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三阶段与“三不朽”

馨心齋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文作者范恒山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者感言</b>】</p><p class="ql-block"> 《论人生三阶段与“三不朽”》是一篇具有辨证哲思,令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好文章!</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教授、诗人范恒山先生。</p><p class="ql-block"> 该文深刻论述了“三不朽”与人生道路的关系,谈古论今,汪洋恣肆,条分理析,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全文立意新,格调高,思想深,逻辑严。把“广义的人生”分为三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和身后阶段。论述之精辟,说理之充分,语句之晓畅,足见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力。</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普罗大众皆以仕途为官是人生第一要义,或曰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而作者论及此,明确指出:“历史真切的显示,一切皆为过眼云烟,唯有思想文化永存。”阅读本文可知,人生之不朽,终究最长久的是思想文化之不朽。从“李杜文章光焰在”,“范公一文传千秋”便可探寻答案。</p><p class="ql-block"> 为使更多人先睹为快,从中受益,获得启迪,敝人征得作者同意,特制作成本美篇,以飨各位读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论人生三阶段与“三不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恒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次机会。到世间走一趟,人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好一些,有一个辉煌而精彩的人生。但什么称得上辉煌的人生,怎样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都需要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最好的人生教科书。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经验和方法。这种包罗万象、浩繁厚重的知识财富,为人所创造,又成为人们思考与遵循的基本参照。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规划、创造并最终实现辉煌的人生,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关键的认知和有益的指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范恒山先生在讲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生是以一定的职业为载体的。二千多年前,古人就以士、农、工、商等来划分社会职业。在今天,我们常将社会职业概括为三百六十行。事实上,由于科技革命和体制创新等的持续推动,产业形态不断生长、裂变和细分,社会职业已远超这个数量。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总体上,还是可以把职业类型粗分为为官、从商、治学等几大类。所谓人生之成功或辉煌,常常是指人们在从事这些职业时所取得的成功或实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做了大官、赚了大钱常常被视为人生成功或辉煌的标志。人们认为,当官赚钱带来的好处是直接的、显著的,所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按理,做成了大学问也应在成功之列,但由于治学不一定能直接带给人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在世俗的眼光中并不占居重要位置,许多人对“金榜题名”者投以羡慕的目光,往往也是因为他们具有了升官发财的资格。作为职业选择,治学则是明显的冷门。</p><p class="ql-block"> 对此,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远在春秋时期,古贤人就深入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在与晋国名臣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所做的对话中,认为“世䘵”或荣华富贵并不能构成人的“不朽”。他认为,真正的不朽应当是立德、立功、立言,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对“三立”做了诠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言之,它们分别指的是在弘道立德、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上做出的杰出成就。是否“不朽”,不由当事人自诩,也非他人对健在者的夸赞,而是后人对逝者的公正评价,是历史对一些人的“盖棺论定”。此后,不少忠良贤达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观点,例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王阳明的“人生第一等事”不在“登科获取功名”,而在读书“做圣贤”;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震古铄今的哲语箴言,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展现了一种忠于国家、服务社会、敬业向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和毕生追求。</p><p class="ql-block"> 人生,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全过程。但自然生命是有限的,对有限生命如何实现无限价值的超越性情怀,构成了历史上许多贤达之人对人生意义追求的重要方面。“三不朽”之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人生的含义。它表明,人的生前身后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人生不仅体现自然生命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为社会影响的存续时间,或者说,一个人的存在,并不止于生前,也体现在身后,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们能从传统文化关于“死亡”问题的认识中获得较为深刻的领悟。