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侨中记忆/我的侨中情怀

桃蓉

<p class="ql-block"> 海南华侨中学的前身,系昆明私立育侨中学(1938年,云南昆明),1939迁至云南保山,更名为“国立华侨中学”,1941年又更名“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紧接着“国立第二华侨中学”,1944年迁址四川重庆命名为“国立第一华侨中学”,1946年迁址海南海口,命名为“广东省海南华侨中学”,列为广东省和海南地区的重点中学,“文革”期间(1966年至1976年)曾改名“海南华侨中学”,继又改为“海口市第五中学”直至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名为“海南华侨中学”至今…… </p><p class="ql-block"> 这单校门是1946迁址海南海口时建的,古老的校门,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岁月斑斓的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4年分配到海南华侨中学的,与我一起分配来的女同胞有郭慧端,黎海敏,我们仨同一个年级(初一年级)黎海敏是初一(1)班的班主任,郭慧端是初一(2)班的班主任,我呢?初一(3)班的副班主任,由老教师郑强老师带着…… </p><p class="ql-block"> 芳华二十一,执鞭三尺讲台,一站就站到55岁退休,34年的执教生涯,除了待产,及产后的两年时间外,一直都当着班主任,记得我们语文组的科组长邹老师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有侨中的班主任垫底,任何学校的班主任当起来都不在话下了。这话怎讲,那个年代,海府地区有寄宿的学校不多,侨中也就是海口地区唯一的一所有寄宿的学校,学生住在学校,班主任就相当是他们的父母,我其实就相当他们的大姐姐,他们的吃、 住、 行,班主任都得管。那个年代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尤其是侨中,除了三大部(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子弟,就是周边的侨中村,滨涯村,滨廉村,秀英村,玉沙村,龙昆上村,八灶村,盐灶村,及学校周边制药厂,罐头厂的子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家庭的小孩条件比城市的要差 ,都是走读,住校的都是市区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冬天的晚上,冷嗦嗦的时候,宿舍里好在多了件军大衣啊的(班里部队子弟带来的)俩三人合盖一件军大衣,同班同学轮都流着用,真是天冷冷,被窝暖暖啊…… </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侨中校园,占地面积六百多亩,校园里大榕树成片,(均有百年以上树龄)椰子树可成林,光果树都能列出一大串,荔枝,龙眼(也有百年树龄了),芒果,莲雾,杨桃,黄皮,菠萝蜜,鸡蛋果树等等……</p><p class="ql-block"> 是果园,是校园,侨中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侨中现有三单校门,两单在海秀路这边,有后来建的校门(称之正门),最早建的校门(称之侧门),在龙华路拐出海秀路的拐弯处,为方便生活区教职员工出行开的门(称之后们) …… </p><p class="ql-block"> 念想来了,携手并肩,时不时走走老校门……</p> <p class="ql-block"> 校园有百岁的长寿荔枝树,龙眼树,有百岁以上的大榕树…… </p><p class="ql-block"> 最早那会,学校只有一栋三层楼,一楼一间稍大的是会议室,供老师们开会,还有一间十平方开外的是财务室,其它的每间有八个平方左右的是老师们的宿舍, 平时没有啥事财务室是没人“光顾”的,只是到发工资那几天,小小的几平米小屋,是人满为患啊,记得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人民币22元,在当时算不低的了。因为我当班主任,学校要求要住校,住宿舍,吃饭堂,也是一星期才回家一趟。 </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学校没有礼堂,开学生大会怎办呢?大榕树下就是天造地设的大会场,从课室把双人坐的长条板凳搬出来,排排坐, 再到后来,有了“陈学忠科学馆”,一楼有会议室,二楼是学校办公室,副楼是学校理化试验室,也建起了操场,有了司令台,开学生大会,就在大操场开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最早老师的宿舍,是日式木结构的平房(据记载是日本鬼子侵略海南岛留下的),隔墙与屋顶是没有接上的,也就是说矮矮的隔墙只把房子一间间隔开,从东头喊一声就能传到西头那边,那时也没有老师办公室的,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只能回到宿舍,一个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整排宿舍像听报告一样的…… </p><p class="ql-block"> 那回我们还没那个待遇,老教师才能一人分得一间宿舍,我和慧端,海敏仨合住一间宿舍,即是宿舍,又是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学校周边的如秀英村,滨廉村,滨涯村,玉沙村的学生已经开始疏散回家去了。</p><p class="ql-block"> 天时地利,侨中占地面积大,大树成林,户外空旷,把课室的课桌,宿舍里的上下铺的双人床都搬到大树底下,大树底下白天是课室,晚上就是宿舍了。