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伟文将军/题字 孙振军 撰文/摄影</h3> <h1><b><font color="#9b9b9b">中篇</font> |重吻西沙,圆我三十年相思(连载之四十七)</b></h1> <h1><b>九、回家的感觉</b></h1> <h5>西沙风光。摄于2015年11月</h5> <b>1</b><br><br> 对我们这些在西沙当过兵,在永乐群岛、宣德群岛等岛礁上出过力、站过岗、流过汗,甚至流过血的人来说,对南中国海怀有深厚的感情,说起西沙的事、西沙的人和在西沙的经历,那可真是停不下思绪、闭不住口舌啊……<br><br> 这时,耳边又传来提示:“首长,柯政委已经在餐厅等您了!”<br><br> 这已经是陪同我的中尉同志第3次催促我了。<br><br> 我不能再这样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和感怀中了。于是,我赶紧收拾了一下摄影器材,跳上军用吉普车,直奔海军部队的招待所。我知道,军人是最守时的,同时也最反感不守时的人。<br><br> 好在岛不大,只用几分钟时间,我及时赶到了招待所的餐厅。果然,柯和海政委、陈总工程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4位大校及其他同志已经在等我了。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赶紧向柯政委致敬。柯政委还礼并与我紧紧握手:“孙总编啊,你穿着我们海军的海魂衫,我看着很亲切啊!”<br><br> 话一出口,敏锐的柯政委马上就意识到,这可能有点见外、可能会“伤及”我的感受,于是立即补充了一句:“不,是咱们海军的海魂衫!”大家哈哈大笑,现场的氛围马上活跃了起来。 <h5>西沙风光。摄于2015年11月</h5> <h5>西沙茂盛的抗风桐树林。摄于2015年11月</h5> 入座时,柯政委、陈总工程师坚持让我坐在他们身边,也就是饭桌上主宾的位置。我说:“这不行,这个位置太郑重了!”因为同席的还有来自军工部门的有关领导与专家。但柯政委坚持说:“你既是老兵大哥,又是老兵回家!离开西沙三十年,又不辞劳苦回来看看老部队,不容易啊!我们都为你而感动!”<br><br> 开席后,柯政委说:“西沙就是这个条件,不能拿更好的东西招待大家了。”其实,饭桌上的菜肴已经非常丰盛了。因为按照西沙的环境与物产,什么参、贝、虾、凤尾螺、虎斑贝等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常菜,也花不了几个钱,是万万不能拿大陆上的酒店、海鲜酒楼的标准来衡量的。难得的是,竟然上了五六盘非常新鲜的蔬菜。<br><br> 这个,我懂——不论是从海南运来的,还是岛上战士们自力更生、积土育田种出来的,新鲜蔬菜都是西沙待客的上品。 <h5>西沙风光。摄于2015年11月</h5> <h5>西沙茂盛的抗风桐树林。摄于2015年11月</h5> <b>2</b><br><br> 说起在西沙种菜,正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当兵的初期。<br><br> 西沙确实是既美丽富饶又物产丰富,可惜她毕竟不是大陆——除了缺淡水,还缺土壤!缺土壤到什么程度呢?不要说一捧、一把了,连一星半点土也没有。这里除了蓝天、海水,就是礁石、岛屿与珊瑚沙。根本没有什么黄土、红土、黑土、青土、白土。一句话:啥土也没有!那么树长哪里?草长哪里?藤长哪里?花长哪里?很简单,要么有的岛礁寸草不生,比如中建岛;要么有的岛上的植物长在礁盘上、鸟粪中,比如东岛。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凡是探亲回西沙的军人、凡是上岛的有关人员,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带一包家乡的土送到岛上。永兴岛、东岛、琛航岛等岛屿今天能种点蔬菜,中建岛今天有了一片绿洲,全部得益于来自祖国各地五色杂土的积少成多、聚土成田。 <h5>种在椰林深处的蔬菜喜获丰收。王振松摄于20世纪80年代</h5> <h5> 边种菜、边交心。西沙的大棚菜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防晒。摄于20世纪80年代</h5>