今天人们认为没有区别的死亡二字在古人看来却是有很大差异的。古人认为人皆有两命,一为生命即物质肉体之命,一为性命即心灵思想精神之命。“性”为生加心字旁,这一造字结构形象体现了古人的深意。“死”被看是肉体生命的终结,而“亡”则意味着思想和精神的湮灭。老子《道德经》言:“死而不亡者寿”,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即所谓亡者忘也。“亡心”了,或者“心亡”了,才是完全死去了。因此,人的寿命不在于肉体存活多久,而在于被世人记住时间的长短,那些对人类社会有立德、立功、立言贡献的人,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却活在世人的心中,为后代所传颂和怀念,这些人虽死犹生,所以是长寿的。我们能看到,许多古贤人虽然已离世千百年,但在今天仍被热烈颂扬,其声名之盛大大超过了在世的名人。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描述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纵观历史,许多人忍辱负重、披肝沥胆,其志就在于以卓尔不凡的建树增益于社会,“赢得生前身后名”。</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人生实际上包括三个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和身后阶段。如果以自然之身为形,以精神之身为神,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身后阶段是既无形更无神的。只有少数人,即使形已归去,“神”也依然长存。要实现“三不朽”,赢得生前身后之名,必须付出特殊的努力。而就三阶段而言,大体上是工作阶段决定退休阶段,而生前决定身后。这意味着,对很多人而言,承担某种职业的工作阶段对人生建树起着决定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范恒山先生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那么,是否有一些特别有利于实现“三不朽”的职业呢?</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在各种职业中,最受追捧的还是做官。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官本位”差不多成为了所有朝代人生的主体价值观和最高追求。即便是那些如今备受世人景仰和推崇的思想文化先贤也大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以我们熟知的一些唐宋大家为例。为了入朝为仕,他们百折不挠、执着应试,或者攀亲托熟、求助朋友。</p><p class="ql-block"> 李白,这位令千秋万代传诵的大诗人,为了入朝做官,他义无反顾告别亲友,离家求取功名。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鲜明地表达了要想成为管仲和晏婴那样的杰出宰相,有机会辅佐天子,使四海升平、百姓安乐的愿望。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进入仕途,只能走引荐和献赋之路。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初见荆州长史韩朝宗时,他热情地递上了《与韩荆州书》,以求得这位有识人举才之名、又深受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引荐。他将韩类比周公,借天下谈士“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言,表达自己“虽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志向。同年,李白为唐玄宗献上《明堂赋》,以谋求官位。在朝廷内外朋友的帮助下,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当时可谓兴高采烈、踌躇满志。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玄宗对应召入宫的李白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面对这样的特殊礼遇,李白当时的欣悦之情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同样,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抒发了平生的志向和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此,他积极投考,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所能采取的办法差不多都尝试过了。虽多方努力,也只是谋得了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一些小官职,还因秉性耿直、仗义谏言而遭受贬谪。一代大诗人求官之路坎坷多舛,最终没能摆脱穷困潦倒、多灾多病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从小刻苦读书以图仕宦。他曾四次参加进士考试,四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锲而不舍,分别在第四次登进士第和通过铨选。韩愈还多次给当朝宰相上书,以求垂注举荐。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以“修道归隐”闻世的孟襄阳和以“眠花宿柳”著称的柳三变,也曾是积极的求官者。为走捷径,孟浩然积极运作渴求贵人向皇帝引荐。他曾求助过被贬到荆州做官的宰相张说,献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说是求助当朝宰相张九龄)。第一次赴长安科举不中后,他热络于在京城担任左拾遗的王维。只可惜,在偶然得来的谒见皇帝的机会中,一句不合时宜的“不才明主弃”惹怒了唐玄宗,也永远断送了自己求仕做官的前程。宋代词人柳永则积极求考,期待金榜题名。第一次参加科考后,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却是榜上无名。而愤然之下写就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之“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牢骚之言,据说得罪了皇帝,此后参加的三次科考,在发榜时名字都被皇帝“且去填词”怒而划掉。柳永只得以“奉旨填词”,浪迹江湖去“浅斟低唱”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当世千军万马挤走求官“独木桥”的状况并不令人费解。客观地说,生活在尘世之中,绝大部分人很难摆脱柴米油盐的束缚,也很难抵御声色犬马的诱惑。而为官不仅提供了颐指气使的条件,也能直接带给人荣华富贵的生活。官职越高,这方面的效用就越显著。人们普遍把做官当作实现志向和梦想的最佳载体。我们看到,一些人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贪婪地攀爬官位,就是为了满足腰金衣紫、杖节把钺的私欲。