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乔六子

<p class="ql-block"><b>文/图 六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32岁时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天气寒冷。</p><p class="ql-block"> 蜷缩在被窝里,搂着一岁的娃,睡得正酣。</p><p class="ql-block"> “笃,笃笃”,轻轻的叩门声响起。蓦然惊醒,起床,开门,愕然,是父亲站在门外。大脑轰的一响,家里出什么事了吗?然,父亲神情自若,拉开棉衣拉链,从怀里掏出一毛巾包裹递给我,“喏,你喜欢吃的米饼油条,还热着呢。”说完,便转身下楼了。</p><p class="ql-block"> 我急忙来到窗口向楼下望去,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的背影,瑟瑟寒风里,父亲身子前倾,费力地蹬车,已渐行渐远…… </p><p class="ql-block"> 那年,父亲已70岁,为了让我们吃口热的米饼油条,他来回奔波了8公里。当把带有父亲体温的米饼塞进嘴里时,泪,模糊了我的眼……</p> <p class="ql-block">  父亲名惟礼,字季和。据父亲讲,惟礼出自《周祀五帝歌皇夏》-庾信-南北朝,“嘉玉惟芳,嘉币惟量,成形惟礼,禀色随方。”取惟礼之名,反映了祖父希望把父亲培养成知书达礼、富有教养之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先祖居于镇江乔家门,想必是乔家族群聚集之地。小时候常听父亲说,镇江5路公交车始发站乔家门是他的故居所在地。10多年前,我专程去镇江寻根,果然在5路车的行车线路中找到乔家门这个站点。走访附近的居民,的确有不少乔姓人家,可惜我没有家谱,也说不出祖父的名号,只知道父亲是惟字辈,我是善字辈的,因而没能找到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族亲,但也得到一个信息,目前善字辈在乔家门族群中属于很高的辈分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调阅了父亲的档案,找到了祖父的名号,也从堂哥那里了解到我们的字辈顺序是,厚、惟、善、礼、为、信,现已委托乔家门社区主任帮忙,期待寻根有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说,先祖家族经商,家底殷实,生意兴隆,为了拓展市场,曾祖父派遣他的两个儿子到苏北开钱庄和布店,祖父到了盐城,他的弟弟则去了兴化。祖父在盐城发展顺利,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家族香火也延续得枝繁叶茂,到我父亲出生时,已排行老六。父亲眉清目秀,性格温和,天资聪慧,祖父有意栽培,把他送到当时盐城最好的私塾读书,也许就是在私塾先生那里,父亲接受了良好的熏陶,形成了积极乐观、厚道幽默的性格,并爱上了阅读写作、体育音乐。</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在枪林弹雨中出身入死,但并未享受应有的待遇,但他却很知足。</p><p class="ql-block"> 父亲19岁结婚,成婚不久就带着17岁的母亲随伯父来到上海,继续经商。当时正值日军侵华,新四军重建军部刚刚成立,抗日形势十分严峻,苏北根据地急需各种物资设备。由于伯父和父亲是盐城人,在上海又有商人身份做掩护,很快就成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理想人选,委派他们给盐城新四军秘密运送药品武器等物资。那时,上海到盐城的交通只能走水路,首先乘江轮从上海到高港,再从高港转小船到盐城。伯父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头戴礼帽,身着皮衣扮成老板,父亲身材中等,机智灵活扮成伙计,兄弟俩经常往来于上海--盐城,表面上经营杂货品生意,实际夹带新四军所需的各种物资。货物运送从上海进码头、上江轮、至高港码头转小船、到盐城联络站(原轮船码头水街上的杂货铺)卸货,沿途都由中共地下党组织派人负责接洽、转运并暗中保护。伯父和父亲只充当货物的主人。为躲避日军的严密盘查,持有合法良民证是关键,日军给市民颁发良民证,其有效期不固定,如果日军觉察有异常,会随时通知换发良民证。一天傍晚,父亲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次日晨去上海,可他的良民证时效已过,还没来得及更换,情急之下,父亲设计巧取了朋友的良民证(不能告知实情),连夜换照片盖硬戳,第二天接受日军盘查时,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如被发现良民证是伪造的,命是肯定保不住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大的一次考验却是运输印钞机的那次经历,可谓惊心动魄、死里逃生。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将军指出,在党的革命事业中,除了有枪杆子,还要有钱袋子作保证。因此,新四军准备设立盐城江淮银行,建设印钞厂,发行江淮银行钞票,执行经济抗战政策。但印制钞票的机器和配套物资,需要从上海运到盐城。当时日军对上海驶向苏北的船只搜查非常严苛,除了对船员搜身,核查身份,检查船舱内的物资以外,船底也不放过。在船只放行之前,日本兵将一根长绳子置于船身水面以下,然后将绳子两头从船头拉到船尾,检查船底是否偷挂了禁运物资。为此,上海地下党组织也设计了对策。起运当天夜里,将印钞机包装捆扎后,藏于船身下方的河床上,待第二天日本兵用绳子拉过船底之后,再由潜伏在水下的水鬼悄悄将印钞机扣挂在船底推进器下面的拖泥板上。