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青海今昔

匀速盘旋的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省1929年建省,之后一直处于军阀马步芳家族的统治之下,1949年获得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省面积比较大,有72万平方公里,1949年时人口只有一百多万,其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各占一半,少数民族主要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省的地理特征:整体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为农业区,由川水地、浅山、半浅山地构成。东南、南部、西南是草原和高山,西边以戈壁滩为主,北部是草原和山区。以青海湖为中心,产生了海东、海南、海西、海北的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东部地区海拔在两千米左右,向西向南逐步提高到三千至四千米左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很少。草原面积广大,但由于海拔高,产草量低,虽适合畜牧业但是条件不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前,青海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东部农业区土地少、灌溉条件差,农产品产量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在牧业区,政教合一,普遍实行的是千户、百户制度,牧主、头人是草原的主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农奴制度,牧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前,青海社会发展水平低,教育落后,全省只有三所中学,其中西宁市两所,乐都县一所。老百姓中文盲半文盲比较多。地处偏僻,没有报馆,老百姓见识少,对外界了解少,谁要是去了一趟兰州,就算见了大世面。解放前,青海没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社会封闭程度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前,青海政府架构落后,除了东部农业区设立县治还算完整,在今天的海西地区只有都兰县,海北地区有门源县,海南地区有贵德县、共和县,玉树地区只有25族部落,省政府设了一个专员办,果洛地区有大小二百多个部落,黄南地区也是以部落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8月,解放军在兰州战役中打败了马家军。在王震同志的亲自指挥下,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一军、二军挺进青海。首先是一军从民和县、循化县两个方向进入西宁,之后一军部和二军部都到达西宁市。中共西北局下达命令,一军留守青海,二军进军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震同志时任一兵团司令员,他在西宁给一军领导同志下达“驻守青海、建设青海”的任务后,率领二军走大通县,翻越祁连山,穿过扁都口,进入甘肃省,然后向西进军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兰州战役后,马家军崩溃,马步芳父子乘飞机逃离西宁。树倒猢狲散,留守西宁的军队迅速瓦解。解放军在进军西宁的过程中,除了在循化县遇到小股敌人的阻击以外,基本上没有遇到敌人有组织的抵抗。一军侦察科长孙巩带领600骑部队先行到达西宁时,西宁已经没有军人,只有老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军进驻青海后,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是建立人民政权,二是剿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先后向各个地区派出工作队和部队,建立县政府。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海南州、海北州、玉树州、果洛州、海西州、黄南州人民政府。同时增设了一些县,并在所有县下设立了区政府、乡政府。从1949年底到1953年底,基本完成了青海省各级人民政府的设立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牧业区由部族、部落状态转化为各级人民政府治理架构,要解决大量的民族矛盾、部落矛盾、阶级矛盾。工作量巨大,工作极其艰难。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这一伟大变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建立各级人民政府的同时,解放军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剿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步芳军队溃散以后,其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全省各地,既有小股武装也有零散的敌人。在1949年底到1953年底之间,全省各地爆发了多起叛乱行动,如湟中、湟源、大通等地发生的暴乱。叛乱者主要是马步芳的军队残余。在清剿行动中,解放军共牺牲了1300多人。现在青海各地的烈士陵园里,都有当年剿匪牺牲的解放军官兵的陵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青海建立各级人民政府的过程中,大批解放军干部战士转入地方工作,同时,从华北民大、西北民大分配来一批刚刚毕业的学生充实到各级政府中,还从外地抽调了一些干部支援青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的青海省县以上政府机关里,工作人员除了部队转业军人、外地调入干部和分配来的学生,还吸收了一些本地有文化的人和牧业区的上层人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刚解放时,西宁市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城市。西宁市好一点的建筑,在现在城东区的东关一带,那里是马步芳政权的达官贵人的居住地。进入西宁城区以后,市里面街道狭窄,路面高低不平,遇上雨天泥泞难行。路两边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最高的一栋建筑也不过是三层楼。民居基本上都是平房。商业都是小铺面。基本上没有工业,所谓的“八大工厂”,不过是制革厂、洗毛厂、修理厂、火柴厂等,与手工作坊基本是一个规模。市民由于就业机会少,收入少,生活水平较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后,西宁市政府开始推动工商业发展,商业逐步繁荣,工业逐步发展。从内地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青海的越来越多,西宁市逐步繁荣起来,省内的各州地市县的所在地也逐步有了城镇的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前后,国家开始发展核工业,青海是一个重要的基地。随着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青海地方工业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4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三线建设,青海是重要的地区。国家在青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批的工厂,有些是从内地整体搬迁来青海,有些是从内地企业中抽出一个车间搬到青海,然后扩大成完整的企业,少量的是新建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设在西宁市,少部分在周边的地区。到1970年代末期,青海省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比如钢铁厂、铸造厂、汽车制造、棉纺业、毛纺业、机床制造、制药、化工厂等等,此外还设立了一批军工企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国家投资建设工厂外,省上以及各州地市县也都根据情况开展了工商业建设,投资建设了不少地方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0年代是青海省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同一时期,商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80年代开始,随着推行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开始逐渐衰落。到了90年代末,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关闭破产。在工业企业大量倒闭破产的同时,西宁市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许多工厂的厂址和职工宿舍,后来变为了房地产开发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与工业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不过主体由国营变成了私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2000年以后,青海省获得了进一步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和交通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现在的西宁市在市容市貌、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成为新型的现代高原城市。各个州地市县所在地,也都呈现了繁华的城镇面貌。连接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地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也都获得了大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1949年至今已经73年了,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有赖于一军将士为解放青海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有赖于青海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努力,更有赖于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对青海持续不断的大力支持。1980年代初社会上有个说法,国家每年对青海有“三个五”的支持:五亿元人民币,五亿斤粮食,五亿元价值的物资。国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对青海的支援力度也逐步加大。近些年来,国家每年对青海的财政支持达到了千亿元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望历史,不禁感慨:没有共产党,何来新青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