但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人,则是期望通过做官实现振兴社会,拯救苍生的理想抱负,塑造“三不朽”的人生。今天为人们所传诵的绝大部分历史名人当属于这样一类。</p><p class="ql-block"> 然而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所清晰展现的一个事实是,纯粹依赖官职名扬千秋、传颂万代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不要说一般层级的官员,即便是那些显赫的要员,包括执掌乾坤的帝王也很难做到英名不朽。自秦至清,中国诞生了400多位皇帝,但为世人口口相传、熟记于心的不过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极少数人。相反,实际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绝大部分官员的高光时刻只在工作阶段或在位期间,他们一旦致仕或退休就会变得销声匿迹、杳无音讯。令许多官员伤感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是,自己的显荣和失落只有一夜之隔:在位的昨天还是“门庭若市”、前呼后拥,退位的今天就落得“门可罗雀”、形孤影只了。这样的官员自然也就谈不到什么身后的社会影响了。</p><p class="ql-block"> 如同为官就拥有了优越的发展条件这种逻辑上的必然一样,绝大部分官员的显荣与失落之变也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听命于规制和沉迷于功利是官场生态的两个显著特点,前者不仅会抑制自我创新和勇于开拓,也会因习惯于上依下靠带来自主能力的持续下降,对于很大一部分官员来说,离开了原有体制系统的支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后者则往往会使人境界低下,沉迷于当前利益的攫取和富贵生活的享乐,很难产生改天换地的大志与作为。我们看到,那些得以名标青史、流芳百世的官员,也恰恰是因为他们敢于挣脱官场规制和功利的束缚,不计得失、宠辱皆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干出了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壮举。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官员在历史上显得格外稀少。</p><p class="ql-block"> 再从经商这种职业类型来看,诚然,纯粹的经商办企业,可以给人带来富足和享乐,但不一定能造就不朽,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上对商贾之人“重利轻义”的刻板印象,即使是成功的商人也不一定能明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富而不贵”成为许多商人面对的现实。虽然对经商者来说,赚了大钱就意味着成功,但要铸就不朽,仅仅赚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办企业开拓或成就相关事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重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企业及企业家与不朽或伟大间的逻辑联系。</p><p class="ql-block"> 然而以思想文章见长而名扬当时与后世的人物多如繁星,或者说,以治学立言而实现不朽的人为数众多。一些研究者把这种结果归因为“立言”相对容易。因为“立德”需要过众口难调之关、“立功”要蹈政治诡谲之险,所以文人们都以“立言”为第一要务而求不朽。但有趣的是,那些被后世铭记的文人几乎都未曾以治学立言做为人生职业的第一选择,自然也谈不上一开始就以“立言”为目标而追求不朽。历史表明,他们的“立言”紧紧伴随着求官逐仕或为官治政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 还以唐宋名家为例。他们的求官之途,大抵上表现为三种结果:第一种,官运亨通,做了大官,此以王维、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王维官居尚书右丞,范仲淹任职参知政事,王安石则两度入相;第二种,宦海沉浮,仕途艰辛,颠沛流离,此以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为代表。韩愈曾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刘禹锡担任过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及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等职;苏轼后期也官至礼部尚书和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第三种,求仕受阻、命运坎坷,最终未能入仕或只做了较为低阶的官吏,此以孟浩然、李白、柳永等为代表。孟浩然求官不成,归隐鹿门;李白在皇宫里只干了二年多就被“赐金放还”,跌入谷底时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懑;柳永最终受益于恩科,谋得了余杭县令之类的小官。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享誉后世的不朽之人,而成就他们的,是在报国之心、强国之志驱使下伴随求仕为官之途形成的卓越思想和光辉的文字!我们看到,无论官场境遇如何,他们都没有随波逐流、逆来顺受。他们或在治国理政中突破陈规、大胆变革,形成了契合时代节拍,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理念;或从追寻功名、浪迹江湖的经历中贴近生活,创出了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在“党争”“宫斗”等带来的大起大落、遍体鳞伤中实现大彻大悟,以心灵的解放带来思想的升华和文章的灿丽;或在亲近山水、拥抱自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以深邃洒脱垒起了诗词的巅峰。后世的人们记住了他们,并非因为他们是否担任过官职、担任了多大的官职,而是他们充满智慧与才华的思想和文章。“文章憎命达”、“诗以穷而后工”几乎成为立言者成就不朽之名的通则。这也一定程度印证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治学著文造就的不朽早已为古代有识之士所揭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既如此,那些思想、文章的创造者必然因之而“长寿”、而不朽。于是我们看到李白这样的诗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我们也听到刘禹锡如此评价:“人间声价是文章”。</p><p class="ql-block"> 的确,历史真切地显示,一切皆为过眼云烟,唯有思想文化永存,尤其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字会历久弥新、永放光彩。其实,在“三立”之中,“立言”不仅是基础,也是重要载体。没有立言,立德立功往往是无法展现与升华的。