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单元要素,夯实语言训练(一) ——文昌市第三小学六年级"点面结合”专题教研活动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金秋九月,文昌市第三小学语文组迎来了这个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根据语文组行事历的安排,本次活动是六年级的专场。集体备课——微型讲座——课例展示——随堂听课。六年级所有语文老师各施其才,各展风华,尽显教研之智慧、教研之力量、教研之魅力。</p> 集  体  备  课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集体备课和教研课是密不可分的。第二周,六年级所有语文老师齐聚一堂,针对如何落实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p> 微  讲  座 <p class="ql-block">微讲座:让语文要素在常态课中落地生根——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p> <p class="ql-block">  悠扬的音乐声中,四、五、六年级的语文科组成员相聚在笃行楼六楼多功能厅。 </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资深教师——吕芳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堂令人受益匪浅的精彩讲座:让语文要素在常态课中落地生根——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p> <p class="ql-block">  吕芳老师用亲切而又舒缓的语言,从“现状思考、教材编排、学习方法和迁移运用”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常态课中落实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师可以紧扣课后习题,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去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p><p class="ql-block"> 吕芳老师阐述的要点清晰,紧扣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组员聚精会神地听着,纷纷拿起了自己的笔记……</p> 课  例  展  示 <p class="ql-block">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p> <p class="ql-block">  符丹慧老师和黄妫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同一堂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两位骨干教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教学,扣住“痛击敌人”这个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她们的课堂碰撞出炫亮的火花,为在座的各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执 课 教 师 反 思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及目标达成反思(符丹慧)</p><p class="ql-block">目标一: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悬崖、手榴弹、全神贯注等。</p><p class="ql-block">完成方式及效果:</p><p class="ql-block">布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自主抄写。课堂检测,字音过关,易错字当堂纠正,引起注意,足够重视。“寇、贯、悬”还需第二课时快速复习巩固。</p><p class="ql-block">目标二:读通课文,理清文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完成方式及效果:</p><p class="ql-block"> 1.课堂检测读书,发现学生预习时读书不到位,标音字错误率高。预习任务中的“朗读课文”,考虑放在晨读落实。</p><p class="ql-block"> 2.“理清文路,概括小标题”,我采用的是:思考文段主要内容➕找关键词的方式归纳,整体把握➕关键信息结合的方式突破。反思:长文读短对大部分同学来说不太容易,精准概括小标题更难,哪怕是六年级了,还很难很难,需加强训练。</p><p class="ql-block">目标三: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人物形象。了解课文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试着运用。</p><p class="ql-block">完成方式及效果:</p><p class="ql-block"> 1.反复读,读中悟形象。悟出形象再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2.学方法:读~观察文本表达特点~说方法~思考表达效果(这一步不应该揪得太深入,拔高要求费时间。可换为以选择题的方式,降低梯度帮助学生快速体会写法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黄妫萍)</p><p class="ql-block"> 依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的语文教学要素,结合协同研修教学五环节,我设计了教学五任务“引领自学,检查反馈”“互助合学,理清文脉”“调拨展学月,关注写法”“达标测学,学以致用”“归纳梳学,加深记忆”,以此达到让学生学会归纳小标题和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节奏紧凑,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够明确,只要学生收集课文相关资料,没有明确指出收集关于哪方面的资料,学生在引领自学检查反馈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展示交流效果,导致在这环节花的时间较多。在调波斩学关注学法时,学生们合学比较成功,展示比较充分,特别是达标册学时学生能够发挥想象进行读写迁移,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口头填写故事,学生填写效果好,可见掌握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本课基本落实了提炼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借助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学会了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点面结合的写法。</p> 听  课  感  想 <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壮士》听课随感 </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风透着瓜果的芬芳,九月的教研同样散发着求真务实的教风。今天黄妫萍老师和符丹慧老师,用爱心和慧心以同课异构的方式绎了两节常态课堂。</p><p class="ql-block"> 她们上的是《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一课时。两位老师紧扣单元目标和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有效的课堂调控,扎实的训练,真挚的情感,巧妙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感受英雄气概、掌握点面结合写法的同时,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两节课都是协同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基本一样,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 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人物情感,读中发现语言规律。但两位老师在指导读的方法有略有不同。如初读课文时,黄老师采用的是师生合作读,在黄老师正确规范入情的领读下,学生看着老师的表情,听着老师的声音,很快就被感染被带入情境中。不需任何指导,学生就能模仿老师,入情地朗读。这就是范读的魅力,是润物无声的体现。