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唐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这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买了好几年了,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还以为是本历史或科技读物,随即又发现它是一本幽默的英国畅销小说,这就足以构成了买回它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沉睡在书柜里很久,因为俄乌战争爆发,我又把它翻出来,想通过阅读一本关于乌克兰的小说,来了解乌克兰人民的生活背景。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然有虚构成分,但往往更能真实的,细致的,以普通小人物的视角来折射时代。这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也正是这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小说在英国刚出版时,Amazon和许多书店都把它归类为科技类或农业类。但这本书并没有淹没在农业科技的死角里,而是靠着读者的口碑发光,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这本书讲述的是“我”娜杰日达,在母亲过世两年后,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84岁的父亲要与一位刚刚认识的,36岁的,拥有一对波提切利式的上等乳房的性感美女瓦伦蒂娜结婚。这个消息如同一枚炸弹,使本来矛盾重重,互相谴责的娜杰日达和薇拉姐妹打破冷战,联手对付父亲的小老婆。父亲就像一个善良而又无知的少年(当然“我”和姐姐薇拉都认为他疯了),他相信性是万能良药能包治百病;他幻想瓦伦蒂娜能照顾他的晚年,甚至可能生儿育女;他觉得瓦伦蒂娜带来的儿子斯坦尼斯拉夫是个天才,应该得到英国最好的教育……而姐妹俩觉得瓦伦蒂娜就是一个想从乌克兰移民到英国淘金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女人。事实的确如此,姐妹俩没能阻止这场婚姻,他们注册了结婚。婚后的生活与父亲的期待大相径庭,虚荣的瓦伦蒂娜几乎花光了父亲的养老金,家里鸡飞狗跳。姐妹俩为了拯救父亲的财产,又联手想办法帮助父亲离婚……这个故事的主线里,充满了人情味,父亲并非为了乳房性爱,而是想拯救哪怕一个乌克兰人,他觉得除了他亲自上阵,没有人能帮助这个女人;同为科学家的瓦伦蒂娜的前夫成为了父亲的好朋友;当瓦伦蒂娜怀孕之后,没有人指责她的背叛,几个男人争当孩子的父亲……而我和姐姐薇拉也在这个过程中冰释前嫌,重新找回了姐妹深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小说写得幽默轻松,笑点频出,加之翻译水平很高,比起其他外国小说来说,笑点更容易理解。“我”经常口是心非,心理活动都用小括号标注出来,妙趣横生。但是小说不仅仅只写故事,而是在姐妹联手对付父亲的小老婆的过程中,陈年旧事冒着大泡喷薄而出。通过姐姐薇拉和父亲不经意间的回忆,把“我”的父母、祖父母两代人在充满战乱的年代里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家人们为了保护“我”,几十年来从不提及往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因此,小说的第二条线索是乌克兰人民在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悲惨命运。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连国旗的颜色都上面一半蓝色代表天空,下面一半是黄色代表玉米田)在半个世纪里,有一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的清洗,人为制造的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二战德国的入侵……乌克兰一直属于边缘地带,又是被争夺的地带。“我”的外祖父参加了乌克兰民族共和军,想借沙俄的白军与苏维埃红军内战,脱离俄罗斯民族的魔爪;1932-1933乌克兰人为的大饥荒中,有将近1000万人饿死,苏共推倒了乌克兰基辅的大教堂,苏联要求俄语是通用语言,乌克兰语写的诗即是违法。本来喜欢科学发明的父亲被迫参与二战,躲在坟墓里,靠出卖亲人才得以脱身。而姐姐薇拉在德国难民营里遭遇虐待性格极端……只有“我”是个幸运儿,尽管出生在德国难民营,但很快战争结束,全家幸运地移居到英国。父亲的工程师事业从翱翔于蓝天的航空事业,转向俯首于大地的拖拉机事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小说的第三条线索是父亲作为一个工程师,《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他正在写的一本书。在乌克兰的历史上,拖拉机扮演着一种矛盾的角色。乌克兰本来是个农业国家,拖拉机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潜能。但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城市无产者多了,这些都是从农村招募的农民。乌克兰农场变成了集体农庄,富农成为敌人。农民抵制集体农庄,斯大林的报复冷酷无情,饥饿就是他使用的工具。农民所有的产品都被掠夺运往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供给城市的无产阶级,当在西方人对苏维埃的生产奇迹啧啧称奇,但乌克兰的农村却忍饥挨饿。拖拉机的研究者为了把刀剑变为犁头,但是在战争来临时,却把拖拉机的科学家送去研究坦克。更为残忍的是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那些研制了拖拉机、飞机、火箭的发明家、科学家却被“清洗”……如此看来,那位性感的瓦伦蒂娜不择手段逃离乌克兰移民英国便值得谅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乌克兰,以“我”母亲全家为代表的,勤勤恳恳劳动,痛痛快快喝酒的哥萨克人,在半个世纪里颠沛流离。但是,现在,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乌克兰人民继续生活在战火纷飞中,卢甘斯克何时才能迎来一代人安稳的生活?当然,以小说认知的历史或国情,难免片面,但它至少让我对乌克兰人充满同情。小说的作者玛琳娜·柳薇卡,二战结束时出生于德国基尔的难民营,父母均为乌克兰人,她在英国长大。如今,她也不过古稀之年,不知道她现在如何看待俄乌的战争。但是,至少有一个乌克兰家人培养出来的作家生活在英国,才有机会这样真实的讲出乌克兰的历史和与周边国家民族的矛盾,否则怎么有机会让我们了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读这本书更大的感触在于,当想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吐槽生活的艰难时,看看乌克兰人的命运吧。没有战火纷飞,没有饥饿劳苦,是多么幸运的事,而每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有多少偶然事件促成?</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