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录——难忘的军旅生涯

美友16593750

<h3>  1976年初春刚刚18岁的我,和我的许多战友一起,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社会形势下,喊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接受了军地双方的挑选,光荣地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之中,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h3> <p class="ql-block">作者于1976年(18周岁)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一、难忘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我参加革命工作的第一年,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国家遇到了几次重大灾难,这一年也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作为新兵的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1月8日,当时我还在学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哀悼。3月8日,我们刚到部队,吉林省吉林市上空下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乃世界奇怪现象。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逝世,对那个时候我们部队指战员来说就像是天塌了一样,陷入了悲痛、哀悼之中。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这也是在汶川地震之前所发生的一次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央军委抗震救灾的号令牵动着每个军人的心,我们部队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抗震救灾的申请没有得到军委的批准。</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976年9月18日 毛泽东主席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网络图片)</h5> 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我们部队官兵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全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坚守阵地防止外敌入侵。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由江青、王洪文、张春娇、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div><br>  <b>  二、英雄的部队</b></div><div><br> 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转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进军七千里,解放大西南,横扫残敌,威名扬四川,移位京津,军威震撼,河北抗洪涌现出爱民模范“谢臣班”。60年代末,苏联骤变,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为了祖国和人民安宁,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的调防命令,我们部队整装待发,从山西太原、大同等地北上戍边,万余名官兵全部进入祖国北疆预定阵地——脑包山。</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视察我团称赞说“像个主力部队的样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脑包山地区位于集宁西南方向,处于北纬40度线上,高寒缺水、气候恶劣、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当地有民谣:“冬天白毛雪,春天黄毛风,夏天多冰雹,秋天就立冬。”冬天,凛冽的寒风搅动起“白毛呼呼”天昏地浊,周天寒彻;春季,“黄毛呼呼”,能把拳头大的石块刮得满地乱滚。夏天,漫天飞舞的石沙子把手、脸打出道道血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为我所在部队题词</h5> 我们的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由地方来到军营,由内地来到边疆,官兵一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二米饭,住土窑洞,苦与乐,难与易,生与死,考验了我们的意志,触动了指战员的神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队阵地—内蒙古乌兰察布脑包山</h5> <p class="ql-block">  人民一托重如山,在困难和考验面前,部队首长和我们同点一盏灯,同吃一锅饭,同站一班岗,用我们部队老一辈留下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教育一代又一代官兵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卫国戍边。</p><p class="ql-block">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我们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打坑道,修战壕,栉风沐雨,攻坚克难。