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文子爱读书

<div>喜欢毛姆,所以买了他全套的书籍。</div><div>疫情持续了整整18天,也许还会持续下去。随着风险等级的逐步降低,小区的人们开始零星出现在超市和菜场,虽然还是没有蔬菜和水果,但是至少可以买到方便面和调味料,只要家里还有大米和面条,凑合着吃几顿还是没有问题的。</div><div>下着雨的天气让萧条的气氛越发浓烈,偶尔下来购物的人们神色慌张,小超市的货物由于补给不够,出现很多空出来的位子,平时根本没人买的糕点、罐头之类的货物早已被人们抢购一空。</div><div>22号,我终于决定下楼去买点东西,牙膏、鸡蛋、榨菜、豆腐乳、面包、火腿罐头,装了一篮子。是的,随着解封的日子到来,肯定会有大批的人群涌进超市,与其那个时候去抢,不如现在先买一点应急。</div><div>因为在家里的时间很多,为了不让自己的精神内耗占用太多的精力,继续阅读《西方哲学十五讲》《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式英语之鉴》,人在精神荒芜的时候需要的营养很大部分来自书籍,而阅读书籍就是给自己注入活力和养分的重要方式。虽然阅读的速度很慢,要吃透的章节和内容很不容易。需要动脑去思考和记忆的东西很多,但是经典的书籍就像轮船要停泊时候下沉的锚,让你胡思乱想的思绪停泊靠岸。</div><div>很多人在生命中最无助的时候借助书籍的力量走出困境,深陷泥潭依然仰望星空,借助微弱的光亮找到出口和方向。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面有一个经典画面:一位花白头发的耄耋老人走进国家图书馆向管理员询问《四库全书》在什么地方,管理员给她抱出了厚厚的几大本,她翻开后用放大镜细细的认真的研读。喜欢读书的人无论多大年纪,依然嗜书如命,而不喜欢读书的人就算一本书上面只有一个字也是懒得去看的。也许读书人会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就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iv><div>甚至有的人掉进了书袋子,对身边事一无所知。所谓书呆子。</div><div>读书的目的是要悟道,悟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如果读书不能悟道就像写字只是为了好看而不是实用的话,那还不如不读书。</div><div> 于我而言,读书除了用来找工作和吃饭以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分散焦虑和压力。就比如现在疫情下出不去动不了,能做的事情除了吃饭睡觉还能干什么呢?只有读书!<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