符老师采用的是自由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氛围宽松,学生放松自如地读,教师在巡视中及时发现学情,针对性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导,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课堂上教师的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两位关注学情,顺学而导,善于点拨。概括小标题时,两位老师都结合五年级学过的方法——借助关键词句,提取概括信息。利用课后习题一中的小标题,引导学生怎样找到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先扶再放。在这一环节,黄特别善于梳理归纳学法,让学生反复读,加深印象。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时,两位老师都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进行指导点拨,有各有特色。符老师巧妙的让学生齐读群体描写的句子,个别读个体描写的句子,抓住“痛击”指导学生朗读,将学生带入战火硝烟的场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去找段落表达的特点,区分点与面的描写,体会好处。黄老师则是用不同的颜色将关键词标出来,直观地分别出群体与个体,学生通过视觉,通过朗读,很快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在黄老师的点拨下学会了点面结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练,是学生内化的途径。在认识了点面结合写法后,两位老师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从课文的其他段落找出描写个体与群体的语句,加深对点面结合这种写法的认识。黄老师还善于从文本挖掘,利用第五自然段的留白作为课堂训练的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学会表达。 </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两节课诠释了协同教学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我们看到了思维在流动,听到了生命在拔节。沿着这样的足迹,不断地探索,定会在常态课中增效提质。 </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六年级语文教研专场,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两节课,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完美的诠释了我们学校的“协同教学模式”,很好的驾驭我们学校的“协同教学模式”,出色的完成《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教学目标。让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也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同课异构,异曲同工之妙处。</p><p class="ql-block"> 两节课的课堂教学对单元要素分配非常紧密,对接课文课时任务,陈述具体,很好的体现认知层次性,课堂重难点设定要点符合学情。 </p><p class="ql-block"> 这两节课的授课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教学有自己的有想法,这两节课是有灵魂的课堂,更是高效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今早,听了符丹慧和黄妫萍老师上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课。我关注了教学的过程。两位授课老师通过教学五个环节,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在引领自学的环节中,做到检查反馈。特别是互助合学,理清脉络时,用提炼小标题的方法,掌握主要内容。在此同时教会孩子“借助关键句词,提取信息”的学习方法。紧接着点拨展学,关注点面的描写方法,让孩子们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无畏。重点指导什么是面的描写?什么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冯问题。最后在达标测学中,做到学以致用。孩子再次准确无误找出面和点的写法,并体会此写法的好处带来的层次感和画面感。孩子们还利用点面结合讲故事。谈课后收获。两堂课实效性强。总之让我们耳目一新,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今天聆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课,我收获良多。同样是授教《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但是不同的方法造就不同的课堂,演绎不同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符丹慧老师本节课采用了两种方法:</p><p class="ql-block">一、以读促教。</p><p class="ql-block">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读课文时,老师以师生接读,个别读,小组朗读,在读中感悟课文大意,然后又以指名读的形式,提炼各段小标题,接着以个别反复读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和人物形象。最后又以老师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p><p class="ql-block">二、迁移学法</p><p class="ql-block"> 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方法后,又以本文的第六自然段为范本,给学生找出点面结合的句子,利用余温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了这一场面描写,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黄妫萍老师的课亮点多多。每个训练的点走得清晰可见,每个点的训练都有法可依。</p><p class="ql-block">一、方法引路降难度</p><p class="ql-block">(一)黄老师检查预习时,复习了平时预习的四步骤“疑、查、读、”然后按照这四步进行引导学生质疑,了解写作背景,读课文、学习生字和写生字。</p><p class="ql-block">(二)在指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时,黄老师以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抓关键句,提炼概括小标题。学生有前面的方法指引,很快提炼出小标题。真正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二、语文要素层阶梯</p><p class="ql-block">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提炼小标题后,重点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组读和体会,了解了什么是“点面结合”,然后迁移学法,在本课第6自然段找出点面结合描写的句子。接着通过补白,在第五自然段中补写其他四位壮士歼敌的点的描写。做到了阶梯性的语文要素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点拨,是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教研形式是同课异构,主题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这场面的”。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思路下的高效常态课,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可见一斑,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对学生的引导即时有效。</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都侧重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引导点拨,课堂问题的指向性明确,学生在的学习中习得方法,懂得了在场面描写中,群体的描写就是“面”,个体的描写就是“点”,感受到点面结合这种写法的好处。板书的设计也是简洁明了,重点明确,在归纳梳学环节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通过背景资料,引领学生走近历史战争故事。