驻防期间,几乎凿通了脑包山脉的峰峰岭岭,连接起山上山下的沟沟岔岔,用鲜血和汗水把我们的阵地建设成了能打、能防、能生活的钢铁长城。</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队阵地的自然风光</h5> “先备战,后生活”,伴随着阵地建设的坚定步伐,干部战士用勤劳的双手。建砖窑、烧石灰、办农场,当起了修房盖屋的“泥瓦匠”,用农场的粮食改善部队的伙食。在边疆驻防期间,从第一代班自为战的“散、山、洞”地窝子铁架房开始,先后修建了第二代窑洞房和第三代以营为单位相对集中的平顶房,我们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甘苦与共,风雨同舟,书写了自己生命旅途中最难忘的青春记忆“钉钉子、把口子,把阵地变成肉磨子!”这是我们向祖国、向人民发出的铿锵誓言。<br>  这就是我所在的部队,这就是我们的战友!接受命令向前冲,我们就像把刀子,指到哪儿杀到哪儿,钢山铁石也能捅个窟窿;命令叫停,我们就像钉子,身正志坚脚跟稳,千钧力气摇不动。<br>  中苏边境的座座大山,连绵起伏,我们的阵地既能抵挡侵略者的地面入侵,还能抵挡敌人的空中袭击,部队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确保战争爆发后火力的交叉覆盖,山与山之间还有专门连接的人造工事,把天然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未来战斗中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 <p class="ql-block">退伍后再次赴边疆看国门</p> 尽管中苏之间最终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是,我们部队采取的积极防御措施在军事上留下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也为全军的军事研究开拓了思路。也正是由于我们的不懈努力,祖国才能发展到像今天这般繁荣和富强。 <p class="ql-block">威武雄壮行进中的步兵连队</p> <p class="ql-block"><b>  三、无悔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就是46年,回想起来,往事就像在昨天。那是1976年初春征兵工作开始后,我积极报名应征,接受祖国的挑选,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经原朔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批准,2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乘军列到了部队,按照当时部队的纪律要求,部队驻地是严格保密的。因为我们离开家乡时是不知道部队在何处?父母亲及家乡父老乡亲也不知道我们去了何方?夜间下车后在灯光下才看到车站指示牌上用蒙汉文字写着“集宁南”的字样,才恍然大悟,啊!这是祖国的北部边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宁南站</h5> <p class="ql-block">  初春,集宁的气温特别低,只见地上是厚厚的积雪,寒风凛冽,我们头戴毛皮帽、脚穿大头鞋,背着背包,北疆的气候特别的冷,眼前的一切感到都是那样的陌生。</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新 兵</h5>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接兵部队首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列队进入候车大厅,前来车站迎接我们的团副参谋长高风勤大声对我们的讲话:“同志们好!我受团首长的委托前来迎接大家的到来。步兵第613团欢迎你们!由于大雪封山,车辆无法通行,需要大家徒步行军到达部队,这是对大家的第一次考验。”然后由军务参谋向接兵首长宣布了各新兵连的驻地后,宣布:“出发”!我们像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行进。当时的大雪有一尺多深,有的地方埋过膝盖,我们紧跟在班长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行进。当我们走过集宁桥西后,什么建筑物也没有了,全是白茫茫的大山,连个村庄也不见,连一点亮光都没有。十里、二十里······走啊,继续走······在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时,发现了前方有一个叫白石头圐圙的村子,我们以为到“家”了。接兵指导员张胜林说,咬紧牙,再向前走10里,于是又钻进了深山里······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新兵连驻地,这时已是次日凌晨。老兵们为我们熬出了热气腾腾的大米粥,拌了些煮黄豆,这是在部队的第一顿饭,初次感受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这时我们的脸上才露出一丝丝的笑容。接着我们在班长刘国治的帶领下打地铺、整内务、烧火取暖,投入了训练之中。</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军途中</h5> <p class="ql-block">  新兵连是缩小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距离的一个途径,一个月的时间是紧张的、艰苦的、也是终生难忘的。我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外,主动出版报、在饭堂念报读稿、教唱歌曲等,受到新兵连首长的好评,新兵下连时,团集训队到新兵连挑选文书,我被推荐我到了霸王河集训队。</p><p class="ql-block">  到达集训队后,队长赵军良,指导员李国政像兄长般地给予关心照顾,和我介绍集训队的职责,首长与我在谈心聊天中了解我的家乡、家庭和个人情况,并见到了老文书(也是我的首席班长)牛玉良。他手把手地教我写请示报告,上传下达、接人待物等礼节。当时由于集训队没有训练任务,只有工作机构和牌子,于是集训队首长让我去本团一连参加全训。