这趟行程走了近10天,克服了长江的风高浪急,躲过了敌人的重重盘查,还有数不清的流弹飞炮,印钞机终于在1941年3月秘密运到盐城,为印制抗币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存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开馆以后,带父亲去参观,在这台印钞机前,父亲向我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他说,当时为了运送印钞机和相关物资,上海到盐城沿线有许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工作,他和伯父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伯父和父亲从1940年开始配合地下党工作直到49年初,如果继续在上海工作直到解放,就他的资历和文化水平,估计能当个不小的官呢,可世事难料,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外公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40年代,外公是登赢桥太平桥辖区的保长,兼有铜匠手艺。外公治家有方,生活富足,唯一的遗憾是膝下只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延续香火继承家业。1948年春,我大哥在上海松江出生,可把外公高兴坏了。次年初,上海即将陷入战火,外公得知消息,立即雇了个小船,接连划了7天7夜赶到上海,不由分说就把父母和大哥带上小船回了盐城。从此,父亲的那段光辉历史就隐入烟尘。解放后,原盐城地下党联络站站长,华东野战军某兵团后勤部陈部长曾表示,如果父亲愿意,可以安排他去上海工作。当时父亲已经在盐城参加工作,且属于干部编制,感觉很知足,不愿意再给部长添麻烦。可一念之差,差之万里。父亲晚年时,我们曾调侃他,你看,当年和你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人,官位比你高,工资比你多,现在享受离休待遇,住老干部病房。父亲听了,陷入沉思,面色凝重,然后像是自言自语,那些死了的呢?父亲依然是知足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3岁时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崇尚清白做人,秉公办事。</p><p class="ql-block"> 他先后供职于百货公司、煤炭公司、石油公司等单位,上世纪50-60年代,一切物资都是按计划分配,百货、煤炭、柴油等更是紧俏商品,各个单位都想多分一杯羹,此时掌握审批权的父亲就成了香饽饽,常常有人给我家送米面、鱼肉,甚至大饼油条,这些食品,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这些食物是活命的基础。我家8口人,也吃不饱饭,我们一群孩子看到这些食品简直垂涎欲滴,但父亲却板下脸来,拒不肯收,还叮嘱母亲也不能收,母亲当然是支持的,但她常用一句口头禅嘲弄父亲,“树叶子掉下来怕把头砸破了”。也许是父亲拒收食品的事情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兄妹六人都能做到洁身自好。</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思想政治觉悟也特别高。</p><p class="ql-block"> 1968年,轰轰烈烈的下放运动在全国铺天盖地,动员下放是各级干部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他们极为头疼的事情。1969年煤炭石油公司召开下放动员大会,父亲回家与母亲商量说,我家人口多,下放我们一家可以早日为单位完成下放指标,可我妈不同意,结果父亲瞒着母亲签了字。1970年正月里,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们一家7口人落户到了射阳县新洋公社李灶三队,于1974年10月才回到盐城市区。这四年多的下放经历使得大姐二哥三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格温和,教育子女语言温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p><p class="ql-block"> 记得7岁那年,也是我家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刚下放农村不久,母亲病了,父亲到公社买了一点猪肉。那时的农民一年可能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顿肉,我父亲每月有工资,经济状况比农民要好一些,但猪肉也是不常吃到的。看着父亲用猪肉和米炖饭,那香味令我垂涎欲滴,我站在厨房门口,低着头,手里攥着挂在门上的抹布,怯怯地对父亲说:我想吃肉饭。父亲没有呵斥,而是和颜悦色地说,我们家现在生活困难,这一点肉饭是给你妈准备的,你妈为了你们长身体,平时把荤菜都省给你们吃了,身体缺少营养,现在她病了,你是不是希望她能早点好起来下床走路啊?父亲的话还没说完,我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一半是心疼母亲,一半是羞愧难当。那天母亲吃饭时喊我过去,要留一点给我,我没吃,而是劝母亲吃下了。今天写到这里,泪水还是止不住地流淌┄┄</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子女的培养,除了言传身教,他还经常给外地的子女们写信,教育他们既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做人。</p><p class="ql-block"> 1980年秋,我去苏州读大学,自此,父亲的信件就成了指导我前行的明灯,情感的纽带。求学期间,父亲给我写了许多信,至今保存下来的仍有73封,达10万字左右。我把这些信件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沉于箱底。