因为思想、文章等的永存,也就带来思想文章创造者的不朽。历史清晰地表明,能为普通大众所铭记传颂的,大多是依托治学而诞生的各类专家,其中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也包括各种类型的科学家。正是他们,成为了有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中坚。他们的人生,无疑是精彩与辉煌的人生。这样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活力就越强,也越能实现健康而可持续的发展。治学之职不为世俗追捧,不仅是因为它不如为官、从商那样“金碧辉煌”和“珠光宝气”,还因为它异常清苦、枯燥,并非普通人所能承受,乃至是因为它对人的综合素养和领悟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人难以跨越其门槛,更遑论登堂入室成一家之言了。但恰恰是这种职业,产生了最多为普通老百姓所传诵的不朽人物。这一事实,应该成为今天我们自主选择职业乃至整个人生发展之路的重要指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范恒山先生在论坛上授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三立”不易,并非等闲之辈可以做到,但并不意味“三立”只是特定人群或少数人的专利。只要努力,普通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对此,不少古贤人都有论述。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人皆可以为尧舜”,陆九渊强调“天所以与我者,与圣人未尝不同”,王阳明也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言。“三立”的本质是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为促进民族进步、国家繁荣贡献力量。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现“三立”并不一定都要有治国理政、纵横捭阖的大舞台,也不一定都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气派,专注于做好一件事,也会因其意义重大而名垂史册。古有司马迁忍辱“苟活”,历时十多年著成《史记》,为社会贡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有袁隆平倾其一生脚踏农田研究发展杂交水稻,让天下苍生吃饱饭,他们都深为人民群众所怀念,就是生动而有力的证明。在中国历史上,以一件事而立传的例子并不少见,以田父和布衣之身而铸就不朽的也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 人生只有一次,人生之机会靠自己把握。以史为鉴,人生的要义不在“荣华富贵长年出,重重锦上花添色”,而应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如何把握好机会、创造辉煌的人生,似乎可以从“三不朽”等思想文化理念及其历史实践中获得如下一些重要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b>要有崇高的境界,不为世俗所缚。</b>古人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这些话都警示我们,要树立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获取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能为社会、为后人所铭记。要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志向高远就会开拓进取,心无旁骛才能脚踏实地。</p><p class="ql-block"> <b>要有坚实的目标,不能随波逐流。</b>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需要目标牵引与激发。但路须一步一步往前走,应契合时代节拍、克服薄弱环节,务实地确立阶段性奋斗目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排除万难、执着前行,用一个一个闪光的里程碑,一步一步地贴近并实现人生发展的大目标。</p><p class="ql-block"> <b>要有超凡的本领,不搞哗众取宠。</b>立功立德立言虽不是某些职业的专利,但却只能靠真才实学、真抓实干取得,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造。优良的素质是立身行道之本,也是创新变革之器。要创造不朽的事业,除了需要务实坚定的人生志向、高尚优良的道德情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之外,还要有扎实渊博的知识水平,科学精湛的探索技巧。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知海无边、学无止境,要抓住时机,广纳博采,全方位锻造过硬素质。</p><p class="ql-block"> <b>要有独行的勇气,不怕艰难曲折。</b>成大事之人,必有其过人之处,而特立独行者是成功的重要品质。要耐得住寂寞,敢于坐冷板凳,没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焉能“一举成名天下知”?要经得起磨炼,沉浮不乱、宠辱不惊,能够在探索中不断坚定意志,在挫折里持续实现升华。还要勇于开拓,不惧困难,“虽千万人吾往矣”;所向披靡,不怕牺牲,“虽九死其犹未悔”。</p><p class="ql-block"> <b>要有务实的精神,不做表面功夫。</b>“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更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缜密制定工作计划,不让目标驰于空想;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以坚实的一砖一石垒起巍峨的高楼大厦。</p><p class="ql-block"> <b>要有紧张的节奏,不图舒适安逸。</b>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才会有第二阶段的重光,也才能有第三阶段的显扬。人生之工作阶段似长却短,稍纵即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要为自己的任何懈怠找理由,不要使“及时行乐”成为生命的主色调,不要让无所事事恣意肆虐美好的时光。要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第一阶段,从现在做起,从当前的事情做起,切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机会,赢得百分之百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范恒山先生出席有关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感谢各位关注赏读!欢迎大家留言点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