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输出”开始——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班第五次集中培训第3天纪实

红枫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间】2022年9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午主讲】王红(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德育》主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午主题】变革教学范式,推进课堂形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主讲】陈小波(正高级教师,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研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下午主题】学科单元式教学探索暨大单元备课策略与建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王红部长专题讲座内容梳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陈小波主任专题讲座内容梳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课间学员与专家进行交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学员代表分享学习收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学员代表学习感悟】</b></p> <p class="ql-block"><b>张伟振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己在智趣数学的实践中,正在实验"元认知"解决问题课堂形态探索,基本步骤是"阅读与理解、制定计划、实施与调整、反思与拓展″,聆听王红教授精彩讲座后,终于找到了自己课堂模式背后的根与魂,那就是"输入、信息加工、输出″的教学范式,找准了自己课堂模式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看到了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b>范小枫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一边听王部长的“变革教学范式,推进课堂形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的专题讲座,一边在思考如何才能以“输出为本”带领我的团队一起快乐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要有明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红教授通过开篇一个“找不着北”的小游戏和水牛团队与大雁团队的区别,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要向“雁群”学习,首先自己要有明晰的方向,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方向,如何知道要把我们的团队带到哪里去?其次是要让我们的团队成员有明确的成长方向,我们持续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就是要让团队成员明晰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部长在讲座中提到“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自信人格培育”,其实自信人格的培育不只是对学生,而且是对我们的老师。我们首先要培育我们工作室成员的自信心,其次是培育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自信才会带给孩子们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变输入为本教学设计为输出为本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来广州的高铁上,可能是因我一路手捧《大教学论》在读,引起了和我一同上车的邻座的好奇,他就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教师”,他又好奇地问“是大学教师吗?”我笑答“恰好相反,是小学数学教师。”然后,恰好他有一位六年级的男孩儿,于是就从孩子聊了起来。他聊到每天下午在孩子的班级群里看到很多家长在群里@老师“某某孩子今天要去什么培训班,告诉孩子放学后抓紧时间过去。”于是他和孩子的妈妈就很焦虑。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自己家的孩子不上,总感觉孩子会落后,总想着如果多上几个辅导班,孩子会不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难道不就是所谓的教育的“内卷”吗?为什么如此,根源就在于家长焦虑,就如这位父亲所言:如果多上个辅导班孩子会不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此同时,再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什么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国家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文件政策,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却不见多大起色呢?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的焦虑吗?我们是不是也总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我们是不是生怕哪个知识没有教到?于是,虽然我们明明知道要以生为本,明明知道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到头来却还是忍不住自己要代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王红部长提出的以“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我们需要大胆地“净化知识”敢于给知识做“减法”,以“输出”作为价值追求,用“输出”倒逼“输入”,从而使得“加工”更加注重“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要处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澜教授说“不写文章不看书。”就是告诉我们以写文章为目的去看书时读书效果才会更好!让我想到了市教师教育科常亚歌老师最近对所有市级工作坊成员提出的写作要求:每周写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专业文字。很多老师“听”而却步,“听”起来感觉好难,这其实就是一种“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习惯性以“输出”为目标进行“输入”,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其实可写的东西真的很多,每天养成用心读、用心看、用心想,随手记的习惯,其实一切也并不是太难。</p><p class="ql-block"> 带团队一起成长是幸福的,更是责任重大的。我希望尽我所能,不问东西,从现在做起!</p> <p class="ql-block"><b>潘红艳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改革基本上是九到十年一轮,教育理念一再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变革,反转课堂、小组学习、体验学习、自主学习等等眼花缭乱。一线教师们忙着参加课标培训、钻研教材教法、听课听点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着“怎样执行?怎样落实?”忙着跟上潮流!其实静下心来,我们真的应该想一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什么对于学生才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根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知识大爆炸,终其一生人也无法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全部学完,更谈不上全学会。那么学校教育到底要教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有老师会说“让学生在学校学会最基础的知识,保证他们能在社会上生存。”杜威任务:“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会学,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会学以致用,能够在将来离开学校的人生几十年里,自己能主动地去搜集、学习、应用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在漫漫人生中顺利的,甚至是精彩的生活下去。