</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9年秋 师司令部副参谋长朱海成(中)在集训队研究射击技能</h5> <p class="ql-block">  在1976年4月初,我又到了一连参加全训。当时整个部队都在国防施工,全师只有这么一个全训连队,担负着代表全师接受军区、军、师、团考核和为部队示范带头的光荣任务。这是全师的一个标兵连队,战争年代就荣获“攻无不克大功一连”的称号。特务连警卫班的几名警卫员也在这里参加全训,我被编入一排三班,排长崔江林、班长牛新友,当天就发给我一支半自动步枪,子袋弹等装备物品。我心里暗自在想:我手里终于有了武器了,这才像一个兵呢。在一连,军事训练要求非常严格,连长张保信、指导员孔祥平对待训练十分严厉,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训练多数是以班为单位,有时也以排为单位进行组织,训练中按照毛主席关于“时刻准备打仗”的指示,结合未来战争的特点,严格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训练大纲》,主要科目有队列、军体、刺杀、投弹、射击、越野、战术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榴弹投远训练(来自军网)</h5> <p class="ql-block">  训练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训练科目都是室内外结合穿插进行,训练中感觉到班长的军事素质精通,老兵的军事素质过硬,班与班、排与排每项训练成绩都考核站队、公布名次,作为新兵的我也没理由拖后腿。因此压力特别大,训练异常艰苦,练投掷手榴弹时,基本功是从甩背包带开始的,在训练过程中,记得有一次胳膊疼的吃饭拿不起筷子,休息上不了床(上铺)和同一上铺的王吉祥战友面对面无声而泣,这个秘密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因为我懂得军人是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我俩把这次的泪水悄悄地咽进肚子里。由于训练紧张,睡眠时间严重短缺,每晚还有一班岗哨勤务。记得有一次早晨起床,穿衣服时,只看见枕巾上一片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撒上墨水精了,用手抹了一下也没擦掉,急着下床做早操了,待整理内务时才发现是夜间流了一滩鼻血,心里不由得酸酸的,但从来也没有吱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副武装越野(军网提供)</h5> <p class="ql-block">  每次全副武装五公里越野中,我始终没有掉过队,有一次当距离接近五公里时,我和一些战友一样已口吐白沫,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副连长朱学寿伸手帮我拿武器,我不肯,他爬到我脸上问道:“你没事吧?”我用浓厚的地方语言回答说:“我咋也不昨”。他是山东人,至今也没听懂这句话的意思,这之后我慢慢地体会到,这就是毛主席教导过的“我们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相互爱护、互相帮助”的生动实践;艰苦的训练中有苦也有乐,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正午休中,忽然有同乡战友李峰把我从熟睡中推醒,惹得我非常生气,他悄声和我说:“我怕你上火,给你拿来两个西红柿”,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举动体现了兄弟般的战友情谊,使我哭笑不得······因为训练忙,三个月没给家中写信,使父母很不放心,父母去附近村庄的战友家、去同学家到处都打听不到我的消息,使得二老寝食难安,这也是人常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经过半年艰苦紧张的训练,我终于踏上了连队的脚步,队列表演整齐划一,刺杀训练杀声震天,实弹射击全部优秀,跨越障碍在进入规定的时间之内,军事体育全部达标,手榴弹投掷达50多米,和全连战友一起赴全师各团进行了分列式和阅兵式汇报表演,成为一连方阵中的一枚不可缺少的“棋子”,受到了连队的嘉奖,这次训练至今都是刻骨铭心的。</p> <p class="ql-block">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唱不够、听不厌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一年的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我们部队和全军指战员一样无比悲痛,按照军委命令进入了一级战备,这是建国之后全军的第四次一级战备(第一次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是金门炮战、第三次是珍宝岛战役、第五次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第六次是1996年的台海危机)一级战备只要开启很可能就会有军事行动,按照当时的战备形势,就是在防止苏联的趁虚入侵。我们继承毛主席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武器不离身,昼夜执勤。紧接着,部队按编制各自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我们这几名在一连代训的战友也都返回自己的战斗岗位。</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军网提供)</h5> <p class="ql-block">  一级战备解除后,我的班长牛玉良提升到五连任排长,他与我作了简单的工作交接后,我便正式走上了集训队军械员兼文书的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四年时间里,先后保障每年一期的步兵、炮兵和机枪兵骨干集训,我们部队的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基本上都是接受过这里的训练;还有一些团长、旅长、师长也都是这里曾经的学员;有的将军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他们的进步成长无不倾注了我们保障人员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1977年北京军区新招的女兵集训和短期的司令部参谋、政工干部、后勤干部、基层连队卫生员、司号员集训等,在这些学员的结业鉴定书上都留下了我的笔迹。