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一、选址一泡尿</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套厂原本不是要建在现在这个地方的。听科室里的老师傅们说,当初基地那里是留给铁道部车辆厂的,因为靠近铁路东站。</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部里派人下来选址,选址组走到附近的山上,累了停下来休息,喝水抽烟撒尿,然后四下一看地形,说:“别走了。就选在这儿吧。”这样就把车辆厂的地方占了,车辆厂后来建到了资阳。</p><p class="ql-block"> 老师傅们笑称:一泡尿定厂址。我虽然觉得这事有些可疑,但还是愿意把它当野史故事来听。</p><p class="ql-block">二、礼物一辆嘎斯吉普</p><p class="ql-block"> 厂址定了,指挥部随后就成立了。指挥部随着工厂的建立后面逐渐改称为基地、总厂,这称谓和工厂的发展变迁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以指挥部为核心,本着山散洞的原则,附近的山沟里,摆下了八个工厂,国家最初投资了一个亿,后面又追加了投资。南京军区总医院还为这套厂组建了一个医院,派了一些专家技术骨干,当时这个医院力量很强,声名遐迩,到了上世纪七十代末总医院的专家们就陆续撤走了。</p><p class="ql-block"> 此地属于三省交界的老少边穷地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县委县政府还没有汽车,下乡都是骑自行车。指挥部为了搞好和地方关系,送了一辆嘎斯吉普给县政府。</p> <p class="ql-block">三、住工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全国各地选调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还有分配来的大学中专毕业生的陆续到达,工厂建设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是建设主力,厂里的干部工人当小工。当时没有住处,住油毛毡搭建的工棚,喝山涧水。日子艰苦,肚子里没有油水,就买附近老乡家的鸡蛋改善一下,周日就成群结队翻山去火车站买核桃饼,这是当地的特产,用碎核桃仁与面粉做的,可以保存一周不坏。更有甚者,年青的单身汉,晚上把吃剩的饭放在工棚门口,做个套索,等在那里,晚上有狗来吃,就把狗套住。把剥下的狗皮和吃剩的骨头一埋,神不知鬼不觉的。</p><p class="ql-block"> 有部队这个主力军参加建设,住工棚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干部工人住进了干打垒。在厂总务科那个红色砖墙平房门口上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能隐隐约约看见用白色石灰写的几个大字:0092部队团部。当初建厂时打山洞,部队上还牺牲了个战士。</p> <p class="ql-block">四、挨了通报批评</p><p class="ql-block"> 厂子修好了,但部里面的通报批评也随之而来,批评建平厂,因为俱乐部礼堂问题。建平厂的俱乐部礼堂是按照北京老厂礼堂样子修的,上面觉得浪费,没有必要,不符合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就给了一个通报批评。当年就是这么认真,冤不冤,说不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称谓地名</p><p class="ql-block"> 三线工厂都有三个名称,一个是信箱号、一个是内部番号、一个是对外名字,譬如华北无线电器材总厂。</p><p class="ql-block"> 地方上的人一般称我们的信箱号,工厂系统内部的人一般称对方番号的最后两个数字,比如说90的,就知道是说XX90厂。对外名字一般很少有说。反而约定俗成说地名,譬如:大沟、小沟、李家沟、大石等等。就说驻军吧,沟口部队,是指驻军营部,上西坝部队是指驻军团部。</p> <p class="ql-block">六、部长视察</p><p class="ql-block"> 建厂以来,一共有两位部长来厂里视察过。第一位是副总参谋长、通信兵司令、四机部部长王铮中将。他是五五年开国中将,也是个传奇人物。时间大概是一九七四年夏天,一个星期天。那会儿我家住在厂办公楼边上没多远。在厂办公楼门口,我看见一个精神矍铄的瘦老头,穿着白短袖衬衣,在那里散步,附近还有两个穿白衬衣的年轻人,陪着他。我和弟弟在那里玩儿,瘦老头很和蔼的问我姓什么,几岁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看见我同学的父亲、负责后勤的副厂长,从家属服务社打来了一盆豆浆,还有一竹筲箕油条,端进楼里去。正好我父亲来找我们回家吃早饭。他路上问我:“那个老头和你说什么了。你知道他是谁吗?”我这才知道那个老头是王铮。以前的领导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下来都是轻车简从。不像现在,芝麻大点的官儿都官威巨大。</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来的部长,估计大家都能猜到。1984年6月,当时的部长从北京来这套厂视察,拜会了当地县领导,就职工家属们提出的子女就学难、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差等等涉及地方的问题与当地政府协调,让当地能否帮助解决。听说当地领导没有给部长面子,因为事情没有解决。</p><p class="ql-block"> 部长临走前,和厂里的干部职工代表座谈。听参加了座谈会的代表讲,部长谈到此事,部长先夸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蔬菜新鲜,黄瓜带花刺,北京都吃不到,职工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与地方政府领导谈了,地方政府领导面露难色。</p><p class="ql-block"> 到了89年,老部长从上海任上到中央工作,成了领导核心。厂里的师傅们提到当年的事,就骂当时的县领导没眼光,一帮农民,现在肠子悔青了吧。农业县的领导,就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七、小日本说呦西</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很快。这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了。随着军品任务的减少,工厂效益越来越不好,被逼着去参与商品竞争搞民品。</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参与了重庆一家大企业的项目,而对方是与日本公司合作的,对于日本人来讲,他们要对协作方企业做考察。</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来了,每个工序看,后面到了一号洞。一号洞是个人工洞,里面冬暖夏凉,里面是精密仪器和设备,我在车间工作时进去过几次,在里面工作挺受人羡慕,技术工种,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有进洞费,比别人多几块钱。这洞里面有个日本大坐标镗床,六十年代初日本造。日本人一看见这台设备,非常亲切,快三十年了,保养的跟新的一样,就问操作设备的老师傅,这设备你是怎么把它保养的这么好,同新的一样?这个老师傅是北京人,他说:“每天我对它像对待我儿子一样。”翻译把这话翻译给了日本人,小日本听了,竖起大拇指说:“哟西!”</p><p class="ql-block"> 后来合作谈成了。</p> <p class="ql-block">八、最后的题外话: 李家沟</p><p class="ql-block"> 李家沟,当年我家住的地方,红色的干打垒老式楼房,绿色植物后面那个楼洞,右边的二楼上就是我家。左边那栋楼的楼梯右边的一楼是高老太爷家,《竞选厂长》这篇文章最后会提到高师傅。1973年我家搬到了红星村,人称将军楼,李家沟我就再也没回去过,只是有一段时间,在梦里偶尔梦见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