教师、家长能陪伴他们的仅仅是他们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年月,在求学的过程中,关键不是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到了多少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以保证他们的能力能达到将来独立行走社会的程度。这也是“新课标”中一再提及的“终身学习”。其实简而言之就是从“学会”到“会学”到“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让学生会学”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梦想。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也一直为之努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实施是否朝向这个目标,是否合理,是不是偏移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线教师总是过于钻研教法,少了对教法背后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地思考。就是所谓的“只顾埋头苦干,忽略了抬头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时候,好好想想自己努力的方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深度参与,真正由课堂的参加者、服从者,被输入者变成参与者、输出者。</p> <p class="ql-block"><b>尹赛丽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改、新课堂背景下,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王红部长的讲座给予我很多思考,她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输出为本的课堂范式,切实转变育人方式,让学习变得有目的、有动力,切实提高了育人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知识输入,经过个人的深度的建构、内化,最终通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进行输出,学生在不良知识结构的运用中发展了思维,学生的发展可见一斑。另外,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教师要以终为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更加聚焦,也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听讲座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结合我校目前课堂教学的研究,如何秉承我校“适合教育”的理念,提出我校的教学范式?我校的教学范式的共同的信念、价值、技术如何构建等?这些都需要结合既有成果继续深化研究和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到教学模式,今天下午陈小波老师关于高中数学单元式教学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单元式教学的模式,如“问题链+任务单”教学模式、“三段七步十九要素”单元式教学模型。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切实落实了课程、单元、课时设计的意图,体现了知识、方法、思维培养上的基础性、系统性、普适性,让学生学的更加通透、更加高效。陈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即单元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为一线教师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为新课标的落地提供了经验,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思维逻辑值得我们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张喜锋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今年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的当下,今天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部长《变革教学范式推进课堂形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和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小波院长《学科单元式教学探索暨大单元备课策略与建议》的专题讲座,让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生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2001年到2011年,再到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和义教课标的出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渐走入到深水区。目前的课堂教学有些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课改的背景和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这一系列的变革,直指一个导向,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将这些理念落实到一节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使自己明白了,我们应该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素养为导向,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节节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之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把点散的知识通过大单元有效整合、把不同的学科素养通过真实的问题进行项目化实施,更好地让学生在真实、和谐、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积累活动经验,掌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正是我们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将不断努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黄鹂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说教育是唤醒,今天华师大教育学部部长王红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她这个上学第一天就与人大打出手,四年级数学成绩只有18分的女孩子的人生逆袭,其中的转变就是一位数学老师坚持不懈长达半年的补习,成就了一位专注于教育研究,专注于学生发展的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从双减前课外班造成的“影子教育”为例,阐述了教育形态的异化问题,课外班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知识下放”严重违背了中小学幼儿园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使小学的孩子拼中学知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造成的舆论焦虑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充满质疑,同时学生也在课外班的裹挟下缺乏责任心与使命感,对课外补课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双减一剂猛药到来时引起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恐慌,尤其是一线的教学更是承担了所有的教学压力,只有危机和冲突才会带来范式的变化,必须做出改变才能提高效果,增强效率。但是虽然近年来许多的教育手段大量的信息化应用于教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是却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学习从输入——加工——输出的范式流程,因为信息技术在当前使用依然是对教学手段的改变,如智慧课堂、无人教室、平板教学,教学变化的只是形式而并非本质,只是借助工具不同,依然是输入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突然意识到了为什么有些学生上课明明认真听了,可还是一学就会,一做就废,因为听讲属于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也教不会的原因就在于被动,因为孩子自己根本不想学,不会学。