四十年多年过去了,我都不忍打开阅读,生怕,那道闸门一旦打开,汹涌而来的情感洪流会将我击垮。今天写到这里,才鼓起勇气,展开阅读,重温父亲的教诲、父亲的爱与关怀。</p> <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5日是我离家去苏州的日子,那时盐城到苏州的早班车是5:40发车,凌晨4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我端着饭碗,看着两个哥哥将我的被子、箱子等生活用品往自行车上捆绑,突然感到自己像只孤雁要独自远行了,慌张、失落、不舍,各种情绪似排山倒海、汹涌而至,丢下碗筷,伏在桌子上痛哭不已。走出家门时,泪雨纷飞中一步一回头地与父亲告别(妈妈躲在屋内没敢出来)。9月6日父亲就给我写了第一封长长的信,“长到18岁,第一次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地方,临行难免有依依惜别之情┈”当时读到这句,泪水又止不住地往下流。</p> <p class="ql-block">  我给父亲的信,常常诉说想家之苦,父亲宽慰道“你很想家,每天数着天数盼回家的日子,你在家不是对家务事很反感的吗?你妈总是善宝来、善宝去的喊,有什么想头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父亲调侃道“你人还没到家,就想到九月份又要回校,心里不知有多难受,你考虑问题真是瞻前顾后,太全面了。”</p><p class="ql-block"> 在做人方面,父亲说:“每个人面孔不同,性格不一,世界上没有和自己一样性格的人,所以胸怀要宽广,不能狭隘。遇到生气之事,无论如何只能笑,不能摆脸色。”</p><p class="ql-block"> “学校助学金你就不要申请了,把名额让给更困难的农村同学。”</p><p class="ql-block"> “哥哥姐姐有重要的事情,你要写信问候、关心,开头顺序要写成:嫂嫂、哥哥你们好!”</p><p class="ql-block"> “你在家中东西随手丢惯了,集体宿舍可不能这样,尤其是找不到东西时,要沉着冷静,不能大惊小怪,那会引起别人反感,认为你怀疑他人。”</p><p class="ql-block"> “宿舍卫生要主动些,勤快些。”</p><p class="ql-block"> 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父亲说“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好的,但10年动乱,社会道德受到败坏,害群之马,不乏其人。你平时总把自己当孩子,与异性交往一定要有警惕性,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免遭不测,切记勿忘!作为父母教育子女,这是应尽的责任,以后不再说了。”</p><p class="ql-block"> 学习方面,“数学考试98分,全家皆大欢喜,但也不能尾巴翘上天哦,后面的学习或许会更艰苦的。”</p><p class="ql-block">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让年华付水流”“知识越多,对国家的贡献才有可能越大”。</p><p class="ql-block"> “学习越是紧张,越是要从容不迫,沉着应战,欲速则不达,要有张有弛,磨刀不误砍柴工。”</p><p class="ql-block"> “你写的字和你的文化水平太不相称了,见人看面相,见文看字相,你将来是要做老师的,一手好字至关重要,所以要下苦功夫练字。”</p><p class="ql-block"> “你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是可喜的,但文中不免出现一些错别字,我给你指出来,你要记牢。”</p><p class="ql-block"> “实习成绩优秀,公开课非常成功,好评如潮。全家都向你表示祝贺并分享你的快乐,我也很高兴,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耕耘就有收获,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不能忘乎所以,防止被胜利冲昏头脑,警惕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要谦虚谨慎,特别是在同学面前要低调。”</p><p class="ql-block"> “春游的来信像散文,说明你是喜欢散文的,散文不仅要有美丽的辞藻写景,更要深含寓意。人民日报每天刊登一篇散文,我常年订阅,结余颇丰,等你放假回来时阅读并可剪下来保存。”</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为全国之冠,应该去游览一下。”</p><p class="ql-block"> “早上要坚持跑步,这样才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否则会发胖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就是这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的文字如春风拂面,如甘雨润田,引领我们成长,鼓励我们奋发。远在西安的大哥、无锡的二哥,都和我一样,多年享受着父亲家书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业余时间喜欢看书读报,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与老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 70年代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手机滴一声,一篇感想就发送出去了,而且是群内好友同时共享。但父亲也有办法,他称之为简易报纸,将3张复写纸夹在4张信笺中间,在第一页用圆珠笔书写内容,这样一次可以写出四份,同时寄给远方的好友分享。