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石小·校办

天气越来越冷,秋冬季高发疾病也开始活跃,尤其是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青少年儿童抵抗力较弱需要格外防范,希望大家了解传染病预防知识,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目前,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态势,我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持续存在,疫情防控不容松懈。<br>1.减少外出和聚集<br>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进展,尽量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区。如需出行,请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和交通管控情况,途中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并准确记录活动轨迹。日常减少聚餐和聚会,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br>2.做好个人日常防护<br>室内勤开窗通风;勤洗手,保持手卫生;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需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并配合测温、主动扫场所码。<br>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br>如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就近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接触史。<br>4.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br>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请尽早主动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共同构筑人群免疫屏障。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九月份正值开学季,人群聚集,需警惕学校流感的发生。<br>1.加强晨午检<br>晨午检工作要全员覆盖,每日需汇总报告因病缺勤人数,若发现“发热,畏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主要临床表现的学生和老师,应及时引导就医治疗、在家隔离休息,不要带病上课。<br>2.加强教室通风<br>学校要利用学生课间休息、体育课、放学后等时段加强教室通风,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新。<br>3.严格落实病例管理<br>对于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在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后,方可复课;班级若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进展趋势,必要时可依据当地疾控部门的评估建议适时停课,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br>4.接种流感疫苗<br>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br> 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p class="ql-block">霍乱、伤寒、副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均为夏秋季流行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经水、食物、接触及苍蝇传播,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人群普遍易感。</p><p class="ql-block">1.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p><p class="ql-block">食物应清洗干净且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食用隔夜剩饭菜;经常消毒餐具;不喝生水,尽量喝开水。</p><p class="ql-block">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p><p class="ql-block">保持双手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p><p class="ql-block">3.加强消毒</p><p class="ql-block">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同时要注意做好饮食隔离和餐具的消毒,尤其要做好患者粪便、呕吐物的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p> 水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和空气传播(比如咳嗽或喷嚏),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水痘患者(比如疱疹的疱液)或水痘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比如衣物、毛巾、床单)进行传播,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分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水痘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br></p><p class="ql-block">1.做好个人防护</p><p class="ql-block"> 水痘的传播性很强,应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和卫生意识,如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等。</p><p class="ql-block">2.做好日常清洁</p><p class="ql-block"> 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公共场所应做好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p><p class="ql-block">3.早隔离、勤消毒</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旦发生水痘病例,要立刻隔离病例,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工作;同时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物、毛巾、被褥等物品进行消毒,防止后续病例发生。</p><p class="ql-block">4.积极接种疫苗</p><p class="ql-block"> 目前的水痘疫苗接种程序是对1周岁以上人群进行2剂次的接种,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水痘疫苗。</p>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的一种常见病毒,该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等特点。感染后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秋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公众应做好诺如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降低感染风险。<br>1.保持个人卫生<br>饭前、便后、加工食物之前要洗手。<br>2.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br>不喝生水,不食生食,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食品加工过程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br>3.做好病例管理<br>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并隔离,隔离期为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br>4.做好患者粪便、呕吐物的处理和清洁消毒<br>及时清除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受污染的地面和物件表面进行清洗消毒。<br><br> 手足口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足口病是什么?</div>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div>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易发生集体感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div>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何预防手足口病?</div>目前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个人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太阳。<br>特别要注意的是:<br>1.家长及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换尿布、处理儿童粪便后要洗手。<br>2.奶瓶、餐饮具使用前要消毒。<br>3.玩具要经常消毒,最好每周一次。<br>4.家长平时还要留心观察孩子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br><br> 流行性腮腺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行性腮腺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行性腮腺炎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15岁,四季均有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有哪些?</p><p class="ql-block">主要表现为腮腺肿痛,肿痛具有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状如梨形或马蹄形,边缘不清,有触痛,张口、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部分患儿常伴有并发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接触患者2-3周发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p><p class="ql-block">1.房间开窗通风很重要。</p><p class="ql-block">2.早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上学。接触过腮腺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3周。</p><p class="ql-block">3.给予规范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可达70%-90%。</p>

水痘

腮腺炎

口病

接种

消毒

手足

做好

流行性

腹泻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