四年时间里,无论是制订训练计划、保障武器弹药供给,搞好队部班勤杂人员的管理、接待上级检查等等工作都做的井井有条,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和首长的好评,并被干部管理部门列入预提干部对象。</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友中的佼佼者原河北军区司令员王舜将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队列训练场</h5>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有两件事情一直萦绕在脑际,令人回味。第一件是拯救战友生命:1976年10月29日,中队学员室外科目训练,整洁的营区异常寂静。我偶然发现炊事班宿舍进去一个人,便过去想看个究竟,当我接近门口时,只见炊事班战士张**手持手榴弹(教练)砸向正在洗衣服的副班长洪本芳头部,没有任何防备的洪本芳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我感觉情况严重,便不顾一切飞快地冲了上去,奋力夺下了张**手里的那枚手榴弹。这时的张**羞恼成怒,疯狂至极,拼命再次扑向洪本芳,为了保护洪本芳,我徒手与张**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直至将他拖出室外,阻止了对洪本芳可能出现的再次伤害。这时早有准备的张**实施了他的又一套方案,从衣服里掏出了寒光闪闪的水果刀实施自杀,刀子也被我夺下。我边搏斗边呼喊:“快来救人!”闻讯赶来的炊事班战友们一齐上手才控制住张**的伤害战友和自杀行为。随及调用大队部的保障车,由大队部医助和中队卫生员等战友将他俩送往驻集宁市的解放军第280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和治疗,洪本芳出院后重返工作岗位,张**出院后被开除军籍、获刑13年,付出了沉痛代价,中队指导员李国政在花名册上指着他俩的名字说:“这两条生命是刘刚文书给拣回来的”。对此本人也感到非常的欣慰。事故处理完毕,所在部队给了我团嘉奖的荣誉。回想起来,至今还是心惊动魄的,时隔40多年,张**应该是早己刑满释放、回归社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不知道他们现在何处?可否安好?遥祝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6年12月作者(右)与战友石云亭(中)唐志新(左)在霸王河中队门前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嘉奖卡片(来源于档案)<br></h5>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是机关帮忙:1977年冬季全团老兵复员开始,团司令部军务股人手少,股长谷连栓亲自去集训队临时调我去帮助做老兵退伍工作,由参谋冯明顺、打字员杜连义和我三人具体负责承办。</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佩的原团司令部军务股长谷连栓</h5>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谷连栓股长指挥下,白天接审基层连队报送的档案,晚上填写退伍登记表、退伍证和留存资料及照片,直到凌晨,那时的精力特别充沛,次日还要坐班车去集宁警备区加盖钢印,随后再将老兵退伍手续返回连队,仅仅四五天的时间就顺利办结全团千余名老兵的退伍手续,做到无有差错,受到了团首长的赞扬和基层连队干部战士的好评。谷连栓股长高兴地拿出他自己私藏的一瓶好酒欢送我,并高兴地唱到“朋友来了有好酒”,他让我唱出下一句“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回想起来十分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1981年团集训队归属师教导队,我们都回到了团里,上级赋予我团建设大同“759”国防工程任务,由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王瑞带队,抽调了通信连排长王义和我组成工作组进驻工地,具体施工由我团八连成建制参加,时任八连连长谭登文、政治指导员舒长印,英雄的八连指战员经过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同平旺759工程(网络收集)</h5> <p class="ql-block">  1982年团里新建第三批以营为单位的平顶房,我们工作组又转入团营建办公室工作,年底营建办公室也完成了使命,机构撤销后,各自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批营房建设现场</h5> <p class="ql-block">  此时,自己找不到工作岗位,感觉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七连连长郭爱和曾经在集训队和我一起工作过,他十分同情地找我谈心,要我去他连队当文书,尽管他是满腔热情,我都怎么也振作不起精神来了,这时已是服役的第七个年头了,又返回来当文书,和我同年入伍的战友已经是连长、营长了,周围战友都是些稚嫩的面孔。这不是老马又吃回头草了吗?无论如何,我还是接受了郭爱和战友的一片好意了。来到七连,我便成了这个连队除王友战友(76年入伍,大同籍)之外的第二个老兵了。既来之则安之,在这里又干了一年,在老家的父母及家属和我的孩子也需要有人照顾了,待年底老兵复员开始,无论如何要复员了。连里、营里、团里负责办理复员手续的战友怎么也找不到我的档案,复员手续无法办理,他们不得不把这一情况告诉于我,(原则上档案是由部队组织上管理随人走的,后来走到哪里,个人是不得而知的。)我回忆起1978年干部股调走过我的档案一事。于是,又去干部股找,结果我的档案还在干部股预提干部的档案柜里,干部股的战友说“这是一位预提干部对象,怎么就复员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佩的原政治处主任李彩</h5> <p class="ql-block">  当时部队的风气非常好,提拔干部都是由组织决定的,士兵只要具备了干部条件,朝夕相处的首长都是能够发现的,我尽管没有被提拔,但也没有破罐子破摔,一直在耐心等待着团里的“命令”。