</p><p class="ql-block"> 侨中地势高,地震还伴着海啸,记得1976年的唐山地震大那会海口好多市民跑到侨中来躲海啸……</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句标语那代人一定印象深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p><p class="ql-block"> 侨中这一带被称为金岗岭(对面称为金牛岭)地势高,一时间掀起了挖防空洞高潮,侨中的老师,学生,课余时间,就是抡起锄头,扬起铲挖防空洞,我当班主任比课任老师要更多一点的带领同学们实践,体会也就更深刻。</p><p class="ql-block"> 侨中的防空洞曾成为当时海口市民防空演习的疏导点……</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掀起了一股批封,资,修的风,老师成了“臭老九”,老师被批斗了,还上啥课啊?学工,学农,到工厂,下分校,一时间学校闹得沸沸扬扬的…… </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文化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学校办起来了“校办工厂”学生学起“工”来了,学校有锅炉车间,有无线电小组,比较有名气的是侨中那会搞的“沼气池”,一时名扬海口教育系统,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沼气池需要的原材料就是“干牛粪”,捡牛粪成了老师们的主要“课程”,那时整个金牛岭都被侨中的老师们踏遍,最笑话的是,能遇上一头牛,那是跟在牛屁股后面不放过的了,这牛也真是作弄人,你越想它快快拉屎,它就是不爱拉,有时运气好,还能跟着捡上一抛屎,倒霉的时候,挑着一对空簸箕满金牛岭的转悠…… </p><p class="ql-block"> 捡牛粪,有任务要求的,没课时就去捡牛粪,捡到了,挑回学校还得“过称”的,大家都平等,我们的陈修发老校长也一样捡牛粪,称斤数啊……</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学校还设学农基地,称之为“分校”,最早侨中的分校设在秀英的博养村,后来又换到了向阳村。</p><p class="ql-block"> 那会我们的年纪组长是陈世兴老师,我是(3)班的班主任,我记得清清楚楚,有那么两年的春节,年级组是安排我们(3)班驻守分校的,我带着我们班小小部分“精英”大年三十就背起行囊下分校去了,现在想来,陈组长好偏心,男老师照顾着在家里过年,让我一个姑娘家去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分校”,好在那些“弟妹”很懂事,男同学交代女同学晚上陪好老师,不能睡得太死,万一有事,就拼死命的喊啊…… </p><p class="ql-block"> 好在老天爷眷顾,啥事都没有。有一年的春节,当时的詹校长是领着我们班一起下到分校的,给我好不一般的暗暗自喜,没料到了分校,詹校长的牙突然疼起来,吃不下饭,无奈,只得回海口看牙,真是让我白高兴一场啊!结果还是我(一个大姐姐)带着一帮学生(弟妹)在那个分校过年哦……</p><p class="ql-block"> 能铭记脑海的还有“拦海造田”,后辈人听起来有点新鲜吧,今天的海甸岛“拦海村”,是那个年代一产一簸箕的填出来的啊。很像后来的“兵团大会战”,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们的孩儿们就被喊醒了,挑着簸箕扛着锄头,铲,又像拉练一样拉到海甸岛的海边滩涂……</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起来,我还暗暗自喜,当年的初一(1)(2)班部队子弟、市区子女多,我的(3)班是学校周边几个村的小孩多,我们班的班长林岛,劳动委员曾爱琴都是农村孩子,真是我的好帮手,模范带头做得好,劳动起来一顶二,我班的陈海燕同学,个子小小的,挑起簸箕跑得快啊!我们班屡次受到年级组长陈世兴老师的嘉奖……</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早期的植物园,学校植物园也是学生的学农基地,不过与“分校”还是有不同,在这里学生学的是农业老师给上的农业知识课,侧重学理论知识。</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植物园,是在老址建起来的,虽然旧貌变了新颜,但如今的果树全是当年栽下的,遇上时令水果季节,漫步在这树荫下,不时会有果子“砸”下来,如:芒果,鸡蛋果,纯正的味道,可谓:前人栽树后人尝果啊……</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文化课趋于整常化,只是侨中的情况比较特殊,班主任是规定兼本班的政治课和农业知识课的,也就是特殊时期造就特别的人才,我给学生上过政治课,农业知识课,如今回忆起来,真不知道那时给学生上政治课我讲的是啥,倒是农业知识课我很有印象,“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从六十年代一直流传到七十年代末,记得那些年是屯昌县农业学大寨搞得好,高产甘蔗,高产花生都是从屯昌县推广出来的,学校组织我们班主任去参观学习取经。 学校有的是空地,给每个班级都划分一块地,我这个班主任带着这帮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弟妹们”泡在学校划分给我们班的园子里,种出来好多的高产甘蔗,高产花生,不少广东那边的学校,都来参观学习,(那时期正值名曰“广东海南华侨中学”),参观到我们班时,我这个班主任非常自豪介绍给他们,要想种出高产的甘蔗,这个埋蔗苗的沟起码要挖80公分深,这个土杂肥要下到60公分高,肥料下足了,这样长出来的甘蔗个又高,又壮实,产量肯定高了,顾名思义:高产甘蔗……</p> <p class="ql-block"> 