输入范式的方式的“知识留存率”低到令人发指,如果还是以输入为本,学生的角色就是一个存储器,想要提升知识的留存率,就必须主动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王红教授提出了输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输入为本的教学范式,建构以输入为本的教学范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中央处理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驻马店的邱亮老师分享了他的以费曼学习法为理论基础进行的“ 让学生以教代学,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教学实验,提出了五个步骤把理论化做教学模式进行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确立你要学习的目标。找到和列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门技术,甚至是你能想象到的任意领域和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理解你要学习的对象。针对这个目标,准备好和筛选相关的资料,选择可靠和多个角度的信息来源,把这些内容系统化地归纳整理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以教代学,用输出代替输入。模拟一个传授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讲给别人,用以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其中遇到阻碍、模糊不清和有疑义的知识重新学习、回顾和反思。如有必要,可以重整旗鼓,进行再一次输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实现知识的简化和吸收。最后,通过针对性的简化和整合,实现这些知识的内化和有效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输出作为价值追求,以输出倒逼输入,加强再加工的过程,意味着教与学的逻辑终点和逻辑起点发生变化。以终为始的学习方式,如同我们撰写,在确立论文题目之际就会在自己的大脑中展开知识搜索,整合已有的经验基础和知识存贮,设立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针对框架中缺少的部分去大量查阅文献依据论文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自己论文体系中的重要环曾在此过程中,在目标驱动下的学习力是最强的,大量摄取的文献资料也会如同长在血肉中一般,成为你认知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与曾经的知识经验逐步建立起有意义的链接,,达成撰写优质论文的学习目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小波老师带来的关于学科单元化教学的许多思想与之不谋而合 ,由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容易造成的碎片化思考在这里可以得到启发,他的讲座贯穿小学中学12年的课程标准修订方案,提出了“问题链+任务单”的教学模型,从制定单元目标到进行一致性分解为课时目标,突破课时的难点,达到专业化发展用一幅幅导图解决好怎么做,做什么,用什么方法的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以及整体规划下的课时设计,完成确定主题——&nbsp;明确目标——&nbsp;逆向设计——&nbsp;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nbsp;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统筹安排与科学设计,把握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进行“再建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边听边学中我也在思考:1.小学数学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思维的特殊性,知识体系的安排一直是螺旋化上升的,大单元教学依然需要遵循这一规律分阶段进行整合。2.要求教师更多的进行备课预设,课堂上的呈现仅仅是冰山一角,团队校本教研的校验机制势在必行。3.输出为本的课堂如何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解决我们最实际的大班额教学。4.以问题输出调整课堂方向是否会带来碎片化的教学结构,让我们无法控制时间与效果。教学实验是必须做到,但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是最有力的见证者,带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心态不断尝试,方能致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范小枫老师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下午,陈主任从学科大单元备课的背景、内涵与意义、“问题链+任务单”单元式教学探索、大单元备课策略与实践、效果与反思、成果与推广六个方面,结合丰富的案例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他的“三段七步十九要素”单元式教学模型整个研究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学习,一是明确 “单元教学”和“一课一讲教学”并不矛盾,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关系;二是明确了构建单元教学的两条线索为知识线索和逻辑线索;三是明确了单元的划分可以按照知识主题、思想方法、学科素养三类进行划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是由一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我们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采取整体设计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有效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个人理解的小学数学的大单元备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教材中现有的自然单元进行大单元备课;另一类就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跨单元整合的大单元教学,这个主题可以是知识主题、思想方法主题或者是学科素养主题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基于我们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真正用的最多的,更有价值的应该是第一种。如在“数的认识”中“大数的认识”单元教学中,就可以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进行整合,在第一课时首先是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整合(包含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认识、数级的认识以及数数),然后是读数和写数的整合。再如“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研究基础上,利用等积变换和倍积变换进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研究,然后再进行应用。这样的大单元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从总体到局部,学习更加系统、深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通过今天下午的学习,让我对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大单元学习是在学科大概念的统领下,有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六个要素构成的学习系统。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一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设计和实施单元学习可以分以下六步完成: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构建开放型学习环境、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不止步,思考再出发。中原名师培育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培训班全体学员将不问东西,从现在做起,一起在追寻“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的途中,坚定信念,不为物移,不为外撼,顺利抵达我们理想教育的明亮那方!</p>

教学

学习

单元

为本

知识

输出

范式

学生

我们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