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花雪月地,崇圣佛都妙香国,此是人生的“诗与远方”

听雨轩

<p class="ql-block">  <b>大理</b>,一个具有诗情画意且带有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去了都不想走的地方,加上金庸武侠小说的渲染,使得大理成为众多旅游达人的必经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一探金庸大师描述的大理国段氏家族来龙去脉与王位继承之争之趣味,二是领略大理自然景观“风花雪月”之精髓: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p> <p class="ql-block">  南城楼</p><p class="ql-block">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大理国演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大理古城随朝代变迁也随之变迁,现在看到的大理古城是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所建的大理古城东西宽约10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南北纵向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大多数街道有引自苍山的清泉水流淌。</p><p class="ql-block"> 古城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内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结构,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p><p class="ql-block"> 城池的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相互对称,而东西城门相错,南北有三条街,东西有六条街构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轴线不居中,形成了西重东轻的城市布局。而东西城门相错,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东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城内建筑风格统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朴。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户户养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城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点缀其间,如蒋公祠,杜文秀帅府遗迹,天主教堂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大理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p><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四年(779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p><p class="ql-block"> 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天应元年(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p><p class="ql-block">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p><p class="ql-block"> 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现在的大理古城。</p><p class="ql-block">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理文献楼</p> <p class="ql-block">  文献楼</p><p class="ql-block">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理老街复兴街俯瞰</p> <p class="ql-block">  复兴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华的街道,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总长1500米,路面为麻块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复兴路两边商铺保持了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业街道。</p> <p class="ql-block">大理五华楼</p> <p class="ql-block">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p> <p class="ql-block">大理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辐射滇西教区的中心教堂。教堂由巴黎外方传教会法人牧师严美璋(中国名)于1927~1932年建盖。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主体建筑为台梁式结构,外面双层皆偷心,顶施彩绘藻井,大门斗拱挑檐歇山顶,二门与教堂相连。堂前为门楼,双层,中间高两头低,采用白族实木结构建筑形式,由狮、象、龙、凤等瑞兽斗拱挑檐。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隍城</p> <p class="ql-block">大理花纸伞</p> <p class="ql-block">  大理白族蜡染和扎染</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理时买的一块白族蜡染壁挂布——少女情怀,至今保存着,感觉挺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  白族蜡染与扎染</p><p class="ql-block"> 白族的蜡染历史悠久,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华,有动物、花卉、风景名胜等各种图案,产品有服装、各式挂包、壁挂等,图案纹样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p><p class="ql-block">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驩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p> <p class="ql-block">蝴蝶泉——电影《五朵金花》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理石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白族人民对大理石的开采加工始于唐朝。白族工匠们不仅制作大理石画,还根据大理石的石质和画面特征制成各种物品,有屏风、挂屏、花盆、笔架、花瓶、砚台、图章、茶具、石臼以及制成桌面、凳面、靠背镶嵌在各种家具中。</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所说的“大理石”也就是源于这里对大理出产的石头制品的总称,也是大理这地方所特有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来大理时就在“蝴蝶泉”边上买了两只大理石制成的瓶子,当时带回家时生怕瓶子打碎,还用毛衣包裹着,结果是瓶子是完好无损带回家了,而毛衣被瓶子磨损坏了,哈哈,为瓶子完好舍得把毛衣当包包!</p> <p class="ql-block">远眺崇圣寺三塔</p> <p class="ql-block">  大理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 2003年8月8日,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圣寺</span>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时期,《蒙段诸异僧》记载:“原崇圣寺初建于诏初,为诏王阁罗风与吐蕃国师赞错证盟处,为吐蕃使臣驻地。”大理国内史《大理国僧分五类》载:“蒙氏崇道敬佛,而于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观。其中最壮观为崇圣寺,国师居寺中”。到了南诏劝丰祐时,重用海寿大法师,法师献策:“以南诏为佛国,重修崇圣寺为护国大崇圣寺”。另据《南诏野史》、《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p> <p class="ql-block">  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有“佛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公元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p> <p class="ql-block">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p><p class="ql-block">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严重破坏,“塔裂三尺许”, 史藉载“城郭人庐尽圮,中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合,宛然无璺”。除雨铜观音殿尚存外,其余殿堂楼房尽毁,贵重文物丧失殆尽。李元阳重修,并写《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文云:“寺中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鸿钟,三曰雨铜观音,四曰证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其中的苍山胜概楼大型建筑于明代《云南通》载∶苍山胜概楼,在府城西北三里崇圣寺,创自唐贞观年间,上悬鸿锺,唐咸通间铸。至徐霞客到大理时,崇圣寺前仍有“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p><p class="ql-block">崇圣寺的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九龙浴佛池</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山门前的龙池以福建省的细白麻石、莆田青草石和汉白玉大理石为主要材料,以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对“天龙寺”的描写为素材,以在原址挖出的一块高5米、宽4.5米的大青石的自然形状为基础,雕刻成了一个高4.5米、宽4.2米的巨型龙头。龙头下建成宽7米、半径3.7米、深0.6米的水池。阿嵯耶观音阁前的九龙浴太子喷泉以九龙浴太子传说为题材,将九龙和太子以石雕形式雕刻成一组景观,并采用石雕和高科技喷泉结合,体现浴佛的真实效果。</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进行了崇圣寺的恢复重修。