能相识,能共事,是一种缘分,八十年代后期语文组老师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八十年代,重新选址另外建起来的校门……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慢慢的抓课堂了,这期间分校撤销了,我特别高兴,不要再担心年级组让我们班春节期间驻守分校了……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学校住宿的环境也有限,住校的学生多,洗澡是个很头痛的事情,孩儿们为了赶在7:30晚自修不迟到,那时的化工厂在学校隔壁(就是隔一堵围墙)孩儿们是爬围墙溜进化工厂去蹭个洗澡的啊,还有的甚至装成村民跑到学校对面的侨中村水井偷偷冲个澡……</p><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来这些,便会泛起那思绪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看看相片中的老师,你能认出几个</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建省,侨中被列为海南省,海口市的重点中学后,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考、中考连创佳绩,为学科竞赛勇夺桂冠,教学教研一路领先,为素质教育硕果常盛作出卓越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学校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学校”,“朝阳计划”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海南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学校”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侨中人不负众望,继续努力,前行于教书育人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 我总觉得,是不是咱们的学校沾上个“侨”字,有点与其它学校不一样,学校的课外活动比较多,学生,老师的穿着也比较超前和时髦,当时有不少学校已经要求女生剪短发了,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报侨中还是海中这个问题上,小女孩不加思索,为了留住我的秀发,我选择侨中了……</p><p class="ql-block"> 侨中的老师同样是很超前的,八十年代那会,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侨中后门边上,有个金龙市场,白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夜幕降临,白天的喧嚣消声,市场二楼便是“大众舞厅”,这无疑给侨中的老师周末一个好去处,大众化的“交谊舞”,有时周末相当于侨中老师的“包场”……</p><p class="ql-block"> 负重前行,劳逸结合,永保侨中人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体育和艺术是海南侨中腾飞的双翼,侨中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是师生齐参与的,学校教职工还积极组织参加海口市教育局的各项文体活动…… </p><p class="ql-block"> 这是2003年学校组织参加的海口市教育局首届职工运动会留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工会议室是多功能厅,周四的政治学习,凳子摆上便是会议室,平时就是教工俱乐部,这里举行过首届教职员工交谊舞比赛,首届教职员工时装表演,首届教职员工乒乓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 军民共建是侨中办学的理念,军区三大部的小孩,或三大部下属单位的小孩均就读于侨中。这是学校在军民共建单位军区后勤部的大礼堂举行的第三届“园丁杯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 学校音乐组的靳雅佳老师携女儿,代表学校参加在椰树集团公司多功能厅举行的首届海口家庭才艺大赛……</p> <p class="ql-block">学校组织的“三.八”节教职员工沙滩拔河比赛……</p> <h3>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沙滩趣味运动会……</h3> <p class="ql-block"> 这单校门是2002年,时任校长吴建东主持下再建起来的学校正校门…… </p><p class="ql-block"> 海南华侨中学曾经一度因为学校管理好,教学质量高,良性循环,升学率逐年攀升…… </p><p class="ql-block"> 海南华侨中学还曾经一度因为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花园似学校”……</p> <p class="ql-block"> 顺着宽敞的校道,拾级而上,校道两旁树荫蔽日,郁郁葱葱,左手边是南教学楼,学校国际部,右手边是体育馆,图书馆,校道正前方学校办公大楼,北教学楼……</p> <h3>校道两旁的宣传栏</h3> <h3>升旗台</h3>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校办公室大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北教学楼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老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北教学楼的副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教学楼(北楼)前的假山</p> <h3>远镜头的教学楼</h3> <h3>学生第一食堂</h3> <h3>学校教学楼(南楼),学校国际部就设在南楼这边</h3> <h3>学校教学楼(南楼)一楼以上是教室,副一楼是学校科技馆</h3> <h3>南教学楼外景</h3> <h3>学生第二食堂</h3>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校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图书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原来图书馆前景点</p> <p