我浏览过他办的报纸,版面清爽,块面分割美观,内容涉及时事政治、城市变化、自己创作的诗歌感想等。他与老友们互动频繁,隔三差五,信件不断,时常也有生活照寄过来,每逢这时,父母都带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不时感叹,诶,老的老喽,小的大喽。父亲与好友们真挚的情感时常让我们感动。</p> <p class="ql-block">  父亲爱好文学,喜爱创作诗歌。</p><p class="ql-block"> 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先后逝世,父亲十分悲痛,常常坐在桌前,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原来他是在创作诗歌表达怀念和敬仰之情。现摘抄两首中的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 《怀念毛主席》</p><p class="ql-block">一代天骄世所稀,</p><p class="ql-block">千载伟人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博览群书通古今,</p><p class="ql-block">用兵如神谁可比。</p><p class="ql-block">周郎曾遭诸葛算,</p><p class="ql-block">曹操似逊司马懿。</p><p class="ql-block">叱咤风云长虹逝,</p><p class="ql-block">风流人物训永志。</p><p class="ql-block">苍天弄人何其厉,</p><p class="ql-block">大地春回泪破啼。</p><p class="ql-block">若无老辈轮坤动,</p><p class="ql-block">焉有后人谱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慰忠魂》</p><p class="ql-block"> ---悼念周总理</p><p class="ql-block">一代完人史未闻,</p><p class="ql-block">亿万民心慰忠魂,</p><p class="ql-block">巨星陨落惊天地,</p><p class="ql-block">浩气长存泣鬼神!</p><p class="ql-block">腥风恶雨化未成,</p><p class="ql-block">傲霜斗雪自有人。</p><p class="ql-block">可笑蚍蜉撼大树,</p><p class="ql-block">又嗟螳螂轮下声。</p><p class="ql-block">胸似苍穹神似仙,</p><p class="ql-block">襟如沧海彩如天。</p><p class="ql-block">披肝沥胆憎夜短,</p><p class="ql-block">鞠躬尽瘁恨长眠。</p><p class="ql-block">长安道上声呜咽,</p><p class="ql-block">大会堂下白花烟。</p><p class="ql-block">委曲求全当为先,</p><p class="ql-block">忍辱负重国安危。</p><p class="ql-block">何人受到万民颂,</p><p class="ql-block">看谁赢得亿人泪。</p><p class="ql-block">呼天呛地问苍天,</p><p class="ql-block">痛心疾首愤难平。</p><p class="ql-block">若慰忠良无遗恨,</p><p class="ql-block">焉有奸佞臭万年。</p><p class="ql-block"> 父亲构思诗文非常投入,有时会突然放下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急急地跑到书桌前拿笔,我们以为出了什么事,原来他是突然想出了一个好词或好句子,每逢此时,他就特别兴奋,然后眉飞色舞朗诵给我们听,我虽然听不懂,但我高兴着他的高兴。</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注重体育锻炼,健康状况一直较好。</p><p class="ql-block"> 从年轻时起,父亲就有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乒乓球打得也特别好,参加过一些业余选手比赛,常常获得奖牌。因为父亲年轻时很瘦,母亲调侃他,你跟乒乓球这么好,要是把乒乓球切两半,把你的腮帮子撑鼓起来就好了,那样也显得胖一点。父亲还是个业余的撑杆跳运动员,空中翻飞潇洒帅气,可惜我没见过,我出生那年,父亲就已41岁了。因为他坚持锻炼,饮食有节制,身体比较健康,一辈子没住过医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0岁生日宴上,父亲为亲友表演燕子背飞</p> <p class="ql-block">  父亲喜欢唱歌</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1967年的夏天,在我家客厅,邻居张叔叔拉二胡,父亲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个唱段:《临行喝妈一碗酒》,记得当时我坐在澡桶里玩水,父亲唱哪句我就跟唱到哪句,这让他们惊喜不已,张叔叔于是说,我拉你唱,来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可好?嗯,于是咿咿呀呀了一通,引发一连串的笑声和赞美声,我也乐不可支,兴奋得手舞足蹈,那时才5岁的我,只是鹦鹉学舌,根本不理解歌词的意思,以至于纳闷了许多年,为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呢?</p> <p class="ql-block">  父亲温厚诚实,但也不失风趣幽默。</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有一根细竹竿,长80公分左右,是母亲特意准备的。