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邬氏在西坞开枝散叶,人谓金溪秀气独为邬氏所沾矣。西坞有许多小地名,如新填地、无心事、菱堰头、新花厅等,其实这些地名都有一定的历史故事。 <b> 新填地</b><div> 邬氏传至第六世,子繁孙茂,原居住地的房子已经非常密集了,房屋紧挨几乎无空地,不得已只能向西扩展,于是在西边新填地基以建造住房,当时住户多为俭房派下,后来温房派下的仲房亦陆续迁往此地,现在各房皆有。此地遂称为“新填地”,今在西仲村横街北边的堂前周边一带。</div> <b> 无心事</b><div> 邬氏传至孟房下利房,祖婆某氏忧心忡忡,因为随着子孙后代的日益繁多,原来的住房已经无法容纳,担心以后人口繁衍而无枝可栖。后来,经多年积攒,在倒流水北岸建造房屋数间而移居其中。至此,终于解决了她多年的心事,于是,对子孙说:“现在终于无心事了”。后人竟以此俚语而称该地为“无心事”。</div> 无心事位于西坞中心小学的东边。无心事来是虞姓人的宅地,一向有虞桥以通西东,后虞姓迁往金溪江北,就是现在的虞家塔,该地遂成废墟。自邬氏移居该地后,因陋就简,造了几间房屋,又建石桥以通南北。后来房屋不断扩建,俨然成了一个小村落,原来所建的石桥也改建为铁架石桥,曰“虹桥”,就是西坞中心小学东门口的那座桥。 <b>菱堰头</b><div> 西坞的西郊最早是田野,阡陌纵横,当地人称为西畈。西畈有一条灌溉用的河,因先人曾在此河上筑堰养菱,这条堰叫菱堰,这条河叫菱堰河。堰很窄,只有手拉车能通过。堰下有一个水孔,水孔上有个盖子,是一个小型碶闸。据说,涨潮时,外面的河水可以从水孔中涌进来,退潮时,水孔盖被吸住,水就被关住。这个盖子其实可以人工操作,相当于一个开关功能。后来河上不再养菱,在原址上毁堰建桥,这座桥叫菱堰桥。后来,河西侧盖起了民房,规模也渐渐扩大,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此地遂被称为“菱堰头”(也有误传为“宁堰头”)。如今该地全是民居,旧时田间小路已不复存在。</div> 菱堰河现在还在,就在西坞中学西南角,往北流经西坞中学西侧围墙外。菱堰河的西侧是西仲新村,东侧是西坞中心幼儿园和菱堰春晖小区。菱堰桥就在紧靠西坞中学西南角围墙的那条老祠堂路上,此桥往南拐就是文苑路。 <b> 新花厅</b><div> 盘龙太公生有七子,分“文、行、中、信一、信二、信三、信四”七房。文房后裔给文房太公建了个祠堂(遗经堂),祠堂里有假山,有花园,景观宜人,故时人称其为“花厅”。至民国时,族人都认为该祠堂偏小,众议新建。选址在遗经堂西侧。该地原为荒地,经常停放无主之柩。族人担心时间一长,此地恐怕成为义冢地。因此族人商议后决定在此地重建文房祠堂。</div> 当时由于西洋文化渗入,改老式祠堂名为“别墅”。文房为盘龙太公长子,叫邬梅园,故称梅园别墅。建筑设计采取西洋园林风格,前有大门,大门上方有砖雕“梅园别墅”四个大字,进门有宽敞明堂,中有大厅,两旁有廊楼,以走马楼型,东西廊楼相连贯通。楼旁设花园,植花卉,置假山,堪为现代化建筑。这个祠堂虽命名为“梅园别墅”,但村民还是习惯于称呼其为花厅。为区别于旧的花厅,故将原来的遗经堂称为老花厅,现在的梅园别墅称为新花厅。新花厅的功能很多,除了祠堂功能外,还可以当粮仓、做教室。新花厅就是现在的西坞中学地块。 这些古老的小地名,现在西坞的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或未有所闻,或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地。本文想通过叙述这些地名的来历,回忆邬家历史,让邬家后人不忘先祖。<br><br><div>作者:邬国势<br>参考资料:邬烈烈先生编写的《奉化西坞邬氏族史汇编》<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