的洪宸生避居上海租界,生产经营始终不景气。</p><p class="ql-block">为反对日寇的掠夺,太丰釆用磨洋工,只开一台机器,每天只生产1-2百包面粉,与敌周旋至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进口的太丰面粉制造机器</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洪宸生返甬,太丰厂才全面复工生产。由于限制加拿大面粉进口,国产面粉销路打通,太丰经营逐渐兴盛,历经商场浮沉与历史变迁,成为沪甬两地,工商业界赫赫有名的面粉制造企业。和丰旧址:位于宁波市甬江东岸,现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北路221号,宁波书城3-4号楼边。老宁波都晓得太丰面粉厂是民国时期宁波近代工业有名的第二支烟囱。</p> <p class="ql-block">3、永耀发电厂</p><p class="ql-block">1915年的一个晚上,宁波的商号突然亮起了电灯。这在民国初年可是新鲜事物,甬城市民奔走相告,商家的电灯泡顷刻之间断货。当时浙江除省会杭州之外,尚未有一个城市有发电能力的企业,宁波市成了浙江省具有供电的第二城市,而名声大震。</p> <p class="ql-block">孙衡甫、虞洽卿等永耀电力有限公司股东合影,照片拍摄于1914年。</p> <p class="ql-block">永耀电力公司发电之初,技师开机送电,拍摄于1915年。</p> <p class="ql-block">1914年宁波市慈溪人,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孙衡甫、周仰山、孙衡甫、刘鸿生、戴瑞卿等集资创办了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耀电力公司,董事长虞洽卿,经理周仰山。</p> <p class="ql-block">永耀电力有限公司地:宁波市北郊路1号,北临姚江,南面北斗河畔,燃料运输极为方便。首期投资13万元,仅有两台25千瓦的发电机,只够用500盏100瓦的灯泡。但是这在当时也够使用了。因为当时工业用电不多,几家大的企业如:和丰纱厂、通利源榨油厂、太丰面粉厂等有自己的发电设备,而老百姓生活照明,还习惯于煤油灯。永耀日发电50千瓦,主要是给一些商店照明用的。1919年至1933年永耀陆续添置设备,电量仍供不应求。到1949年永耀拥有发电设备容量9520千瓦,实际发电量5000-5000千瓦。</p> <p class="ql-block">1949年宁波市解放,电厂作为宁波市工业和生活用电的主持企业,因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守护。永耀电力公司民国式建筑大门照片,拍摄于1949年5月。</p> <p class="ql-block">但是逃往舟山的国民党残部多次轰炸宁波,10月18日临近姚江的水泵房被敌机炸毁,发电车间也被燃烧弹引发的大火烧掉,大火映红了姚江岸线的厂区。直至1950年5月舟山解放,永耀电厂才恢复生产正常发电,以保证工商业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p> <p class="ql-block">至今保留的民国建筑永耀电力公司大楼,宁波近代工业三支半烟囱的第三支烟囱依然可见。</p><p class="ql-block">1953年永耀电力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65年宁波电网并入华东电网改称宁波电力公司。1983年宁波电力公司停止发电。</p> <p class="ql-block">民国建筑永耀电力公司拍摄1915年</p><p class="ql-block">4、通利源榨油厂</p><p class="ql-block">据《宁波市志》记载:清光绪年间三十六年(1905年9月),宁波绅士张玉成等7人集资7万元,在城区濠河街南段(现音乐广场公园一带),创办了“通利源榨油厂”,购置蒸汽机、柴油机和176匹发电机各1台;锅炉4台,磨籽机2台,水压榨油机5台等设备。</p><p class="ql-block">因为通利源榨油厂是季节性生产,时开时停,故称为“半支烟囱”。</p> <p class="ql-block">1907年投产,专门生产棉油,其产品“金钱牌棉仁饼”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出口日本。“通利源榨油厂每年收购棉籽3000万斤,每100斤棉籽可榨油13至14斤,年生产棉油约400万斤左右,消化了宁波地区棉农过剩的棉籽,起到了保护民族工业不可估量的贡献。通利源榨油时间一般从中秋至第二年端午结束。端午以后还有一个月生产油菜籽或者草籽(紫云英)油。其余时间停产维修机器。</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宁波市解放,1953年公私合营,通利源榨油厂改名为宁波油厂。记得六、七十年代鄞、奉、余、慈、镇农民草籽、棉籽收获季节,在濠河头一带停满了菜籽换油的木船,油厂香油随风飘扬,换油的队伍长达数百米,盛况空前!有的农民将多余的食油,就地买掉换钱,然后买烟、酒、酱油等日用品带回家去。农民一般争公分,手里无现钱,这也是当时农民无奈采取“异曲同工”法子来获取生活的补给。</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宁波市近代民族工业早已旧貌换新颜,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在甬城随处可见,然而,正如宁波老话的歌谣中所说:“宁波三支半烟囱可怜相”然而它却蕴含着老宁波人对工厂企业文化的记忆,成为一种难以抹去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