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铜观音殿”等。</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有塔无寺的状况,大理文化局于2004年斥资1.82亿元人民币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在保持已建成的钟楼、雨铜观音殿、前导区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主要建筑有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罗汉堂、祖师殿、千佛廊等;各殿堂佛像以《张胜温画卷》(又称《大理国梵像卷》)及明代梨广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和三塔中发现的文物为蓝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并蓄的特色布局浇铸,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其中599尊(件)贴金彩绘。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属于汉传佛教寺院。2005年4月22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金翅鸟</p> <p class="ql-block">  大鹏金翅鸟广场</p><p class="ql-block"> 在崇圣寺大门正前方的大鹏金翅鸟广场上,铸有高6.9米的双面大鹏金翅鸟雕像。它是以三塔出土文物金翅鸟为蓝本创作而成。原件高18.5厘米,净重125克,此尊雕像经过复制放大而成。大鹏金翅鸟栖息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昂首引颈,头顶饰羽冠,头及尾羽屈起作火焰状,尾羽镶水晶珠5颗。广场上防件亦在双翅上嵌有仿制水晶珠,整件雕像为铜铸贴金。</p> <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p><p class="ql-block">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在大理国时期就被尊称为“佛都”</p> <p class="ql-block">佛都</p> <p class="ql-block">雄狮威仪 威镇洱海</p> <p class="ql-block">  雨铜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南诏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右臂上举,袒胸下裹薄裙[12]。雨铜观音殿前廊有大钟,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阁中供地母神,大殿对面还塑韦陀菩萨。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原有的雨铜观音由乌铜铸成,后来补铸上的部分由青铜铸成,其光泽和质量就不如原有所铸。20世纪50年代初,雨铜观音殿尚有法号为超尘、超俗的两位和尚守护。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p><p class="ql-block"> 1999年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南诏建极大钟</p><p class="ql-block">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p><p class="ql-block">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重建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重铸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重铸的建极大钟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大钟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  弥勒殿:为仿宋代单檐七开间庑殿顶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十一面观音殿:为仿明代重檐五开间建筑,内供9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观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p><p class="ql-block"> 阿嵯耶观音阁:为四周环林的仿唐代高台三重檐楼阁,中间供12米的阿嵯耶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护法殿即天王殿:为仿明代单檐庑殿顶五开间,采用庄严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中间供有高5.7米的大黑天神,两旁供有高5米的四大护法天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张胜温画卷》被雕刻成高1.8米,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而将“佛本身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  药师殿:在药师殿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坐姿药师佛像。药师佛是梵文音译,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亦名“医王善逝”,“大医王佛”。</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与二个明王,五百罗汉像平均高1.8米,为铜铸贴金。</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高僧殿</p> <p class="ql-block">高僧殿:高僧殿里铸有9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像高4米。</p><p class="ql-block">祖师殿:殿中有达摩、慧可、僧灿、道信、弘忍、慧能禅宗六祖,禅宗六祖都为坐像,通高6米,不贴金。</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和美</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又称藏经阁,为三重檐明清式楼阁。藏经阁是崇圣寺的最后一幢重要建筑,是收藏佛教大藏经及其它佛教典籍、法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寿</p> <p class="ql-block">龟</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p> <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p> <p class="ql-block">永镇山川</p> <p class="ql-block">  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体现唐朝的雍容华贵与大度气魄。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塔基座上题有“永镇山川”四字,以示威仪。</p> <p class="ql-block">  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p> <p class="ql-block">  大理国王出家传说</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理国王逊位为僧,有十人之说,也有九人之说。至于出家原因,一则与南诏大理国实行的政教合一统治有关,二则有四因:</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如段思英)</p><p class="ql-block"> 第二、政权不稳而为之。(如段正严)</p><p class="ql-block"> 第三、高氏专权人心向背,被迫下台。(如段寿辉、段正明)</p><p class="ql-block"> 第四、惯例所致,新国王即位后,原国王退位让贤,出家为僧,以安定人心。</p><p class="ql-block"> 九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国王分别为:段思英:大理第二世国王;段素隆:大理第八世国王;段素贞:大理第九世国王;段思廉:大理第十一世国王;段寿辉:大理第十三世国王;段正明:大理第十四世国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段正严:大理第十六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段正兴:大理第十七世国王。</p> <p class="ql-block">  金刚杵:俗名降魔杵,原系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成为密宗的—种法器,常为金刚力士护法所持。而三塔所出土金刚杵,均为阿吒力僧诵经时手持之物。崇圣寺5件金刚杵,最大的1件,高6米,直径1米。</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楼:中和门正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三塔国家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也是一个金庸武侠迷,因而对大理有着特别的神往,至今已经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未,当时大理的旅游景观还是处在原生态状况,一切都是非常原始自然的,没有像现在这样过度的商业化,就大理最著名的人文古迹景区——崇圣寺三塔,也仅仅是只有“三塔”,其它什么都没有,三塔周围一大片空旷的且是杂草丛生的地方,也没有现在的水池,当时的崇圣寺山门也仅是三间非常破败且低矮的山门,我只走进山门看了看三塔,也没有拍照,山门口两边摆卖大理石商品摊店很多,中间留着一条路供游人行走,我当时还在这里买一只大理石瓶呐!</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第三次来大理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了:道路变宽了,从原来的石头泥路变成水泥路了,第三次来则变为柏油路了。崇圣寺建得非常高大上了,原来没有门票的现在则一百多元了,三塔周边也有水池了,高大的佛殿楼阁有规则的排列着。第三次来又见到了众多的广场了,真是十年小变样,三十年大变样,现在的崇圣寺真正成为“佛都”!</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洱海周边基本没有各种民房宾馆别墅之类的建筑,站在大理古城东面洱海边,可以一览无遗地看清洱海全貌,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洱海周边则有大量各种各样建筑包括民房、别墅、宾馆等等,硬生生破坏了洱海的生态环境,洱海回不到过去了,可惜啊!但愿现在的大理与洱海的生态环境能得到彻底的治理,还一个清洁环境自然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大理与洱海是我的诗与远方,我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