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好地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领全省人民银行会员职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昆明中支工会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以新媒体传播形式编发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列作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追寻红色记忆,学习传承云南革命烈士《播火先驱 一门三杰》的动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 英雄的故乡祥云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边缘,素有“云南之源 彩云之乡”的美誉,是滇西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孕育出“一门三杰”——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革命三英列,其誉满九州的英雄事迹凝聚成七彩祥云浓重的家国情怀和丰厚的气质底蕴,激励一代代高原儿女为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开拓进取,砥砺奋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与友人王有德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孕育英才的书香门第</b></p><p class="ql-block"> 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是云南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革命先行者。王氏兄弟三人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王家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王榛,父亲王之溎,皆因终生在家乡设馆办学,教书育人而名扬古云南县。由于从小受良好家风的教育和影响,又目睹了落后的社会和反动无能的政府统治,王氏兄弟三人逐渐形成了以担当救民族于危亡为大义的忠勇之骨,先后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者,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被誉为“播火先驱 一门三杰”,成为云南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的王复生、王德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烈士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氏家族是当地十分重视读书和育人的耕农世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王复生烈士</b></p><p class="ql-block"> 王复生,原名王濡廷,生于1896年9月27日,1912年到大理省立第二中学第七班读书,1916年到昆明成德中学补习,1917年3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1918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后升入法国文学系。</p><p class="ql-block"> 1918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让王复生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同罗章龙等人一起翻译马克思著作。从这一刻起,革命种子就开始在他心中萌发。1919年,王复生作为七人组织者之一,担任护旗手组织参加了北京的“五四”运动,因亲自参加“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行动而被捕监禁。与此同时,毛泽东也于1918年秋进人北大图书馆,两人就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20年1月3日,两人相约到北京陶然亭秘密会晤,回宿舍后王复生写下一篇日记,记述会晤心得。1920年3月,王复生与罗章龙、邓中夏等19人,暗中发起北京大学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1月17日,由王复生等19人组织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启事,公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冬,王复生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云南省的第一位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复生(左三)、毛泽东(左四)、邓中夏(左五)、罗章龙(左六)等在北京陶然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图为部分会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时期的王复生</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到1925年,王复生与弟弟王德三受党的派遣,一边读书,一边轮流到陕北开展建党工作,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1925年冬,王复生奉命回北京从事学生运动和主持云南旅京学生的进步组织“新滇社”的工作,出版《革新》《铁花》周刊,以笔当戈,打击敌人,唤醒民众。1926年4月,王复生组织云南籍革命青年,南下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并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1927年,党派王复生、王德三回云南主持国共两党党务,王复生作为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国民党左派党务。经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唐继尧在云南的反动统治。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复生等6名领导人在昆明被捕,后经王德三设法救出并离开昆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4年,黑龙江省立一中学生欢送王复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坐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8年6月,党派王复生到哈尔滨,以教书和任《民报》主笔为掩护进行艰苦的隐蔽活动。1931年,日寇侵占沈阳,王复生遵照党组织布置,与苏联驻黑河大使取得联系,帮助解决北满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难题,促使马占山发表抗日宣言,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后来又赴齐齐哈尔进行抗日活动。1934年11月,王复生通过多方斡旋取得了伪满黑龙江省报《民报》社长兼总编辑的合法身份,暗中发展党的组织和宣传抗日活动。1935年,王复生着手建立齐齐哈尔党组织,发展了20多名共产党员,创建起齐齐哈尔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13日,日伪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肆搜捕中国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人士,王复生在民报社内被捕。关押两个多月期间,被刑讯逼供达18次之多,折磨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其手骨、腿骨、肋骨等多处碎裂,完全丧失了吃饭、坐卧能力,但依然严守党的秘密。1936年8月15日,日本宪兵悍然宣判王复生死刑,残忍夺走了他年仅40岁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8年,王复生与夫人郭焕章在上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复生与夫人郭焕章在哈尔滨,怀中的一对儿女后来都因病夭折。</p> <p class="ql-block"> 王复生牺牲后,夫人郭焕章带着年幼的儿女辗转回云南,孤儿寡女生活十分艰辛,但郭焕章一边重操教书之职,一边照料老人幼子,即使是晚年双目失明,也没被压垮,每每与儿女谈及丈夫为革命牺牲的事迹,她总说道:“你爸爸所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是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王复生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王德三烈士</b></p><p class="ql-block">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王复生二弟,生于1898年农历7月15日。