class="ql-block">原来图书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陈学忠科学馆</p> <p class="ql-block">陈学忠科学馆</p> <p class="ql-block">陈学忠科学馆前景点</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校道</p> <p class="ql-block">邵逸夫电教馆(被列为危房,2022年在实施拆除)</p> <p class="ql-block">学校体育馆曾经是全国拳击比赛的赛场曾经海口教育系统教职工排球比赛赛场侨中一年一度的竹竿舞比赛赛场高三毕业班集体舞会的舞场</p> <h3>学校体育馆</h3> <h3>学校体育馆</h3> <p class="ql-block">学校操场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在不少学校因为校园环境有限,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必须到人民广场去上的那些年,侨中已经有了标准400米跑道的大操场…… 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都会在每年的冬季11月份举行…… 每每提到校运会最让我们八五级初三(1)班引以为傲的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班的王敏同学,女子800米的校运会冠军啊,还被选拔代表学校参加市运动会,并且是非体校生中,女子800米长跑成绩最好的那一个…… </p><p class="ql-block"> 王敏同学好感慨啊!是学校的400米跑道,练就了我长跑,马拉松跑的耐力和毅力,让我得于发挥我长跑的潜能,使得我后来有幸认识美国第一位马拉松奥运冠军获得者…… </p><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标准的400米跑道大操场是一种奢侈啊,侨中周边的共建单位,军区三大部,二十六小学不时借用学校操场开运动会,搞大型活动……</p> <h3>操场司令台</h3> <p class="ql-block">十个跑道的大操场啊</p> <h3>足球场</h3> <h3>夜幕下的操场</h3> <h3>夜幕下校园是如此的宁静</h3> <p class="ql-block"> 我在侨中任教的这些年,学校换任了四任校长,1974入校,时任校长陈修发,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时任校长陈家农,90年代至2002年时任校长林天麒,2002年直2007年时任校长吴建东,2008年我55岁,正式办理退休了…… </p><p class="ql-block">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的教师一生,也许终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一辈子,最让我欣慰的是:我能坚持去做一件事,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 </p><p class="ql-block"> 感恩这一路陪伴我走过来的我的孩子们,是你们圆了我做一个“教书匠”的这个梦…… </p><p class="ql-block"> 一路成长,一路见证,见证了侨中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七七届初三(3)毕业后第一次组织的师生聚会集体留影</p> <p class="ql-block">七七届初一(2)班(3)班,班主任郭慧端,梁桃蓉老师和部分学生的相聚留影</p> <h3>八三届初三(3)班毕业留影</h3> <h3>八三届同学聚会留影</h3> <p class="ql-block"> 八五届初三(1)班毕业31周年师生聚会留影 </p> <h3>八五届初三(1)班毕业32周年师生聚会留影</h3> <h3>八五届初三(1)班毕业33周年师生聚会留影</h3> <h3>八九届初三(3)毕业三十周年师生聚会留影</h3> <h3>八九届初三(3)毕业时的留影</h3> <h3>八九届初三(3班)在陈学忠科学馆前拍照留影</h3> <h3>任教的老师合影</h3> <h3>八九届初三(3)班春游留影</h3> <h3>九七届高三(5)班2018年师生聚会留影</h3> <h3>八九届高三(2)班毕业照</h3> <h3>九八届高三(2)班毕业20周年师生聚会留影</h3> <h3>零八届高三(11)班毕业10周年师生聚会留影</h3> <p class="ql-block"> 这一届学生是我教师生涯中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他们还绕有兴趣的称他们是老梁的“关门弟子”,毕业时就知道老梁会不时想他们,送给老梁一个“相思坛,一坛子的每人“一句话”,我当很珍惜,人,老了老了,易伤感,想他们的时候我会打开坛子拿出他们的留言读一读,那往事一幕幕……</p> <p class="ql-block">2015年老侨中人丁宙老师会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今年(2023年)丁宙老师回来,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随同海口民进市委会探访林策良老校长</p> <p class="ql-block">老一辈侨中人:林策良校长,郭文美老师夫妇俩</p> <p class="ql-block">老一辈侨中人:林天麒校长,林尤鑫年级组长梁桃蓉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一辈侨中人:林天麒校长,林尤鑫年级组长,体育组孔荣福老师</p> <p class="ql-block">正值今年(2023年)海南华侨中学建校85周年</p> <p class="ql-block">身处异国他乡的侨中校友以不同的形式庆祝母校85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日子过得清闲多了,打打拳,跳跳舞,唱唱歌,成了我每天的“工作”,就如我儿子和我打趣,老妈比上班还要忙,上班时一、三、五早读 ,现在是天天“早练”。 </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还有一个是聚会多了,同学聚会,朋友聚会,爱友(患友)聚会,拳友聚会,舞友聚会,歌友聚会,我还比别人多了个学生聚会。这个班聚会,那个班聚会,毕业10周年聚会,毕业20周年聚会,毕业30周年聚会,毕业40周年聚会,再过五年,我就会有学生毕业50周年的聚会啦…… </p><p class="ql-block"> 如今,角色都转变了,他们成了为人父,为人母,我便成了他们的奶奶,姥姥了…… </p><p class="ql-block"> 在教着他们的那会,这些鬼仔几乎不称呼我“梁老师”,叫啥的都有,梁姐,梁妈 ,老梁,久而久之,弄得学校的同事也不知道我是啥名字了,干脆叫“梁某”了,现在好多同事都随着学生叫我“梁妈”…… 孩儿们叫我啥,我觉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也是做为他们老师的我对他们的期望啊…… </p><p class="ql-block"> 当班主任时,有不听话的,有呕气我的,我也哭过不少回,可想想,他们还是很念我的好,我都记不住的许多事,他们都一直记心里…… </p><p class="ql-block"> 周末要回家,你看我们头发长了,你把我们叫到你家,一张板凳就在走廊就给我们理起头来,打理一下再让我们回家……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饭票经常不够,你就把你的饭票给我们…… </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那年中秋节,我没能回家,你把我叫到你家一起过节,一起吃月饼…… </p><p class="ql-block"> 这些过去了的故事,都是聚会时同学们给梁妈讲起的…… </p><p class="ql-block"> 我儿子小时候就经常对我“不满”,说我对他的好就像对我的学生一样……</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与我的学生结下了难于忘怀的师生情,一转身,几十年已逝,如今想来,也别无他求,只要他们心里有我这个老师,我这个老师心里装着他们,假节日,给“梁妈”送上一束花,带来一句问候,足够我回味了……</p> <p class="ql-block"> 追溯到七十年代的1974年,我踏入侨中这片热土,从那时起,我便与海南华侨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半个世纪的日复一日,这片校园我太难忘,这里的面孔我太熟悉……</p><p class="ql-block"> 我每每在想,我只是默默无闻地,认认真真地做着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做且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可是,回馈于我的是那么多的认可,给于我的是那么多的荣誉与鼓励:我曾被评为“青年突击手”,“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干部”,民主促进会“会务工作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梳理这些思绪,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自己这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这不正是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不正是自己的人生写照……</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的侨中,是你成就了我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的学生,是你们完美了我的人格,丰富了我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我读过一段文字,在这里和我的同事,我的学生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 教书是一场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教书是一场苦恋,费心爱的那群人,总会离你而去</p><p class="ql-block"> 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p><p class="ql-block"> 教书是一桩群体恋,通过你的牵线搭桥,相恋成片,老师却在原地一成不变</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点灯相依……</p> <p class="ql-block">  写至最后,一起共勉:人的一生,所有成长的背后,都是苦苦堆积的坚持,所有人前的风光,都是背后傻傻的不放弃,只要你愿意,并一直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就喜欢我现在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