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宫城紫禁城的神武门,其实就是人们参观完故宫出来之后,上面悬挂着“故宫博物院”牌匾的那扇故宫城门。但是,神武门并不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一座城门那么简单,在故宫六百年的历史中,神武门见证了几个重要的历史。神武门见证的第一个皇朝的覆灭,便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煤山自缢,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黎明,京城内城失陷,崇祯帝带着手下出神武门,上了一路之隔的万岁山(俗称煤山,现称景山),自缢而死,宣告明皇朝亡。而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式被逐出紫禁城,也是从神武门落寞离开的。</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金砖墁地。神武门面对是景山。</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参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帝后妃的来源与历代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而神武门则是被选看八旗秀女领进和带出宫廷所必经的皇城大门。这种严格的选秀女活动,由户部主管,每三年举行一次。</p> <p class="ql-block"> 选看的前一日,各旗的参领、领催等要事先排定车次,然后按顺序鱼贯衔尾而进。每辆车上挑挂双灯,各有标志。傍晚发车,入夜经地安门至神武门外,等候启门,再依次下车入宫。所乘车辆,即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一直向北,绕道仍进地安门回到神武门,估计时间已是次日中午左右。选看完毕的秀女,复按次序退出神武门,登车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却井然不乱,所以人们称之为“排车”。</p> <p class="ql-block"> 据说乾隆年间,选秀女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且有交通事故发生。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提出上述车辆由神武门向东而西绕行的方法,人皆称便,秀女的车辆就不再因抢道而拥挤不堪了。嘉庆六年(1801年)谕旨规定,应选当日,进宫的大臣官员不准走神武门,皆须由东华门、西华门入内,就连王子也不准由神武门行走。神武门既是皇后妃嫔及选看秀女出入的主要宫门,所以在顺治初年,参与大政的孝庄皇后就颁有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清宫词注》),这道懿旨清宫早年便高悬在神武门内。清朝初期,满汉分别,极为严格。</p> <p class="ql-block"> 1644年4月25日,京城内城失陷,崇祯皇帝砍杀了后宫的嫔妃、公主等女眷,然后跟太监王承恩经神武门逃往煤山(今景山)。绝望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眼望着紫禁城,看着自己的王朝覆灭,绝望的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宣告明皇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 256年后,清王朝的“当家人”慈禧,带着傀儡皇帝光绪,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逃亡。1900年7月21日,出神武门,经德胜门,自南口越居庸关“西巡狩猎”,实则是逃往了西安。</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4日,天天都幻想自由生活的逊帝溥仪,终于如愿了,他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那天的下午,神武门见证了这座皇宫的最后一位主人,走出了紫禁城。溥仪被叫作清逊帝,是因为他当初是自愿退位,和平交出了封建皇权的缘故。在古代,退位也被称为是逊位。</p> <p class="ql-block">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内廷的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时,“故宫博物院”匾悬挂于神武门,并设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明清时,此门外还有北上门,1950年代拆除。匾额由李煜瀛书写,五个颜体楷体大字“故宫博物院”,端端正正、很气派、很威严。现在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 据《养吉斋丛录》等书载,清代“三楼”,即神武门钟楼与地安门北的钟、鼓楼,都由銮仪卫掌管。并由负责天象和历法的钦天监逐日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员,轮值神武门,指示更点。每到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一百零八声而后再“起更” 。</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亦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则由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钟,也是一百零八声。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p> <p class="ql-block"> 据《宸垣识略》载,按明朝制度,在内皇城周围,共设四十铺,每铺有护军十名,昼夜进行守卫。并备有铜铃二十八个,每夜起更时,即从午门前西侧的右阙门第一铺发铃,军提一铃,摇至第二铺,连续传递,至左阙门第一铺止,已自西北而东南绕皇城一周,夜尽天明,将铃仍送右阙门第一铺收存,待次日再行传用。</p> <p class="ql-block"> 清入关后,皇城守卫仍依明制,亦从右至左巡护,只是改“传铃”为“传筹”。宿卫大内的护军统领,在神武门内值夜,由其掌握神武门南顺贞门钥匙。 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城,依据古制应为“前朝后市”,即都城正中的前方是朝廷,后方是市场。明代的“后市”除在地安门(明称北安门)北一带外,还于神武门前设有“内市”,每月逢四开市营业,届时听凭商贾贸易,以备宫内及达官显贵们采购。</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横贯东西的长街上,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如宣德的铜器,成化的瓷器,永乐果园厂的髹器,景泰宫内监造的珐琅,无不应有尽有。至于清代,亦有内市之设。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时,命宫监在北海承光殿团城旁,开设市场,陈列百货。慈禧还亲自去游逛问价,竟将此举称为“考镜商贾之情”(《清宫词注》)。</p> <p class="ql-block"> 图\文:源自网络资料搜集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