1913年到大理入高等小学,1915年升入省立第二师范。离开家乡时年仅15岁。读中学时,王德三数学考试总是100分,作文也很出众,而且性格刚强、正直勇敢,曾因公开纠正教书先生教错的地方而引起老师不满,又因闹学潮,带头打了巡警而导致较大风波,以致不能在大理存身,于1919年4月转入昆明成德中学插班续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时期的王德三</p> <p class="ql-block"> 受哥哥王复生以及北京“五四”运动的影响,王德三向往北京,立志投考北京大学。1920年,王德三毅然奔赴北京,经过一年的补习,考入北大预科班。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王德三积极加入该会,并和王复生一起担任法文组的翻译,夜以继日地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秋,党派王德三前往陕西华县咸林中学教书,以替换王复生回北京读书,直到1925年,两弟兄一边读书,一边以教书名义从事陕北党组织的发展工作,是最早在陕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产党人。1925年春,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绥德四师党支部。著名的人民英雄刘志丹就是王德三亲自培养起来的中共党员。1925年6月,陕北党、团混合地委成立,王德三任地委书记,1925年7月,王德三完成了在陕北建党的任务后,奉调回北京。回京后,立刻组织云南旅京学生成立了“革新社”并创办半月刊《革新》。同时,他还积极参加领导北京工人运动和壮大党的组织等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北京团地委委员和经济斗争委员会书记等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氏故居中的王德三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6年初,党组织决定派王德三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兼宣传科长,在黄埔军校任教期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校址举办“云南政治补习班”,宣传革命,并在学员中培养发展了28名中共党员,这些党员大部分在北伐中作出了贡献,另外10余人随王德三回到云南,在云南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2月,党派王德三带领部分政治补习班学员回云南工作,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委,王德三任特委书记。同时协助以国民党云南党部筹备员为身份回昆明建立左派国民党组织的哥哥王复生工作,共同斗争,终于推翻了军阀唐继尧在云南的反动统治。1927年12月,成立了中共云南临时省委,王德三任临委书记。1928年2月,党中央指定王德三到苏联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王德三历尽艰辛,辗转行程三四个月才赶到会场,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1929年,王德三深入滇南地区的蒙自、陆良、麻栗坡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并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提出“党应注重少数民族斗争”“各民族要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平等地位”等思想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30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云南省临委召开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云南省委,由王德三任书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祥云县龙翔人民公园王德三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0年秋,蒋介石对中央红军进行了第三次反革命“围剿”,10月,龙云政府公布“共党自首”通令,发布清查共产党密令,并悬赏十八万元半开银元捉拿王德三。云南局势日益险恶,王德三决定先回祥云,准备从滇西绕道缅甸,再转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但不幸被隐藏在省委内部的叛徒王少猷出卖,致使王德三于1930年11月19日在昆明西郊长坡路上被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德三《狱中遗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父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最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是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b></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30年11月20日,在昆明五华山看守所中,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给父亲写的一封沉甸甸的万言遗书。一个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感人肺腑。从21岁外出求学,王德三再没回过祥云老家,他渴望见父亲一面,但也深知“恐难与父亲见到最后一面!”。1930年12月21日,在狱中度过51天的王德三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坦荡自如,视死如归。最终被残忍枪杀,时年32岁。王德三牺牲后被草草掩埋在小虹山苏家塘乱坟堆里,他年迈的父亲闻讯赶到昆明忍着巨大悲痛将其移葬到郭家凹,云南解放后昆明市人民政府又将坟迁至黑龙潭,1984年省人民政府正式将王德三烈士陵墓迁建于昆明黑龙潭烈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氏三兄弟的父亲王之溎</p> <p class="ql-block"> 王德三的夫人马冰清,是滇东北第一位妇女解放协会会长、第一位团支部书记。1930年4月,因叛徒出卖,怀有身孕的马冰清被捕入狱,受尽百般折磨,但她坚贞不屈,经受住了各种考验。1930年秋,马冰清在狱中生下了她和王德三唯一的孩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7岁时意外夭折。但失去挚爱与亲子的苦痛没有打垮这位坚强的女性,凭借惊人毅力,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丈夫的革命信仰,对丈夫未完成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继续战斗,直至1970年逝于昆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王德三夫人马冰清(右二)与中共云南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杨静珊合影(右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弟王馨廷</b></p><p class="ql-block"> 王馨廷,生于1908年,1921年13岁时到大理读中学。1922年受两位兄长影响,到北京读书,王德三为三弟选择了北京四中,入校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参加北京学生运动而被警察追捕跌倒在街头受伤吐血,留下暗疾。1923年秋随同王德三到陕北绥德四师读书,参与宣传工作期间染上肺病,于1924年病逝,年仅16岁。</p> <p class="ql-block"> 祥云王氏三兄弟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追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走南闯北、舍生忘死,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上不惜洒尽满腔热血,为建设新中国开辟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云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中国革命的播火先驱。在他们的指引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用难以想象的抗争精神和血肉之躯换来民族的独立,捍卫人民的利益,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胜利。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壮丽事业将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理想与崇高信念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和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的故乡祥云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