文革期间,派系斗争激烈混乱,有时一个单位都有好几个派别,大人们是写大字报相互斗争,而孩子们却有自己的方式。我的3个哥哥(其时大哥已去南京读书)懵懵懂懂也要做革命小将,爱憎分明又极顽皮,从大人们的片言只句中捕捉信息,一旦他们确定了谁是反对派,那他们家的窗户玻璃可就保不住了。哥哥们平时喜爱操练弹弓,其发射命中率不亚于现在智能控制的导弹,那是因为他们平时的训练就扎实有效。有时他们会召集公司大院里的孩子们进行实弹射击比赛,一字排开,一声令下,电线上停着的一排麻雀或应声落地,或惊飞逃逸,三番五次地操练,乔家三兄弟的精湛技术便声名远扬了。由此,一旦谁家的窗玻璃被弹弓打碎了,那家的主人自然就直奔我家而来,每当这时,母亲总是气急败坏地操起小竹竿就要刑讯逼供,而父亲总是把孩子们拦在身后,对着母亲朗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一句话,邻居弃怒转乐,母亲如释重负,而孩子们则逃之夭夭。当然,如果母亲认定她的儿子们的确干了某件坏事,那也绝对不会手软,为此,父亲的小腿被误伤也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父亲的幽默让我忍俊不禁,至今记忆犹新。大概九岁左右,我被选进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智取威虎山》舞蹈,最后亮相的场景是:高年级同学弯腰曲背搭建成一座山峰,两个大个子演员从两侧拉着我从同学们的脊背上快速攀登到最高处,然后我打开双手作冲锋状—完美亮相,这一番神操作没点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在家门口练习下腰,最多的是翻空心跟头,基本上是一口气从院子的一端连续十几个翻到院子的另一端,有一天可能是方向翻偏了,踢翻了一箩黄豆,内心正惶恐不安,傻愣愣地等着挨骂呢,谁知父亲一句话让我笑弯了腰:你是准备把它们倒出来数数的吗?一场危机就这样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风趣幽默对我们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上初一的时候,国家开始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父亲很是支持,跟我们聊马尔萨斯人口论,说五十年代就有学者向毛主席建议,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没有被采纳后来还被打成右派了。他絮叨这些历史的时候,我的脑子却飞速旋转:乖乖,我家兄妹六个,我是老小,如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那我还不被计划掉了?哪里还有我什么事啊?看到父亲眉飞色舞大讲特讲计划生育的好处,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我有点生气了,于是决定捉弄他一下,我一脸严肃地对父亲说:“我知道你为什么特别支持计划生育了”“为什么呀?”他问,我说:“因为你有切身体会啊!” “怎么讲?”“喏,看你生的六个孩子,哥哥们天庭饱满,浓眉大眼,姐姐也是端庄秀气,一个个都像电影明星似的好看,到了我,好嘛,五官质量出现断崖式下降,整个就是歪瓜裂枣残次品”我话还没说完,父亲口里的茶水噗呲一声就喷出去了,哈哈哈哈乐了许久,可笑着笑着,他的眼角却开始湿润了,我似乎读懂了这泪光背后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华时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父亲思想新潮,不落俗套。</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22年,接受过12年的私塾教育,因循守旧、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应该会比较严重,但我父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这一代是善字辈,他给两个女儿起名善文、善宝,四个儿子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善字辈分,而是与出生地名和历史事件关系密切,在上海松江出生的叫松生、在合德出生的叫德生,我曾经调侃他,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的编剧给娃娃们起的名字肯定是受到了您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努力,爱好广泛,文采斐然,而母亲则专心抚育子女,料理家务。他们的婚姻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60年代经受文革冲击,70年代下乡回城,80年代张罗子女成家。父母一生相爱,相互帮衬,为我们遮风挡雨,营造了一方温暖的港湾。他们全力抚育我们成长、供养我们读书、教育我们做人。才使得我们兄妹享有今天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母七十多岁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他却是很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2010年农历三月十五,父亲因感风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享年88周岁。</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撰写此文纪念我的父母,祝愿他们在天堂无恙,一切安好[合十][合十][合十]</p><p class="ql-block"> 父亲,我们爱您!我们想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