几年来部队的培养教育深入了我的灵魂,坚定了我为党、为部队做好每项工作的信心,神圣的使命强化了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复杂的环境熔炼了我的机智和灵敏,艰苦的磨砺锻造了我的勇敢和无畏。再说自己是农民出身,做梦都想当一名军官,光宗耀祖,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因此,自己在部队是努了力的,青春年华并无虚度。当时的部队风清气正,提拔干部都是由组织决定的,只要本人表现好,朝夕相处的各级首长都是看得到的。团长刁从洲、政治处主任李彩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我谈过话,干部股长王万方还亲自提审过我的档案并语重心长地嘱咐过我。搞笑的是:我们司务长高秋太,让炊事班专门炒菜请我喝酒,说是我要提拔到团里当干部呀,怕命令下来时间不允许,提前为我庆祝一下。当时在军务股当保密员和我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的战友,他秘密的告诉我,团里起草的命令里有了你的名字,宣布命令时却没有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焦文会政委、孙德泽团长都关心过问过我提干之事;1979年初,李新同副政委专程到集训队驻地霸王河找我谈话,他说:“为了提高你的军事指挥能力,现在就随学员参加骨干集训,时间或长或短。”于是集训队首长安排魏爱国战友接替我的工作,让我下到三区队九班参加骨干集训兼任文化教员。同年集训队由集宁霸王河搬迁至朔州北旺庄。集训期间,曹金星政委给我寄来长篇书信,让我安心训练和工作,并嘱咐我说部队不会忘记你。可是我怕打扰首长,也没有给首长复信,复员时也去找过首长告别,看见他在办公室里忙,没敢吭声便退了出来,便打起背包回到了家乡,失望地离开了自己所喜欢的部队,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那么的幼稚啊。</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佩的部队政委曹金星和夫人李桂英老师</h5> <p class="ql-block">  当时《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役期2年,自己超期服役6年,人生八个年头的黄金岁月奉献给了壮丽的国防事业,只是享受了部队每月微薄的的津贴待遇,既没有工资,更没有奖金。我经常暗自安慰自己,我可以没有金钱,但我有信念;我可以没有权势,但我有追求;我可以没有名望,但从未忘却使命。通过长达8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得到了很多精神财富;比如: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锻炼了顽强的革命意志;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练就了一身经得起摔打的国防身躯等等。人们常把人生比作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调味品,一生中不蹚水就不算成熟,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会被狠狠地捏一下,或者是被开水烫一下,再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就是收获了这些财富,为我回地方从事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退役后由一名退伍老兵成长为一名公务员,又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如今已从正科级岗位上光荣退休,这正是:无私奉献终不悔,漫洒丹心绽芳华。</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颁发的退伍军人优待证</h5> 党和政府对我们退役军人非常关心,今年8月下旬,我高兴地领到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它饱含了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深情厚爱。这张优待证除了享受国家优待政策外,还能再乘坐公交车、旅游、就医等方面享受优待,正是:小小优待证,浓浓拥军情。虽然现在我已是花甲之年,但我对当兵的历程是无怨无悔的。 <b>作者简介:</b>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刚 山西朔州人 1958年7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中共党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9军205师613团服役,期间任团集训队军械员兼文书等,先后获三等功一次、受团嘉奖两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4年退伍后,被原雁北地委组织部、雁北军分区录用到原朔县人武部任干事、秘书,自修大学学历。1996年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被安排在朔城区委政法委工作,后到乡镇任职。2007年借调朔州市政府办公厅参与了朔州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受到过山西省委政法委、山西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被朔州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被朔城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2018年从公务员岗位退休,享受正科级待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