接着通读课文,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在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关注写法。课堂上,符丹慧老师主要通过读中感悟,黄妫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提炼关键信息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感受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两位授课老师根据孩子的学情,精心设计学习环节,教学过程清晰。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然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事做,有发言机会。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虽然两节课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细节,但是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聆听六年级语文教研专场——同课异构《狼牙山五壮士》,收获良多。两位老师聚焦第二单元语文要素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进行教学。 我主要从“观教学目标”方面来做点评。</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都能很好落实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对接单元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完成课时任务;突破重难点,训练到位。</p><p class="ql-block">一、相同点</p><p class="ql-block">目标一:正确读写词语方面,两位老师都能大胆放手学生自学课文,先学后教,通过“自学检测”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情况以及易错字“贯”的笔画笔顺,完成好。</p><p class="ql-block">目标二:读通课文,理清文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读通了课文。</p><p class="ql-block">采用的方法是找关键词的方式概括小标题,学生习得方法,目标达成。</p><p class="ql-block">目标三的实施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两位老师都能紧扣第二自然段“痛击敌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的落地生根,习得什么是点,什么是面,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二、不同点</p><p class="ql-block"> 黄妫萍主任特别在“调拨展学,关注写法”这环节处理得特别妙,老师先通过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运用不同的标识,学生直观明白“群体描写”“个体描写”的基本特点,再过渡到“面”与“点”的区别,搭好支架,学生顺着支架理解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并通过男女合作读,感悟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师大胆拓展“点面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除了文中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场景,还有哪些片段采取这种方法,学法迁移。让学生上台口头填空讲故事对内容补白,学生对群体,个体的想象特别精彩,这不正是落实了教学目标吗?</p><p class="ql-block"> 符丹慧组长的课堂,在落实第三个目标时,也是紧扣““痛击敌人”场面展开,通过朗读感悟来获取。老师激昂的语调,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老师处理巧妙,群体描写,齐读;个体描写,个别生读,,很快明白什么是点和面,小组合作读,感受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效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与四年级组也纷纷在语文群里发表了自己深刻的感受。</p> 随  堂  展  示 <p class="ql-block">  符丹慧和黄妫萍两位主备老师的展示课过后,这两节优质课随着其他老师进入了六年级各班的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李春桃老师的随堂听。</p> <p class="ql-block">蒋慧敏老师的随堂听。</p> <p class="ql-block">林晶晶老师的随堂听。</p> <p class="ql-block">陈若老师的随堂听。</p> <p class="ql-block">听课老师专注,认真地做好笔记。</p> 随 堂 听 感 悟 <p class="ql-block">吕芳老师的随堂听后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时间,分别随堂聆听了李春桃老师、蒋慧敏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的教学。两位老师都以黄妫萍主任和符丹慧组长精心设计的模版为主,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做了适当调整。</p><p class="ql-block">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两节推广课。我也得到了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要依据班级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才得到扎实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①了解背景;②读通全文,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易错字;③梳理文脉,概括小标题,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①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革命的英雄气概;②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③语写迁移,课堂小练笔。</p><p class="ql-block"> 如此安排对于我们班的常态教学更合理更有效些。</p><p class="ql-block"> (二)对协同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引领自学——互助合学——调拨展学——达标测学——归纳梳学”这五个步骤,既可以单独设计为五个版块,又互相融合。(吕芳老师)</p> <p class="ql-block">符惠芬老师的随堂听感悟。</p>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听了李春桃老师,蒋慧敏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两节随堂听课例推广,两节课课堂板块清晰, 注重朗读,通过师生接读,感知课文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住课文中关键词提炼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通过引领自学,互助合学,概括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五壮士的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时巧妙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根据学生学情,把学和练结合一起,完成教学目标。“协同教学模式”得以推广。</p> <p class="ql-block">  其他老师也纷纷在群里发言讨论。</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每位参与的老师都收获满满。以研促教提质量,听课磨课促成长!</p> <p class="ql-block">供图:蒋慧敏 李春桃</p><p class="ql-block">编辑:蒋慧敏</p><p class="ql-block">审批:符丹慧</p>

点面结合

老师

学生

教学

课文

语文

小标题

写法

五壮士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